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功成 汪國蓮
蓼茸蒿筍試春盤
——野菜水蓼及其功用
蔣功成 汪國蓮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边@是北宋詩人蘇東坡當年在古泗州城游南山時作的一首 《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詩中“南山”亦現(xiàn)在江蘇盱眙縣的第一山,“蓼茸”即水蓼的嫩芽,這說明宋代水蓼已是常見的一種野菜,在江淮地區(qū)被普遍食用。
水蓼 (Polygonum hydropiper L.)為蓼科 (Ploygonaceae)蓼屬(Polygonum)。蓼屬植物種類繁多,與水蓼同屬于蓼屬的還有紅蓼、酸模葉蓼(古稱馬蓼,也稱旱苗蓼、白辣蓼)、兩棲蓼、粘毛蓼等。水蓼還有辣蓼、薔蓼、澤蓼、辛菜、蓼芽菜、苦蓼、辛蓼等名稱,江蘇一些地方的人則稱其為洋辣棵子。水蓼在我國南北各地適宜的水體中幾乎都有生長,朝鮮、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歐洲及北美洲等地均有分布。
古代文獻中單稱的蓼大多指的是水蓼,當然也有可能指稱其他蓼科植物?!对娊?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蓼”,其中《詩經(jīng)·周頌·小毖》有“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可翻譯為“我不堪國家多患難,又把那辛苦來兜攬”,“蓼”注解為“辛苦之物”,與水蓼的習性正相似。南朝時陶弘景稱蓼可食者有3種,一為紫蓼,“相似而紫色”;二為香蓼,“亦相似而香,并不甚辛而好食”;三為青蓼,“人家常有,其葉有圓者、尖者,以圓者為勝”。香蓼為粘毛蓼,紫蓼、青蓼具體為何種,現(xiàn)在還不清楚。清初陳淏子《花鏡》中稱蓼有“朱蓼、青蓼、紫蓼、香蓼、木蓼、水蓼、馬蓼”7種[1],此處朱蓼為紅蓼,香蓼為粘毛蓼,馬蓼為酸模葉蓼,木蓼、水蓼現(xiàn)在都有相同學名的植物,而紫蓼、青蓼卻仍不知究竟是國內(nèi)100余種蓼屬植物中的哪2種。
水蓼,一年生濕生或水生草本,莖直立,有時傾斜,高 40~ 100 cm,紫紅色或紅褐色。葉具短柄,葉片披針形,先端尖,全緣,長4~12 cm,寬1.5~2.0 cm,托葉筒狀,蠟質(zhì),紫褐色,具睫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細長,花排列稀疏,下部有間斷,花被片5枚,具腺點,雄蕊6枚,柱頭2~3枚。瘦果卵形,扁平,暗褐色,花果期6~ 10月[2]。
中國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水體中均有水蓼分布,筆者曾到洪澤湖周邊進行水生植物資源調(diào)查,那里水蓼、李氏禾、荇菜組成水生植物群叢,在安河洼一帶沿岸蔓延面積約21.8 km2,春天湖面一片綠色,是洪澤湖野生魚類生活及產(chǎn)卵的樂土[3]。
作為中藥,水蓼全草含辛辣揮發(fā)油,主要為水蓼二醛、黃酮類、鞣質(zhì)等,有祛風、化濕、消腫等功效,可用于痢疾、腸炎、風濕、癰腫、跌打損傷等病的治療。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記載水蓼可主治蛇毒,稱“搗之絞汁服,可止蛇毒入內(nèi)心悶”。
李時珍言:“古人種蓼為蔬,收子入藥”。這說明水蓼在古代不僅是一種野菜,而且很早就作為蔬菜和藥材得到栽培和使用。水蓼的嫩葉可以用開水焯過后冷熗涼拌,也可以清炒,或和面做成餅食。比較特別的是,宋代寇宗奭1116年在其所著的 《本草衍義》里,較早地介紹了一種用水蓼種子培育芽苗菜的方法。寇宗奭言:“蓼實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莖,此言蓼實是用子也。春初以壺盧盛水浸濕,高掛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4]?!?/p>
也就是說,春初的時候,把水蓼種子用水浸濕后放在葫蘆中,高高地掛在火爐上,保持一定的溫度,待水蓼種子發(fā)出新芽時,即可作為蔬菜食用。從現(xiàn)在看,這是一種典型的生產(chǎn)芽苗菜的方法。
芽苗菜是中國食品史上的“四大發(fā)明”(豆腐、豆芽、豆?jié){、豆醬)之一。秦漢時期的《神龍本草經(jīng)》就記載了作為藥用的“大豆黃卷”(黃豆芽)。宋代開始有用大豆生豆芽作為蔬菜食用的記載,見于蘇頌1061年的 《圖經(jīng)本草》,“菜豆為食中美物,生白芽,為蔬中佳品”。這些文獻雖記載了豆芽作為食物的存在,但并未詳細介紹其水培方法,而《本草衍義》中則具體記載了以水蓼種子為原料,通過人工加溫的方法來水培芽苗菜的方法。我們完全可以說,水蓼是中國古代除了黃豆芽、綠豆芽之外,最早用于培育芽苗菜的植物,且是最早記載的一種人工溫培芽苗菜。
古時水蓼不僅是蔬菜,還是食物加工中重要的調(diào)味品。它和蔥、蒜、韭、芥一起,被人們稱為“五辛”。成書于秦漢時期的 《禮記·內(nèi)則》記載:“濡豚,包苦實蓼;濡雞,醢醬實蓼;濡魚,卵醬實蓼;濡鱉,醢醬實蓼?!本褪钦f,燒豬肉、雞肉,煮魚、煮鱉,都要用水蓼來去除腥味。特別是煮魚,用蓼最為普遍,唐賈島有詩《不欺》稱“食魚味在鮮,食蓼味在辛”,宋唐庚詩《白小》稱“百尾不滿釜,烹煮等芹蓼”,此詩中的“白小”為銀魚。可見,古時煮魚,加入水芹、水蓼是常見的做法。
現(xiàn)在人們做菜時,當然很少用水蓼來調(diào)味了,不過還有一些殘留的以蓼來增味的習慣。如粵菜中有一味菜式叫 “蓼豉醬烤墨魚”,所用的“蓼豉醬”就是用辣蓼葉、白味噌等加工而成的。這里的辣蓼就是水蓼。
蓼味辛辣,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不過宋代陳景沂《全芳備祖》中倒是記載了一個勾踐“臥則嘗蓼”的版本,書稱:“越王念吳,欲復,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繼日,臥則嘗蓼[5]。 ”
水蓼古時還廣泛用于制作酒曲或酒藥,曲酒所用的酒藥,早年采用的是蓼曲。蓼曲的制作方法,在宋代的 《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具體的方法是:“造面曲用白面五斤、黃豆五升,以蓼汁煮爛,再用辣蓼末五兩、杏仁泥十兩和踏成餅,楮葉包懸與稻秸罨黃?!贝颂幍霓ぶ⒗鞭つ?,都是來自于水蓼 (也有的地方用紅蓼、馬蓼等)。水蓼之所以可以作為制曲的添加劑,主要是因為蓼末可以成為酵母菌的附著物,進入到面粉中,促進發(fā)酵,另外水蓼辛辣,可殺死其他的雜菌。宋代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稱“水蓼大概與水葒相似,但枝低耳。今造酒取葉,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取其辛耳?!?/p>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北方地區(qū)所用的酒曲,主產(chǎn)于淮安。《天工開物》記載:“凡燕、齊黃酒曲藥,多從淮郡造成,載于舟車北市。南方曲酒,釀出即成紅色者,用曲與淮郡所造相同,統(tǒng)名大曲。但淮郡市者打成磚片,而南方則用餅團。其曲一味,蓼身為氣脈,而米、麥為質(zhì)料[6]。”
據(jù)《天啟淮安府志》記載:“淮酒乃天子之名品也,正德以前,人造曲戶百余家,多至殷富?!被窗布仁窃炀浦氐兀譃楸狈蕉嗟靥峁┚魄?,作為古代制曲的重要原料,淮安水蓼之功亦大矣!
除了以上的功用外,在中國古代水蓼還常被農(nóng)家用作儲糧的防蟲之物。唐郭橐馳的《種樹書》中載:“曬麥之法,宜烈日中乘熱而收。仍用水蓼剉碎其間,則免化蛾[7]。 ”
[1][清]陳淏子.花鏡.修訂版[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62:391.
[2]陳耀東,馬欣堂.中國水生植物[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2:31.
[3]荀德麟.洪澤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14.
[4][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劉衡如,劉山永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752.
[5][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十四.花部[M].明毛氏汲古閣抄本:139.
[6]潘吉星.天工開物校注及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1989:624-625.
[7][唐]郭橐馳.種樹書.卷中[M].明夷門廣牘本:6.
10.3865/j.issn.1001-3547.2017.02.011
淮安市產(chǎn)學研促進計劃項目(HC201316-3)
蔣功成,江蘇徐淮地區(qū)淮陰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淮安,223001,電話:13852368936,E-mail:ji680103@163.com
汪國蓮,淮陰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江蘇省特色水產(chǎn)繁育工程實驗室,淮安,223300,電話:18662965620,E-mail:hynksky@163.com
2016-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