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記正義》輯佚與研究的新貢獻
      ——袁傳璋教授《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評介

      2017-03-11 15:50:29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3期
      關鍵詞:索隱守節(jié)佚文

      葉 文 舉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

      【《史記》學術動態(tài)】

      《史記正義》輯佚與研究的新貢獻
      ——袁傳璋教授《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評介

      葉 文 舉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袁傳璋教授的《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是中華書局正式出版《史記正義佚文輯證》系列的第一部著述。該書在研究內(nèi)容上學術價值極大,有助于部分恢復《史記正義》的原貌,推動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本身的研究,同時有助于了解《史記》三家注本合刻時的狀況,尤其對解決史記學遺留的一些疑難課題大有裨益。而且該書所用爬梳舊材料與挖掘新見解、宏觀考察與微觀考實、“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正面立論與反面駁議等多方面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也頗值得借鑒。作為一名畢生把《史記》研究作為志業(yè)的學術名家,袁先生在該書中表現(xiàn)的研究態(tài)度同樣令人敬仰,其在研究課題上不求新異,但求價值;在研究境界上追求“即實事以求真是”; 在研究評判上堅持客觀、公允的立場,這些對《史記》乃至其他學術研究啟迪良多。

      袁傳璋;宋人著作五種;《史記正義》;佚文;考索

      唐人張守節(jié)所著《史記正義》系學術價值極高的《史記》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記》三家注,以《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而以《史記正義》為增注,為減少重復,于《正義》刪削獨多。三家注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單本《史記正義》遂漸湮沒失傳,至明代《史記正義》單行本已經(jīng)亡佚。中華書局推出的《史記正義佚文輯證》系列是由中日《史記》研究者對《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之外遺佚的《正義》進行輯佚與研究的三部著作集成,是迄今為止搜輯《史記正義》佚文最全、對其來源與真?zhèn)慰颊撘囝H為精審的學術著作叢書,袁傳璋教授的《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中華書局2016年版)是《史記正義佚文輯證》系列正式出版的第一部著述。

      袁傳璋教授被海外學者譽為“大陸真正一流的《史記》研究者”,《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是袁先生近年來《史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鑒于瀧川資言諸人對《史記正義》的輯佚,取材僅限于日本現(xiàn)存的各種《史記》版本*關于《史記正義》佚文在日本的具體流傳情況,請參見小澤賢二《〈史記正義〉佚文在日本之傳存》,《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5-9頁。,卻未涉及《史記》三家注之外的宋人著作。袁先生遂對宋代學術大家呂祖謙的《大事記解題》、王應麟的《玉?!贰锻ㄨb地理通釋》《詩地理考》、胡三省的《新注資治通鑒》中征引的《史記正義》佚文(這五部著作征引佚文數(shù)量最多,也相對較為集中)進行全面深入的輯佚與研究,為每部著作所征引的《正義》佚文各撰一篇專論,考證每條佚文原當系于《史記》何篇何句之下,因何被宋人三家注合刻者削除或刪節(jié),并對這批《正義》佚文的價值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判。通過細致的整理爬梳,袁先生發(fā)現(xiàn)五部宋人著作共征引《史記正義》1097條,其中被宋人《史記》三家注合刻者全文削除的有276條,部分刪節(jié)的有118條,全佚與部分遺佚的《正義》條文合計竟至394條之多。先生將其研究成果結(jié)集為30萬言的著作《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下文引此書名,皆簡稱為《佚文考索》),由中華書局2016年6月正式刊布。

      毫無疑問,《佚文考索》是新世紀以來《史記》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深感于此書的極高學術價值,筆者從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與研究態(tài)度等三個方面對袁先生《佚文考索》進行評述。

      一、學術價值極大的研究內(nèi)容

      袁先生的《佚文考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日本國幾代學人的《史記正義》佚文研究成果遙相呼應,一定程度上也很好地彌補了大陸學者對《史記正義》研究的不足。具體來說,袁先生的《佚文考索》就其研究內(nèi)容方面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部分恢復《史記正義》的原貌

      毋庸置疑,趙宋之前《史記》古注最有價值的注本共有三家,即裴骃的《史記集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與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正是考慮到這三本注本重要的學術價值,宋人才將其合刻為三家注本,《史記》三家注也遂為定稱。不過,宋人在合刻的具體操作方式上,是以裴骃的《集解史記》八十卷為底本,而根據(jù)《史記》篇名又重新分為一百三十卷,又將司馬貞的《史記索隱》附刻于一百三十卷的《集解史記》而成《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本,再以《史記正義》為增注附刻于相應《史記》正文之《集解》《索隱》之后,《正義》注文如有與《索隱》文字相同或相近者多刪削而不錄。從合刻的過程來看,《集解》《索隱》基本保持了全貌,而《正義》則是有選擇性地被植入。其時,三家注本風行于世,單本《史記正義》反而因此沒有被保全,乃至堙沒無傳。如此,《史記正義》就其文獻狀態(tài)而言,存在著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難以窺見其全貌;二是《史記》三家注本中的《正義》文本亦非其原貌。盡管后人如錢大昕、錢泰吉、張文虎者試圖重新進行輯佚,不過囿于所見版本、抄本較少,未能獲得較大的進展。

      20世紀初,東瀛學者瀧川資言從東北帝國大學所藏兩種古活字印本《史記》框郭外標注中,發(fā)現(xiàn)被宋人《史記》三家注合刻者刪削的《正義》佚文“一千二三百條”,并輯為《唐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佚存》二卷,后又從日本公私所藏多種《史記》版本中輯得《正義》佚文多條,瀧川氏所輯佚文總計1418條。后水澤利忠又從黃善夫《史記》三家注合刻本再輯得《正義》佚文227條。今人小澤賢二又從京都東福寺舊藏“栴室本”《史記》中輯得《正義》佚文29條。經(jīng)過日本三代學人的努力,《正義》佚文1674條得以發(fā)現(xiàn),這為《史記》研究尤其是《史記正義》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獻成果,功業(yè)匪淺。

      海外關于《史記正義》文獻輯佚與研究綿延至今,成績斐然。反觀國內(nèi)《正義》佚文搜輯與研究則相對顯得較為沉寂,主要以駁斥瀧川氏所輯佚文之偽為主。這一落寞的局面直至袁傳璋先生手中方得以改變。先生立足于國內(nèi)已有的文獻對《史記》三家注本以外的《史記正義》的留存情況進行過全面、深入的調(diào)查。《佚文考索》則是這一調(diào)查研究的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先生發(fā)現(xiàn)宋人呂祖謙《大事記解題》、王應麟《玉?!贰锻ㄨb地理通釋》《詩地理考》、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五種著作中大量征引了單行本《史記正義》,為今本《史記》三家注所未載者甚夥。先生涸澤而漁,一一爬梳,從《大事記解題》發(fā)現(xiàn)征引《正義》279條,其中三家注合刻本《史記》未收者82條,部分遺佚18條;從《玉?!分邪l(fā)現(xiàn)征引《正義》(包含由《正義》轉(zhuǎn)引的征引《括地志》*袁先生所撰《〈括地志〉與〈史記正義〉關系之探究》一文指出,《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及《序略》五卷在唐“安史之亂”后已經(jīng)全部亡佚,王應麟、胡三省四部著述所征引《括地志》條目,皆出自單寫本《史記正義》轉(zhuǎn)引,而未書《史記正義》之名而已,故上述四部著述中所征引《括地志》條文,仍當以《史記正義》等同視之(具體論證過程,請參見袁傳璋先生《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8-19頁)。)112條,其中全佚72條;從《通鑒地理通釋》發(fā)現(xiàn)征引《正義》(包括《括地志》)257條,其中全佚68條,部分遺佚48條;從《詩地理考》中發(fā)現(xiàn)征引《正義》(包含《括地志》)85條,其中全佚21條,部分遺佚15條;從《新注資治通鑒》中發(fā)現(xiàn)征引《正義》(包含《括地志》)365條,其中全佚36條,部分遺佚34條。合而計之,先生從宋人著作五種中共發(fā)現(xiàn)征引《正義》1097條,其中全佚276條,部分遺佚118條,全佚和部分遺佚合計394條(包含標目為《括地志》佚文)。袁先生所輯《正義》佚文之豐富,考證之精細,彌補了海內(nèi)學者對《史記正義》文獻輯佚與研究的不足。

      誠如上所述,《史記正義》單行本在有明一代之后已經(jīng)亡佚,今天我們想恢復《史記正義》的全部面貌庶無可能,但是如果將《史記》三家注所收經(jīng)過宋人合刻時刪削重編的5315條《正義》文字,再加上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小澤賢二《史記正義佚存訂補》三書新增1674條《正義》文字,又加上袁先生新近從宋人著作五種中輯出的394條《正義》佚文,則可以部分地恢復《史記正義》的原先文獻狀態(tài),這是包括袁先生在內(nèi)的《史記》研究者于輯佚學領域為《史記正義》及《史記》研究所作的文獻貢獻。

      進而言之,今天我們窺探已經(jīng)亡佚的單行本《史記正義》的原貌,當然僅僅不能依仗三家注合刻本。袁先生在專著第二章第三節(jié)特別設置了一個專題分析了《正義》佚文的發(fā)現(xiàn)對認知《史記正義》舊貌的價值,為了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把握袁先生的論證過程,茲摘引一段袁先生的論述文字如下:

      《史記》三家注合刻本《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表首首欄為“國名”,其下有《正義》:“此國名匡左行一道,咸是諸侯所封國名也?!比欢癖久總€侯國國名之下只有《索隱》據(jù)《漢書·地理志》《晉書地道志》等注出封國所在縣邑名稱,而《正義》卻一無所有。這是否單本《正義》原貌?答案是否定的。且看《玉海》征引《正義》佚文第53條?!队窈!吩凇氨啤遍T之“漢講武場”目征引“《史記正義》:《括地志》云:‘故平縣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有漢祖講武場?!端?jīng)注》‘平縣有高祖講武場’?!薄队窈!伏c明此條《正義》出自《功臣表》。此表非他,乃太史公在《史記》中為漢王朝所制的第一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張守節(jié)征引《括地志》與《水經(jīng)注》,為高祖所封第三十二位的平侯沛嘉的封國平縣所在作注。這條被《史記》三家注合刻者刪削的“平國”《正義》,透露了重要信息,聯(lián)系《史記正義序》“郡國城邑委曲申明”的注例,以及《功臣表》首“國名”欄《正義》的提示,可以肯定張守節(jié)《正義》單本必為高祖所封一百四十三侯侯國所在一一設注點明與漢邑對應的唐時縣名。[1]140-141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單行本《史記正義》畢竟不可能全部恢復。袁先生在談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國名”欄被刪削的五百十七條《正義》時透露了無限的傷感,認為除了“平”侯條可以增補之外,其余五百十六條《正義》文字“恐怕是永遠消亡于天壤之間了?!?/p>

      (二)有助于推動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本身的研究

      袁先生從宋人五種著作輯得《史記正義》394條佚文,因宋人征引《史記正義》文字時所據(jù)是《正義》的單行本,故先生所輯《正義》佚文接近于《正義》單行本的本然狀態(tài),這對于《史記正義》本身價值及其流播過程的研究大有裨益,主要表現(xiàn)為:

      首先,袁先生對《正義》的輯佚與研究,彰顯了《史記正義》本身的特性。袁先生在《正義》佚文的整理基礎之上對《正義》加以了深入研究,先生認為《史記正義》一是注義精審,引證充分。如《周本紀》云“幽王嬖愛褒姒”,《詩經(jīng)·小雅·正月》有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周幽王因過于寵愛褒姒而使西周王朝走向了滅亡的境地,那么褒姒祖國褒國是何等國家?合刻本于“幽王嬖愛褒姒”句下附刻的《正義》僅引《括地志》注褒國對應于唐時州縣的十八個字;而《詩地理考》所引佚文《正義》不僅注出褒國對應于唐時州縣所在,而且征引《國都城記》及《水經(jīng)注》,詳述褒國的地理位置及該國自夏代至戰(zhàn)國的歷史,長達116字,這種對歷史沿革的考述毫無疑問拓展了讀者的視野。又如《周本紀》關于文王之父公季的記載極為簡略,僅有“季歷立,是為公季”等25個字。《逸周書·大匡解第十一》云:“維周王宅程。”然而《周本紀》并沒有公季都程的記載。《通鑒地理通釋》征引佚文“《史記正義》:《周書》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咸陽縣東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詩·正義》:‘《周書》稱文王在程,作《程寤》《程典》?!矢χk云:‘文王徙宅于程’,蓋謂此也。《地理志》‘右扶風安陵’,闞骃以為本周之程邑也?!薄睹献印るx婁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贝恕佰睉x為“程”,當為公季的國都?!锻ㄡ尅氛饕倪@條佚文,或原系于《周本紀》“季歷立,是為公季”句下,張守節(jié)據(jù)《逸周書》加以申發(fā),同時兼引《漢書》《毛詩正義》等多種文獻,以補充《周本紀》記載公季史跡之不足。正是《史記正義》的引證充分,一定程度上就彌補了《史記》原文敘事的簡略。

      袁先生認為《史記正義》還具有保存典制、考證史實的特點。如《高祖本紀》“葬長陵”句下,《史記》三家注本僅引“《括地志》:在雍州咸陽縣東三十里”,點出“長陵”的方位。袁先生根據(jù)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卷十二所引《正義》佚文后詳引后漢應劭“《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于墓側(cè),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朔、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妝具。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認為所引《漢官儀》記載的秦漢陵寢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朝覆亡。然而其制并不具見于正史的“祭祀志”,且《漢官儀》又早已亡佚?!妒酚浾x》的征引,使得今人討論寢陵制度有了第一手的寶貴材料。再如關于今天羌民雕樓的起源,除《正義》之外,別無記載?!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邛筰冉駹者近蜀”句下《胡注通鑒》注引《正義》佚文“《括地志》:蜀西徼外羌,茂州、冉州本冉駹國??翟唬骸淙艘郎骄油?,累石為室至十余丈。’”袁先生指出,“康曰”之“康”,系孟康,三國魏散騎常侍中書令,為距今一千八百年前之古人,元鼎六年距今則多達二千一百余年。由此可知,羌人早就能夠建造高達十余丈的石樓了。因《史記》正義的注引,有助于我們考察羌人古老的生活習俗及建筑歷史。

      (三)有助于了解《史記》三家注本合刻時的狀況

      誠如上所述,袁先生通過爬梳宋人著作五種,整理出所征引的《史記正義》1097條,其中全佚276條,部分遺佚118條,全佚和部分遺佚合計394條,因此先生所整理出佚文中有118條與今本三家注本相同或相近。因宋人征引《史記正義》為單行本,那么《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中的《史記正義》是否保持了單行本《史記正義》的原生狀態(tài)?袁先生所整理出的這118條《正義》佚文,在文獻上就給我們提供了比較研究的基礎。又因文獻存在具有客觀性,故而通過比較研究所得出的結(jié)論當然就無法推翻。先生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宋人以《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以《正義》為增注附刻其中時,對《正義》做了重大的整合。以宋人著作五種所征引的《正義》佚文與《史記》三家注合刻本所收的《正義》對勘,可以發(fā)現(xiàn)合刻本對《正義》既有大量的整條削除,也有對《正義》注文的部分刪節(jié)。以有存有佚的118條佚文作為研究對象,先生認為被刪節(jié)的部分,不當之處顯而易見。先生通過認真的比較研究,認為三家注合刻本刪節(jié)有以下情形:“凡注地名者,合刻本一般只保留該地的方位里程,而刪削與該地有關的歷史掌故”、“原本《正義》一般摘字為注,合刻本有為適應句下為注的需要合兩條《正義》為一而致誤者”、“合刻本存有的部分,也有因合刻者歷史地理修養(yǎng)不足而妄刪致誤者”、“合刻本還有將《正義》移位而致大誤者”、“《史記》三家注本對《正義》的刪削失當,還表現(xiàn)在對《年表》中地名《正義》的削除”。*具體例證請參見袁傳璋先生《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24-26頁。袁先生針對以上情形分別枚舉數(shù)例加以佐證,結(jié)論當然是令人信服的。當然,由三家注合刻本的刪節(jié)本身問題,讀者自然會聯(lián)想到宋人著作五種在征引《正義》時是否也會存在著刪節(jié)問題?袁先生認為,主持三家注合刻本的刻書家黃善夫在槧刻書刊時自然會有商業(yè)利潤的考量,其刪節(jié)是其采取的重要方式。而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作為學術大師,其著述之目的是為開物成務、經(jīng)世致用,因此他們的著作征引《史記正義》時則力求保存其真相。盡管根據(jù)行文需要,偶爾會對《正義》原文有所節(jié)略,但其會把握必要的方寸,不會從根本上損害《正義》原貌。換而言之,正是袁先生從宋人五種著作中所輯大量保持了原貌的《正義》佚文,才使得我們對今天三家注合刻本對《正義》刪削、合并、移置、增益等種種不太恰當?shù)奶幹梅绞讲拍苡兄弻嵍羁痰恼J知。

      (四)有助于解決史記學遺留的一些疑難課題

      袁先生從宋人著作五種所輯單行本《史記正義》佚文,至少對史記學界聚訟不已的課題解決大有幫助,甚至具有終結(jié)的價值:

      首先,先生所輯《正義》佚文可以進一步佐證《史記會注考證》所收佚文并非瀧川資言“偽造”。

      眾所周知,瀧川先生《史記會注考證》所征引《正義》佚文均未注明出處,故自從其刊布以來,海內(nèi)學人質(zhì)疑甚多。魯實先、賀次君等先生先后撰文予以駁斥。程金造先生更是撰長文例舉瀧川氏所引《正義》佚文之訛,認為《會注考證》“這千三百條《正義》佚存,只有十分之一二是可靠的,絕大多數(shù)是讀者的雜抄和注解”[2]。袁先生在《正義》佚文整理之前就已發(fā)表《〈史記會注考證新增正義的來源和真?zhèn)巍当孀C》(《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程金造之“〈史記正義佚存〉偽托說”平議》(臺灣大學《臺大歷史學報》2000年第25期)等論文,針對程氏所舉例證一一進行了平議和剖析,文章認為程金造先生“精心搜集的證例和所做的案斷,貌似‘考證翔實’,然經(jīng)仔細辨析,無不以真為偽”[3]。這些文章在其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而先生從宋人五種著作中所輯《正義》佚文,進一步為瀧川氏《會注考證》所引《正義》佚文的真實性提供了更為確鑿的文獻依據(jù),因為在宋人著作五種所征引的《正義》佚文也多為《會注考證》所征引,袁先生在其著作中逐一列舉了二十四條。先生認為瀧川氏所輯《正義》佚文及修撰《史記會注考證》時,是從日本存世的《史記》古板本、古活字印本之欄外標注以及《史記》古抄錄本輯錄的《正義》佚文,而非取材于宋人五種著作。這只能證明瀧川氏所征引與宋人著作五種所征引的《正義》佚文系出同源,皆過錄自張守節(jié)單寫本《史記正義》。因文獻是客觀存在的鐵證,先生由此得出的觀點就不易推翻。故而,袁先生對《史記正義》佚文的整理也極大地增強了瀧川氏《史記正義佚存》的可信度,后人如意欲駁斥《正義佚存》的真實性,首先要證明宋人著作五種的非真實性,豈不謬哉!

      其次,先生所輯《正義》佚文充分說明了《史記正義》與《史記索隱》是各自獨立、互不稱引的,使《史記》研究者走出《正義》疏解《索隱》的認識誤區(qū)。

      《史記》學界對于司馬貞《索隱》與張守節(jié)《正義》之關系主要有兩種認識,以錢大昕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兩人生于同時,而其書不相稱引。司馬長于駁辨,張長于地理?!盵4]89以邵晉涵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守節(jié)自言涉學三十余年,六籍九流地理蒼雅銳心觀采。蓋積一生精力為之,故能通裴骃之訓辭,折司馬貞之同異?!?請參見邵晉涵《南江書錄》,清光緒聚學軒叢書第五集第七《南江書錄》一卷,第3頁,貴池劉世珩校刊。對此,袁先生通過對宋人著作五種征引《正義》文字的整理與分析,發(fā)現(xiàn)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三人在為某一事典進行注釋時常常只引《正義》而不取《索隱》,或以《正義》為正解而以《索隱》為附錄。上文所說今天三家注合刻本未收的二百六十七條《正文》佚文就是此種情況。由此袁先生認為:“宋人黃善夫合刻《史記》三家注時,以先已梓行的《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而將《正義》為增注附刻其中。 從對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狀況的仔細考察中發(fā)現(xiàn),合刻者為減少與《集解》尤其是與《索隱》的重復,對《正義》不僅有削除、節(jié)引,還有條目的合并或位置的移置,而隨著合并或移置又不得不增溢《正義》原無的文字。經(jīng)過合刻者的重編,已大失張守節(jié)《正義》原本舊貌?!?袁先生列舉數(shù)例說明了宋人五種著述征引《正義》與《索隱》時所處理的方式,請參見袁傳璋先生《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30-31頁。故而袁先生推斷《史記正義》與《史記索隱》兩本書本身就是不相為謀、各自獨立的著作。*瀧川資言曾引日本幻云標記桃源抄云:“幻謂:小司馬、張守節(jié),皆唐明皇時人也,而《索隱》不知《正義》,《正義》不知索隱,各出己意而注正之?!比杖艘舱J為兩者互不稱引,而且在文獻上有足夠的依據(jù),因為幻云在下了上述結(jié)論后,明確說:“吾邦有《索隱》本,有《正義》本,《索隱》與此注所載大同,《正義》者此注所不載者夥?!闭垍⒁姙{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第十冊文末《史記正義佚存》條,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48-149頁。這樣的推斷從文獻學的角度而言,毫無疑問是符合內(nèi)在的邏輯理路的。為了進一步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袁先生還從司馬貞與張守節(jié)的生平和大唐內(nèi)府藏書編目的實際狀況考察,提出了強有力的佐證。因為藏書下限斷自開元十年的《舊唐書·經(jīng)籍志》并未著錄司馬貞《史記索隱》,證明此時《史記索隱》尚未成書;袁先生同時結(jié)合《新唐書·藝文志》對《索隱》的著錄情況,指出《索隱》呈獻給御府時上距開元末年已過半個世紀,因此在開元年間著述《正義》的張守節(jié)不存在看到《索隱》的時間可能性,因而也不可能為《索隱》疏通、辨證。從已有的文獻和內(nèi)在的邏輯推理兩個方面綜合考量,袁先生的結(jié)論是相當令人信服的,也無法推翻的。

      再次,袁先生從王應麟《玉?!分兴沓鰜淼摹妒酚浾x》的佚文與《史記索隱》的文字為司馬遷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提供了鐵證,對于司馬遷生年的爭論可以就此終結(jié)。

      關于司馬遷生于武帝建元六年的觀點,袁先生已經(jīng)發(fā)表了《司馬遷生于武帝建元六年新證》(全國《史記》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增刊)、《從書體演變角度論〈索隱〉〈正義〉的十年之差——兼為司馬遷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說補證》(臺灣《大陸雜志》1995年第4期)、《太史公“二十歲前在故鄉(xiāng)耕讀說”商酌》(臺灣《大陸雜志》1995年第6 期)等多篇文章充分加以了闡述,并對以王國維為代表的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的觀點進行了回應。如果說上述文章的推斷成分更多一些的話,那么袁先生關于司馬遷行年記載的《正義》佚文與《索隱》文字的發(fā)現(xiàn),為司馬遷生年的確定提供了確鑿的證據(jù)。因為王應麟在《玉?!分兴饕摹妒酚浾x》與《史記索隱》是南宋館閣所藏的單行唐寫本,它們在征引晉代張華《博物志》都一致地記錄了司馬遷于漢武帝元封三年繼任太史時“年二十八”,并與《史記》合刻本三家注中《索隱》所載紀年是完全吻合的,由此可見司馬貞與張守節(jié)都見過記載“年二十八”的寫本《博物志》,由此上推司馬遷的生年當然為武帝建元六年。袁先生認為,正是“由于《玉?!肥珍浺昧恕恫┪镏尽返摹妒酚浾x》佚文的發(fā)現(xiàn),《史記 ·太史公自序》自‘卒三歲’至‘五年而當太初元年’一段《史》文的《正義》原本舊貌復原成為可能?!毕壬⒂诖酥匦录右粤税醋?。[1]147-148

      括而言之,袁先生從《玉海》所錄《史記正義》佚文征引《博物志》整理出關于司馬遷初任太史時的年齡記載,并發(fā)現(xiàn)其與《玉?!匪洝端麟[》及《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之《索隱》所引《博物志》的年齡紀錄三者完全相同,從而可以為司馬遷生年的爭論畫上一個終結(jié)的句號!如若我們再舉辦司馬遷誕生多少周年的紀念活動時,應該不會再為數(shù)字的確定而陷入迷惘的境地!

      二、值得借鑒的研究方法

      袁先生的著述不僅在研究的內(nèi)容上有極大的價值,其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借鑒,并頗有啟發(fā)意義。其研究方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爬梳舊材料與挖掘新見解相結(jié)合

      安平秋先生在給袁先生著述所寫的前序中就這一研究方法作了特別的陳述,并以推賞的眼光提出了這一研究方法的價值。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新世紀以來文史研究界非常重視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從國家社科基金所立項目分析,除了交叉學科立項較多之外,因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得以立項的項目也不在少數(shù)。所謂新材料或新文獻,正如安先生所云,“指的主要是出土文獻、海外所藏的中國古籍與漢文文獻,也包括近年來在古籍普查、古書拍賣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珍本秘籍?!背酥?,所謂新材料或新文獻其實還包括古代域外研究中國古代文史的一些漢學典籍。當然,重視新材料本身沒有錯,也值得提倡,這對于拓展文史研究新的空間大有好處。但是新材料畢竟少見,且對于大多數(shù)研究者來說也較難見;舊有材料或舊有文獻終究是文獻的主體部分,也最為習見,更應該成為當下文史研究的主要對象,因而從比例最多的舊有文獻或材料去研究應該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方式。當然,學術研究的核心價值在于創(chuàng)新,其表現(xiàn)或為新觀點,或為新材料,或為新方法,或為新視角。袁先生的著述就是為文史研究界提供了一個如何從舊有文獻挖掘出新觀點的一個范本。袁先生在研究過程中也參鑒了一些稀有版本,尤其是日人所藏的多種《史記》版本*袁先生與日本《史記》研究界多有交往,如小澤賢二、藤田勝久等諸位先生在《史記》研究方面與袁先生交流、切磋非常頻繁,小澤賢二等先生饋贈了先生現(xiàn)藏于日本的多種《史記》版本的復制本,這也成了先生多年來能夠集中研究《史記》的重要基礎之一。由此可見,中外學術交流對推動學術研究頗有意義。先生常感喟“學術乃人類共用之公器”,一定程度上也因為受此感觸而發(fā)。,但作為基本文獻,其所利用的宋人五種著作皆為常見之書,所用版本也較普通。袁先生卻以其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成果。如果我們追尋袁先生為何能夠在舊材料中(能夠)發(fā)現(xiàn)新東西,我想有兩點原因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袁先生敏銳的學術眼光。舊材料因為常見,研究者往往會等閑視之。袁先生卻能夠把握住其重要的學術價值,這主要得力于袁先生五十多年來對《史記》持續(xù)不斷的研究所積累的學術涵養(yǎng),非常人所能達至。二是比較研究方法的應用。用比較的方法易于得出所研究對象的特點或發(fā)現(xiàn)需要解決問題的癥結(jié),袁先生將從宋人五種著作所輯《正義》佚文與合刻本《史記》三家注《正義》之文、《史記索隱》文字、日人所輯《正義》佚文等時常加以比較,其本身研究的價值也因此得到了彰顯。

      由此可見,袁先生在文獻輯佚上所達到的高度在于除了通過輯佚的方式整理出學界未見的佚文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在輯佚文獻的基礎之上將《史記》研究在縱深方向上加以了推進,解決了諸多《史記》研究上的懸案,可以說在舊文獻中又提供了新文獻、新見解,這就不是傳統(tǒng)輯佚學所能臻至的境界。

      (二)宏觀考察與微觀考實相結(jié)合

      袁先生對宋人五種著作征引《正義》佚文進行考索,看起來是五個具體的文獻整理與個案研究的綜合,先生著述的第一章至第五章也確實以“引言”、“《****》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征引佚文的價值”等相同的章節(jié)安排與論證層次分別展開了個案研究,在個案研究中逐條對《史記》佚文加以整理與考索,并輔之以定量分析。在佚文價值的論述中分別結(jié)合前面已整理出的相關文獻,具體展開某一典籍征引佚文學術價值的闡釋。同時,為了讓讀者對宋人著作征引《正義》佚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佚文考索》在書末還以“輯存”的方式將所有佚文加以羅列,給予后來研究者以資料利用的方便。這些就是微觀考實的表現(xiàn)。

      如果從課題本身來看,一般學者研究可能到此就為止了,也可以算是完成了相關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然而袁先生卻不停留于此,先生在著述的前面以“導論”的方式對《史記》三家注合刻本的形成過程、合刻本對《正義》的刪削、日本學者對《正義》的輯佚、宋人著作五種征引《正義》佚文考索概述及征引《正義》佚文之文獻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整體上的考察。這有助于讀者對《史記》三家注、學界對《正義》佚文研究的狀況、宋人著作五種征引《正義》佚文之學術價值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深化了讀者對先生考索宋人著作征引《正義》佚文的學術意義的理解,提升了《佚文考索》的研究品位,這是宏觀考察的表現(xiàn)。

      《佚文考索》采用了微觀考實與宏觀考察相結(jié)合的方式,就兩者關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對前者的綜合和提升。正是有了微觀考實,才使《佚文考索》的宏觀考察顯得言之鑿鑿,而不流向空洞;同樣因為有了宏觀考察,使得微觀考實又不失之于瑣碎,這兩者的有機結(jié)合使得《佚文考索》在結(jié)構上較為渾融,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袁先生在學術研究上承繼了以戴震為核心的皖學遺風。談到研究方法,袁先生曾云其研究“運用通變的觀點,以宏觀思維為導向、微觀考實為基礎,借鑒皖學實事求是的樸學方法,注重內(nèi)證、外證和文物考古成果的結(jié)合?!盵5]405先生所著《佚文考索》也鮮明地體現(xiàn)了其“以宏觀思維為導向、微觀考實為基礎”研究特點。不難看出,無論是微觀考實,還是宏觀考察,先生都是以文獻或材料的具體解讀為基石,其共性就是“即實事以求真是”,故而是綜合了各種文獻的論證效果,得出的觀點或結(jié)論自然是難以推翻的。

      (三)“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相結(jié)合

      “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解讀《詩經(jīng)》的兩種基本方式,將其應用到史學研究中同樣是非常適宜的。袁先生的《佚文考索》就做到了這兩種方式的有機結(jié)合。關于《史記正義》的作者張守節(jié),因《舊唐書》《新唐書》皆無其傳記,其生平行跡因而難以全面考實。盡管如此,袁先生還是根據(jù)張氏上呈《正義》時所署官銜,借助相關的唐史文獻,對張氏的生平學養(yǎng)進行了一番合乎邏輯的考述。先生對張守節(jié)事歷鉤沉之目的當然是意欲知其人而論其書。而在考證的過程中,因與張氏相關的直接傳記資料幾乎沒有留下,先生又采用了“以意逆志”的方法。如張守節(jié)曾任“諸王侍讀”一職,先生就是通過對曾為侍讀的蕭德言、許叔牙、李敬玄、禇無量等人的學識闡述,推斷“張守節(jié)被遴選擔任諸王侍讀,其經(jīng)史學殖之富自可想見?!?請參見袁傳璋先生《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導論,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3頁。張守節(jié)曾擔任東宮學官,袁先生因此認為其撰著《史記正義》得益于這一學官所處的優(yōu)越讀書環(huán)境。袁先生通過眾多材料的引證,推斷“大唐東宮學館由名家講授《史記》、《漢書》淵源有自”、“東宮遂成為大唐皇家最重要的圖書中心”,故而“張守節(jié)以諸王侍讀的身份,有閱讀中秘書之便”,為《正義》的博大精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袁先生由唐代《五經(jīng)正義》命名的由來,聯(lián)想到張守節(jié)以“正義”為自己的《史記》注本定名,也可推知張守節(jié)對《史記正義》自我期許之高。所以,盡管文獻較少,袁先生通過“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的結(jié)合,得出的結(jié)論也是令人信服的。

      袁先生在對宋人五種著作征引《正義》佚文的具體考索中同樣將“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方法結(jié)合運用,對佚文詳加闡釋,這體現(xiàn)在“傳璋按”的文字中尤為明顯。舉一例以明之,《史記·司馬相如傳》引《上林賦》:“登龍臺”。裴骃《史記集解》云:“張揖曰:‘觀名,在豐水西北,近渭?!?《玉?!芬秊椤蹲ⅰ?王應麟《玉?!氛饕妒酚浾x》如下:

      《三輔故事》云:“龍臺,高六丈,去豐水五里。漢時龍見陂中,故作此臺。”《括地志》云:“龍臺,一名龍臺觀。在雍州鄠縣東北三十五里?!?/p>

      對此袁先生作了如下按語:

      此則《正義》原當系于《史記 · 司馬相如列傳》中《天子游獵賦》(即《上林賦》)“登龍臺”句下(中華本第九冊,第3037頁)。此句有《集解》,如《玉?!窋⑽乃Q之“《注》”。張守節(jié)嫌《集解》所引張揖《漢書音義》釋“龍臺”語焉不詳,故引《三輔故事》說明興建龍臺的原由,又引《括地志》指出其具體位置。此則《正義》是對《集解》的極好補充,正符《史記正義序》“引致旁通”的旨趣。 又明監(jiān)《玉?!贰肮首鞔伺_”句中“此”字訛作“比”字。[1]132

      袁先生由張守節(jié)“引致旁通”的注釋目標追求,推斷張氏要引用多種文獻對《史記》原文詳加解讀的原因,可以說是言之有據(jù),論之成理。

      (四)正面立論與反面駁議相結(jié)合

      通覽全書,我們還可以看出,袁先生的《佚文考索》采取了正面立論為主、反面駁議為輔、并時而結(jié)合的方式。其在征引《正義》佚文條目具體分析的按語中基本上采取了正面立論的方式,闡述《正義》佚文存在的情況,兼論為何而佚的原因。先生在論述宋人五種著作征引《正義》佚文的學術價值時則多采用正面立論與反面駁議相結(jié)合的方式。具體來說,先生論及《正義》佚文對理解《史記》原文的價值、解釋古史疑難地名、三家注合刻本所收《正義》與單行本《正義》之關系、《正義》佚文保存失載之制度、史料、古籍之功等方面,以正面立論為主,而輔之以駁議。如《正義》佚文對“龍門山”的注釋,先生通過具體的解讀,指出龍門山的所在地,破除了司馬遷生于河東河津縣的困惑。在《正義》是否疏解《索隱》、《史記會注考證》所收《正義》佚文是否“偽托”、司馬遷生年疑案等問題上,先生往往借助所輯佚文先加以駁議,再鮮明地提出自己論點的方式,前文就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已有所闡釋,此處不再贅述。

      袁先生所采用正面立論與反面駁議相結(jié)合的方式就其論證效果而言,毫無疑問既可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突出其研究的個性,又帶有學術史清理的意義,使諸多《史記》研究史上聚訟紛紜的課題能夠得以徹底的解決。

      三、令人敬仰的研究態(tài)度

      袁先生在五十多年的《史記》研究生涯中,堅持既不追風媚俗,又不曲學阿世,先生多次在其論著的字里行間鮮明地表示了這一研究的態(tài)度,幾十年如一日,究其根本,實是對儒家“古之學者為己”(《論語·憲問》)學術精神的傳承。具體說來,筆者認為在研究態(tài)度上,袁先生有以下方面值得我們敬仰:

      (一)在研究課題上不求新異,但求價值

      如上所述,袁先生對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進行考索,課題本身是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同樣是從傳統(tǒng)的輯佚學出發(fā),所利用的典籍基本上也是習見之文獻。如果我們再梳理袁先生往昔在《史記》研究方面的課題時,也不難發(fā)現(xiàn),先生所研究的皆為《史記》學常見但并未解決的課題,如《史記》版本源流、司馬遷生卒年、《項羽本紀》的相關問題、《史記》敘事起訖與主旨演變等研究,絕非當下學術界有不少人追求的新奇甚至怪異的論題。不過,先生所研究的課題雖然常見,但卻都是《史記》研究中重大且是主流、并往往是懸而未決的課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陀^上說,只有這些課題的開展才能真正推動《史記》研究向深度發(fā)展,提升《史記》研究的層次。如上所述,袁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yǎng)在這些常見課題中做出了高質(zhì)量的研究,解決了《史記》研究中不少重大課題。

      (二)在研究境界上追求“即實事以求真是”

      袁先生認為學術研究的要義是“即實事以求真是”,這本質(zhì)上是對樸實而純正的學術境界的崇尚。誠如上文所述,這是對皖學遺風的承繼與發(fā)揚。簡而言之,袁先生在研究上堅持了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絕非憑空虛造,妄議是非。在袁先生其他課題的研究上這多體現(xiàn)為內(nèi)證、外證和文物考古成果的多重結(jié)合。[6]而袁先生最新出版的《佚文考索》因研究的對象更多的是涉及具體佚文的整理與研究,故而在文字學、地名學、版本學、??睂W、目錄學、輯佚學等微觀考實的功力上要求更高。先生在《前記》論及其對佚文的處理時寫道:“在古書字義的訓釋上,務須兼顧本義、引申義、前后語境及作者與注者的時代特點,而不可固執(zhí)一見,不及其余?!妒酚洝分杏行┖x深永的文句,若欲得其正解,不僅要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而且還需通觀全篇細加揣摩,有時甚至要從全書主意通盤打點?!盵1]3先生對佚文解讀上如此高標準的要求,旨在使自己的研究成果達到“即實事以求真是”的境地,要能經(jīng)得起學界的永久考驗。實際的反響是,該書部分的研究成果在公開刊布后,確實也得到了“考證精致而實事求是”(日本學者小澤賢二語)的稱譽。

      (三)在研究評判上堅持客觀、公允的立場

      袁先生秉持“學術乃人類共用之公器”的理念,認為學術研究不能黨同伐異,也不能先入為主以國界予以區(qū)分。具體到《史記》研究上,只要能夠以科學的態(tài)度為《史記》學界提供創(chuàng)新的成果,即使研究者非本土之人士,學界都應當給予無限的敬意!20個世紀初瀧川資言在《史記會注考證》中新增《史記正義》之文,自刊布以來,就受到了魯實先、賀次君、程金造等諸位先生的多次質(zhì)疑與嚴厲批評,然多無確鑿的證據(jù),故而諸位先生的駁斥并非嚴格意義的學術爭論,觀點難免偏頗。袁先生曾撰《〈史記會注考證新增正義的來源和真?zhèn)巍当孀C》《程金造之“〈史記正義佚存〉偽托說”平議》等文為瀧川先生辯護。而在《考索》中利用了從宋人五種著作中所輯《正義》佚文與瀧川等先生所得佚文兩相參照,發(fā)現(xiàn)相同者甚多,這就從文獻學上提供了瀧川所得佚文并非偽造的鐵證,這也是對先生早期研究成果的有力補充和佐證,維護了學術研究的公正與公平,彰顯了先生“有容乃大”的學術情懷!

      《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是袁先生《史記》研究最新的重要成果之一。該著作得到了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重點資助,并列為中華書局《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之一,當代學者著述能夠名列其中,實為少見,這完全得力于袁先生深厚的《史記》研究功底。太史公有言:“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盵7]46袁先生可謂身體力行。我們有理由相信,袁先生的這部著述將會有力推動《史記正義》及《史記》本身的深入研究,沾溉《史記》學林;先生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態(tài)度也會啟迪以后的《史記》研究者,先生的《佚文考索》必定會成為《史記》研究的典范之一。

      [1] 袁傳璋.宋人著作五種征引《史記正義》佚文考索[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 程金造.史記會注考證新增正義之來源與真?zhèn)蝃J].新建設,1960,(2).

      [3] 袁傳璋.程金造之“《史記正義佚存》偽托說”平議[J].臺大歷史學報,2000,(25).

      [4]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自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 葉文舉.推陳出新,自成一家之言——袁傳璋教授《史記》研究論[J].殷都學刊,2015,(1):49-56.

      [7]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責任編輯 詹歆睿】

      The New Contribution toTheLostArticlesInvestigationofShijiZhengyifromFiveSong-DynastyWorksby Professor Yuan Chuan zhang

      YE Wen-j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TheLostArticlesInvestigationofShijiZhengyifromFiveSong-DynastyWorkswritten by Professor Yuan Chuan-zhang is the first book of Shiji Zhengyi series published by Zhong Hua Book Company.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book is very meritorious. It contributes to regain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Shiji Zhengyi partially and to cognize the three versions of the annotations of Shiji Zhengyi together printed. Especially, it will be more reusable to settle some difficult problems for the course of Shiji Zhengyi.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book is learnt usefully for other pursuers. It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isting datum and the new opinion, the macro-examination and the microcosmic inspection, the commenting on inadequate and the quoting out of context, making a point and refuting an idea, is very available. As an outstanding scholar, Professor Yuan considers that the researchers should explore valuable project and abandon monstrous issues. Moreover, the researchers should seek the truth from facts and insist on the objective and fair standpoint. Those may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 academic research.

      Yuan Chuan-zhang; Five Song-Dynasty Works; Shiji Zhengyi; lost articles; investigation

      2017-04-13

      葉文舉(1974—),男,安徽天長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唐文史研究。

      K207

      A

      1009-5128(2017)13-0084-09

      猜你喜歡
      索隱守節(jié)佚文
      賡續(xù)百年目標:共同富裕的因由尋繹、意蘊索隱和路徑構想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唐張守節(jié)與司馬貞同為張嘉會弟子考
      神話
      延安文學(2021年1期)2021-02-04 07:29:56
      韓兆琦《史記箋證》對《史記索隱》的接受與發(fā)展
      殷都學刊(2020年3期)2020-12-01 05:02:00
      焦竑集外佚文輯釋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8
      《史記索隱》研究回顧與展望
      焦竑佚文五篇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48
      《史記索隱》“淖蓋”是人名嗎?
      讀書(2017年10期)2017-10-13 23:07:17
      榆中县| 平定县| 四子王旗| 丰城市| 漳浦县| 剑阁县| 达日县| 临颍县| 虹口区| 望城县| 清河县| 威海市| 海原县| 龙岩市| 靖宇县| 吉水县| 柳河县| 成安县| 汤阴县| 东乡县| 安阳市| 临漳县| 屏山县| 伊吾县| 新乐市| 永年县| 敦化市| 抚松县| 梧州市| 绍兴县| 建阳市| 九龙坡区| 长汀县| 桃江县| 嘉义县| 漳浦县| 孝感市| 象山县| 普安县| 吉林市|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