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 軾
屈原廟賦
[北宋]蘇 軾
浮扁舟以適楚兮,過屈原之遺宮。覽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鄉(xiāng)。伊昔放逐兮,渡江濤而南遷。去家千里兮,生無所歸而死無以為墳。悲夫!人固有一死兮,處死之為難。徘徊江上欲去而未決兮,俯千仞之驚湍。賦《懷沙》以自傷兮,嗟子獨何以為心。忽終章之慘烈兮,逝將去此而沉吟。吾豈不能高舉而遠游兮,又豈不能退默而深居?獨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爭而強諫兮,死猶冀其感發(fā)而改行。茍宗國之顛覆兮,吾亦獨何愛于久生。讬江神以告冤兮,馮夷教之以上訴。歷九關而見帝兮,帝亦悲傷而不能救。懷瑾佩蘭而無所歸兮,獨惸惸①乎中浦。峽山高兮崔嵬,故居廢兮行人哀。子孫散兮安在,況復見兮高臺。自子之逝今千載兮,世愈狹而難存。賢者畏譏而改度兮,隨俗變化斲②方以為圓。黽勉于亂世而不能去兮,又或為之臣佐。變丹青于玉瑩兮,彼乃謂子為非智。惟高節(jié)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與。違國去俗死而不顧兮,豈不足以免于后世。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qū)區(qū),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原文據(jù)中華書局1986年版《蘇軾文集》)
【注釋】
①惸(qióng):通“煢”,悲愁孤苦。
②斲(zhuó):通“斫”,用刀、斧等砍。
【譯文】
乘著小船來到了楚地,經(jīng)過屈原的遺居。放眼眺望江上重疊的山巒,這便是你魂牽夢縈的故里。當年你被懷王放逐,渡過大江而南下。離開家園跋涉千里,生無歸宿而死無墓地。悲哀??!人雖不免一死,選擇如何死去卻不容易。你獨自在江邊徘徊,想離開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激流讓人心驚膽悸。你吟成《懷沙》自傷懷抱,令人嘆息為何獨抱自沉之意。賦的終章悲慘激烈,你決定離開人世卻沉吟猶豫。難道不能遠走高飛四處游歷,難道不能急流勇退潔身隱居?不停地傾訴對君王的怨慕,只怕君臣之間更加疏離。生前既不能奮力爭辯直進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因感動而改變。如果祖國敗亡傾覆,我也決不茍活。委托江神代我告怨,馮夷讓我向玉帝申訴。一連闖過九重天門去見玉帝,玉帝也為我悲傷卻無可奈何。我懷揣美玉身佩香草而無處容身,只能在水濱孤獨憂傷。江峽上的山峰巍峨高大,故居荒廢使行人悲傷。你的子孫后代都去往了何方,我又見到你故居殘敗的高臺。你離開人世迄今已過千年,世道更加偏狹而難以生存。賢人憂讒畏譏而改變準則,順應世俗而變得世故圓滑。在亂世中竭力掙扎卻不得退隱,有的竟然做了助紂為虐的大臣。把一幅色彩臟亂的圖畫改成美玉般潔白,人們就說你太不明智。只有高尚的節(jié)操是高遠的,小人當然不是我的同類。告別祖國、拋棄人世而義無反顧地赴死,不免會受到后人非議。唉!君子之道,一定要追求完美嗎?保全生命、遠離禍害,或許也是正確的吧!我嘆息你專心一意,獨自勉力而為。盡管你的言行不符中庸之道,但卻不愧是一位高尚賢良的君子。那我還悲傷什么,既然你能以此而安息!
【簡析】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在跟隨父親蘇洵從四川北上京師的途中,時年24歲的蘇軾看到了湖北秭歸臨江而建的屈原廟,觸景生情,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篇《屈原廟賦》。朱熹認為蘇軾此賦“有發(fā)于原之心,而其詞氣亦若有冥會者”,也就是說,無論在心跡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蘇軾都與屈原有著心心相印之處。蘇軾此賦匠心獨運,主要是通過屈原的靈魂傾吐衷曲,因此將屈原悲壯而悲情的一生描繪得活靈活現(xiàn)。屈原的愛國熱情與人格節(jié)操,也在屈子靈魂的“現(xiàn)身說法”中纖毫畢現(xiàn)。
在與屈原的靈魂進行照面與對話的過程中,蘇軾對屈原的自沉及其呈現(xiàn)出的諸種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和深層次的探索。在蘇軾筆下,屈原自沉于汨羅江的行為體現(xiàn)了高尚而剛烈的特性,同時可見,在蘇軾年輕的時候,佛老的生命價值取向就已經(jīng)開始萌生并定型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種生命價值定位是蘇軾在北宋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沉浮卻始終不失氣節(jié)、不失豁達的最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