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涵妃+吳俞晨+陳燕平
年味里的手藝
逢年過節(jié),漫步閩南街市及村莊,常能看到巴掌大的紅龜粿出現(xiàn)在粿祭和宴席上,加上本地旅游的恩澤,某種意義上,龜印這種老手藝并未被邊緣化,許多外地甚至東南亞的游客慕名而來,定制龜印,老手藝人的生存狀況甚至比過去還好一些。只是刻印耗神,一些老人體力已大不如前,產出單薄難以應付市場,并且用粿模來制作傳統(tǒng)食物的功能也日漸式微,來買龜印的人多是將它擺在家中鎮(zhèn)宅辟邪或裝飾。
早先巷子里幾乎家家都有一把龜印,許多人家的龜印比孩子的歲數(shù)都要大。在閩南人眼中,紅龜粿不僅是好看又可口的吃食,更是神明誕辰、家廟祭祖時常出現(xiàn)的供品。閩南地區(qū)崇神重祀,從臘月到正月,從灶神的供臺到天公的供桌,巴掌大的紅龜疊放在蕉葉上,出現(xiàn)在大大小小的拜神祭祀場合,和紅圓、發(fā)糕一起,成為供桌上的主流配置。甚至有人說安溪一帶祭祀茶葉的守護神法主真君,最好的供品即是紅龜粿。不知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但足見紅龜粿甚至會出現(xiàn)在閩南一些小區(qū)域的民間信仰活動中。
紅龜粿還常用于做壽場面或生兒育女,舉凡有民間喜慶大家都會將紅龜粿分贈給親朋好友,嬰孩滿月的時候也會吃紅龜粿,龜者善爬,象征嬰兒能很快開步走路。
傳統(tǒng)龜印制作如今已經成為極為稀有的手藝。手工耗時長,一個巴掌大小的龜印,要耗上四天的光景,制作龜模選用樟木為佳,樟木不易腐爛,木質較軟容易雕刻細節(jié)。有條件的話,可將原木浸在水中,將樹的汁液濾出,再蒸,木料祛除了病菌,防蟲防蛀,用其雕刻出來的龜印可以用上百年。早些年,龜印雕刻不大追求繁復的圖案,只在簡單的龜殼上下功夫,到潘師傅父親手里,圖樣日漸豐富起來,圍繞著龜殼紋點綴些花草,現(xiàn)在為了討喜,潘師傅還會在兩個側面添上連錢紋與魚形紋。
印模好壞差別很大,如果角度、斜度不準確,紅龜粿在模具壓印后,往往就不易拿下來,影響到做粿效率。這些粗細有致的紋路,細看十分講究,要用上二三十種工具。一只好印模傳三代幾十年下來,刻痕清晰如新,經年累月使用油脂滲入木質,整只印模黑的發(fā)亮。它樸篤的生命力,來自閩南傳統(tǒng)文化的生活信仰與智慧,亦來自手藝匠日復一日對枯燥重復勞動的耐心。
有許多像龜印雕刻這樣,仰賴閩地民俗、宗教、文化的老手藝,它們大多小區(qū)域生存,走到今天,日漸變成可貴的文化符號。除了邊緣化、后繼無人的困境,整個上下游的手藝生態(tài)也同樣值得關注。那些關于自然、傳承、協(xié)作、故土的獨特技藝,如何更長遠地走下去,仍然需要我們更多的認同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