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
(宿城第一中學,安徽 宿州 234000)
論“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以中美中學教育比較為視角
劉秀云
(宿城第一中學,安徽 宿州 234000)
“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學校和教師要更新課程理念,樹立起正確的課程資源觀,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可選擇的課程資源;要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包括學法指導、心理疏導、生涯規(guī)劃等;要整合資源,利用信息平臺,開發(fā)微課資源,從而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中學教育;適合的教育;因材施教;快樂學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盵1]適合的教育是指學校和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生理、心理、智能的特點,為受教學生提供恰當?shù)膶W習內容、學習進程、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促使學生和諧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生理、心理、智能的發(fā)展狀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配制“自助餐”,尊重學生的選擇,才會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教育,適合學生學習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人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只有接受適合的教育,才會得到較好較快的發(fā)展[2]。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其天資和秉性、興趣和特長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其認知能力和興趣以及關注點也不相同[3]。創(chuàng)造適合的教育是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中學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方向。
但一個現(xiàn)實是,當下社會還不能提供充分滿足人的需求的最好的教育。于是,人們面對國內現(xiàn)有教育表現(xiàn)出一種濃重的焦慮情緒,教育界反躬自省,媒體聚焦批評,詬病似乎從未停止。許多人還將眼光投向了世界教育發(fā)達的國家,尤其推崇美國的教育,認為美國學生的學習壓力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濃,教育體制人性化,合乎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然而,推崇必須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借鑒必須符合實際國情,照搬套用也只會引起南橘北枳的變異。
“他者”的角度又確如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我們自身的問題。這里以美國的高中教育為例,美國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特許學校,還有家庭學校和網(wǎng)上學校等。私立學校有完全的辦學自主權,學費昂貴,一般一學年要上萬美元;公立學校的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聯(lián)邦、州和地區(qū)三級稅收,有嚴格的學校經(jīng)費預算;特許學校由社區(qū)和政府合辦,有一定的自主權。不同州和地區(qū)的教育因有自主權而各具特色[4]。
公立高中是美國高中的主體,從學校數(shù)量上看,公立高中占總數(shù)約88%;從學生數(shù)量上看,公立高中學生數(shù)量占比達到90%,是私立高中學生數(shù)的9~10倍。公立高中絕大多數(shù)是綜合高中,綜合高中是在公立中學的基礎上為了兼顧就業(yè)和升學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獲得了大力發(fā)展,目前已成為美國高中主體。綜合高中分為三軌,即學術科、普通科、職業(yè)科[4-5]?;诰蜆I(yè)和升學兩個目標考慮,美國公立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標是: 一是通過語言教學, 幫助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溝通的能力;二是通過核心課程, 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人類文化遺產(chǎn)、認識相互依存的世界;三是通過選修課程, 為學生走出校門參加工作或繼續(xù)接受教育做好準備, 培養(yǎng)個性特長和興趣;四是通過學校和社區(qū)服務, 幫助學生履行社會義務和公民義務[5-7]。因此,公立高中的課程五花八門,少的有幾百門課程,多的甚至上千。為了迎合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美國公立高中會開設很多學習能力要求不高的課程,比如如何打理個人財務、如何整理房間等基礎家政學課程。學生在課程的選擇上有極大的自主權。同時,需要注意到家庭出身和階層的烙印對美國高中生的知識結構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不難想象,一個底層出身的學生在選擇高中課程時,更容易考慮未來的職業(yè)需要、生活成本,如選擇汽車修理、烹調等課程。而一個家境寬裕的學生,可能會選修更多的物理、數(shù)學等基礎性課程。遵從自己的需要選修課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知識結構和今后的道路,所屬的階層也由此固化。然而,要追求卓越,申請升入名牌大學,籌碼是全A的GPA成績、優(yōu)秀的SAT成績、個人素質、貢獻力、領導力、社區(qū)活動、興趣愛好、運動強項、教師推薦等。
美國教育的理念之一是快樂教育、激勵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孩子都有信心[8]。老師經(jīng)常鼓勵學生的是“Try your best”,只要盡力了,學生都可以驕傲地說:“I have done my best!”不是每個學生都想考大學,想當園藝工人、廚師、修理工的大有人在。美國大部分家長也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也不要求追求最好的學習成績,而是注重孩子是否快樂、是否健康、是否有自信心[8]。
在美國,有特長的學生就是好學生,每一種天賦異稟都得到尊重。美國的高中均有大量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學習,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愛好選修不同年級的課程。學校有專門的機構幫助學生選課和升學,每所高中都有咨詢中心,每個學生都有課程顧問,負責學生的選課指導、升學指導、獎學金申請、感情困擾、學業(yè)壓力等。美國學生從高中開始,要通過對未來的定向目標安排自己的課程計劃,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擇全是自己拿主意。不喜歡學的課可以用其他課來代替學分;不喜歡可以退課,改選其他課。
美國教育注重社會實踐,鼓勵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以積累社會經(jīng)驗。學生除了選課,還要忙于參加各種俱樂部、打工、做義工等。因為可以有豐富的選擇,大多數(shù)學生學得主動、自信、開心,在校很少有緊張和挫敗的體驗,這樣的主動、自信、開心會延續(xù)到大學及更遠的人生。
另外,從微觀來看,美國的中學課堂民主氣氛濃郁,既不要求統(tǒng)一授課方式,也不要求統(tǒng)一課桌排列,更不要求學生統(tǒng)一坐姿,甚至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并非只有統(tǒng)一的答案[4]。學生的學習注重團隊協(xié)作、合作分享,注重口頭表達能力的展示,并且自主回答。
中美高中教育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且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美國的教育是一種公民教育,美國人接受教育是想做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無論是著眼于精英培養(yǎng)的私立學校,還是著眼于公民培養(yǎng)的公立學校,美國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學生興趣的發(fā)掘、積極性的調動,給學生以廣泛的選擇,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學習成為主動的選擇,快樂是成長中的核心詞。
而中國教育一方面特別強調受教育權利的公平,另一方面又強調教育質量的差異和教育質量的競爭。這是一種矛盾的思維。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地強調中小學假期不得給學生補課,但許多家長仍然給孩子請家教補習;盡管教育專家反復勸說不要拔苗助長,但家長自孩子一出生就努力給孩子注入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9]??梢哉f,中國的孩子是在力爭上游的鞭策下長大的。過去,我們對教育的描述通常是“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時”,求學考中是一個苦盡甘來的過程,要甘來須得苦盡,于是頭懸梁錐刺股的例子諄諄在耳,“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古訓常說。過去是科考,今天是高考,我們中學生的唯一正途、唯一目標就是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我們的家長從未放棄考一個好大學、奔一個好前程的功利訴求。在這樣的指揮棒下,在這樣的心理訴求下,終日伴隨學生的只能是教材教輔和練習測試。于是,苦成為常態(tài),是現(xiàn)實的需要,卻從來不是學生最渴望的訴求。被現(xiàn)實追著、逼著勤奮苦讀,在標準化訓練下,一遍又一遍刷著試題,提升考試技能。結果如何呢?所謂苦盡之后,甘來之時,本應該是最最舒展,按照自己的個性好好奮斗的時候,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卻陷入迷惘和頹唐,松松散散、渾渾噩噩地度過四年大學,然后走向社會,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顯得不堪擊打。
巨大的差異下,盲目地照搬美國的教育體制顯然是不可取的。中國的教育問題必須用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視角、用中國特色的辦法解決[9]。改革中國基礎教育,不適宜推翻重來,而應穩(wěn)固特色,善加借鑒,改善教育環(huán)境的微循環(huán),小步走,慢慢來。我國中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注重學生掌握的知識量,提倡多學、多練、多記、多考;而美國中學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次及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提倡學生多看、多想、多問、多干[10]。我們培養(yǎng)的是“考生”,中學階段過重的分數(shù)上的競爭,到了大學之后,在剛剛贏得可以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機遇之際,卻普遍呈現(xiàn)出無精打采,行動怠惰,無所事事,手足無措。而美國培養(yǎng)的更多是“學生”,強烈的問題欲望、探究精神,讓他們到了大學之后更樂于學,更具發(fā)展后勁。
適合的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多樣化、可選擇的教育,強調教育工作中有“人”,要以人為本,根據(jù)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發(fā)展水平制定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優(yōu)化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為學生量身定做多樣化的課程;要求教育者把學生自我積極主動的發(fā)展作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學生有選擇學習的自主權,適合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相匹配,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建議和指導,但決定權在學生,教師不可越俎代庖。學校應當開設“課程超市”,教師應當配制“自助餐”,讓學習的主人來自由選擇,自主學習[2]。
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事業(yè),其本義是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體驗。鑒于此,我們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獲得一張張高校錄取通知書,而是擁有一個個既有堅定信念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的教育質量不僅僅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shù)據(jù),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渡過的生命歷程、共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
那么,當下學校和教師應怎樣做才能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教育呢?
首先,要更新課程理念。作為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學校和教師要樹立起正確的課程資源觀,課程開發(fā)的價值取向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社區(qū)課程、自然課程資源、遠程課程和國外課程都應當是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11]25-26。其次,要加強方法指導。高中生在考試選拔的指揮棒下,進行標準化的訓練,過早地飽嘗競爭的壓力,面對選擇,往往茫然無措,甚至于許多學生并不清楚自己興趣所在,適合做什么,在哪一方面有潛力。因此,基于發(fā)展的考慮,學校應設立專門的指導課,以班主任為主體、社團指導老師為輔助,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包括學法指導、心理疏導、生涯規(guī)劃等。再次,要整合資源。要利用信息平臺,開發(fā)微課資源。北京十一中學李希貴校長有一個很形象的描述,說“Wifi時代學校圍墻已坍塌”。的確,信息化、智能化深深影響了教育,使學習泛在成為現(xiàn)實,這也使傳統(tǒng)課堂受到挑戰(zhàn)。我們要通過減少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傳統(tǒng)課程精品化,社團活動課程化,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等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打開教學之門,拓寬教學空間,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J].評價與管理,2010,(3).
[2] 萬弢.怎樣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適合的教育[EB/OL].[2017-01-20].http://blog.sina.com
[3] 李洪祥. 讓學:語文教學的主體嬗變[J].江蘇教育研究,2011,(8).
[4] 葉連翔.美國中學教育考察印象[J].課程教學研究,2013,(4).
[5] 陳時見,赫棟峰.美國高中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1,(5).
[6] 涂皓.國外高中定位[J].教育,2012,(28).
[7] 王曉陽. 學會思考比學會知識重要[J].人民教育,2009,(22).
[8] 吳成軍.美國中學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J].中國教師,2013,(13).
[9] 秦春華.看美國教育要有中國視角 勿單純盲目移植[J].決策探索,2013,(2).
[10] 胡靈敏.中國教育的困惑與中美教育差異比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8).
[11] 王林.基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3.
(責任編輯 何旺生)
On“Providing Appropriat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LIU Xiuyun
(SuchengNo. 1MiddleSchool,Suzhou234000,China)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ppropriate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hina's education. Schools and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update the curriculum concept,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for students, to provide a variety of alternativ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full range of guidance, including academic guidanc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areer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develop micro-class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all the learning resources, making us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so a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ppropriate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appropriate education;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appy learning
2017-04-26
劉秀云(1968-),女,安徽懷寧人,宿城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
G630
A
1674-2273(2017)04-0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