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成都 610068)
論高校藝術教育批評意識的必要性
李 科
(四川師范大學 文學院, 成都 610068)
藝術在當今確實得到人們的關注,連廣告詞中都隨處可見美學二字;藝術教育在這藝術與全民融合的時代似乎顯得沒有必要。但是現(xiàn)在的藝術在與商品結合的過程中其自身價值被湮沒,等待發(fā)掘。于是高校廣泛開展審美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熏陶,培養(yǎng)審美素質但仍然存在問題和不足。藝術批評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有著實現(xiàn)的可能。
藝術;藝術教育;批評
藝術是個開放的領域。而在藝術概念發(fā)源地的西方,早在古羅馬時期就不僅僅指“技藝”這一層涵義了。這決定了藝術教育不僅僅指藝術技藝學習,但是這樣的流俗之見仍然充斥于當今的社會角落;不得不承認,藝術早已經(jīng)和金錢緊密結合在一起。藝術品收藏成為優(yōu)裕人群的喜好,也是體現(xiàn)身份和審美趣味的標志。這一現(xiàn)象不僅使藝術品的地位得以提高,也使“藝術”概念的內(nèi)涵增加了。人們對藝術品的追捧和收藏不僅意味著審美意識的提高,也表明了對藝術喜愛,發(fā)現(xiàn)了藝術的美。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教育從來都不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家庭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也極為重要。但是社會對于藝術和藝術教育慣常的觀點卻是極為片面和錯誤的;這種思想意識正是藝術教育極其缺乏的表現(xiàn)。現(xiàn)在的人們是否能夠了解中世紀代表著基督教的哥特式藝術也開始將優(yōu)美和女性美結合在雕塑中,喬萬尼·皮薩諾的圣母像就有明顯的古典藝術的影子,而不是存有一般人所認為中世紀拘謹呆板的成見;中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雖然極愛收藏藝術品,也蔑視為了投資和逃稅而進行藝術品收藏的行為。而現(xiàn)在社會對藝術的追捧更多地體現(xiàn)了“精英統(tǒng)治論”的問題。上層社會可以以個人財產(chǎn)、階層地位來吸引藝術相關的資源和人員,如同獎勵精彩表演般的付出金錢。因此他們也獲得了更多的藝術品,但是并沒有一絲的審美意識在觀賞中萌發(fā)。在17世紀的荷蘭,有專門為中上階層作畫的泰爾博赫(Gerard Terborch)和邁特蘇(Metsu),也有為比較貧困的階層作畫的胡赫(de Hooch)和米斯(Nicolaes Maes)。當時占有和欣賞藝術品的風氣是較為盛行的,在鹿特丹畫作可以掛在豪宅,也會出現(xiàn)在簡陋的墻壁上,集市上畫作和扇子同樣地在攤位上被售賣?!八囆g作品以光彩照人的方式超越了它們原初與宗教、巫術和神話的聯(lián)系。”[1]167
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大多為合班或大班授課藝術選修課程;其對象面向全校學生。不僅如此,對待藝術教育的觀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加上課時有限,教師常以知識和技巧講授為主,輔以有限的藝術觀摩或欣賞。而在藝術觀摩或欣賞的過程中,由于人數(shù)和時間的限制,無法開展深入有效的討論,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更不要說在這過程中提升審美趣味和體驗審美經(jīng)驗,進而陶冶情操,完滿人性。公共藝術教育無論是在教學的整體安排上,還是在教育教學的觀念上,藝術教育都作為其他技能教育的教學附屬品,沒有拓展出自己專門的發(fā)展空間,沒有得到最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不過是為了所謂的“全面發(fā)展”和面對就業(yè)形式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一種“調劑教育”,并沒有達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甚至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對于藝術專業(yè)的藝術教育則是采取了藝術技能教育,根據(jù)專業(yè)選擇學習技藝的門類。這一現(xiàn)象主要是許多高等院校對公共藝術教育概念和內(nèi)涵的理解缺乏科學性及完整性,是公共藝術教育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巨大阻礙。這種對藝術教育概念和內(nèi)涵的狹隘理解,將導致公共藝術教育實踐的盲目性與非理性。
藝術教育面臨的困難,一方面歸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高校急于將有限的教學資源投入到那些熱門的專業(yè);導致學生認為藝術教育對他們的前途和就業(yè)發(fā)展并沒有多少幫助。因此,放松對藝術教育學習的要求,從而放棄藝術的學習研究。另一方面的困難主要是對如何學習的發(fā)問。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將藝術教育與科學知識學習混為一談,追求的是學習研究的固定程式。如果將藝術教育形式化,在習得過程中,學生更多傾向于學習技能;而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有傳達具有內(nèi)在凝聚力的共同信念和進行具有獨特個人世界色彩的審美體驗。藝術教育形式化,學生被教會了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思考,在思考判斷中還存在著絕對的道德倫理判斷,滿足于審美評論技巧運用的回報。這樣的藝術教育勢必導致工具理性的合理化傾向。
藝術批評一詞在使用過程中,大概有兩層含義。其一,藝術批評被認為是一系列的對藝術作品的批評活動,包括描述、分析、闡釋、評價和判斷。其二,藝術批評被當作一門學科,則是“批評是個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團體,以某種精神思想目標或目的、傳統(tǒng)的問題、探索的方法和研究者群體為其標志”[2]192但是在實際使用中,藝術批評一詞卻變得含混不清,描述、分析、闡釋可以用來指讀和寫的動作,也可以用來指藝術批評中的運思過程。藝術批評在試圖解釋和下定義中,充滿不確定性。這樣的不確定性在對藝術定義時也會發(fā)生,使藝術的內(nèi)涵和外延不斷擴大,只能從了解定義流變的歷史過程來把握。
藝術批評作為一門學科,它與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史和美學一起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體驗。在藝術批評中學生和老師一起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產(chǎn)生共鳴并且作出反應。這一點正是參與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藝術家將情感和直覺融入到藝術作品,而學生和老師的主動參與使藝術作品本來沉睡的價值被激活,被重新發(fā)現(xiàn)。富有藝術經(jīng)驗的觀眾可以輕松地和作家產(chǎn)生共鳴,而一般人則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學習。藝術作品帶給人們的影響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帶給人們審美教育的陶冶卻是肯定的。
美學的加入使藝術批評的哲學框架被建構出來,可以使用美學的相關理論證明藝術教育可以激發(fā)審美敏感性,能夠促進完滿人性,發(fā)現(xiàn)審美價值的眼光。其次,美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思想可以作為藝術批評的理論基礎,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而且藝術批評不是如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一樣,先提出一套系統(tǒng)綜合的藝術理論,然后再在其方法論指導下進行闡釋和批評。在審美能力的喚醒過程中,應該是采取提出問題優(yōu)先,然后不斷探索地提出理論和觀點進而找到正確進入問題的途徑。
正所謂“知人論世”,偉大的作品研究需要客觀地了解藝術家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日期,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相關言論;這也是歷史研究法所需的前提條件。藝術史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以內(nèi)在透視為側重的探討鑒賞的思想和方法、風格的分析、形式的流變與時期的劃分等等;以外在研究側重探討感知心理的思想與方法、心理分析、文化分析、文化歷史、社會學、神學和思想史等等。這些藝術史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使學生對同一藝術作品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意識的探究。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個人對藝術作品的反應并鼓勵思考,加以小組討論、全班討論、撰寫藝術批評文章和博物館參觀等教學方法。相對于傳統(tǒng)的單一課堂講授,這樣的系統(tǒng)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前單一的教學方案面對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學習態(tài)度、不同精神追求的學生只會使其感到枯燥和單薄。另一方面,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在藝術教育的基礎理論學習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教師檢驗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個人反應及其程度,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小組和全班討論。而一般的討論,教師的講授仍舊占了大多數(shù)時間,并且學生只是在教師的不斷敦促下才勉強加入。為了吸引學生,討論應該從問題入手。在正式討論開始,教師可以拋出一些開放性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但是應該注意,在討論中不需要任何人的主導地位,也不是簡單的問答模式,討論最后也不一定強求達成一致意見。學生個人反應和對他人反應的反響使得最初的觀點得到充實和修正,隨著討論的深入,問題越來越明了,進而達到討論的目的。在討論中提出的問題要傾向于學生表達個人的感情反應,例如藝術作品的吸引力在何處等;或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系并且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有理有據(jù)的評價和判斷。教師在討論中的任務之一就是使每個參與推論的學生清楚明確地闡釋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證明自己判斷的合理性和明晰評判標準,最終學生的論點和論據(jù)能夠說服其他同學。在一個討論接近尾聲時,教師需要加以總結,回憶之前學生的評論,使討論始終緊扣主題,還可以讓學生反思他人得出不同觀點和評論的原因。這一類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切實了解審美心理和審美體驗的相關知識,也使得學生在討論中認識自己。當個人的審美體驗被充分認識和思考后,可以轉向探究藝術作品所表達意圖。這一討論可以使學生從作者的角度來認識作品。
除了討論,在課堂上練習寫作藝術批評文章也可以促進學生進行批評和思考。這一類的小練習不要求如同藝術評論家作文那樣正式規(guī)范,只要求學生表達對某一藝術作品的審美感受,并且深入剖析思考自己的感受;或者對某兩個藝術作品進行比較,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記錄下來并給出評論和評論的可靠論證。文章寫作最初不要求長度,可以讓學生試著寫一兩個段落,隨著學習的深入,文章慢慢變得充實起來。另外,可以給學生提供學術期刊上的專業(yè)范文或者是其他學生的優(yōu)秀文章作為參考。在學生撰寫文章時,可以看到學生選擇藝術作品的不同。教師可以提出這種差異現(xiàn)象,讓學生激發(fā)對藝術批評探索的興趣。學生接觸到不同的藝術作品和不同的評論標準,藝術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對藝術作品的認識會深入。在挑選作品對象時,還可以采取藝術單元式的學習,例如現(xiàn)實主義繪畫單元,可以集中學習同一流派不同作家的作品,或者同一作家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作品,注重歷時和共時的橫縱對比研究。
本雅明認為藝術作品在機械復制時,失去了唯一性和藝術的“靈韻”。對于繪畫者,能夠參觀到藝術作品原作是最好不過了;之前的教學設計單元內(nèi)容恰好有附近博物館或者描述展覽的作品,就可以將這些作品作為教學對象;對于雕塑者,哪怕是原作的復制品也值得去參觀。教師再根據(jù)不同單元靈活制定討論內(nèi)容和文章對象。
藝術教育不只是傳授書本固有的內(nèi)容,而是期望激發(fā)學生自己的世界。在現(xiàn)在這個顧此失彼和“貧困的黑暗時代”里,藝術與普通人的距離越來越大,日常生活中的審美活動難以成為可能,開展藝術教育真的是當務之急。
[1]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167.
[2]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M].滑明達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92.
責任編輯:胡栩鴻
Necessity of Sense of Criticism in Art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LI K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rt indeed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nd even the word“aesthetics”can be found in advertisement. It seems that art education is unnecessary in such an era of art pervasiveness. During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commercial, the value of art has been annihilated. Aesthetic and art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undeniably contributed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art-appreciation, improvement, however, needs to be made. It is possible to add art criticis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 education, to the syllabus under limited educational conditions.
art; art education; criticism
2016-11-29
李 科(1993-),男,四川萬源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學。
G642
A
1674-344X(2017)1-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