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潮人文化”與“潮人”的身份認同

      2017-03-09 23:21:28林倫倫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潮人潮汕潮州

      林倫倫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潮人文化”與“潮人”的身份認同

      林倫倫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潮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它不同于以地域為絕對特征的地方文化,而是一種由潮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帶有地域性的群體文化。潮人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是:潮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的主體——潮人、潮人的有聲LOGO和潮人文化的載體——潮汕方言、體現(xiàn)潮人文化最根本特征“精細”的農(nóng)業(yè)技藝和民間工藝美術等等。潮人文化有優(yōu)秀的一面,但也存在著負面特性,主要表現(xiàn)為:耽于傳統(tǒng)文化、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文化單元、集體無意識排外等等。因此,潮人文化必須揚優(yōu)汰劣,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以實現(xiàn)文化的創(chuàng)新。界定“潮人”的概念應該具有時空意識和認同意識,潮人的身份認同要強調(diào)心理上對潮人文化的認同。

      潮人;潮人文化;文化特征;文化創(chuàng)新

      一、潮人文化的名稱

      關于潮人文化的名稱,近些年來,媒體上有不少文章在討論其應該叫“潮州文化”,抑或叫“潮汕文化”,甚至有人說應該叫“揭陽文化”。[1-2]但在上個世紀,沒聽說過有這樣的爭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叫“潮州歷史文化”的,有叫“潮州文化”的,也有叫“潮汕文化”的。例如泰國著名僑領鄭午樓《在首屆潮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說:“潮州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涵蓋下的一種地方文化?!盵3]原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杜經(jīng)國教授在《潮汕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文中說:“潮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潮汕文化包含著不少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構成了既與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畬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他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盵4]10暨南大學詹伯慧教授也使用“潮汕文化”之稱:“潮汕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一支?!盵5]

      客觀上講,上述論者在談論潮人文化的問題時,通常都沒有想到日后會有地域名稱的冠名之爭。從筆者個人來說,在寫此文之前,自己通常使用的是“潮汕文化”這個名稱,但也清楚地知道這是個后起的名稱,因為有了“汕頭”才有了“潮汕”之說,而“汕頭”只不過是個1860年才開埠的“百載商埠”而已。但時至今日,整個粵東閩語區(qū)已經(jīng)分成汕頭、潮州、揭陽和汕尾4個地級市了,“潮汕”這個概念可以泛指大潮汕,而“潮州”由于泛指的大概念與專指潮州市的小概念完全重合,確實容易造成歧義。當然揭陽人也站出來,指出“揭陽”這個概念,比“潮州”更早,而“潮汕”只是“潮+汕”,沒有包含“揭陽”,所以提出異議。[2]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另辟蹊徑,去找一個更加適合的名稱,以避免這種毫無學術意義的狹隘的地名之爭。

      眾所周知,文化這個概念,每種詞典都有相近而不盡相同的說法,但其中有一個定義比較普及:“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盵6]這也就是說,“人”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潮人文化是潮汕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杜松年先生在他的《潮汕大文化》一書中認為:“潮汕文化,是居住在本土的潮汕人、居住在國內(nèi)其他地方及海外的潮汕人和關心潮汕人士所創(chuàng)造的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屬廣義文化也即大眾文化范疇,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其外延包括潮人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群體文化?!盵7]1他的這種提法把“地域性”放在修飾語的位置上,中心語是“群體文化”。

      筆者認為,潮人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分支(這一點是大家都有共識的)。這個分支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但它又不同于以地域為絕對特征的地方文化,如齊魯文化、荊楚文化等等。黃挺教授在他的《潮汕文化源流》一書中指出:“潮汕文化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在這些文化特質中,語言是最具區(qū)別性特征的一種。因而,我們把潮汕文化理解為,由講潮汕話的民系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文化共同體?!盵8]既然潮汕文化是“由講潮汕話的民系(也就是潮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文化共同體”,而潮人又遍布海內(nèi)外,潮汕本土1 000多萬人,世界各地也有1 000多萬人,那么,如果僅僅用“地域性”來概括潮人文化的特質,那顯然是欠妥當?shù)摹km然,潮人文化的產(chǎn)生緣于地域,至今也仍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但是經(jīng)過長期的傳播和發(fā)展,特別是在海外的傳播和發(fā)展,與海洋文化有過很長的交流融合的歷史,其演變和發(fā)展的軌跡清晰可見,并且形成了潮人文化中很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成分。潮人文化的性質也不僅僅是“地域”兩字所能代表的。因此,用“帶有地域性的群體文化”來表明潮人文化的性質,也許更恰當一些。依筆者之見,把“潮汕文化”或者“潮州文化”改稱為“潮人文化”或許更為準確一些,也可避免近些年來媒體上甚為熱鬧的“潮汕文化”抑或是“潮州文化”的名字之爭。“客家文化”的概念就避免了地域的局限,它所概括的就是包括全國各地和海外“客家人”所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因為“客家”的名字所指是人,是一個族群(或曰群體)。把“潮汕文化”或者“潮州文化”改稱“潮人文化”正可以跟“客家文化”相對應。

      為了避開這種無謂的地域名稱之爭,有的先生也提出了“潮文化”的概念。竊以為,“潮文化”可以與“潮菜”、“潮劇”、“潮曲”、“潮樂”等一系列“潮”字號的名稱相呼應,也確實避開了古今、大小地域名稱的誤解和爭議。但相比之下,筆者還是更愿意用“潮人文化”這個名稱,因為它更能突出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人,而不是地域。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管之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歡迎方家批評指正。

      二、潮人文化的內(nèi)容

      什么是“潮人文化”的內(nèi)容?很多年來,談及“潮人文化”的內(nèi)容,或曰“潮學”所要研究的具體對象的文章較多,認識也比較一致。饒宗頤教授在《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潮人的海外開拓史、潮人與畬族的關系、潮汕的考古、潮劇、潮汕方言、潮汕之外貿(mào)等諸方面,為當然主要研究對象。[9]12杜經(jīng)國教授則把它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廣大潮人所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風格獨特并在海內(nèi)外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成果”,如潮劇、潮州音樂、潮汕工藝、潮汕農(nóng)藝、潮汕飲食、潮汕文化、潮州歌冊等。二是“創(chuàng)造這些文化成果的廣大潮人所特有的文化心態(tài),即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多神崇拜的習俗、善于經(jīng)營的潮商、強大的凝聚力、眾多的海外潮人等。三是“涌現(xiàn)了一大批在海內(nèi)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如古代的“前八賢”、“后七賢”,現(xiàn)當代的杜國庠、張競生、許滌新、蔡楚生、秦牧、饒宗頤先生等。四是“音調(diào)、結構及內(nèi)涵自成一體,覆蓋面又特別廣闊的潮汕方言”。[10]杜松年先生則歸納為“古雅豐富的潮州話、藝苑奇葩——潮州戲、優(yōu)美抒情的潮樂、譽滿環(huán)球的潮州菜、高潔精致的工夫茶、精美卓絕的工藝品、富有風味的民俗和精明的文化心態(tài)”等八大方面。[7]10筆者認為,饒公重在“鉤沉致遠”,指出潮學要主攻的方面;而杜松年先生則八大方面未分主次輕重;相比之下,杜經(jīng)國教授之歸納較為科學。

      竊以為,潮人文化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是創(chuàng)造出這種文化的主體——潮人。

      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研究他們的文化首先就得研究創(chuàng)造出這種文化的主體——人。潮人起碼有兩個方面的特質是舉世聞名的:一是善于經(jīng)商,二是善于讀書。

      “潮人善經(jīng)商”的名聲遠播海內(nèi)外。潮人在家鄉(xiāng)善務農(nóng)、在外地善經(jīng)商,當然都源于長期的精耕細作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生產(chǎn)模式養(yǎng)成的細心、精明的心態(tài)特征。自從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汕頭內(nèi)外貿(mào)易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經(jīng)商者日益增多,以至于潮海關英人稅務司辛盛在《1882-1891年潮海關十年報告》開篇中就寫道:“汕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業(yè),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盵11]潮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海外潮商,從清朝到現(xiàn)當代,世界各地的潮商可謂人才輩出、富商如云。過去有陳慈黌、陳弼臣等等,現(xiàn)在有李嘉誠、謝國民、馬化騰等等。潮商當可與過去的晉商、徽商,現(xiàn)在的浙商并肩。而潮商又與華僑史、與潮人不經(jīng)意創(chuàng)造而留給后人的一筆全國絕無僅有的財富——僑批密切相關。要研究潮人的開拓性、潮人文化的開放性等等獨具特色的東西,如果不探討潮商,不探討海外潮人及其與家鄉(xiāng)的聯(lián)系,就得不到潮人文化的精髓。正如饒宗頤教授所云:“潮州學之內(nèi)涵,除潮人在經(jīng)濟活動之成就與僑團在海外多年拓展的過程,為當然主要研究對象。”[9]12“中國文化史上,內(nèi)地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潮人在這二方面的活動的記錄一向占極重要的篇幅,……久已引起專家們的重視而且成為近代史家嶄新的研究對象?!盵9]10潮商研究多了,今后自可以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潮商學。近年來,散見的潮商研究論文不少,專門的著作則有黃挺教授的《潮商文化》和隗芾教授的《潮商學引論》等。[12-13]李聞海、陳平原等有識之士也奔走呼吁,倡建潮商學。[14]

      潮人崇尚儒家學說,重視讀書、晴耕雨讀是潮人的風俗。潮汕地區(qū),或者眼光再放大些說,嶺東地區(qū)出的文人學者其實也很多,真正的地靈人杰、俊采星馳,以前稱之為“嶺東人文”現(xiàn)象,也很值得研究。如果說,李嘉誠先生是潮商的突出代表,那么,饒宗頤教授這位碩學大儒,就是“潮儒”的代表。他們是群星閃爍的潮汕名人中最光艷奪目的標志,可謂巔峰巨人,是潮汕名人中之“雙子星座”。他們及其他潮汕名人就是潮人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潮人文化的優(yōu)秀特質。

      除此之外,創(chuàng)造了水稻畝產(chǎn)千斤縣、噸谷縣的潮汕農(nóng)藝師群體,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潮州木雕、潮州刺繡、潮州陶瓷的巨匠大師群體,以溫婉賢惠、秀外慧中的特質而在海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譽的潮汕“姿娘”(女人)群體,他(她)們身上都具有潮人文化特殊DNA結構,具有潮人文化的特質。

      潮人文化的第二個重要內(nèi)容是這種文化的載體和有聲LOGO——潮汕方言。

      一方面,“汕頭話是現(xiàn)今中國方言中最古遠,最特殊的”。[15]高本漢(B.Karlgren)所說的“汕頭話”就是潮汕方言。潮汕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漢語的成分和特點,歷來受到漢語方言學、漢語音韻學、漢語史學界的重視。潮汕方言的研究成果,是潮人文化諸多內(nèi)容中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在海內(nèi)外頗具知名度。尤其是自從清末民初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韻書式同音字典面世以來,至今已出版的字典數(shù)十種,估計發(fā)行量可達兩三百萬之多。其中《潮聲十五音》和陳凌千編著的《潮汕字典》發(fā)行量都各近百萬。1949年后吳華重等編的《潮州音字典》和李新魁編的《普通話潮汕方言常用字典》發(fā)行量都超過50萬。[16-17]這在國內(nèi)外的任何一種語言或者方言文化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而且,19世紀的英國和美國傳教士也編寫了不少英潮對照的課本、字典和詞典,客觀上也為潮汕方言的傳播和“走向世界”起到了作用。[18]144-152,[19-20]

      另一方面,語言既是人類進行思維和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同時也是文化內(nèi)容的載體,像潮劇、潮州歌冊、潮州歌謠等等文化內(nèi)容則更是以潮汕方言為表現(xiàn)形式,沒有潮汕方言,就沒有這些頗具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這一點,筆者在《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園》一書中已有論述,此處不贅。

      潮人文化的第三個重要內(nèi)容是最能體現(xiàn)其精細特質的農(nóng)藝和工匠精神。

      潮人精湛的農(nóng)業(yè)技藝和民間工藝美術是潮人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曾經(jīng)論述過,潮人文化的根本特質應該用“精細”二字來概括,無論是潮人文化性格上的精明細心,還是潮州菜的精美可口,民間工藝美術的精雕細刻,民間建筑的精心構筑,工夫茶之精細香濃,潮劇、潮樂的柔婉精致,都源于精耕細作的潮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模式和精雕細琢的手工業(yè)經(jīng)濟模式對潮人文化性格的磨煉和陶冶。[21]“潮汕老農(nóng)”(農(nóng)業(yè)技術員)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曾經(jīng)到海南、廣西、云南、貴州、湖南等省份去指導當?shù)氐乃旧a(chǎn),譽滿南中國。故此,從潮人文化形成的重要性來看,“種田如繡花”的潮汕農(nóng)業(yè)技藝和“刻木石似微雕”的工藝美術,確實是最能體現(xiàn)其“精細”特質的重要內(nèi)容。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潮州文化特質中的“精致”,提倡兩種精神中的“一條牛索”精神,總結的都是這個方面的精神特質,其實這正是李克強總理提倡的“工匠精神”在潮人文化中的具體體現(xiàn)。

      當然,以上所述的,只是潮人文化之最具代表性、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還有其他方面,如民間文化藝術,也即潮劇、潮州音樂等,民俗文化,如食俗之潮州菜、工夫茶,建筑民俗中之潮派建筑(潮汕民居)等等,也是潮人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但其他專家學者已多有著述,此處便不再啰嗦了。

      三、潮人文化的兩面性

      所謂的兩面性,就是事物的正面和反面都存在的特性。潮人文化也不例外,有優(yōu)秀的一面,也有粗劣的一面,這是毋庸諱言的。正是我們在對潮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建立了牢固的自信之后,我們才可以勇敢地來面對一些負面的東西,以便更好地揚優(yōu)汰劣,對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建設一種具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新的潮人文化。

      批評潮人文化的負面,文章不少,但多數(shù)是就事說事,比較雜碎。概括起來,潮人文化負面性較為突出者有如下兩個大的方面:

      (一)耽于傳統(tǒng)文化,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對于潮人中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多數(shù)會沉溺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而不自覺,因而缺乏分辨優(yōu)劣的能力。而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先生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研究對象過分地“熱愛”,津津樂道,缺乏積極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一談到潮人的文化性格,就是勇于開拓、刻苦耐勞、團結友愛、善于經(jīng)商等等;但對于潮人小富即安的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動力卻三緘其口。其實,潮人文化本來就具有兩面性:潮人重人文文化,卻輕視科技文化;潮人重農(nóng)商,卻對大工業(yè)望而卻步;潮人重家庭倫理文化,卻忽視社會(公益)文化;潮人重視傳統(tǒng)民俗文化,卻耽于迷信等等。

      缺乏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潮人文化最大的弱點。早在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建設初期,當時的文化部長高占祥同志就曾經(jīng)說過:“特區(qū)的經(jīng)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形態(tài),如果沒有這個形態(tài),早晚要吃大虧?!鄙穷^經(jīng)濟特區(qū)缺乏的就是這種文化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以,未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經(jīng)濟特區(qū)相適應的文化形態(tài)來,結果被高占祥同志不幸言中而吃了大虧。正如在汕頭大學工作過十幾年的郭劍鳴博士所批評的:“潮汕在現(xiàn)代文化發(fā)展中,一直將文化發(fā)展的重心放在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上,而沒有以汕頭特區(qū)成立為契機,與時俱進地推動潮汕文化的嬗變,催生出特區(qū)文化來?!盵22]郭博士是外地入潮人士,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看得清,說得明。而我輩潮汕“家己人”(自家人),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當然,也有看得清的,當時還是年輕碩士的蘇少鑫就曾經(jīng)一針見血地說:“汕頭作為特區(qū)僅僅是經(jīng)濟意義上的特區(qū),而非政治、文化上的特區(qū)?!蚨貐^(qū)并不能成為文化發(fā)展的前沿,其城市文化的發(fā)展仍然依靠的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慣性,在地域文化與特區(qū)文化之間,我們遠不能完成向特區(qū)文化的轉變?!薄白鳛橐环N類型文化的塑造,它的特質主要不在于本地祖先的那些遺產(chǎn),而在于它有別于一般城市的超前性、外向性與創(chuàng)新性。只有在這三方面的優(yōu)勢凸顯出來,潮汕文化的價值才會為人所承認,潮汕文化才不會淹沒在一般的地域文化中。因此,潮汕文化的任務除了要繁榮本地的文化生活之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應該有擔負起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先行與創(chuàng)新使命的勇氣和魄力,讓內(nèi)地其它地區(qū)從我們身上看到中國文化的新走向!”[23-24]與創(chuàng)造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的深圳特區(qū)文化比起來,潮人的“工夫茶”心態(tài)是何等的落伍!《人民日報》駐深圳記者站站長胡謀認為:“深圳層出不窮的自主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其核心動力就是‘文化’,是‘敢想、敢試、敢闖’的移民文化和以‘競爭’為靈魂的企業(yè)文化。”[25]所以,“重振粵東”的當務之急當然是上工業(yè)大項目、搞好經(jīng)濟等等,但從文化的角度看,根據(jù)時代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新,讓潮人走出“工夫茶”心態(tài),是必須解決的更加“根本”的問題。

      所謂“工夫茶心態(tài)”的提法,并非筆者首創(chuàng)。早在1990年,時在汕頭市委宣傳部工作的青年干部馬燦龍同志(現(xiàn)任汕頭市社會科學聯(lián)誼會主席)就在他的《潮汕文化特點淺析》一文中,敏銳地指出了潮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弱點,并形象地把它比喻為“工夫茶心態(tài)”。[26]可惜20多年過去了,沒有引起潮人足夠的重視。汕頭和潮州仍然還是那個沒有大工業(yè)污染的“最適合人居”的慢城:空氣好、水質好、潮州菜好、工夫茶好,但同時缺乏的就是像深圳人那樣的激烈競爭的意識,看不到的就是像廣州人那樣的步頻很快的腳步,更缺少由潮人在潮汕本土創(chuàng)建起來的產(chǎn)品品牌。從汕頭特區(qū)創(chuàng)立到如今,從文化的角度講,“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潮汕還是那個潮汕”。于是,潮汕地區(qū)的一些不愿意自甘落后的企業(yè)家便放棄家鄉(xiāng)這種優(yōu)哉游哉的“優(yōu)越環(huán)境”而自愿到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甚至長三角城市去參與激烈的競爭,一家一家的潮人企業(yè)活躍在全國各地,一個又一個的品牌在全國乃至世界閃閃發(fā)亮:騰訊、奧飛動漫、立白……

      (二)文化單元,集體無意識排外

      在廣州、深圳等珠三角的潮人圈子里,有一個“出生入死”的詼諧的說法,說的是到外面去就能發(fā)展,因為外面的軟、硬環(huán)境都好;留在本地的,都很難發(fā)展,甚至會“死”掉。雖然這話說得有點難聽、過分,但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只要看看在外面發(fā)展的潮人紅紅火火的情況,看看每年春節(jié)和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從深圳和廣州回來的大車小車不絕于路,乃至造成深汕高速公路大塞車,高鐵、動車一票難求的繁忙景象,就不難認同這個共識。這里面,除了外頭的軟硬環(huán)境比我們好之外,還有一個思想意識改造的問題。出去發(fā)展的潮人在思想意識方面往往受到了外地文化的沖擊而有所改善提升,以至于沒有那么“潮汕”了,甚至于開始批判“潮汕(文化)”了。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發(fā)展的朋友們回來后,喜歡的當然還是美味的潮州菜、甘醇的工夫茶。那碗熱乎乎的白米粥,往往令多少名人和凡人都回味無窮。但他們回味的僅僅是兒時的浪漫記憶和對“媽媽的味道”的深情懷念,卻對這里的軟環(huán)境不以為然,甚至頗有微詞,經(jīng)常吐槽,乃至禁不住一邊吃著“天底下最好吃的潮州菜”,一邊數(shù)落著自己家鄉(xiāng)落后的軟環(huán)境和文化意識。

      有一位中央電視臺的導演跟筆者聊天,談及汕頭經(jīng)濟特區(qū)的經(jīng)濟為什么沒有像其他的經(jīng)濟特區(qū)發(fā)展得那么好,問是什么原因。筆者不懂經(jīng)濟,當然無以奉告,但想了想,還是半開玩笑地跟他說:“像您這樣說普通話的人太少了。”她聽不懂是什么意思,其實筆者要告訴她的,是自己比較清楚的人文軟環(huán)境的問題。

      一個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要發(fā)展,就要建設多元文化的軟環(huán)境,就要不斷地、大量地引進外地人才來參加建設,給這個地區(qū)輸進新鮮血液。但潮汕的軟環(huán)境,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一方面,是客觀的原因:潮汕地處深圳、香港與廈門、臺灣的中間,我們自己戲稱它的地理位置是“省尾國角”。珠江三角洲建設規(guī)劃綱要里幾乎沒有潮汕的項目,海西經(jīng)濟圈里我們也只在邊緣。筆者在汕頭大學和韓山師范學院工作過,深知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難度。另一個方面就是主觀的問題,我們是否做足了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例如家屬的安排、子女的讀書問題能否妥當解決等。二十幾年前在汕頭大學工作的時候,眼瞅著一個又一個的人才調(diào)走,筆者就關注到這樣的問題;現(xiàn)在在韓師工作,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就越來越強烈了。

      說我們潮人主觀上有意排外,打死我我都不承認。因為潮人熱情好客、禮貌謙恭?!翱蛠碇鬟眍?,便是衰家厝”(客人來了主人不管不顧,絕對不是好人家)、“寒夜客來茶當酒”是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但是,在具體的言行舉止中,我們不自覺地有了讓外地人感到見外的地方。例如在有不懂潮汕話的人的場合中我們“家己人”自顧自地講潮汕話,讓他們感到一種隔閡,甚至連買菜都會產(chǎn)生被“坑”的錯覺,筆者稱這種現(xiàn)象為“集體無意識排外”。這客觀上造成了對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很不利的軟環(huán)境。當然,這還是比較委婉的自我批評,可以稱為“客觀排外論”。但外地入潮者的看法就沒有那么客氣了。湖南永州籍的原汕頭市委黨校副教授馮祥武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在潮汕地區(qū),潮汕本地人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強勢,這種心理上的強勢進而會大大強化他們的方言強勢。相反,對非潮汕籍的外地人來說,他們會感到語言上的歧視,這種歧視也會轉變成心理上的弱勢感,進而產(chǎn)生對該地區(qū)整個的排斥感,使他們不再嘗試與潮汕本地人交流和融合……”,“這些外地人很難獲得潮汕人的文化認同,缺乏心理歸屬感,從而引發(fā)心理上的孤島現(xiàn)象”。他進而認為:“(汕頭)經(jīng)濟發(fā)展之所以落后于其他經(jīng)濟特區(qū),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潮汕方言絕對強勢,排斥和打壓外地文化的交流與傳播……”[27]同是外地人的薩支輝(福建人)、郭杏珍(從化人)、尤立川(茂名人)也認為,潮汕地區(qū)缺乏“社會包容性”,“汕頭市近些年來出現(xiàn)的人才外流的趨勢卻不得不讓人擔憂,對外地人才的吸納能力也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汕頭缺乏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聚集人才的高地……外地人在與汕頭人接觸的過程中難以找到認同感?!盵28]筆者雖然不完全同意馮、薩等的觀點,但也相信,他們的體會是真切的,很值得我們潮人自己反思。

      以上說的只是語言環(huán)境的問題,在其他方面,有沒有類似的“集體無意識排外”現(xiàn)象存在呢?筆者敢說:一定有。這樣的現(xiàn)象多了,外地人會有“孤鳥入人群”的生分感覺,很難融入這個群體,便只好走人了。外地人大部分都走了,外來文化難以融合進來,多元文化就難以產(chǎn)生并和諧共存。于是,留下來的還是一個不利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南蠻舌”的單元“潮人文化”。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經(jīng)濟學家陳鴻宇教授說得好:“地域文化不能過度強化,文化的內(nèi)聚力太強,就不容易看到文化本身的缺陷,就不會與時俱進?!盵29]

      當然,潮汕地區(qū)處于“省尾國角”,這里雖有平原,奈何人多地少、資源匱乏。這也許是潮汕地區(qū)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客觀原因,不能歸結為潮人和潮人文化本身。1991年底潮汕三分,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資源進一步地“碎片化”,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資源更加匱乏。“在扭曲的行政權力主導下,將潮汕文化分割成小汕頭文化、小揭陽文化、小潮州文化,這種自我封閉的‘小地域文化’,必然阻礙粵東經(jīng)濟一體化和汕潮揭的同城化?!盵29]陳鴻宇教授所批評的,也許是潮汕地區(qū)成為廣東省的“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另一主要原因。

      有幸的是,潮汕各市已達成了“三市同城化”建設的戰(zhàn)略共識,潮汕各市的領導們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精神文化停滯不前對于社會發(fā)展的嚴重影響,各自開展了關于潮人精神的討論。例如汕頭市就曾經(jīng)發(fā)動全市人民熱熱鬧鬧地討論了“汕頭精神”,最后歸結為“海納百川,自強不息”。筆者認為,要賦予它們以帶有時代特征的新的內(nèi)涵才有實踐指導意義。不然的話,未免失之寬泛。

      “海納百川”其實是潮人文化中優(yōu)秀的內(nèi)容之一。潮汕是濱海地區(qū),從明清以來,受海洋文明的影響很大。首先是潮人由于“討?!保ǔ龊2稉疲┒憻捫纬傻耐刂尘?。其次,潮人出?!斑^番”之后能夠隨遇而安、艱苦開拓以成基業(yè),也經(jīng)過與僑居國文化的接觸融合到認同的漫長過程。經(jīng)過這個漫長過程的歷練,成功者都是具有“海納百川”精神者。否則,都將成為被淘汰者。潮州市委和汕頭市澄海區(qū)提倡的“紅頭船精神”,講的就是這種勇于開拓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而在今天的潮汕,要敞開我們的寬廣的胸懷,聽取四面八方的不同意見和建議;在發(fā)揚重視人文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培養(yǎng)重視工業(yè)文化、科技文化的精神;克服“集體無意識”的“不自覺”排外現(xiàn)象,招攬?zhí)煜掠⒉哦弥?;?chuàng)造各種優(yōu)越的條件,廣迎四方賓客前來考察投資,使潮汕成為真正的閩西南、贛東南和粵東的中心城市群。

      四、潮人的概念及其身份認同

      上面我們探討了“潮人文化”,認為它是一種潮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帶有地域性的群體文化。那么,自然而然地,我們就會涉及對“潮人”這個概念的界定及其身份認同的問題。

      所謂的“潮人”,就是平日里我們所說的“潮州人”、“潮汕人”,或者被外地人用作代詞來特指的“家己人”(自家人)。這個概念很容易被大家地理化,理解為潮汕地區(qū)(潮汕三市)里講潮汕方言的居民。汕尾市講“鶴佬話”(閩南話的一支)的居民是否屬于“潮汕人”,還經(jīng)常有人提出疑問。

      筆者認為,討論什么是“潮人”,必須具有兩種意識:一是時空意識,一是認同意識。

      先說說時空意識。所謂的“時空意識”,就是歷史和地理的意識。討論什么是“潮人”這個問題,不但要有地理的視野,更應該有歷史的眼光,不能被目前行政區(qū)域上的這種“三分天下”的現(xiàn)狀所囿。從歷史的視角看,界定“潮人”這個概念應該從舊潮州府的地理概念來考慮,再延及粵東(嶺東)地區(qū)和省外的、境外的、國外的潮籍鄉(xiāng)親。以前講“潮州九縣”或者“八邑”,這“九縣”、“八邑”是包括了現(xiàn)在屬于梅州市的豐順縣和大埔縣的。在這兩個縣里,都有講潮州話的居民。甚至,“在清雍正十年嘉應直隸州未設立以前,整個梅州原是潮州地區(qū)所屬的程鄉(xiāng)(后來分出鎮(zhèn)平、平遠),長期受到潮州的統(tǒng)轄。說客家話的大埔、豐順二縣亦屬潮州所管,至近時方才割出。所以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歷史,梅州、大埔都應該包括在內(nèi)?!盵9]10

      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潮人”這個概念的地域界定完全可以放得寬松些,放到“粵東”甚至“嶺東”都沒有問題?!皫X東”在大庾嶺之東南側,地處今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qū)的“?。ㄍ≈?,今龍巖、三明市部分)、虔(虔州,今寧都、瑞金、石城等)、梅(今梅州市)、循(循州,今惠州、河源、興寧、五華等地)之地”,而梅州、汀州等則屬“嶺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清朝到民國,“嶺東”、“嶺東人文”、“嶺東名士”、“嶺東畫派”之說常被媒體提起。民國時汕頭市更有《嶺東日報》等以“嶺東”為名的媒體和文化教育單位。嶺東操客家話的居民與操潮州話的居民常來常往,交流頻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陳平原教授在《六看家鄉(xiāng)潮汕》一文中指出:“談‘嶺東’,不全然是地理概念,更關切的是歷史及人文,約略等于今天的潮汕以及梅州市。所謂‘潮客一家親’,一是歷史上行政區(qū)劃來回變動,二是經(jīng)濟往來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雖然方言不同,但風俗相近,屬于同氣連枝。因此,潮汕學者談嶺東,一定要關注梅州以及客家文化。眼下的梅州市,包括2區(qū)1市5縣,人口543萬,加上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700多萬,實在不可小覷。這里同樣文教昌盛,我參觀 過 黃 遵 憲 (1848-1905)、 丘 逢 甲(1864-1912)、葉劍英(1897-1986)、林風眠(1900-1991)等名人故居,允文允武,有學有藝,真的人才輩出?!瓰榱苏f明這個問題,不妨追憶興寧的兩海會館以及汕頭的嶺東同文學堂。前者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因此地乃明清兩代水路交通樞紐,聚集不少潮州商家,故集資興建了這一聯(lián)絡鄉(xiāng)誼的處所,人稱‘潮州會館’。至于原籍嘉應的丘逢甲1899年在潮州開辦‘同文學堂’,后遷至汕頭并改名為‘嶺東同文學堂’,其開展新式教育,在潮汕歷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十多年前,我撰寫《鄉(xiāng)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曾論及‘丘逢甲之所以能夠由‘歸籍海陽’而迅速融入潮汕文化,除了祖上屢次遷徙養(yǎng)成的熱愛鄉(xiāng)土的‘不二法門’,更有潮、嘉兩州地理相鄰、習俗相近、經(jīng)濟互補,比較容易互相滲透的緣故’;‘而日后創(chuàng)辦嶺東同文學堂,其《開辦章程》所透露的目光,依然將潮、嘉及閩南視為一體’。”[30]

      海外的潮州八邑會館,多數(shù)至今仍有豐順、大埔同胞參加,這是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

      從這一個角度看,則歷代在舊潮州府地理區(qū)域內(nèi)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包括外地人、外國人定居在潮州)的后裔都應該屬于“潮人”。筆者現(xiàn)在履職韓山師范學院,披閱《韓山師范學院史稿》時注意到,韓山書院開設之初,僅作為潮州府屬11縣(含后設的嘉應州屬3縣)優(yōu)秀士子修業(yè)的場所。后來該書院擴大招生范圍,每年由分巡道主持,錄取惠、潮、嘉三府(州)屬的生員與童生入院讀書,成為了明清兩季嶺東地區(qū)的學術中心、最重要的學府。韓山書院通過省、潮州府甚或民間團體和私人渠道,挖掘獲得翰林、進士職位的在職或退隱的客籍文化名人,以優(yōu)厚的待遇,聘請到該院當書院山長或主講。自入清以來,任主講的15位文化精英中,就有11位梅州客家人,且其中有3位出任書院山長,成為清朝時期在該院的中堅力量。這些客家文化名人如:黃香鐵(原名黃釗,蕉嶺人)、丘建猷(大埔人)、何如璋(大埔人)、丘逢甲等。[31-32]由于韓山書院大量引進這些亦客亦潮的文化名人執(zhí)掌從教,從而吸引了梅、潮、惠等地的莘莘學子入讀該院,這些學子也視在該院就讀為榮耀。韓山書院也正是由于這種踞于學術制高點造就的文化優(yōu)勢,從而在晚清涌現(xiàn)了一批志士名人,例如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先生等,成為以后推動嶺東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力量。

      民國時期,在汕頭投資建設項目的客家人也很多。潮汕鐵路投資興建人張煜南(1851-1911)、張鴻南(1861-1921)兄弟原籍是廣東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人,他們兄弟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尼西亞的著名華僑實業(yè)家和地方僑領。虎牌萬金油創(chuàng)始人胡文虎(1882-1954),原籍福建龍巖,也是客家人,1932年,他把總行從新加坡遷到香港,并在廣州、汕頭建制藥廠。他們都認為汕頭是他們的第二家鄉(xiāng),所以才積極地在汕頭投資建設。

      現(xiàn)在在潮汕地區(qū)工作和生活的外地人,舉筆者熟悉的人作為例子,不少外地教師在汕頭大學、韓山師范學院任教二三十年直至退休,甚至在潮汕地區(qū)終老。他們的第二代也在這里讀書、工作了,現(xiàn)在有的已經(jīng)有了說著一口標準的潮汕話的第三代了,難道你還好意思不認他們?yōu)椤俺比恕眴幔吭不盏纳穷^大學歷史系杜經(jīng)國教授、原籍東北滿族的汕頭大學中文系隗芾教授,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來汕頭大學工作后,把精力用于潮人文化的研究工作,畢其終生。杜經(jīng)國教授創(chuàng)建并主持汕頭大學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在饒宗頤教授指導下創(chuàng)辦《潮學研究》,并擔任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還與黃挺教授、陳占山教授合著《潮汕史》一書,為潮學研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功莫大焉。如果說,饒宗頤教授是潮學研究的提倡者、引路人,是統(tǒng)帥,杜經(jīng)國教授就是沖鋒陷陣的前鋒大將。隗芾教授臨終前,仍然在病榻上撰寫《潮商學引論》一書,其境其情,感人至深。原籍四川的老一輩革命家楊方笙先生,在潮汕地區(qū)當過著名的金山中學校長、汕頭教育學院院長,桃李滿天下。后來他又擔任潮汕歷史文化中心的副理事長,潛心研究潮汕文史,對潮汕地區(qū)的文化教育事業(yè)貢獻巨大。這些人原籍雖非潮汕,但對潮汕這片熱土的親情,對潮人文化之熱愛,雖其原籍不是“潮人”,卻勝似“潮人”。我們能不承認他們就是“潮人”嗎?不但要承認,而且還要把他們當成“潮汕名人”,立為榜樣。

      把“外地(籍貫)人”當成“潮人”,行嗎?其實,了解潮人移民史的人都不會有否定的回答,因為再往前幾百年追溯一下,我們的祖先不也是來自福建等地的移民嗎?潮州市著名文化人、潮劇作家李英群先生寫了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親身體會批評對“潮州人”的界定局限得太小的“小家子氣”,標題就起得很好,叫做《來了就是潮州人》。他寫道:“‘潮州人’的定義好像不知不覺在變化。自稱為潮州人和被認定為潮州人的人越來越少了。從行政區(qū)域去界定自己,稱為饒平人、揭陽人或潮汕人的很普遍,那個文化概念上,即講潮州話、認同潮州文化的潮州人只存活在海外或外省的潮人圈……府城人認定只有出生在古城區(qū)的人才算潮州人,卻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存在著,這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大氣量的表現(xiàn)……”[33]

      關于“潮人”的身份認同,筆者以前曾經(jīng)講過,潮人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講一口潮州話。在《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園》一書中,筆者寫道:“語言(方言)還是一個國家、地區(qū)、族群的文化標記,就像LOGO之于品牌。”[18]2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在潮汕地區(qū)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多數(shù)不會講潮汕話;還有,第二、第三代生活在異鄉(xiāng)的潮人的潮州話水平已經(jīng)越來越低,甚至不會講了。不要說境外、國外,就是在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等地的第三代潮人,也都基本不會講潮州話了,在國內(nèi)其他各地創(chuàng)業(yè)的潮人后代就更是這樣。

      先說說這些已經(jīng)不會講潮汕話的潮人后裔還算不算是“潮人”吧,筆者現(xiàn)在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身上的DNA結構還是潮人的,他們有著一顆以潮汕本土為祖籍原鄉(xiāng)的心,他們對故鄉(xiāng)還是十分認同的。世界潮團聯(lián)誼會之外,有一個青年組織叫作“國際潮籍青年聯(lián)誼會”(簡稱“國際潮青”),各國潮州會館(八邑會館)也都有自己的“潮青”組織,國內(nèi)各地的潮州會館或者潮汕商會等都下設“青年委員會”,其工作主旨就是聯(lián)系潮人后裔、加深交流、敦睦鄉(xiāng)誼。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chuàng)會會長陳偉南先生的公子陳幼南博士于上個世紀創(chuàng)立了“國際潮青”之后,又于2014年創(chuàng)立了“國際潮籍博士聯(lián)誼會”,得到了世界各地潮籍中青年學者的積極響應,至今登記參加者已經(jīng)有1600多名。這些博士中,就有不少是講不好潮汕話的,我們能說他們不是潮人嗎?顯然不行!所以,時過境遷(用潮汕話來說,就是“一時一局”),我們得與時俱進,再也不能用“會不會潮汕話”來作為潮人身份認同的標志了。對潮人在境外、國外的后代是這樣,對在潮汕地區(qū)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也是一樣。這可以看做是筆者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而對以前的觀點做出的修正。

      當然,這也就涉及上面講的第二種意識——認同意識。所謂的認同意識,就是對潮人和潮人文化的認同。對于講不好潮汕話的潮人后代來說,這不是個問題。但類似陳平原教授所說的,像丘逢甲那樣“‘歸籍海陽’而融入潮汕文化”的外地人,就得放寬眼界來看問題了。有人可能會說,丘逢甲原籍蕉嶺,祖上前三代人已移民臺灣,明明是客家人,甚至說臺灣人,你硬要說他是潮人。這就有個雙重認同的問題了。認同潮人和潮人文化,其實與認同原籍及其文化并沒有矛盾,并不是非得兩者選一不可的命題。原來操客家話的客家人到了潮汕地區(qū)工作、生活后又學會了潮汕話、認同了潮人文化,在潮汕地區(qū)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著,還為潮汕社會經(jīng)濟、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他們可能就把潮汕視同第二故鄉(xiāng)了。他們也保留著對原籍及其文化的認同,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最近看中央電視臺《開講了》的節(jié)目,演講人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筆者原來就知道黃院士是潮汕人,聽了他的演講,才知道他祖上是客家人,說的是客家話,他是客家籍貫的潮汕人。這也是一個當代客、潮雙重身份認同的很好的例子。

      與此相同的道理,我們的華僑華人,到了僑居國之后,絕大部分已經(jīng)融入了僑居國的社會,加入了該國的國籍,成為了該國的國民,由“華僑”變?yōu)椤澳硣A人”了,尤其是他們的后代。但雖然國籍變了,黑頭發(fā)、黃皮膚、黑眼睛沒有變,他們還是“華人”,還是中國人的血統(tǒng),還是一顆中國心。每到中國需要的時候,海外華僑華人就會站出來支援祖國,支援家鄉(xiāng),從支援孫中山的革命經(jīng)費,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中國抗戰(zhàn),就是證明。他們從來都認為自己就是華人(華裔),但也清楚地知道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某國公民了?;蛘叩惯^來說,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某國公民(有的已經(jīng)是第三、第四代,甚至更遠了),但他們還清楚地知道,他們是華人。潮人的前輩不管到了哪里,總把祖(籍)國叫“唐山”,到中國來、到潮汕家鄉(xiāng)來都叫“回唐山”,一個“回”字體現(xiàn)的就是潮人對家鄉(xiāng)的認同心理。每逢潮汕地區(qū)遭受災難,捐款救災最踴躍、最積極的就是在外地、外國的潮人,包括不會講潮汕話的潮人后裔。

      以上講的,這就是對祖籍故鄉(xiāng)與新的家鄉(xiāng)的雙重認同。同理,外地來潮汕工作、生活的人,既認同原籍文化,又認同潮人文化,也是一種類似的雙重認同。東莞市把來東莞工作、生活的人叫做“新莞人”,筆者覺得挺好的,我們可以學習,稱外地來潮汕工作、生活的人為“新潮人”。陳幼南博士領導的“國際潮籍博士聯(lián)誼會”秘書處設在韓山師范學院,剛設立時學校搞了個揭牌儀式,學校通知所有的博士都前來參加。外地來的博士們一開始還“嘀咕”:“我們算不算是潮籍???”筆者在揭幕致辭中專門講了上面所討論的心理認同與雙重認同的道理。再說了,戶籍都在潮汕了,說是“潮籍”,這也沒錯啊(這是戶籍身份的事實認同)。筆者的講話獲得了外地博士們的熱烈的掌聲,由此也更堅定了自己的這種觀點。當然,心理認同或曰感情認同比事實認同更重要,如果一個人在潮汕居住了十幾二十年以上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從事實認同來說,潮汕已經(jīng)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了,但他就是認為潮人和潮人文化不好?;蛘咭晃辉谕獾鼗蛘咄鈬某比撕笠?,羞于承認自己的潮人的身份,強扭的瓜不甜,那我們不承認他是潮人也罷。這又是一個新的“認同”——雙向認同的問題了。你情我愿,才是心理認同或曰感情認同,才是真正的認同。

      最后,我們還是希望在外地、外國的潮人后代,在潮汕地區(qū)工作、生活的外地人及其后代都能夠學會說潮汕話,最少是能聽懂潮汕話,以便更親近、更自由流暢地與潮人交流,更深入地了解潮汕的民情風俗,更愉快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最后成為LOGO鮮明、道道地地的“潮人”。

      [1]黃贊發(fā).潮汕文化稱謂之爭及其它[J].揭陽社會科學,2006(4):47-51.

      [2]彭妙艷.為“揭陽文化”正名[J].揭陽社會科學,2007(3):75-76.

      [3]鄭午樓.在首屆潮學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C]//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5.

      [4]杜經(jīng)國.潮汕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J].文史知識,1997(9).

      [5]詹伯慧.認識-研究-再認識-再研究:關于潮汕文化的一些想法[J].文史知識,1997(9):7.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27.

      [7]杜松年.潮汕大文化[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4.

      [8]黃挺.潮汕文化源流[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

      [9]饒宗頤.潮州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學”[C]//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杜經(jīng)國.潮州學建設芻議[C]//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14-15.

      [11]中國海關學會汕頭海關小組.潮海關史料匯編[G].汕頭:中國海關學會汕頭海關小組,1988:1.

      [12]黃挺.潮商文化[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8.

      [13]隗芾.潮商學引論[M].香港:硯峰文化出版社,2016.

      [14]李琦.潮商學引發(fā)商界學界關注共鳴[EB/OL].(2016-07-16) [2016-07-20].http://www.chaoshang.net/ cn/news/150.htm

      [15]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譯.第1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143.

      [16]林倫倫.潮汕“十五音”字典:方言發(fā)展史的寶貴資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8-01(人文嶺南:第19期).

      [17]林倫倫.從“十五音”字典看100年前的潮汕方言音系[J].潮學研究,2013,新三卷(第1/2期):29.

      [18]林倫倫.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園[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19]林倫倫.從《汕頭話口語語法基礎教程》看120年前的潮州方言音系[J].語言科學,2005(2):74-80.

      [20]馬重奇.19世紀80年代四部傳教士汕頭方言著作音系比較[J].古漢語研究,2014(4):10-22.

      [21]林倫倫.對潮學與潮汕文化的再認識——潮學札記[G]//潮學研究:第9期.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21.

      [22]郭劍鳴.正視現(xiàn)代潮汕社會文化發(fā)展中的幾個誤區(qū):一種文化生態(tài)學的思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增刊):23.

      [23]蘇少鑫.潮汕文化的困境及原因探析——從“潮劇”談起[EB/OL].(2004-04-30) [2016-07-18].http://bbs.tianya.cn/post-no 01-98574-1.shtml

      [24]蘇少鑫.潮汕人的身份認同意識與排他性探討[EB/ OL].(2004-04-30) [2016-07-18].http://bbs.tianya. cn/post-no 01-98572-1.shtml

      [25]胡謀.深圳創(chuàng)新核心動力是“文化”[N].南方日報,2007-10-14(03).

      [26]馬燦龍.潮汕文化特點淺析[J].學習之友,1990(5):57.

      [27]馮祥武.潮汕方言淡化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7-28.

      [28]薩支輝,郭杏珍,尤立川.汕頭城市文化建設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走向的思考[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35.

      [29]弘揚潮汕文化,推動汕潮揭同城化——“潮學論壇:潮汕文化與汕潮揭同城化研討會”發(fā)言摘登[N].汕頭日報,2012-06-20(03).

      [30]陳平原.六看家鄉(xiāng)潮汕——一個人文學者的觀察與思考[N].潮州日報,2016-07-12(06).

      [31]韓山師范學院史稿[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288-289.

      [32]丘祥昌.梅州客家文化精英清代稱雄于韓山書院[N].梅州日報,2014-10-22(08).

      [33]李英群.來了就是潮州人[N].潮州日報,2015-07-07(10).

      On Chaozhouese Culture and the Identity of Chaozhouese

      LIN Lun-lu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Chaozhouese culture is a branch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local culture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olute features of regions.Instead,it is a group culture created by Chaozhouese with regional traits.The core of Chaozhouese culture consists of Chaozhouese,creators of the culture;Chaoshan dialect,Chaozhouese vocal logo and carrier of Chaozhouese culture;farming and the folk art and craft which incarnates the essence of Chaozhouese culture,meticulousness.Despite the good traits,Chaozhouese culture has some negative traits.Among them are indulging in traditional culture,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ty,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of exclusion.Therefore,Chaozhouese culture should develop the good and eliminate the negative,and absorb the new spirit of times so as to realize cultural innovation.Defining Chaozhouese should take space-time and identity into consideration.The identity of Chaozhouese should highlight the 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Chaozhouese culture.

      Chaozhouese;Chaozhouese cultur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innovation

      G 127

      :A

      :1007-6883(2017)01-0010-10

      責任編輯 黃部兵

      2016-07-24

      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大項目《潮汕文化的海外傳播》(項目編號:粵教科函[2013]120號)。

      林倫倫(1957-),男,廣東澄海人,韓山師范學院院長、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二級教授。

      猜你喜歡
      潮人潮汕潮州
      潮州樂調(diào)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中國音樂學(2022年2期)2022-08-10 09:21:08
      小“潮人”上門打卡,編輯部上演“T臺秀”啦!
      潮汕牛肉火鍋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西游潮人的對話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傳奇
      潮汕為何讓人欲罷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潮州優(yōu)質楊梅高接換種技術
      潮汕文化進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潮人”老媽
      讀寫算(下)(2015年12期)2015-11-07 07:21:32
      望江县| 东丽区| 苏州市| 文安县| 天津市| 道孚县| 梁山县| 泗阳县| 竹北市| 固始县| 昌平区| 绥宁县| 花莲市| 竹溪县| 苗栗市| 屏南县| 黔西县| 东光县| 库尔勒市| 怀远县| 扎囊县| 清涧县| 江都市| 类乌齐县| 波密县| 辽阳市| 哈尔滨市| 伊通| 彭州市| 阳江市| 东至县| 宁阳县| 布尔津县| 吉木乃县| 高清| 承德市| 博野县| 吉林市| 龙井市| 葫芦岛市|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