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司馬遷的循吏觀
      ——以《史記·循吏列傳》為中心

      2017-03-12 02:24:18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21期
      關(guān)鍵詞:循吏公儀孫叔敖

      王 曉 紅

      (渭南師范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司馬遷思想研究】

      略論司馬遷的循吏觀
      ——以《史記·循吏列傳》為中心

      王 曉 紅

      (渭南師范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循吏列傳》是《史記》的“人物類傳”之一。司馬遷在《循吏列傳》首次使用“循吏”之名,提出奉法循理、恪守本職是循吏的基本要求?!妒酚洝ぱ袅袀鳌酚洈⒘舜呵飸?zhàn)國時期孫叔敖、子產(chǎn)、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五位 “循吏”的事跡,向世人展示了以禮、以德來治國為官的例證,體現(xiàn)了司馬遷獨特的循吏觀:崇尚 “德治” ;強調(diào)“奉法循理” ;推崇“因循”“無為”,樹立了一種衡量吏治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表現(xiàn)對“賢明德治”的政治期待。

      司馬遷;《史記》;循吏

      在《史記》中司馬遷首創(chuàng)了“人物類傳”。所謂“類傳”就是“以類相從的列傳,即按照人物生平行事中的共同特點,將幾個人合立一傳”[1]57?!妒酚洝分小邦悅鳌惫灿?1篇,如《儒林列傳》《游俠列傳》《循吏列傳》《酷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中記敘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位賢良官吏的事跡,向世人展示了以禮、以德來治國為官的例證,體現(xiàn)了司馬遷獨特的循吏觀。

      一、《史記》中“循吏”的含義

      “循吏”之名最早見于《史記·循吏列傳》。后為《漢書》《后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此后,循吏成為正史中的一類典型人物而被史家所記述。何為“循吏”?《辭?!返尼屃x為:舊謂尊禮守法的官吏。這種解釋略顯籠統(tǒng)。

      對于“循吏”, 司馬遷有兩處明確的解釋?!短饭孕颉吩疲骸胺罘ㄑ碇簦环ス︸婺?,百姓無稱,亦無過行。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2]3317認(rèn)為循吏首先是“奉法循理”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勞賢能,百姓對其無所稱贊,也沒有什么過失行為。

      《循吏列傳》開篇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導(dǎo)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yán)哉?”[2]3099這里,司馬遷明確提出,除了“奉法循理”之外,循吏還應(yīng)堅持“奉職循理”,認(rèn)為只要官吏們奉公盡職,遵紀(jì)守法,天下“可以為治”。

      司馬貞《索隱》為《循吏列傳》解題曰:“謂本法循理之吏也。”[2]3099《漢書·循吏傳》顏師古注云:“循,順也,上順公法,下順人情也?!眰髂端麟[述贊》又云:“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恤人體國,良史述焉?!盵2]3103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引趙恒曰:“法令為文,刑罰為武?!盥氀怼淖郑颂饭簟局??!盵3]1937此說甚確。

      司馬遷所言“奉法循理”“奉職循理”與司馬貞“本法循理”,意思是一致的?!奥殹敝缸鳛楣倮舻幕韭氊?zé),“法” 指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那么“理”應(yīng)如何解釋呢?有人認(rèn)為,“循吏遵循之‘理’是儒家的政治主張,即德治與仁政?!盵4]6這種觀點似有道理,然與《太史公自序》中對“循吏”解釋有些沖突。司馬遷認(rèn)為循吏應(yīng)遵循之“理”到底為何意呢?考察司馬遷思想體系或可得出答案。司馬遷的政治思想體系較為復(fù)雜,深受眾多學(xué)派的影響。朱枝富先生認(rèn)為:“(司馬遷)以道家為根基,以儒家為主干,以其它各家為枝葉,兼容并包,熔鑄出新,從而形成了既融匯了儒、道各家但又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的全新的政治思想體系。司馬遷對各家學(xué)說的繼承和吸收并不是簡單地排列在一起,而是互相滲透融合為一體?!盵5]159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司馬遷的思想體系的確是一個雜糅體,以道家思想為根基,同時也有儒家思想的痕跡。從對“循吏”表述來看,在自序和《循吏列傳》開篇中可見司馬遷道家思想的痕跡,《循吏列傳》中所記載的人物傳記,其儒家思想又有所呈現(xiàn)??梢哉f太史公所言循吏遵循之“理”,“既有形而上的自然無為的‘道’,也有形而下的萬事萬物的‘理’”[6]154。

      從以上分析可知,遵循法理、恪奉本職是司馬遷對“循吏”提出的基本要求。郭嵩燾《史記札記》云:“史公之傳循吏,取其能盡職而已。”[7]3918評價是公允精到的。

      二、《循吏列傳》所載循吏事跡

      司馬遷在《循吏列傳》以簡短的篇幅介紹了孫叔敖、子產(chǎn)、公儀休、石奢、李離等五位 “循吏”,他們皆為春秋時期各國的官員,且官至卿相。除孫叔敖事略為完整外,敘其余四人皆非常簡要。

      孫叔敖,春秋時楚莊王的令尹。司馬遷《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司馬貞《索隱》贊其“奉職循理,為政之先”。關(guān)于其事跡,先秦史籍中多有載述,開鑿“芍陂”、修建水利工程“期思陂”、晉楚邲之戰(zhàn)中治軍有功等等,《史記》皆不見載錄。

      司馬遷別有匠心地采入兩件事入《循吏列傳》。第一件是孫叔敖進諫楚莊王恢復(fù)幣值。當(dāng)時楚莊王“以為幣輕,更以小為大”,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紛紛放棄本業(yè),市場蕭條。市令向楚相孫叔敖反映了這一情況,孫叔敖認(rèn)為莊王的改制使得“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應(yīng)該“令復(fù)如故”,楚王在其說服下,收回成命。第二件是孫叔敖使民自高其車?!俺袼缀免剀嚒保f王“欲下令使高之”,孫叔敖雖然同意楚王的想法,但是認(rèn)為:政令屢出,會招致百姓反感,采取了提高里巷門檻高度的辦法,使人們“高其車”,從而達到“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yuǎn)者四面望而法之”[2]3100。這兩件事都是以民眾“得其所便”為原則,一因“百姓不便”而變,一是引導(dǎo)百姓適事而變。

      在《循吏列傳》中,司馬遷用概括性的語言介紹了孫叔敖勸民利民的事跡:“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2]3099從而達到“施教導(dǎo)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2]3099的作用。

      《循吏列傳》記載的第二位是子產(chǎn)。司馬遷在《鄭世家》中記子產(chǎn)事跡,主要突出其仁德言行,如其謂韓宣子曰:“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2]1774又,定公六年,鄭國失火,“公欲禳之。子產(chǎn)曰:‘不如修德?!盵2]1774“聲公五年,鄭相子產(chǎn)卒,鄭人皆哭,悲之如亡親戚。子產(chǎn)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鬃訃L過鄭,與子產(chǎn)如兄弟云。及聞子產(chǎn)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2]1775

      由于子產(chǎn)生平事跡已寫入《鄭世家》中,《循吏列傳》為表現(xiàn)專題思想的需要再作載述,但略去一切具體行事,只用對比法描述了子產(chǎn)治理鄭國的效果:子產(chǎn)為相前:“國亂,上下不親,父子不和?!盵2]3100子產(chǎn)擔(dān)任國相后:“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 門不夜關(guān),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盵2]3101這段記述重在說明子產(chǎn)治國有方,化教于民,使得百姓安樂,國家富足。緊接著言子產(chǎn)去世,“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chǎn)去我死乎!民將安歸?’”[2]3100極寫百姓對子產(chǎn)治國理政功績歌頌和愛戴感激之情。

      第三位是公儀休。公儀休,魯國的國相?!堆袅袀鳌凡扇氲墓珒x休事跡有二。其一是不受魚的故事。

      客有遺相魚者,相不受??驮唬骸奥劸若~,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fù)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盵2]3102

      公儀休拒收遺魚之事始載于《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文字則稍異。有人以為,《循吏列傳》記載公儀休不受魚這一軼事主要反映了為官者清廉自守的高潔品質(zhì)。實際上,這并非司馬遷采入此事的主旨。公儀休清醒認(rèn)識個人好惡與事業(yè)興衰成敗之間的關(guān)系,做到慎其所好,管住小節(jié),抵御誘惑??梢?,司馬遷用意是著眼于“奉法循理”。

      第二件事是拔葵出婦?!笆橙愣?,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云:‘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乎?’”[2]3102此事做得似乎不近情理。按照常理,家人勞動,自給自足、自食其力,是一件好事,公儀休為什么要自責(zé)呢?為什么做出“拔葵”“出婦”不近人情之事,司馬遷卻是對此津津樂道呢?關(guān)鍵之處在于司馬遷贊同公儀休所做的這種“不與下民爭利”的事情。食茹美而拔園葵以棄之,見其妻子織布好,“出婦”“燔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官吏與老百姓競相逐利。正如在開頭所說“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2]3101,為官之人已經(jīng)比一般百姓多了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權(quán)利,他們獲得的利益比起普通百姓的利益多許多,是 “受大者”,沒有必要也不可以“取小”“與下民爭利”。

      第四位是石奢。石奢,春秋時期楚昭王的國相,“堅直廉正,無所阿避”[2]3102?!堆袅袀鳌凡扇氲氖菔论E很典型:“縱父而身死”。此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略有異文。

      石奢所處的時代,“忠孝道德沖突成為這一時期新舊道德沖突的典型表現(xiàn)”[8]66。石奢遭遇到了一個自己無法解決的角色沖突性道德困境:“忠孝”矛盾,“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2]3102,作為一個地方官,君王之臣,為臣之道德要求要忠于君。而作為人子,為子之道德要求須孝于父母。在忠孝難以兩全的情況下,石奢選擇“縱父”以盡孝,刎頸身死來完成對自己“不忠”行為的救贖。這“忠孝問題”的背后的“忠”具有更深層指向意義:忠,體現(xiàn)為遵守國家的法令,而不是君主的意志。石奢說的“不忠”是“廢法縱罪,非忠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2]3102。所以,他寧可自殺也不接受楚王的赦宥。石奢的可貴在于堅持自己的原則,以死維護了國家法律的尊嚴(yán)。司馬遷在對先秦循吏做定義時所說的“奉法循理”“奉法為忠”“循理為孝”在這里都體現(xiàn)出來了。

      第五位是李離。李離是晉文公時的法官?!堆袅袀鳌凡扇氲睦铍x典型事跡:“過聽自刑”, 他錯聽了下級的匯報而枉殺人命,發(fā)覺后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最終沒有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以身殉法。此事最早見于《韓詩外傳》,而文字較詳。最后還引“君子”言稱許其“忠矣仁矣”。司馬遷采錄此事有所刪節(jié),用意不在忠與仁,而在“理有法”,即“奉法循理”之義。

      作為掌管刑罰的最高長官,李離視法律比生命更重要,認(rèn)為自己執(zhí)法犯了錯誤,罪責(zé)在己,“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2]3103,唯有依照“失刑則刑,失死則死”的法律來追究,才能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李離以死贖罪,以身殉法行為的意義,彰顯的是對法律尊嚴(yán)的崇敬。清代楊紹文在《云在文稿·讀史記循吏傳》說:“余讀其序曰:‘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故推其本,以為為政之道,莫如修身,導(dǎo)民與善,有事統(tǒng)紀(jì),上下有體,奉職莫如任官,守法莫如不阿,故五人者,莫不先自修而后及于民,而奢與離者有較然不欺其志也。”[7]3919

      三、從《循吏列傳》觀照司馬遷的循吏觀

      《循吏列傳》所記載的五個人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只是從五人一生事跡之中,選取一些典型的、能夠顯示他們的高尚品德和執(zhí)政特色的事情,寫人時多止三事,少則一例。作為類傳,它不同于《史記》中的人物專傳,不著意于“循吏”的人物生平的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而重在“表現(xiàn)的共性和作者對本專題的思想見解”。司馬遷不只是為了給“循吏”這類人他們立傳,而是更著力于表達自己對官吏尤其是循吏應(yīng)具有的官德、如何為官執(zhí)政的認(rèn)識。

      (一)崇尚“德治”

      司馬遷作史,目的在于“成一家之言”,希冀通過為歷史人物作傳而闡明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堆袅袀鳌反蚱瞥R?guī)兩次出現(xiàn)“太史公曰”,開篇“太史公曰”為序言,開宗明義闡述作者的觀點:

      法令所以導(dǎo)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奉職循理,亦可以為治,何必威嚴(yán)哉?[2]3099

      司馬遷首先指出“法令所以導(dǎo)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這與孔子德政思想是相通的。力主“德治”,主張把刑罰作為“德行教化”的輔助手段。提倡用道德禮教教化百姓,使民心歸服。對此,在《酷吏列傳》開篇有更為明確的闡述:“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dǎo)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盵2]3131二者可以互參。繼而司馬遷指出官吏行為、素質(zhì)對國家統(tǒng)治效能的影響,“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認(rèn)為一旦官員行為失范、失德,上行下效,社會治理將面臨危機。最后司馬遷提出循吏的標(biāo)準(zhǔn)“奉職循理”,認(rèn)為只要官員奉公守法、照章辦事,不需要嚴(yán)刑峻法,社會就可實現(xiàn)善治。

      “為政以德”是《史記》一以貫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表述了一個重要的意思:《史記》之作,是要繼孔子作《春秋》,并指出《春秋》的大義,樹立王道德治思想。明確表明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币缘轮螄缘吕砻?,實行“德治”才能長治久安。在《天官書》司馬遷指出:“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無之?!盵2]1351“修德”列為治國方略之首。《史記》通過對古代帝王修德與不務(wù)德的記載,精辟而深刻地說明:國君要“為政必以德”[2]1774,以德治天下,國泰民安,美名千古流傳;以暴政治天下,亡國亡身,為天下笑。

      倡導(dǎo)為政以德,并沒有忽視法的作用。在極力推崇“德治”時,司馬遷也重視法治。對于法令,司馬遷認(rèn)為是治國不可缺少的。法是一切事物的規(guī)則和準(zhǔn)繩,無法可依的社會是混亂不堪的,難以想象的。但他又說:“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盵2]3131主張“德主刑(法)輔”。德治是“制治清濁之源”,而法治只是“治之具”,在政治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德治高于法治。而且,以法為治,很容易走向暴虐威嚴(yán),如大部分酷吏所為者。

      故而,在《循吏列傳》中,司馬遷既極力稱頌歷史上實行德治教化、造福于民的官吏,如《循吏列傳》中善施教化的孫叔敖,仁厚愛民的子產(chǎn),清正廉潔的公儀休、嚴(yán)守法紀(jì)的石奢、李離?!堆袅袀鳌方Y(jié)尾“太史公曰”作結(jié):“孫叔敖出一言,郢市復(fù)。子產(chǎn)病死,鄭民號哭。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石奢縱父而死,楚昭名立。李離過殺而伏劍,晉文以正國法?!盵2]3103高度評價循吏治國的影響。

      (二)強調(diào)“奉法循理”

      《循吏列傳》中循吏的根本特點是“奉法循理”。其所謂奉法,并非法家,而是謹(jǐn)持法度、忠于職守。五位循吏有三位專門寫到他們“奉法循理”事跡。公儀休“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2]3101;石奢縱父,自刎而死;李離,過聽自刑,伏劍而死,這些循吏,其實在政績方面并沒有什么突出之處,但司馬遷之所以重視他們,無疑是因為他們“對法律懷有一顆敬畏的心”。他們在公私權(quán)益發(fā)生尖銳沖突時,甘愿嚴(yán)守法度,以身衛(wèi)法,維護國法的權(quán)威性。此即“奉法(職)循理”的具體內(nèi)涵。循吏的“奉法而治”,遵循的是“三尺法”——國家法度,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史記·酷吏列傳》中酷吏是“奉意而治”,以意(君主之意志)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2]3153,如武帝時張湯之流。

      循吏之得名,正在于“循理”。太史公特別提出“循理”二字,實有深意存焉,顯然是針對用法刻深,以“威嚴(yán)”為治的漢代“酷吏”而發(fā)。意謂居官為政,不僅須“當(dāng)于法”,尚須“合人心”。如前所述,司馬遷筆下的循吏多有德政訓(xùn)下、循理而治行為。如孫叔敖在“楚民俗好庳車”,楚王“欲下令使高之”情形下,身為國相,完全可以順從君意一紙命令改變,可孫叔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從考慮百姓的感受和常理出發(fā),認(rèn)為“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不可”,通過加高門檻,因勢利導(dǎo),百姓就順從了他的教化,自動“高其車”來實現(xiàn)。如公儀休嗜好吃魚,當(dāng)別人買魚送給他,他卻堅辭不受,他并沒有居高臨下地宣講大道理,而是從人情常理出發(fā),分析了“受魚”與“拒魚”利害關(guān)系。公儀休拒魚的智慧既巧妙地堅持了自己原則:非己之物不能受,又對 “送魚者”曉之以理,照顧了情面,一番道理讓人心悅誠服。透過小事可以想象窺見公儀休政務(wù)處理“循理而治”特性。

      歷史學(xué)者孫家洲從“執(zhí)法平”的角度解釋循吏,“強調(diào)循吏不以‘酷重’為能,不唯君命是從,在執(zhí)行國家法律的時候能兼顧人情,因而能夠做到的‘上循公法,下順?biāo)角椤?,為百姓所稱道?!盵9]2《循吏列傳》就是“上循公法”“奉法循理”典范。

      (三)推崇“因循”“無為”

      據(jù)余英時先生的看法,司馬遷因生活在酷吏當(dāng)令的武帝時代, “他只強調(diào)循吏在消極方面不做什么,卻無一語道及他們在積極方面做究竟什么”[6]136,推斷司馬遷心中的循吏應(yīng)是漢初文、景之世黃老無為式的治民之官。此論一定程度上抓住了“循吏”的本質(zhì)。司馬遷筆下的循吏,恰是司馬遷因循為用,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體現(xiàn)。

      司馬遷所講的“因循為用”,源于道家,但卻與老莊之道主張絕圣棄智的“無為”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耙蜓笔琼樏裰?。在《貨殖列傳》里明確主張施政要隨從民俗,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導(dǎo)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盵2]3253

      “無為政治在理論上是‘因循為用’,與‘多欲滋事’正相反對。”[10]239縱觀《史記》,司馬遷所歌頌的圣君賢相,皆“因循為用”;所抨擊的暴君污吏皆“多欲滋事”?!耙蜓瓰橛谩钡恼螌嵺`是漢初的無為政治,受到司馬遷的稱贊。漢高祖起自匹夫而平定天下,原因就是他順民之俗,“承敝易變,使人不倦”[2]394。漢文帝“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2]1243,司馬遷贊之為“德至盛”的“仁君”。反之,對“一事未就,一事又起”,大事興為,武力進用的漢武帝則多有譏諷和批判。

      在司馬遷看來,無為并非“不作為”,而是不滋事擾民,不隨心所欲亂為,應(yīng)為奉法循理、守職盡責(zé)而作為?!堆袅袀鳌房吹降摹把簟辈皇恰安粸椤保恰坝袨椤?。孫叔敖不僅“施教導(dǎo)民……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還為了勸楚王收回不當(dāng)?shù)恼叨敖涕偫锸垢咂錀y”。孫叔敖“有為”,他的“為”正是后世班固所說的“教化”,這樣才能達到“此不教而民從其化,近者視而效之,遠(yuǎn)者四面望而法之”的效果。[2]3100子產(chǎn),為相前,鄭亂。他致力淳化風(fēng)俗,教化百姓,為相三年,出現(xiàn)了“門不夜關(guān),道不拾遺”大同社會景象,而子產(chǎn)死后,丁壯、老人為之痛哭,以為失其所歸。公儀休,因循法理,無為而治,“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2]3101。由此可知,司馬遷筆下的循吏,不是靠苛刻的執(zhí)法來威懾民眾,而是“奉職循理”,用自己的榜樣和言辭來教育民眾,進而達成有效和良善的社會治理。

      四、結(jié)語

      對主要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而言,漢初“無為而治”,使民休養(yǎng)生息的時代已去,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急苛、酷吏盛行的政治生態(tài),司馬遷認(rèn)為繁密的刑罰會使“奸偽萌起”,“百姓苦吏急”會有蹈亡秦之跡的危險。他首創(chuàng)《循吏列傳》,稱頌奉職循理、順民所欲、清正廉明的賢官良吏,意在借此樹立了一種衡量吏治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表現(xiàn)了對“賢明德治”的政治期待。

      [1] 周旻.略論《史記》的人物類傳[J].沈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2):57-60.

      [2]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卷一百十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王博.循吏與兩漢社會[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0.

      [5] 朱枝富.司馬遷政治思想通論[M].延吉:延邊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 張大可,丁德科.史記通解[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

      [8] 吳爭春,呂錫琛.論古代忠孝道德困境[J].求索,2010,(4):66-68.

      [9] 婁雨洋.論漢循吏法律實踐——以兩漢《循吏傳》為視角[D].合肥:安徽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4.

      [10]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OntheWiseOfficialViewofSimaQianBasedonXunLiBiographiesinHistoricalRecords

      WANG Xiao-hong

      (School of Humanity,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Xun Li Biographies is one of the biographies for characters in Historical Records. For the first time, Sima Qian using the word “Xun Li” put forward that the wise official should comply with the law and abide b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which recorded the famous wise official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uch as Sun Shuao, Zi Chan, Gong Yixiu, Shi She and Lili, which set the examples for those officials managed state affairs with etiquette and law, reflecting Sima Qian’s unique view for officials, advocating “rule of virtue”, emphasizing “following the legal principle”, advocating “following causality” and “l(fā)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which set up a value standard of judging official measures and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 for “wise rule of virtue”.

      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Xun Li

      K207

      A

      1009-5128(2017)21-0039-05

      2017-09-19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biāo)項目:中外史記文學(xué)研究資料整理與研究(13&ZD111);陜西省教育廳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重點基地研究項目:《史記》關(guān)中文化及其影響研究(2016JZ024);渭南師范學(xué)院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史記》關(guān)中文化及其價值研究(16SKZD06)

      王曉紅(1969—),女,陜西大荔人,渭南師范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責(zé)任編輯朱正平】

      猜你喜歡
      循吏公儀孫叔敖
      循吏黃霸
      循吏黃霸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28
      孫叔敖砸蛇
      快樂語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14
      孫叔敖勇斗兩頭蛇
      風(fēng)清氣正過春節(jié)
      大江南北(2018年2期)2018-11-21 03:23:28
      孫叔敖識寶
      魏晉南北朝正史《循吏傳》入傳標(biāo)準(zhǔn)分析
      《史記》循吏無本朝再議
      公儀休:受賄是不合算的
      公儀休不收魚
      多伦县| 高阳县| 大安市| 桃源县| 竹山县| 阳新县| 宿迁市| 永平县| 日喀则市| 仁布县| 渝北区| 白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桦甸市| 瓦房店市| 大田县| 南汇区| 焦作市| 湖南省| 丹东市| 寿宁县| 荔波县| 延安市| 曲麻莱县| 顺平县| 临清市| 陈巴尔虎旗| 交口县| 襄樊市| 黎城县| 隆回县| 于都县| 方城县| 锦屏县| 吉安市| 蕲春县| 石门县| 普格县| 山东| 永年县|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