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 冼婧婧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曾經(jīng)作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旋律、樂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靈高尚和精神純潔的源泉。音樂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關系的美、勞動的美。人借助音樂不僅可以認識周圍世界的美,而且也可以認識自身的崇高、壯麗和美好。音樂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由此可見,音樂對于提升當代學生情商就像水對于生命一樣重要。筆者認為,其中古典音樂更是所有音樂中最有營養(yǎng)的一部分,應該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范,天真與童趣總能在莫扎特的音樂里找到,聽他的音樂是一種享受,能領略到生活和自然之美,能感受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他所創(chuàng)作的旋律有如行云流水,優(yōu)美自然、燦爛絢麗、清澈而又清新、輕柔而又敏捷,是娓娓細語、輕聲吟詠,“完美的建筑”和“永恒的陽光”是人們對他音樂的評價。
無論是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音樂吶喊還是莫扎特含著眼淚微笑,用華麗細膩的管弦編織出的那張回憶童真的網(wǎng),他們的音樂都能帶給人力量,激勵聽眾去認真認識人生,思考生活。而這樣的音樂對于處于心智尚示完全成熟,正需要各種文化養(yǎng)料滋潤的青年學生而言,不諦于“心靈雞湯”,對青年學生的心靈有強大的感染力,它那獨特的藝術形象對聽覺、記憶、興趣、想象、感情、性格等心理過程的形成,有積極的潛移默化作用。
由于信息技術和產(chǎn)品的發(fā)達,當代學生接觸音樂的機會比之改革開放前有了天壤之別。君不見,大街小巷、地鐵公交里,許多學生戴著耳機旁若無人。但很不幸,“耳機音樂”的絕大部分為流行歌曲。筆者稱之為音樂“可樂”,因為這種流行歌曲特別是搖滾音樂,因其張揚的個性而使聽眾能得到一時的情緒渲泄,就像冰凍可樂,喝時很“爽”。正如可樂本身也許沒有問題,但如果只喝可樂,對于人體就可能營養(yǎng)不良一樣,只聽流行歌曲而不去欣賞古典音樂的學生,也會缺少點文化素養(yǎng)。這就是時代給音樂教師們出了一個命題:如何讓學生自覺選擇“心靈雞湯”——古典音樂。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鄭小筠教授2005年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談到:“藝術教育對提高在校學生全面素質,包括活動能力、心理素質、性格情操等方面,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钡覀円惨吹剑斍皩W校教育沒有很重視音樂教育,而現(xiàn)學校音樂課一般是運用講解音樂、分析音樂的傳承方式進行教學幾乎是普遍的做法。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體驗、以間接經(jīng)驗代替直接經(jīng)驗的傳承式教學泯滅了音樂課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
實踐證明: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并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相反失落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半徑,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qū)域內(nèi),使學生常常處于被動地位。
音樂的特長主要是抒情而非描繪,盡管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向我們展示了明媚無限的春光,但更多的古典音樂抒發(fā)的是音樂家的個人情懷。有許多音樂評論的文章來幫助我們理解音樂的內(nèi)涵,但音樂是音樂家主觀意識的寫照,賞析音樂也需要自己獨立的思考。因此,古典音樂的教學關鍵是讓學生積累音樂文化,提升音樂欣賞修養(yǎng)、音樂鑒賞能力,培養(yǎng)較高審美情趣。音樂教師的這項工作講得大一點,關系到民族情趣、品質、修養(yǎng)的樹立,有意義,有挑戰(zhàn),可塑可造,任重道遠。
讓我們先來看看莫扎特效應的啟示:1993年10月,美國加州大學的弗朗西斯·勞舍爾(Frances Rauscher)在著名的《自然》雜志,發(fā)表了一頁紙長度的論文后,全世界隨即刮起一股莫扎特效應的旋風。勞舍爾先是找來36名大學生隨機分組,在測驗前先讓一部分學生聽10分鐘莫扎特D小調(diào)奏鳴曲,其他人聽放松的音樂磁帶或保持安靜。然后進行一些能力測試。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空間推理能力增強,表現(xiàn)為空間感增強,折紙、辨別事物等任務完成得也更好。若運用數(shù)字來評價,聽莫扎特音樂的學生,其斯坦?!け燃{智力量表得分比其他學生高3分,若換算成IQ值則高8分。勞舍爾作出結論稱,莫扎特音樂能增強人的空間推理能力。
聽莫扎特能否讓人變聰明,暫時還未有定論,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一種“享受覺醒”效應,關鍵在于聽眾能否能享受這個過程——享受者,獲益更多。毫無疑問,提高聽眾的音樂鑒賞能力,增強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就能充分享受古典音樂的魄力所在。這是因為,音樂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幾百年的時光,可以壓縮成一場音樂會;幾個世紀前的音樂家,情感和思想永遠地留在一張黑膠片或CD中。這也是生命延續(xù)的方式之一,無論是幾百年前,還是幾百年后的今天,莫扎特、貝多芬仍然活在我們中間,每當急氣躁的時候,他們總會跨越時間空間,來到身邊,為疲憊的心提供一個清涼的港灣。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提茲所說:“音樂使我們感覺更加精力充沛,充滿自信,增強我們的自尊,幫助我們用更為正確和樂觀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p>
針對當前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音樂教師要建立一種以主體性、創(chuàng)新性等為特征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開放式音樂教學模式,使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解讀音樂之高雅,不僅僅在音符、旋律、節(jié)奏中,更多的是音樂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的精神力量、作曲家內(nèi)心的情感、時代的縮影。音樂教師要圍繞西方音樂為主線展開一個豐富的西方音樂文化的歷史畫卷。通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積累把學生引進高雅藝術的殿堂。要變過去由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活動,讓學生在經(jīng)歷音樂實踐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以滿足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發(fā)展,讓青年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音樂課真正地“活”起來,讓青年學生從古典音樂中體會音樂的真、善、美,潛移默化地培育他們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