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顏利,廖小明
列寧《帝國主義論》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馮顏利,廖小明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又稱《帝國主義論》)創(chuàng)作于十月革命前夜,其內容除序言外,共包括生產集中和壟斷、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資本輸出、資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國瓜分世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對帝國主義的批評、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等十章,是完整系統(tǒng)研究帝國主義的光輝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資本論》的姊妹篇,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共產黨宣言》。它堅持從經(jīng)濟基礎看問題,從歷史長周期看問題,從兩點論看問題,因而所闡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分析當今資本主義仍然有效。
列寧;帝國主義論;十月革命
2017年是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100年前,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一次真正完整意義地實現(xiàn)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重大轉變。它不僅驗證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規(guī)律,而且對列寧總結的關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入口等重要理論的驗證。而指導十月革命走向勝利的正是列寧創(chuàng)作于1916年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由于這一著作在馬克思的《資本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帝國主義做了完整的剖析和研究,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因此,該著作也常常被稱作《帝國主義論》。值此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再讀列寧《帝國主義論》,深入理解其科學內容與時代背景,既是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要求,也是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寫作背景
一種重要理論的產生,往往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為準確把握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趨勢和新特征,迎接無產階級革命的來臨,列寧創(chuàng)作了《帝國主義論》。這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的寫作既有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重要的理論背景。
1.時代背景
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的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到帝國主義時代。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西方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實現(xiàn)了這種過渡。從生產關系層面分析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征,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生產越來越集中,規(guī)模龐大的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壟斷組織已經(jīng)普遍存在。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統(tǒng)治了社會,壟斷資本主義爭奪、瓜分世界的形勢日益激烈,世界各種矛盾尖銳激化,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戰(zhàn)爭抵消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成果,也暴露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為了進行戰(zhàn)爭,加劇了對本國人民的勒索和壓榨,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危機,人民反戰(zhàn)、士兵厭戰(zhàn)、工人罷工等反抗行動在歐洲不斷蔓延,無產階級革命情緒日益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和壟斷資本主義內在的矛盾引起了列寧的關注和思考,也為他認識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分析帝國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提供了條件。從時代本身來看,無產階級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也呼喚無產階級理論家加強對這一時代內在矛盾和特征的研究,形成引領和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2.理論背景
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也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首先,這一時期“帝國主義”這個概念已經(jīng)廣泛使用,但是缺乏對帝國主義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理論分析。如前所述,二十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已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在這一“新”時代來臨之際,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美兩大陸出版的經(jīng)濟和政治著作越來越關注“帝國主義”,許多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廣泛使用“帝國主義”這個概念來說明這個時代的特征,但都沒有揭示帝國主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全面系統(tǒng)分析帝國主義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一項重要的政治理論任務。其次,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者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研究駁斥機會主義思潮的干擾,實現(xiàn)對無產階級正確的理論武裝。二十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與機會主義兩條路線的斗爭非常激烈,特別是與“考茨基主義”的斗爭更加尖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考茨基提出了他臭名昭著的“超帝國主義論”,歪曲時代的本質,否定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提出了“保衛(wèi)祖國”(即保衛(wèi)資產階級政府)的反動口號,說什么“大家都有權利和義務保衛(wèi)自己的祖國”,還公開支持帝國主義戰(zhàn)爭,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為更好地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取得勝利,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列寧依據(jù)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帝國主義理論。最后,列寧為寫作《帝國主義論》也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15年,在彼得格勒成立的孤帆出版社準備出版一套題為《戰(zhàn)前和戰(zhàn)時的歐洲》的通俗叢書。該書編輯邀請列寧撰寫這套叢書中帶有導言性質即關于帝國主義的一種,列寧接受了邀請,并著手準備開始研究。在之前的1895—1913年間,列寧撰寫了一系列的著作,如《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及其說明》(1895—1896)、《對華戰(zhàn)爭》(1900)、《危機的教訓》(1901)、《內政評論》(1901)、《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1908)、《俄國的生產集中》(1912)、《關于工人代表的某些發(fā)言問題》(1912)、《資本主義財富的增長》(1913)、《落后的歐洲和先進的亞洲》(1913)、《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1913)等,都一定程度上涉及對帝國主義本質與規(guī)律的揭示和分析。與此同時,列寧還非常關注關于資本主義理論最新書籍的出版,曾為約·阿·霍布森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演進》一書撰寫書評。1915年,列寧在伯爾尼研究有關帝國主義的問題。他從148本書籍和刊登在49種不同的期刊上的232篇文字中作了約50個印張的摘錄、提要和筆記。*王令金,李元峰,張祥云.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精選及導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38.列寧研究、檢驗和科學地分析了大量實際資料,為寫作《帝國主義論》一書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二)主要內容
《帝國主義論》除序言外,共包括生產集中和壟斷、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資本輸出、資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國瓜分世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對帝國主義的批評、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等十章內容。進一步看,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分析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經(jīng)濟特征,第七章是對第一章至第六章的進一步概括和總結,第八章是從另一方面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第九章是從政治路線上深刻地批判“考茨基主義”,第十章是全書的總結。書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分析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集中闡明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經(jīng)濟特征*參見馬正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簡說[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74(5):19-55.: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fā)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jīng)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銀行資本和工業(yè)資本已經(jīng)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與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jīng)形成;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居^點主要有:生產集中引起壟斷,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現(xiàn)階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規(guī)律;壟斷促使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導致競爭加劇,危機加深;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銀行資本日益走向集中和壟斷(大銀行控制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商業(yè)業(yè)務,銀行加強并加速資本集中和壟斷組織的形成過程,對經(jīng)濟實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調節(jié)”);銀行資本和工業(yè)資本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掌握著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操縱著國家的政治生活,在國內外實行殘酷的剝削和統(tǒng)治,是帝國主義國家經(jīng)濟政治生活的最高統(tǒng)治者,帝國主義就是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其實質是帝國主義對外進行掠奪和剝削的手段,加深對落后國家的壓迫和剝削,加深帝國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加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分割世界的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是全世界資本集中和生產集中的新階段,國際壟斷同盟在經(jīng)濟上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造成了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時代,帝國主義把瓜分殖民地當作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統(tǒng)治的生命線,帝國主義戰(zhàn)爭不可避免;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正是競爭和壟斷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原則”的結合才是帝國主義的本質,正是這種結合在造成崩潰,即造成社會主義革命。
在這部光輝著作中,列寧科學地總結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全世界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特點,及其在國際關系上的總體情況,闡明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對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經(jīng)濟政治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全面、深刻地分析,揭露了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產生的根源,以及反對帝國主義同反對修正主義的必然聯(lián)系,揭示了帝國主義形成、發(fā)展和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進一步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實踐制定理論和路線指明了方向。
列寧依據(j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基本原理,總結和分析了《資本論》出版半個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情況,對帝國主義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并據(jù)此撰寫了《帝國主義論》。該書進一步闡述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基本原理,是我們“透視資本主義壟斷時期(通稱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理論武器和顯微鏡?!?王令金,李元峰,張祥云.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精選及導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237.
(一)《帝國主義論》是《資本論》的姊妹篇
無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發(fā)展的進程來看,還是就其產生的歷史影響來看,《帝國主義論》都是一部劃時代的光輝著作。它是列寧主義的主要代表作,也是解剖資本主義本質和規(guī)律的重要武器。如果我們將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進行一個比較,可以看到,一定意義上說,《帝國主義論》是《資本論》的姊妹篇。
首先,二者形成的時代背景體現(xiàn)了延續(xù)性,分析的基本矛盾具有一致性。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時代,盡管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題已經(jīng)提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jīng)宣告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shù)饺藗兊念^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shù)缴a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shù)接嘘P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shù)接嘘P時代的經(jīng)濟中去尋找?!?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798.也就是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jīng)意識到研究資本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重要性。馬克思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后期計劃寫一部有關政治經(jīng)濟學的著作來探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評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經(jīng)濟學,以此幫助無產階級認識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必然性。由此可見,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jīng)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且已經(jīng)暴露出自身矛盾,需要通過分析這種矛盾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的時代整體上說沒有超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只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如前所述,眾多的理論家、思想家已經(jīng)開始密切關注帝國主義的時代變化,列寧之所以研究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帝國主義,目的就在于進一步揭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矛盾的新特點,在于進一步闡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發(fā)展所導致的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的必然性。因此,從總體性范疇看,《帝國主義論》與《資本論》,這兩部著作寫作的背景存在歷史的延續(xù)性,所要揭示的規(guī)律本質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要說有差異,僅僅在于馬克思的《資本論》著眼于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條件一般規(guī)律的分析,而《帝國主義論》則著眼于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階段的特殊表現(xiàn)的分析。
其次,二者所持的根本立場高度一致,運用的分析方法基本一致。眾所周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實現(xiàn)了其畢生的兩個重大發(fā)現(xiàn)——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剖”資本主義,揭示了資本家剝削的秘密,也揭示了資本主義自身內在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以及這種矛盾最終導致資本主義被“埋葬”的必然性?!顿Y本論》不僅是一部經(jīng)濟學著作,同時還是一部哲學著作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始終體現(xiàn)的是無產階級的立場和唯物史觀的根本方法。列寧《帝國主義論》運用了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程度更高的帝國主義階段做了系統(tǒng)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產生、發(fā)展和必然滅亡的規(guī)律及其經(jīng)濟實質,闡明了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聯(lián)系,指明了帝國主義時代的性質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很顯然,在立場和方法上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具有一致性。
最后,《帝國主義論》是對《資本論》基本原理和基本結論的堅持和發(fā)展。如前所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全面的解剖和分析,尤其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質、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發(fā)展趨勢、資本循環(huán)和資本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等理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中,勞動價值理論是基礎,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是核心,資本積累理論是落腳點。這幾個方面理論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針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階段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新特征進行的全面分析和說明,其立足點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jīng)闡明的資本積累等基本原理和基本結論,列寧在運用這些原理和堅持這些基本結論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作了系統(tǒng)的、全面的、深刻的分析,闡明了資本主義壟斷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了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實質及其基本經(jīng)濟特征,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內在矛盾,評價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其內容重點涉及生產集中和壟斷、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資本輸出、資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國瓜分世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等。由此可以看出,列寧的分析立足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在的基本矛盾,突出了對帝國主義本質和新特征的揭示,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原理的堅持和發(fā)展。
(二)《帝國主義論》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共產黨宣言》
眾所周知,《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應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邀請而作。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這一根本規(guī)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重點闡明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一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認為埋葬資本主義舊制度和建設共產主義新社會是無產階級的偉大使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是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根本道路,共產黨是無產階級實現(xiàn)歷史使命的領導力量等基本原理。正是這些基本原理和理論觀點的提出,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當然,由于《共產黨宣言》是應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邀請而作,所以其既是科學理論的闡釋,也有政治宣言的作用,其所提出的原理和結論是兼具原則性和策略性的綱領。因此,堅持和發(fā)展這些原理、原則和策略綱領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重要任務。列寧在堅持馬克思和恩格斯觀察分析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本立場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聚焦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階段,并對此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形成了著名的《帝國主義論》。因而,從其影響和價值來看,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就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共產黨宣言》。
具體來看,之所以說《帝國主義論》就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共產黨宣言》在于:首先,《帝國主義論》進一步說明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所固有的內在矛盾的分析,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這里的不可避免等同于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這就是著名的“兩個必然”。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更加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這種必然性:“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生產的社會化,而絕不是單純的‘交織’;私有經(jīng)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jīng)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tài)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在機會主義的膿瘡遲遲不能治好的最壞情況下),但終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列寧.論資本主義[M]//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2.其次,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對《共產黨宣言》發(fā)表之后資本主義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一些新現(xiàn)象和新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證,從根本上捍衛(wèi)了《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結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用大量的篇幅對資本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和內在矛盾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就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分析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它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少數(shù)資產者殘酷剝削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基礎上。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會日益尖銳起來,這種矛盾突出地表現(xiàn)為生產過剩的周期性經(jīng)濟危機,而每一次危機的爆發(fā)都會造成生產力很大一部分會被毀掉,這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發(fā)展的阻礙,因此,“資產階級的關系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于是,“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xiàn)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從《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到二十世紀初的半個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更加趨于集中,資本主義的壟斷特征更加明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這一時期,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也對帝國主義階段的特征進行了研究,然而,都未能從深層次上揭示出帝國主義的本質,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的疑惑:帝國主義到底該往何處去?帝國主義是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揚棄”還是走向“沒落”和“腐朽”?這些都不僅關系到如何認識資本主義本身,也關系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論證力。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分析了生產集中和壟斷的形成、銀行的作用、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資本輸出、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等基本問題,闡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是寄生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這樣的階段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壟斷決定了帝國主義的這種過渡性質,但從世界范圍看,這種過渡不能瞬息達到,而需要一個歷史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列寧針對帝國主義的完整和系統(tǒng)的分析,從根本上堅持了《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規(guī)律性判斷,也指明了帝國主義不是揚棄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而是加劇了這種矛盾,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當然,這種過渡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對社會主義急于求成。最后,《帝國主義論》堅持和發(fā)展了《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策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兩個必然”的客觀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也批判過各種各樣的反動的社會主義思潮,比如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等,并闡明了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tài)度。事實上,較之理論上說清楚、道明白為什么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論證而言,批判各種反動的、保守的社會主義思潮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社會思潮具有相當?shù)墓膭有院兔曰笮?,也影響到了人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和無產階級根本立場的堅持。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著重批評了機會主義者和資產階級的學者們對帝國主義的錯誤解讀。比如,針對資產階級學者和無產階級叛徒考茨基之流認為國際壟斷同盟的出現(xiàn)可以消除矛盾和斗爭、各民族之間可以實現(xiàn)和平的希望等謬淪,列寧在《帝國主義論》第七章和第九章集中批評了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列寧認為“考茨墓以及考茨基主義這一廣泛的國際思潮背離馬克思主義的地方,就在于考茨基不僅沒有設法、沒有能夠使自己同這個經(jīng)濟上根本反動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反對派對立起來,反而在實踐上和它同流合污?!?列寧.論資本主義[M]//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考茨基對帝國主義的理論分析,以及他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對帝國主義的批評,都始終貫穿著一種同馬克思主義決不相容的、掩飾和緩和最根本矛盾的精神,一種盡力把歐洲工人運動中同機會主義的正在破裂的統(tǒng)一保持下去的意圖。”*列寧.論資本主義[M]//中央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由此可見,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也做了大量的理論批評工作,這對堅持和貫徹《共產黨宣言》中指明的無產階級革命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根本方法,對帝國主義這一特殊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的歷史命運進行了客觀全面的分析。在這部書中,他不僅全面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的本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更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關于資本集中、壟斷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對帝國主義階段出現(xiàn)的壟斷金融資本、資本輸出等新現(xiàn)象和新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雖然當今時代與列寧寫作《帝國主義論》的時代背景迥異,今天不僅沒有實現(xiàn)社會主義一統(tǒng)天下,而且帝國主義“垂而不死”,尤其是社會主義看似已經(jīng)不是一種趨勢,而被視作一種現(xiàn)實存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將長期并存成為現(xiàn)實,然而,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一文中闡述的基本原理,對分析今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諸多問題仍然有論證力和說服力,尤其是對分析復雜的國際性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一)《帝國主義論》所闡明的基本結論沒有過時
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深入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長期并存發(fā)展,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對社會主義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仍然存在。資強社弱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變化、新情況,如何認識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競爭,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否過時?這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重大理論命題和現(xiàn)實問題。
一方面,帝國主義的本質不會改變。在列寧看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發(fā)展的高級形態(tài),是特殊形態(tài)的資本主義,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它仍然是資本主義,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不會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需要也不會改變。事實上,盡管在全球化的今天,從殖民地半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也能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分得“一杯羹”,但是,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不平等的國際經(jīng)濟秩序和貿易體系,利用國際分工的不平等,仍然保持其強勢地位和優(yōu)厚的利潤分配,以經(jīng)濟合作和貿易為基本手段的“經(jīng)濟殖民主義”仍然普遍存在。當然,從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所闡明的生產集中發(fā)展到壟斷的基本特征來看,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程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強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競爭格局下,壟斷程度更高,大企業(yè)大集團保持著絕對優(yōu)勢的競爭地位。這種情況不僅在生產領域如此,在商品銷售方面也如此??鐕境蔀橐环N普遍的形式。至于列寧所闡述的金融資本發(fā)展到金融寡頭的情況,今天有了新的發(fā)展,資本輸出也有新的變化,但是,金融資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得到更大的提高。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生動形象地為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幅金融資本貪得無厭的圖景,也再次讓人們看清楚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在全球化的資本運行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問題:一是世界范圍內不斷擴大的兩極分化問題,富的越富,窮的越窮。二是全球性問題更加凸顯。這也是決定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重要依據(jù),全球性問題更加使資本主義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逐步喪失,它不斷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靈魂。三是日益突出的南北矛盾也劍指資本主義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二戰(zhàn)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面臨新老殖民主義威脅的情況下,有計劃、有組織地聯(lián)合起來,同美國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展開斗爭,以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jīng)濟新秩序,實現(xiàn)共同繁榮。雖然這種努力始終面臨嚴峻挑戰(zhàn),但是,發(fā)展中國家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不會停息,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各資本主義國家間矛盾也在加深,這些都使我們堅信資本主義體系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沒有也不可能改變。
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規(guī)律也不可能改變。如同馬克思和恩格斯從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中揭示的人類社會必將走向社會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一樣,列寧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的命運的分析和歷史必然性的揭示也深深地根植于帝國主義內在的矛盾。在《帝國主義論》中,列寧基于大量的事實和數(shù)據(jù),分析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自由競爭—生產集中—壟斷—金融資本—資本與生產分離—過剩資本—輸出資本—瓜分世界。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仍然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運行著。這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這一固有矛盾的新發(fā)展。因為進入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體系在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細化社會分工和要素分配的同時,又始終以追求高額利潤為出發(fā)點,資本與生產分離,貨幣資本與工業(yè)資本分離,體現(xiàn)的是資本主義體系的自我調節(jié)。然而,這樣的分工體系和要素分配與資本主義制度內的自我調節(jié)之間始終在加劇矛盾,并導致一系列經(jīng)濟、金融和社會危機的發(fā)生。比如,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就直觀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體系內的這種矛盾,金融大鱷們構造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資本脫離生產的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導致吹起來的泡沫破滅,而最終受損害的是人民群眾。當然,每一次危機的發(fā)生都會導致或者誘發(fā)新的革命因素的增長,也在儲備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能量。縱觀歷次資本主義金融和經(jīng)濟危機,“盡管資本主義國家為度過危機而實行的每次改革都是沿著打破壟斷的方向進行,但是,這一趨勢(即從反壟斷走向更高層次的壟斷)總是周而復始地出現(xiàn),成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統(tǒng)治者們?yōu)槭棺约旱慕y(tǒng)治更長久,不能不限制甚至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金融資本發(fā)展的固有邏輯,卻是要打破這種限制,而從根本上來說,也就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自我滅亡。這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辯證法?!?李捷.重讀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J]紅旗文稿,2016(15):4.在這種規(guī)律作用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滅亡的規(guī)律,列寧所揭示的帝國主義發(fā)展滅亡的規(guī)律,無論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多么漫長的歲月來實現(xiàn),但它是不可避免地一定會出現(xiàn)的。今天有一些人對列寧帝國主義理論表示懷疑,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jīng)克服了帝國主義所固有的那些缺陷,不僅垂而不死,而且還在不斷煥發(fā)生機和活力。對這樣的認識和看法,我們要從歷史必然性的角度作出回應??陀^地說,資本主義體系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并沒有喪失,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生產關系也還沒有到自然消亡的階段。但是,歷史的必然性是孕于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之中的必然性,是根植于資本主義自身固有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分析,是一種總體性認識而非判斷具體時間節(jié)點的命題,因此,我們要看到這種必然性是一個歷史進程的必然性。
(二)《帝國主義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仍然有效
《帝國主義論》堅持從經(jīng)濟基礎看問題,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看問題,從兩點論看問題,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閃耀著時代的光輝。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看,要認識到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客觀科學地認識和把握這種歷史進程,既要堅持對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又要有長期斗爭的準備。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中闡明了社會形態(tài)的一般結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提出了觀察社會歷史的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并揭示了社會變革的根源。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鐣奈镔|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xiàn)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上述原理集中體現(xiàn)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辯證運動的關系原理,也是觀察和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根本方法?!兜蹏髁x論》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認為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本質上也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然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資本對利潤的瘋狂追逐,資本獲取利潤的邏輯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運行的根本邏輯,這就必然導致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對矛盾不可調和。正是在資本邏輯下,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而且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需要,金融資本與工業(yè)資本實現(xiàn)融合,產生金融寡頭,食利階層的產生本身不是減輕了資本對工人的剝削,而是加劇了剝削,帝國主義的腐朽性也就更加明顯,而帝國主義本身除了加劇內在矛盾,也在不斷將矛盾轉移到全世界,資本輸出和殖民地的瓜分都是基于這一邏輯的產物。很顯然,到了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弊端和問題更加集中顯現(xiàn)。然而,作為一種所有制關系,它本質上還受到資產階級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影響,資產階級出于自身生存和整體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一定時期也會局部調整這種關系,但是,這種調整沒有也不可能觸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這就造成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jīng)濟基礎之間嚴重的不適應或者矛盾,這種矛盾推動著資本主義生產在有限的程度內走向帝國主義階段。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不僅沒有消失,而且更加突出,而資本主義制度自我調節(jié)空間越來越小,面對危機,每一次調節(jié)都會造成生產力的巨大破壞,每一次調節(jié)都會元氣大傷,最終的結局只能是由更高階段的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取代。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列寧說帝國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入口,是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堅持從經(jīng)濟基礎看問題。從唯物辯證法來看,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帝國主義階段,這本身又是為社會主義所做的準備。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并沒有判斷帝國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準確時間,相反,他認為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歷史過程。放在歷史進程中來看待這種過渡,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周期,這一方面說明了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說明這種歷史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不要認為地脫離歷史實踐推進這種歷史過程,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還有一定的生命力。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xiàn)的?!?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歷史的必然性只能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得到體現(xiàn)。這就告誡我們:既要堅信社會主義取代帝國主義的必然性,不能因為帝國主義自身采取措施緩和了矛盾,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而否定這種歷史必然性,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放在歷史的長周期中去看待這種必然性。今天,我們看到資本主義仍然在發(fā)展,而且在與社會主義的競爭中仍然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從歷史的長周期來看,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更要看到社會主義本身的優(yōu)越性,尤其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提供了這種優(yōu)越性強有力的例證。此外,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堅持用唯物辯證法中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基本方法來認識和看待帝國主義的發(fā)展趨勢。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在時時的矛盾和事事的矛盾中,矛盾雙方既有斗爭性也有同一性,我們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就是唯物辯證的兩點論和重點論。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重要形式,它本身既延續(xù)著資本主義發(fā)展生產力的優(yōu)勢,也繼承了資本主義自身內在的矛盾性,因此,在帝國主義階段,我們看到帝國主義國家資本的輸出和擴張,看到帝國主義國家在相當范圍和程度上還有發(fā)展生產的能力,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種力圖通過自身矛盾的緩解和對外矛盾轉移的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正是由于這樣的矛盾性的兩個方面,才使我們認識帝國主義時容易陷入迷茫,不容易看清帝國主義的本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就是要堅持在對帝國主義的分析中做到辯證分析,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到帝國主義的過渡性質,更加堅信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能夠看到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一種客觀歷史必然,雖然有時間長短之分,但是,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永遠不會變。
[1] 列寧.論資本主義[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令金,李元峰,張祥云.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精選及導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4] 馬正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簡說[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74(5).
[5] 李捷.重讀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J].紅旗文稿,2016(15).
(編輯:孫國偉)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雙重視閾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研究”(12AZD001)的階段性成果。
馮顏利: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廖小明: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