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呂梁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教學改革】
高校音樂教育對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影響
張彩霞
(呂梁教育學院,山西 呂梁 033000)
進入21世紀后,快節(jié)奏、高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我國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高等學校一線教育工作者,就必須進一步端正教育態(tài)度,轉變教育觀念,全面配合貫徹素質教育。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應充分發(fā)揮它的獨特功能。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活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人們自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與他人得到心與心的溝通。因此,音樂教育成為學校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它也成為高校培育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因我國大學教育長期注重大學生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而忽視美育教育的原因,導致我國大學生的全面素質以及綜合表現(xiàn)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落后于西方國家。
高校音樂教育;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情感品質
音樂鑒賞能力是個人文化素質修養(yǎng)中的一部分。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讓學生接觸音樂,引導學生對音樂有所鑒別和感悟。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如音的和聲和音程等。只有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教育,才能讓學生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才能對高層次的音樂進行體會和鑒別。如在欣賞中國古典名曲《梁?!窌r,教師應讓學生對該曲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并深入講解曲子的表現(xiàn)手法和曲式結構。這樣,大學生才能加深對《梁?!返睦斫?做到與創(chuàng)作者形成共鳴,從而更深入地融入作品。
音樂教育者必須要從一個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大學生音樂生活的指導者、促進者,只有將大學生當作朋友,真正深入地和大學生深度交流、對話,用音樂教師的音樂世界與大學生的音樂世界碰撞、交融,創(chuàng)造新的、共同的音樂世界,才能有效地引導大學生去創(chuàng)建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生活,去分享音樂的世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更好地激活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對音樂充滿興趣,勇于在音樂中表達和表現(xiàn)自己。教師是音樂技能的傳授者。高校音樂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時要引導大學生在頭腦中塑造音樂形象。聽音樂的過程是聆聽者對作曲家和演奏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進行想象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聆聽者會結合自己的成長背景和思維方式對音樂所描述的人物和情感進行欣賞和創(chuàng)作。由于個體差異性的存在,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各有千秋。但無論如何,大學期間的美育教育對大學生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時,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樂感,而且對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fā)展,腦功能的開發(fā)等各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音樂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在促進情感誘發(fā)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師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時,正是通過講授和熏陶的方式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體驗,對音樂產(chǎn)生興趣,樹立自信進而將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和內在品質。例如,通過《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學生在慷慨激昂的演奏曲中獲得對音樂的感受,鼓舞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音樂素質教育對其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許多人對音樂教育的認知局限于簡單的唱幾首歌,而忽視了音樂殿堂幾千年來積淀的浩渺如煙的音樂珍品。因此,教師在大學音樂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博覽古今中外的音樂瑰寶,還要引導大學生不要把視野縮小到眼前的范圍,要從更高、更開闊的視角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藝術。在欣賞不同文化形態(tài)和不同國別的音樂時,學生更應該加入自己個性化的思考。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將音樂藝術和文學、繪畫、舞蹈等多元學科融為一體,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
為全面推進音樂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力度,高校應不斷完善音樂教育管理模式。具體來說,可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學校要保證各系各專業(yè)都能根據(jù)學校自身的發(fā)展水平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開設音樂選修課。為了保證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鑒賞力,高校應加大對音樂課的經(jīng)費投入和師資配備以及音樂教育中心以保證對其的足夠重視。
當然,光靠課堂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讓高校音樂教育成為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手段、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音樂知識文化和音樂欣賞為基本內容的審美教育。如合唱團、歌詠、音樂文化藝術節(jié)、音樂知識競賽等音樂課外實踐活動也要同步展開。高校亦可邀請知名藝術家來學校做演講或藝術報告,以達到讓高雅藝術活動進校門的目的。隨著mooc、網(wǎng)易云課堂等遠程教育的興起,網(wǎng)絡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高校要緊緊跟隨時代步伐,大力提高本校電教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向優(yōu)秀的藝術家和音樂家進行學習。當然,學校在開展活動時,需要意識到學生性格、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體驗程度不同帶來的個體差異。高校應該利用音樂教育的特點,結合個人的特點來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
就我國目前的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來看,大部分有音樂特長的學生來自客觀條件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家庭。而絕大部分農(nóng)村學生受客觀條件限制和教育方式的影響,音樂基礎相當薄弱,他們以為音樂課只是唱唱歌,遠遠談不上熟練使用樂器或者熟練演出。學生原來所受音樂教育的不同程度給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加之音樂課的考試成績未納入高考總分中,導致音樂教育在整個教育界均未能得到重視。進入大學后,學生對音樂有了較強烈的學習興趣迫切希望通過高校音樂課程的學習彌補自己音樂方面的不足。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音樂課存在著望而生畏的心理。因此,作為高校音樂教師需要對此情況加以研究解決。作為高校音樂教師,需要意識到音樂基礎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舉足輕重的。高校音樂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注重向學生傳授基礎的音樂理論知識。
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聽眾對音樂的廣泛聆聽。一方面,多聽音樂可以讓大學生熟悉大量的音樂作品,加深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大學生不能只習慣于欣賞一種類型的音樂作品,而要從古今中外的音樂寶庫中多接觸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風格的音樂,并對這些音樂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不斷拓寬自我的音樂感受領域,逐漸提高聽辨能力和拓寬了音樂視野。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對樂曲的反復聆聽中可以從關注音樂的形式美到思想美中體會它的深層蘊涵。音樂是由許多要素形成的,如速度、力度、音色等。大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更要通過分析音樂各要素的變化來把握音樂內涵。在經(jīng)歷“聽聲音、想像、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及理解情感”這樣的過程中,大學生才能真正領會音樂情感??梢哉f,經(jīng)過大學生每一次聆聽,每一次對音樂作品從形式美到思想美的理解過程,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更有助于他們形成音樂思維。例如,在視聽《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由詩歌進入欣賞,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想象,用語言或者繪畫來傳述音樂所蘊含的詩情畫意,充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進而讓學生與音樂產(chǎn)生強烈共鳴。這樣,學生的知識結構才能得到優(yōu)化,達到真正掌握音樂內涵的目的。
2017-04-20
張彩霞(1976-),女,山西汾陽人,呂梁教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教學。
G633.95
A
1672-2086(2017)02-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