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洪興 周 正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 哈爾濱 150025)
《唐摭言》士人科舉心態(tài)鉤沉
解洪興 周 正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 哈爾濱 150025)
《唐摭言》是五代王定保創(chuàng)作的一部筆記,忠實記錄了唐代科舉文化的種種生動事象。各地考生奔聚要津取解,各地官員重獎扶持科舉,進士科越來越受士人追捧,苦讀求售的寒士備受冷遇,唐代科舉士子請托公行,進士風(fēng)氣浮華?!短妻浴肥茄芯刻瞥婆e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項材料,它挽救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取解 進士 浮華
科舉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途徑備受當時社會矚目,后世也受到各界重視,曾被譽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唐代是科舉制度由初創(chuàng)到完備的重要時期。《舊唐書》《新唐書》雖有選舉志,但對典章的重視往往會淹沒很多重要細節(jié),所以有關(guān)唐代的筆記反而是重要的參考依據(jù)。其中成書于五代人王定保的《唐摭言》中有許多關(guān)于唐代科舉的生動而翔實的資料,尤其是唐代士人沉浮于科舉中的心態(tài),更令后人得以在千年之下一睹這一動態(tài)眾生相。
唐代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并不平衡,科舉在各地自然也極難整齊劃一。唐代科舉考生在兩京國子監(jiān)就學(xué)者畢業(yè)參加科舉統(tǒng)稱生徒,而地方州郡學(xué)通過考試取得取解中央資格者稱鄉(xiāng)貢。在科舉建立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各地方能被允許解送到中央?yún)⒓涌婆e的名額就不同。其中京師所占比重無疑最大,國子監(jiān)明經(jīng)一科每年可送三百生徒,進士一科可送三十生徒;東都可送三十生徒考進士,五十人考明經(jīng)。處于兩京外圍的鳳翔、山南西道東道、荊南、鄂岳、湖南、鄭滑、浙西、浙東、鄜坊、宣商、涇邠、江南、江西、淮南、西川、東川、陜虢等道,只能送一十五名鄉(xiāng)貢考進士,二十名鄉(xiāng)貢考明經(jīng)。而更為偏遠的河?xùn)|、陳許、汴、涂泗、易定、齊德、魏博、澤潞、幽孟、靈夏、淄青、鄆曹、兗海、鎮(zhèn)冀、麟勝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一十人,明經(jīng)不得過十五人。處于邊疆的金汝、鹽豐、福建、黔府、桂府、嶺南、安南、邕容等道,所送進士不得過七人,明經(jīng)不得過十人[1]。這樣就意味著在京師或附近地區(qū)取解的生徒或鄉(xiāng)貢有較大的機會在科舉中勝出?!吧裰萁馑?,自開元、天寶之際,率以在上十人,謂之‘等第’,必求名實相副,以滋教化之源。小宗伯倚而選之,或至渾化”“同及第,得之者互相夸詫”[2]。而地處偏遠者則是另一番天地,如千里之外的荊南卻屢解而不第,號稱“天荒”,二百多年才考上一個劉蛻[3]。于是各地舉子紛紛不顧籍貫,改投京師一帶取解。若不能進入京師那就取其近者,離京師最近的同、華二州尤其受舉子們青睞?!巴⑷A解最推利市,與京兆無異,若首送,無不捷者?!薄半m不遠千里而來”[4]。唐后期詩名官聲俱著的白居易主政杭州時,江東考生紛紛不遠千里投奔杭州取解,以期望借重白居易的影響近水樓臺先得月[5]。凡此種種情形,無異于今天的“高考移民”。
唐代前期,中央集權(quán)政治運行平穩(wěn),各地方官沒有多少能夠發(fā)揮的空間與余地,所以在科舉區(qū)域不均上亦無可奈何更無所作為。但到唐代后期各地節(jié)鎮(zhèn)遍布,地方藩鎮(zhèn)不僅兼任中央官銜,更有強大的財力支持本地讀書人在科舉中嶄露頭角,從而取得當?shù)厝嗣}及士民認同。如前述“破天荒”的劉蛻被荊南節(jié)度使崔鉉重獎七十萬錢。[6]唐代黃巢起義后,皇室浪跡各地,暇不暖席,各地地方官沒有精力重視科舉,而主政江西的鐘傳卻依然“孜孜以薦賢為急務(wù)”“雖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貢于有司者,莫不盡禮接之。至于考試之辰,設(shè)會供帳,甲于治平。行鄉(xiāng)飲之禮,常率賓佐臨視,拳拳然有喜色。復(fù)大會以餞之,筐篚之外,率皆資以桂玉。解元三十萬,解副二十萬,海送皆不減十萬。垂三十載,此志未嘗稍怠。時舉子有以公卿關(guān)節(jié),不遠千里而求首薦者,歲常不下數(shù)輩?!盵7]鄉(xiāng)解試第一名資助三十萬,第二名二十萬,凡在解送之列者均不少于十萬。不遠千里也要為江西舉子打通關(guān)節(jié)。這一慣例堅持了差不多三十年,江西的科舉士人可謂受利頗多,到五代以后的宋代江西進士比重名列前茅與此絕對有必然聯(lián)系。
唐代科舉雖有進士、明經(jīng)、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眾多名目,但隨著唐代政治及社會的深入發(fā)展,各科優(yōu)劣差異日益明顯。秀才科因過難令人望而生畏漸漸無人問津,明法、明書、明算因仕途不佳也漸漸無人理會,唐前期明經(jīng)的地位尚可以與進士并駕齊驅(qū),但到安史之亂以后,只通一經(jīng)的明經(jīng)顯然再也無法抗衡以錦繡詩賦著稱的進士科了。一方面,進士科少而精,每年錄取最多不過三十人,而明經(jīng)動輒上百顯然要雜蕪得多。另一方面,雖然明經(jīng)進士初授官品差別不大,但進士出身的人不僅提升較快,而且更易于進入中樞決策機構(gòu),到唐后期宰相及中書舍人中彬彬然者差不多都是進士。早在唐初高宗以后“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受此影響每年歲貢中央考進士者常常達到八、九百人之巨。而進士間彼此又自抬身價,稱“白衣公卿”,甚至“一品白衫”。由于比例懸殊,進士明經(jīng)的難度被時人概嘆“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這也就不難理解進士橫行于朝堂里的跋扈氣焰,“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shù),蘇、張之辨說,荊、聶之膽氣,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籌劃,宏羊之書計,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迸c此相應(yīng)的則是莘莘士子鉆營于進士一途,“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盵8]“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對此情形的生動描述。許孟容本以進士及第,為提升又參加明經(jīng)考試,以通《孟氏易》一經(jīng)而登學(xué)究科,當時人甚為惋惜,時號“錦褑子上著莎衣”[9]。
由于科舉特別是進士科每年錄取人數(shù)非常有限,導(dǎo)致大量士子長期積壓下來。家境寬裕者還好,寒士一面孜孜不倦地苦讀,一面還要在饑腸轆轆中遭受冷遇,精神與肉體雙重壓抑是當時真實境遇。袁州士子盧肇與同鄉(xiāng)黃頗齊名,同獲解名,但卻是兩番天地。赴舉之日,黃頗因富有產(chǎn)業(yè)而備受當?shù)厥考澆毮浚菘らL官只在本地離亭為黃頗一人餞行,一時觥籌交錯絲竹悅耳,而盧肇孤身一人騎著瘦驢伶仃上路無人問津;出城十多里,還有一批批人在路上為黃頗餞行。更有甚者,進士王播甚至留下一個“飯后鐘”的典故。孤貧的王播長期客居居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只能跟著僧人吃齋飯而飽腹。日久天長,這些出家人竟然提前開齋飯,等到王播到達時,飯已經(jīng)吃完了,王播只好挨餓。所幸的是二人后來均得高中。盧肇第二年以進士身價衣錦還鄉(xiāng),袁州刺史親自屬官遠遠迎接,正值端午競渡,盧肇即席賦詩曰:“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銜得錦標歸。”[10]王播二十年才得以故地重游,見自己當年在寺壁所題詩句被諂媚的和尚們特地用碧紗罩上了,不由得感慨萬千,賦以絕句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而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盵11]宣州小吏汪遵辭去吏職進京應(yīng)考,在郊外遇到送客的同鄉(xiāng)士子許棠,后者趾高氣昂直呼“汪都何事至京?”汪只好實話實說“此來就貢。”羈旅于京師多年仍沒考中的許棠以為對方在揶揄自己,居然一怒之下大聲詈罵:“小吏無禮!”就試時兩個同鄉(xiāng)“同硯席,棠甚侮之”。[12]另一位袁州小吏湛賁更為難堪,連襟彭伉進士擢第時自己還是低下的小吏,岳父家大肆宴慶時自己被安排到后堂吃飯。[13]還好這幾位都是后來得中的幸運兒,更多名落孫山的寒士們只能在冷遇中了卻殘生,哪有這樣一舒胸中塊壘的機會。
唐代科舉剛剛確立,組織上還有很多有待完備的地方,不僅朝野都會提前知道主考官員是誰,而且可以提前投詩干謁,宣傳自己,制造輿論。達官顯貴包括宰相都可以向主考舉薦人選,發(fā)榜前主考官還要向宰相征求意見,有時宰相就毫不客氣地重新安排人選,謂之通榜。這就為科舉中的公然請托開了方便之門。歐陽澥向韋昭度“行卷及門,凡十余載,未嘗一面,而澥慶吊不虧”,出入科場二十年沒能及第,流落異鄉(xiāng),“一夕心痛而卒”[14]。貞元中,牛僧孺以其所作一軸請謁于韓愈、皇甫湜,受到二人的稱賞,決定為他制造聲譽。二人有意乘他外出,前往訪問,在其門上大書“韓愈、皇甫湜同訪幾官先輩,不遇?!钡诙欤^者如堵,“由是僧孺之名,大振天下?!盵15]太常博士吳武陵向考官禮部侍郎崔郾推薦了杜牧的《阿房宮賦》,并當場堅持給予第一,崔郾說已經(jīng)答應(yīng)別人了,最后只好答應(yīng)讓杜牧中第五名。事后有人說杜牧“不拘細行”,崔郾為難地說:“已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盵16]劉虛白與裴坦曾一共參加科舉,裴坦知貢舉,而劉虛白仍然是個未考中的舉子,試文時劉向簾前獻一絕句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fēng)。不知歲月能多少,猶著麻衣待至公!”[17]引起裴氏的垂憐,最后得以中舉。更為奇異的是牛錫庶與謝登堪稱柳暗花明的奇遇。兩人屢考不中,因在路上回避顯貴的儀仗誤入蕭昕的宅內(nèi),蕭昕已經(jīng)二十年未知貢舉,門可羅雀,以為是來向自己干謁的,熱情地接待了他們整整一天,臨走各留下一軸作品,最后居然均被高等取中[18]。
唐代后期進士科一方面受士子趨之若鶩,另一方面考中者日益浮浪,導(dǎo)致社會風(fēng)氣也隨之浮華。首先,進士科由于難中,種種預(yù)卜性的風(fēng)習(xí)漸漸盛行。進士孫偓考一年前曾夢見自己在幾百根木材上來回踱步,醒后特地請一位李處士給自己圓夢,處士曰:“賀喜郎君,來年必是狀元,何者已居眾材之上也?!盵19]當時已有響卜的習(xí)俗。畢諴進士及第時,與一二同人聽響卜。夜艾人稀,久無所聞;俄遇人投骨于地,群犬爭趨;又一人曰:“后來者必銜得。”[20]畢諴大喜,認為自己肯定能高中。無獨有偶,韋甄考后心煩散步,走到光德里南街,忽然看到一個在急匆匆地敲一戶門板,很久里面終于開門,見到外面敲門者連忙打招呼:“十三官尊體萬福。”[21]不久韋甄果然以第十三名中舉。
一旦中舉后,多年的抑郁一掃而清,馬上春風(fēng)得意起來。元和十三年(818),進士陳標獻諸先輩詩曰:“春官南院院墻東,地色初分月色紅。文字一千重馬擁,喜歡三十二人同。眼前魚變辭凡水,心逐鶯飛出瑞風(fēng)。莫怪云泥從此別,總曾惆悵去年中。”[22]新及第進士偕同年在長安街市賞花、打球為一時盛事,更有放浪形骸者,公然夜宿于當時的紅燈區(qū)平康里。裴思謙狀元及第后,夜宿平康里,天亮后興致暢快地賦以艷詩:“銀缸斜背解鳴榼,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桂枝香?!盵23]無獨有偶,鄭合敬及第后,宿平康里,亦有詩傳世:“春來無處不間行,楚閏相看別有情。好是五更殘酒醒,時時聞喚狀頭聲?!盵24]
最令風(fēng)俗變薄的莫過于進士及第后的應(yīng)酬越來越奢靡成風(fēng)?!伴L安游手之民,自相鳩集,目之為‘進士團’……四海之內(nèi),水陸之珍,靡不畢備?!盵25]最高統(tǒng)治者甚至也參與其中,“逼曲江大會,則先牒歌坊請奏。上御紫云樓,垂簾觀焉。……曲江之宴,行市羅列,長安幾于半空”。[26]推波助瀾之下,“車服侈靡之極;稍不中式,則重加罰金。”以“宴醵為急務(wù)”的組織者大快頤指氣使之能事,面對貧困的同年殊少顧憐,盧文煥執(zhí)意要牽走柳璨的驢,后者哀哀求告“驢從非己有”,盧文煥報以全無心肝的挖苦“藥不瞑眩,厥疾弗瘳!”[27]唐后期中央政府中的有識之士一再提出禁止此類風(fēng)氣。
作為承接唐朝的五代作品,《唐摭言》忠實記錄了唐朝社會中最為矚目的科舉士人心態(tài),由此生成的許多文化現(xiàn)象甚至一直延續(xù)到后世?!短妻浴肥茄芯刻瞥婆e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項材料,它的存在挽救了許多珍貴的史料。
[1]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2.
[2]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3.
[3]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6.
[4]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7.
[5]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7.
[6]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3.
[7]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8.
[8]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4、5.
[9]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97.
[10]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40.
[11]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73.
[12]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9.
[13]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9.
[14]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08.
[15]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63-64.
[16]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63.
[17]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47.
[18]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6.
[19]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4.
[20]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5.
[21]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85.
[22]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160.
[23]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40.
[24]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40.
[25]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24.
[26]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25.
[27]王定保.唐摭言.中華書局,1959:31.
★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第九屆大學(xué)生實踐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五代遼金科舉史料整理”。
周正,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文物保護技術(shù)專業(yè)本科生。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4.40
K243
A
2017-03-06
★通訊作者:解洪興,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講師,歷史學(xu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