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程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119)
論《二拍》中的女性意識
康曉程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西安 710119)
晚明哲學領域出現(xiàn)的個性解放思潮首先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二拍》及時反映了這種個性解放思潮,塑造了很多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抖摹分械呐砸庾R體現(xiàn)在三方面:首先渴望戀愛、婚姻;其次追求戀愛基礎上的自主婚姻,反對包辦婚姻,最后淡薄貞潔觀念,追求自然的本能欲望。
自由戀愛; 自主婚姻; 自然欲望
晚明資本主義萌芽,市民階層壯大,在社會生活領域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在思想領域,王學左派鮮明的反對程朱理學,抨擊“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反對“存天理,滅人欲”,主張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相應地,在文學領域就出現(xiàn)了像《二拍》這樣反映飲食男女的文學作品?!抖摹酚写罅棵鑼懩信橐鰬賽鄣淖髌罚少F的是作品中反映了新的倫理觀,尤其體現(xiàn)在女性意識的覺醒。
古代女性行動拘囿于閨房家庭內,“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1]。在禮教束縛之下,女性不僅在空間上被完全隔絕于男性,也在思想上不敢有“非分之想”。《二拍》中女性家庭生活相對自由,生活活動范圍擴大,寺廟祈福,學堂上學,給了她們接觸異性的機會,使她們渴望自由戀愛的愿望破土而出,且大膽表達自己戀愛中的驚喜和擔憂,還有一些更潑辣女性拋開少女的羞澀,主動追求意中人。從這些女性的言行中可以看到女性愛情意識的覺醒。
(一)向往愛情婚姻
女性受禮教束縛,活動范圍一般只在家庭范圍內。《二拍》里女性可以在節(jié)日里逛廟會,去廟里祈福,在《權學士權認遠鄉(xiāng)姑》中徐丹桂在七夕節(jié)到尼姑庵祈福,妙通師傅一語道破了她的心思“佛天保佑,早嫁個得意的丈夫?!盵2]41在閨房里她不禁對鏡長嘆:“如此好容顏,到底付之何人也?”[2]43既有對姻緣的期盼,也有對無法預測的婚姻的擔憂。
(二)大膽的言說戀愛中的喜和憂
《二拍》中女性大膽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情,明明白白的言說愛情里的甜蜜和憂愁。在《李將軍錯認舅》中,翠翠與金定暗生情愫,然后以互贈詩詞表白心跡,翠翠詩云:“我愿東君勤用意,早移花樹向陽載”[2]91坦率的表明自己的愛慕之情。新婚之夜,翠翠口占一詞,“曾向書齋同筆硯,故人今做新人”[2]93,表達了獲得愛情果實的喜悅和對建立在戀愛基礎上的婚姻的滿意,“愿郎從此始,日近日相親”[2]93表達了日后夫妻恩愛的美好愿望。
盡管向往愛情,但女性的卑微地位還是令她們擔憂在愛情中受傷。在《莽兒郎驚散新鶯燕》中,小姐楊素梅與鳳生互生愛慕之情,但當鳳生送來第一封表達愛慕的詞時,素梅回復到“但恐遇非其人,輕諾寡信,”[2]135表達了對他日戀人負心的擔憂,直到鳳生贈予定情信物,素梅才答應約會。在約會時,素梅再次對鳳生說道:“終生之事,豈可草草?你咒也須賭一個,永不得負心”[2]139素梅從戀愛開始就保持警惕,不敢輕易答應,危機意識一直伴隨著自己的戀愛過程。
(三)主動出擊追求愛情
《二拍》中的女性不只是原地等待男子的青睞、追求。她們還大膽沖破禮教束縛,主動追求意中人?!锻坝颜J假作真》里的蜚蛾到學堂讀書,結識兩個同學,一個叫魏撰之,一個叫杜子中,蜚蛾“要在兩個里頭揀一個嫁他”[2]256,心里思量“雖然杜生更覺可喜,魏兄也自不凡”[2]257,經過一番曲折,最終選擇了“凡事仿佛些”、“更為中意”的杜子中。《聞人生野戰(zhàn)翠浮庵》中,靜觀一見到聞人生,便“注目而視”[3]445,聞人生走遠了,“恨不再趕上去飽看一回”,還想著“世間有這般美少年,莫非天仙下降?人生一世,但得恁地一個,便把終生許他,豈不是一對好姻緣?”[3]4445。后來靜觀搭上聞人生的船,在夜里大膽地“把他身上摸著”[2]447。靜觀、蜚蛾都主動出擊追求意中人,最終成就了一段良緣。
古代男女婚姻,“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向從,則父母國人兼賤之”[4]。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言,“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庭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在這種條件下,關于婚姻問題的最后決定權怎能屬于愛情的呢?”[5]74《二拍》中的女性在愛情的鼓勵下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反對包辦婚姻。她們?yōu)榱撕葱l(wèi)愛情的果實,要么大膽決定與戀人私奔,要么痛苦地想要以死抗爭,像杜麗娘一樣為愛而死,為愛而生。
(一)反對門當戶對的婚姻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集中體現(xiàn)在門當戶對的婚姻觀上,《二拍》里追求自由戀愛的女性必然反抗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在《李將軍錯認舅》里,翠翠和金定情深意篤,父母覺得金家貧寒,“豈是我家門當戶對”[2]92,最后翠翠以死反抗,父母才同意把她許給金定?!缎赵菏伺锴防镄赵菏沟呐畠核俑枋Ю锵扰c樞密院同儉的公子拜住定親,后來拜住家庭敗落,失去門當戶對的條件,速歌失里的父母就給她另選人家。此時速歌失里和拜住已有情感,她“哭諫母親”[3]107,表達了“誓死不敢從命”[3]107的決心,父母不為所動,最后她“縊頸而死”[3]108。從中我們看到女性在愛情的鼓勵下,自覺反抗“門當戶對”的婚姻觀,追求兩情相悅的婚姻。
(二)大膽私奔
晚明思想家李贄曾以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為例,贊揚這種違背禮教的私奔婚姻,認為那些非議私奔婚姻的人是“斗筲小人”,“何足計事”[6]?!抖摹分信源竽戇x擇私奔以成全愛情,爭取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在《陶家翁大雨留賓》中,講了兩個關于女子私奔的故事。一個姓曹的姑娘,她心里鐘愛姑姑家的兒子,但父母嫌他家沒有官職,就把她許聘別家,她不愿意,于是擲瓦為信,相約私奔。另一個陶姓女子,父母在她幼年時就給她許了人家,但是她看上了王郎,于是決定私奔??梢钥吹竭@兩個女性以實際行動反抗包辦婚姻,追求建立在兩情相悅基礎上的婚姻。
(三)抵死捍衛(wèi)以戀愛為基礎的婚姻
《二拍》中的女性面對包辦婚姻的威脅,除了私奔,就是決絕地以死抗爭。在《莽兒郎驚散新鶯燕》中,素梅的外婆為她定了親事,使素梅和鳳生的愛情受到阻礙,她只是哭泣,對丫鬟說道:“若要我另嫁別人,臨期無奈,只得尋個自盡”[2]144。在《通閨闥堅心燈火》里,羅惜惜面對愛情受阻、另嫁他人的情況,賭咒道寧死也不嫁。《李將軍錯認舅》中的翠翠與金定自幼在學堂里相識,長大后互相喜歡。翠翠父母給她定了親事,她就關在房里啼哭,后以絕食對抗父母。她還對父母說“今若不依我,我只是死了,決不去嫁別人的”[2]92。雖然故事都以大團圓結局,但是不難看到她們都有以死反對包辦婚姻、捍衛(wèi)自由戀愛果實的決心。
程朱理學鮮明的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完全否定了人的情欲。程頤對女性尤其殘酷:“問‘孀婦于禮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jié)者以配身,是己失節(jié)也。’又曰‘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固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7]301既堵塞女性改嫁的機會,還把貞潔置于女性的生命之上。封建禮教的貞潔觀包含三層含義:“一、不更二夫;二、潔身,即徹底杜絕一切非婚姻的性關系;三、性羞恥(性骯臟)”[8]3而在《二拍》里有許多篇章描述女性追求情欲,突破“貞”“烈”觀,有的在“合法”的婚姻之前,就主動獻身,與戀人同床共枕;還有女性在丈夫外出時的風流韻事,以及婦女改嫁等。
(一)婚前與戀人的性愛
在《錯調情賈母詈言》中,兩個年芳二八的女子,見到一個“貌甚韶秀”的學生,便想著“若得與他同宿一晚,死也甘心”[2]498。賈閏娘與孫郎“一床一臥,相畏相抱睡了”。在《通閨闥堅心燈火》里,張幼謙與羅惜惜的愛情不得父母支持,于是羅惜惜夜會張幼謙,與他同床共枕半個月,《同窗友認假作真》里的蜚蛾和杜子中,《莽兒郎驚散新鶯燕》中楊素梅和鳳生,這些女性都在婚前大膽的獻身,“失貞”成了她們情到深處的自覺追求。
(二)婚外情性愛
在《兩錯認莫大姐私奔》中,莫大姐的丈夫時常不在家,她“與楊二郎交好,情同夫妻”[2]539。一次莫大姐出門散心,遇到了所謂表親郁盛,于是在酒后倆人發(fā)生性關系。在《姚滴珠避羞惹羞》中姚滴珠婚后被拐騙,被介紹給吳大郎做妾,她看上了這干凈的住處,且對吳大郎的樣貌也滿意,于是就自愿嫁給她做妾。倆人纏綿恩愛,姚滴珠大有恨相見之晚之意。在莫大姐、姚滴珠身上看不到女性從一而終的做貞潔烈婦的自我要求,她們遵從本能愿望的行為體現(xiàn)了對貞潔觀的蔑視和反抗。
(三)寡婦改嫁
在《張溜兒熟布迷魂局》里,有兩個打著寡婦改嫁的幌子騙人錢財?shù)墓适隆L岬搅藘蓚€改嫁的婦女,一位是老婆婆,謊稱自己丈夫去世,被一家人收留,于是嫁給這家的公公做個晚婆婆。后來伙同自己兒子和丈夫騙走了這家的兩個兒媳婦。又有一位陸蕙娘和丈夫騙人錢財,陸蕙娘以寡婦的身份嫁給書生燦若,本來要騙他錢財,后來陸蕙娘把騙局向燦若和盤托出,乘機脫離了騙人的勾當,嫁給燦若。這兩個女人雖然不是真的改嫁,但是也可以看出女性貞潔觀念淡薄,行為突破“貞烈”觀的束縛。
馬克思說過:“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9]571《二拍》中大量篇幅多角度反應了女性意識的覺醒,渴望自由戀愛,努力捍衛(wèi)愛情果實,蔑視“貞烈”觀念,尊崇人的自然欲望。在封建時代的背景下這樣的女性意識的覺醒更顯示出其珍貴,盡管女性意識仍然在封建禮教的范圍內,仍舊有其局限性和不可超越性。研究《二拍》中的女性意識可以發(fā)現(xiàn)今天女性意識覺醒的來之不易,可以反觀今天女性意識在多大程度上覺醒還有多少提升的空間。
[1]戴德, 戴圣.禮記 典禮[M].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5.
[2]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M].??冢喊倩ㄎ乃嚦霭嫔?1997.
[3]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冢耗虾3霭婀?,2002.
[4]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6]李贄.藏書卷三十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7]程頤, 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301.
[8]胡發(fā)貴.痛苦的文明——中國古代貞潔觀念探秘[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3.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571.
責任編輯:陳君丹
On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Fiction Series of “Er Pai”
KANG Xiao-ch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personality emancipation emerging in philosophy was initially shown in literature. “Er Pai” timely reflected such trend and depicted many females with self-consciousness in three aspects: desire to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longing for free-will marriage instead of arranged one and pursuing natural desire with little sense of virginity.
free love; free marriage; natural desire
2016-12-20
康曉程(1992-),女,山西朔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I207.41
A
1674-344X(2017)1-0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