蔣懷柳,陳昭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外語學院, 武漢 430074)
大學精神視域下的高校學風建設路徑探析
蔣懷柳,陳昭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外語學院, 武漢 430074)
學風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妒舜髨蟾妗分赋鲆蚜⒌聵淙俗鳛榻逃母救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任務和目的,也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風建設和大學精神兩者相互促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探討大學精神視域下學風建設的路徑,是大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大學精神; 學風建設; 路徑分析
大學的學風體現(xiàn)了學術之風、學習之風和教學之風,是一所大學生存和發(fā)展基石,是大學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更是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前提。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充分體現(xiàn)了校風、教風、學風等主體所倡導的主流價值。學風建設和大學精神培育與弘揚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學風建設可以促進大學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大學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又保證了優(yōu)良的學風建設。因此,探討大學精神視域下高校學風建設的路徑,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大學在發(fā)展過程中積淀并形成的激勵、指導和規(guī)范大學行為的價值體系,是被全體成員所認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一所大學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整體精神面貌與獨特氣質。大學精神具有引領、教育和傳承的功能。一是在理想信念、發(fā)展目標和行為準則上引領和激勵全體師生員工,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激發(fā)戰(zhàn)斗熱情;二是在優(yōu)良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中德育育人,在知識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中以智育人,在情操陶冶和素質培育中以美育人;三是對學校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形成共有的價值觀,并體現(xiàn)在學校的管理、治學與文化建設中。
學風,廣義上一是指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原則,二是指學生認真求學做人的風氣。狹義上就是大學生求學做人的風氣。追求真理、探索真知,將科學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yǎng)相結合,志存高遠、努力實現(xiàn)中國夢學風是當代大學學風的內涵?!皩W風建設關乎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道德水準,關乎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質量,并最終關乎高校的綜合競爭力和未來發(fā)展趨向?!盵1]學風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學風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在學風建設中,以科學的理念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逐漸規(guī)范和形成優(yōu)良學風;同時,還要以大學精神為導向,將校園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從環(huán)境、制度、教育等方面共同營造優(yōu)良學風。
(一)導向作用
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的靈魂和文化核心,能夠傳遞給學生堅定的信念與求知的力量,成為他們奮斗的導向和行動的航標,使學生產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寬廣的胸襟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在高校學風建設和德育工作中發(fā)揮重要的導向作用。大學是研究科學、追求真理的殿堂,不僅要產生思想和學問,也要為社會和全體師生員工提供理想和信念。大學精神的導向作用以大學理念為指導,通過培育大學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外化為學風的引領,為教師育人科研和學生求學做人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能直接影響到師生的育人、求學態(tài)度和人生態(tài)度。大學精神的導向作用既為高校師生員工的整體價值取向和行為起導向作用,同時也對道德的形成和養(yǎng)成起到了積極的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
(二)激勵作用
大學精神對學風建設的激勵作用,是大學精神對教育對象產生的內在影響,是一個由內到外的激發(fā)過程,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大學精神可直接激發(fā)起高校師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激勵師生努力提升自己,激發(fā)自己從內心深處產生自覺為社會、為人民而努力拼搏的精神。首先表現(xiàn)為大學精神直接對學生提出要求,具體表現(xiàn)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方式;其次表現(xiàn)為以大學精神為核心營造的校園文化,無形中會給學生帶去動力和壓力,從而激發(fā)其內在的情感,達成對學校人才培養(yǎng)理念和目標的認可,能促成學生自主產生對這一目標的追求,最終實現(xiàn)大學精神對學風建設的激勵作用。
(三)育人作用
學風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全面育人,即在優(yōu)良品德的培育和形成中德育育人,在知識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中以智育人,在情操陶冶和素質培育中以美育人,培養(yǎng)品德高尚、知行合一的大學生。大學精神對學風建設的育人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德育育人方面,是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優(yōu)良的學風要求大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要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將科學文化知識與道德修養(yǎng)相結合,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精神支持,是高校對大學生治學的具體要求,也是學風建設目標所在。
(一)多元化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fā)展,對我國的社會結構和人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盵2]社會思想的多元化一方面帶來了社會新風氣,同時也夾雜著不良的社會風氣。這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多元化的思潮同時也沖擊著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和行為,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學習、人際和思想等方面,極大的影響了學校的學風建設。正如引發(fā)社會關注的大學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滑坡等現(xiàn)象,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學生甚至少數(shù)教師急功近利,缺乏學術道德,缺失理想信仰,受“所謂人生理想趨向實際,價值標準注重實用, 個人幸福追求實在,行為選擇偏向實惠傾向”的精致型利己主義影響。
(二)內容不詳盡
大部分高校為了建設優(yōu)良學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自我成才,針對本校學風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了很多建設性的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校學風的發(fā)展。但也有的高校沒有足夠重視大學精神對學風建設的導向作用,片面追求學風建設,割裂了大學精神與學風建設的聯(lián)系,導致學生不能認清個人發(fā)展與社會、國家的關系,理想信念教育缺失。有的高校只追求表面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忽視學生學風形成的過程,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形成優(yōu)良學風。有的學校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只注重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明確方向的專業(yè)人才,而忽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造成學生治學不修德,學術造假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危害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綜上原因,則是高校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存在觀念片面、單一的情況,阻礙了高校的學風建設。
(三)載體利用低
學風建設不能離開一定的載體。學風建設載體是承載學風建設目的、任務、內容等信息并為教育主體所運用,能聯(lián)系教育主客體并促進其發(fā)生互動的教育方式。當前的學風建設載體主要有文化載體、管理載體、活動載體和傳媒載體四種形式,是學風建設有效開展的助推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學風建設載體發(fā)展也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傳統(tǒng)的載體得到充實和更新,新型的載體形式不斷涌現(xiàn)。在新形勢下,部分高校未能及時挖掘有效、新型的載體,或者未能選擇和運用學生所接受、所喜歡的載體,未能發(fā)揮各種載體的互補作用,普遍存在載體利用率低的現(xiàn)象,不能為學風建設出成效。
(一)培育大學精神,突出學風建設的價值導向
大學精神視域下的高校學風建設,首要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凝練和培育大學精神?!霸诙嘣鐣汲庇绊懭找婕由畹谋尘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穩(wěn)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體系,有助于我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性質的把握”。[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大學精神的導向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精神視域下的高校學風建設,還要堅持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向,進一步轉變“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和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將大學精神教育與傳承融入到德育、智育和美育工作中,實現(xiàn)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爸挥信囵B(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發(fā)揮大學精神的激勵作用,將高校的人才觀融入到大學文化中,更好地激勵師生將學業(yè)與事業(yè)與人生價值追求相結合,從而強有力的推動大學學風建設。
(二)定位目標內容,明確學風建設的行動方向
優(yōu)良的學風是高校多方面共同管理的結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用大學精神指導學風建設的行動方向,準確定位好各環(huán)節(jié)目標內容。一是定位教師主體目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將大學精神融入到教師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將師德表現(xiàn)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重要內容。 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標準激勵教師和開展教師隊伍建設,增強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定位學生主體目標,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內動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校要尊重人才成長和學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倡導學術自由和創(chuàng)新精神,濃厚求真務實、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開展教育與引導,增強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濃厚學習氛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與社會、國家需要緊密結合的思想境界。三是落實制度建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強調依法治學,制定學術行為規(guī)范、教師道德規(guī)范,將學術道德水平納入教師考評、素質評價體系,用制度引導師生學術行為規(guī)范,拒絕學術腐敗;加強全面育人成效,構建和完善學生素質能力評價體系,不僅要考量知識掌握的結果,還要注重能力素質提升的成效。
(三)強化載體功能,提升學風建設的育人效果
進一步挖掘和豐富學風建設載體,采取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網絡傳媒等多載體方式增強高校學風建設實效性。一是對高?,F(xiàn)有的學風建設載體進行綜合評價,對效果差的載體進一步改進或及時淘汰,并穩(wěn)固傳統(tǒng)載體的地位與效果;對覆蓋面廣、成效顯著、能傳承和體現(xiàn)大學精神的活動載體要進一步升級和鞏固,打造文化品牌。二是要根據(jù)高校學風建設的規(guī)律和高校實際情況,尋找并選取有利于學風建設工作開展的新載體。特別是在傳媒載體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新媒體的運用如微課堂、MOOC網絡課程成為當今大學生獲取信息、開展自主學習的“新寵”,高校傳統(tǒng)教育方式受到前所未有挑戰(zhàn),高校要有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進一步摸索學生接受并喜愛的學風建設載體。三是對傳統(tǒng)載體和新載體有效整合,優(yōu)勢互補運用、相互支撐,形成合力,實現(xiàn)載體的有效助推作用。
[1]劉一鳴.高校學風建設與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12).
[2]趙銀.論高校學生優(yōu)良學風建設的途徑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
[3]梅榮.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學風建設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4]周中之,石書臣.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5]樊泓池,王貴新,等.多元化社會分層視域下的中國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整合與重構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7]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
[8]藍曉霞,袁芳,張安梅.行業(yè)特色高校大學精神文化培育探思——以北京交通大學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為例[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6).
責任編輯:鄭詩鋒
A Study on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the the University Spirit
JIANG Huai-liu, CHEN Zhao-y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
Academic atmosphere is university’s soul. It is the intensive embodiment of university spirit.Reportofthe18ththeCPCNationalCongresspointed out that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ho are fully developed in all aspects. The report further clarified the mission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made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promote each other, which is dialectical unity. It is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universitie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university spirit, which has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iversity spirit;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path analysis
2017-09-05
蔣懷柳(1979-),女,浙江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陳昭穎(1986-),女,廣西人,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344X(2017)10-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