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 泰州 225300)
[文化與藝術研究]
論文化儲存與現(xiàn)代文化保護
——以江蘇省泰州市為例
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 泰州 225300)
文化是發(fā)展的,新的文化也是在不斷涌現(xiàn)的,所以文化保護與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是一個持續(xù)而沒有完結的過程。為此,無論是從延續(xù)文脈還是從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在文化保護方面都需要既關注過去,也關注現(xiàn)在與未來。要關注活著的歷史遺存,關注現(xiàn)行活動的文化,關注現(xiàn)代的名人舊跡,為今后文化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
文化;文化儲存;現(xiàn)代文化保護
由于歷史文化資源對于文化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而對于歷史文化資源必須珍惜愛護。不過,城鎮(zhèn)化在為現(xiàn)代社會起了積極推進作用的同時也恰恰造成了一部分歷史文化資源的喪失。這種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矛盾,需要通過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對接來解決,一方面讓后人能在古文化中尋找和探索到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源頭與根脈,另一方面也能讓現(xiàn)代文化續(xù)上古代文化的根基。[1]因為文化資源保護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歷史是前進的,文化也是發(fā)展的?,F(xiàn)代文化包含著歷史,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歷史。所以要關注今后文化的發(fā)展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化儲存,即關注現(xiàn)代與未來文化的保護,既延續(xù)歷史的文脈,也為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本文試以泰州市為例,就現(xiàn)代文化保護問題談一點基本看法。
物質是人類思想意識的載體,它“以較為物化、凝固的形式反映人類文化”[2]。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文化是歷史與現(xiàn)實交融在一起的,現(xiàn)有的“老房子、老街、老樹、古橋、古井、老行當……它們載滿了許多記憶的碎片和塵封的故事——歷史就藏在其中,歷史讓人遐想和敬畏?!蹦壳?,各地可能都有許多老房子、老街、古橋、古井還存在著;許多老樹還活著;許多老行當還在操作之中。此外,在民間還流傳著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它們是現(xiàn)在的,但又是歷史的。對這些現(xiàn)在還“活”著的歷史遺存更應該珍惜和保護。
一是要加強對尚在生長著的古樹名木的保護。泰州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如泰州的溱潼有棵茶花樹,這棵茶花樹樹齡在千年以上,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繼云南麗江“茶花王”之后的第二棵年代最久的茶花樹。在已知茶花樹的600多個品種內尚未發(fā)現(xiàn)與溱潼千年茶花樹相同的品種。為了保護好這棵茶花樹,專家們對改善茶花樹的生長環(huán)境提出了方案,鎮(zhèn)政府先后拿出近50萬元用于茶花樹的保護。為了彰顯千年茶花樹的景觀效應,溱潼鎮(zhèn)旅游公司成立了花卉協(xié)會,并參加了全國花卉協(xié)會茶花分會,從而將“千年茶花樹”推向了全國保護之列。再如泰州沈高的百年牡丹,花開千朵,花色奇麗,久經盛名,有“百年牡丹甲天下”之譽。這株牡丹是蘇中地區(qū)唯一存在的百年牡丹,現(xiàn)在保護得很好。每年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都有許多游客前去觀賞。像這些古樹名木名花,可能各地都有遺存,它們雖然是尚在生長著的現(xiàn)代植物,但卻經歷過百年、千年的滄桑,是悠久歷史的見證者,是活著的歷史,人們有責任將它們保護好,并發(fā)揮其應有的觀賞價值。
二是要加強對現(xiàn)在還在使用著的歷史文化的保護。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的,一是非物質的。以泰州為例,物質的如泰山公園內烈士塔前的烈士牌坊,上鐫有“永垂不朽”四字,它現(xiàn)在被使用著,但它并不是一個現(xiàn)代作品,而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該文物改作烈士牌坊前系明隆慶進士蔣科為其請封而建的崇祀坊。非物質的如現(xiàn)在還在使用的歷史地名。歷史地名也是一種歷史文化。每一個歷史地名的背后可能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如泰州的靖江市,其集鎮(zhèn)的名稱都有來歷,有以人為名的如敦義港、侯河市等;有以物為名的如斜橋鎮(zhèn)、爛泥橋鎮(zhèn)、柏木橋鎮(zhèn)等;有以寺廟為名的如大覺鎮(zhèn)、新豐市等;有以一方名勝為名的如生祠堂鎮(zhèn)、白衣堂鎮(zhèn)、孤山鎮(zhèn)等;還有以歷史掌故為名的如東興鎮(zhèn)、西來鎮(zhèn)等。這些集鎮(zhèn)名稱與該地的歷史、文化及社會風情有關。了解了集鎮(zhèn)名稱,也就可以了解該地的歷史。對這些集鎮(zhèn)名稱的保護實際上就是對歷史的保護,游客到這里也就增添了更深的文化體驗。
三是要加強對散落在民間的歷史故事的保護。民間故事反映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但民間故事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文化。如上述的溱潼茶花樹,當?shù)氐睦习傩站唾x予了它美好的傳說:茶花樹原是一戶富人家的盆栽,有位名叫小花的姑娘被買來專門負責看護它。小花每天要為茶花樹澆水施肥,因而每天都要到村北的水井打水,與每日也來此挑水的北村禪院的柳和小和尚相遇。如此,日日擔水,日日相遇,一起談笑,一起玩耍,時間一長,有人指責小和尚思春,小姑娘不貞。最后帶著心中的苦悶,小花投進了水井,小和尚放棄修行,在那大戶人家門前長跪,求得了那棵茶花樹,將其與小花姑娘合在水井旁,自己在井邊搭了個棚子,索性日日與茶花樹和水井相守。直至民國初年,茶花樹被漸盛的人氣所包圍,圍到一戶民居里。但人們愛護茶花樹的傳統(tǒng)一代代傳了下來。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民間傳說有很多,也都是珍遺的歷史文化,應該很好地加以收集保護,為其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傳統(tǒng)文化不是都已經消亡,實際上傳統(tǒng)文化中消亡的只是一些物質形態(tài)的遺存,而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則是指“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但仍被今天所保存、沿用或者經過變化有所發(fā)展的人類生存方式”。[3]這種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存在于現(xiàn)行的各種活動文化包括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中。所以現(xiàn)行活動文化也是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抓手。
一是保護好現(xiàn)存的民間技藝和作品。如泰州黃太生的葉雕。黃太生的天然葉雕作品在藝術上自成一家,是典型的東方藝術與現(xiàn)代科技融于一體的奇特藝術品,先后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和中外著名人士收藏。1994年,黃太生的天然葉雕藝術作品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1996年,黃太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像這種現(xiàn)在還活動著的文化技藝,就應當認真保護。又如泰州海陵與靖江的盆景,這是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于1996年4月18日發(fā)行 《山水盆景》特種郵票一套6枚,均取材于靖江山水盆景。所以對泰州海陵和靖江的盆景技藝及其作品都應該很好地進行保護。
二是保護好停用或即將停用的歷史物品?,F(xiàn)存的已經過時不用的東西,可以采用集中保護的方法。如溱潼于2002年創(chuàng)辦的民俗風情館是利用朱氏民居改建的。其中,“秦磚漢瓦館”展示了溱潼鎮(zhèn)東南郊區(qū)出土的秦磚;古宅儀門展示了精美的磚雕藝術;“耕織園”里面陳設的是風箱、礱子、椎臼、籮筐、摺窩、市斛等舊時溱潼人在生產勞動中使用的工具。另外,對仍在使用的歷史物品也需要認真保護。如泰興木偶所用樂器有京胡、二胡、鼓、鑼、拔子等,主要是祖?zhèn)鞫鴣淼?。泰興杖頭木偶均系祖?zhèn)?,最真實地保留了杖頭木偶這一融雕刻藝術和操縱藝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的“文物道具”。泰興杖頭木偶在歷史上有“神像”和“人像”兩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長。泰興木偶戲現(xiàn)在已經表演不多了,但他們使用的“神像”方頭大耳,粗獷傳神;“人像”則細膩逼真,近似真人。這些東西在后人看來都是極其重要的文物,現(xiàn)在就應當注意收集和保護。
三是保護好現(xiàn)代人與歷史有關的活動文化。有關研究指出,“每一個人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文化載體,他對某一文化的保存、延續(xù)、創(chuàng)造和豐富都有其不能替代的作用?!盵4]1960年5月,曾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歷史學家、詩人兼書法家鄧拓專程到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和興化考察訪問,在揚州留下了一首將鄭板橋盛名與揚州美景緊緊連在一起的七言律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游。香影廊邊饒畫意,平山堂上暢吟眸。西湖瘦處情偏好,白塔晴時景更幽。建設高潮今四起,山間風物不勝收?!痹诎鍢蚬示樱麑懴铝艘皇子|景傷懷、感慨萬分的七律:“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一枝畫筆春秋筆,十首道情天地情。脫卻烏紗真面目,潑干水墨是生平。板橋不見虹橋在,無數(shù)青山分外明。”這都是不可多得的現(xiàn)代文化。2005年是我國著名的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朱東潤先生誕辰110周年,泰興舉行朱東潤故居修復擴建工程竣工典禮,朱東潤先生的學生、著名“紅學家”、國學大師馮其庸為故居題詞:“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先生發(fā)來賀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等110名國內知名書法家揮毫潑墨。這一紀念活動及其紀念作品,雖是現(xiàn)代的,但無論是站在歷史的角度看,還是站在未來的角度看,也都是極其珍貴的。
有關研究指出:“名人故居,尤其是近現(xiàn)代名人故居,在史料保存、文化傳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盵5]因為現(xiàn)代的名人就是未來的歷史名人,所以應當樹立現(xiàn)代名人文化的保護意識,不要一邊在做著保護歷史名人文化的事,另一邊又在做著毀壞未來歷史文化名人的事。應該說各地都有一些重要的名人,以泰州為例,目前泰州在全國乃至在世界有影響的名人很多,最突出的有這樣幾類:
一是現(xiàn)代科學家?,F(xiàn)代泰州籍科學家有很多,如植物學家、生態(tài)學家、教育家李繼侗院士;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名譽院長李德平院士;衛(wèi)星應用技術專家童鎧院士;電信工程和測量儀器專家支秉彝院士;化學工程學家和石油化工學家朱亞杰院士;生物化學家王德寶院士;生物化學家鈕經義院士;古生物學家盛金章院士;血液學家王振義院士;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專家李德毅院士等,都是泰州的現(xiàn)代重要名人。
二是現(xiàn)代文學家。如朱東潤,泰興人,是我國現(xiàn)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文學批評史專家。流沙河,詩人、作家,本名余勛坦,祖籍泰州人。還有如著名作家畢飛宇、黃蓓佳、高運甲等等。
三是現(xiàn)代藝術家。如游本昌,表演藝術家,北京本昌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和他的兩個妹妹都出生在泰州。還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淮劇生腔方面形成獨立風格,并被專家和觀眾接受的,陳德林是第一人,這也是泰州籍戲劇家繼梅蘭芳之后獨稱流派的又一人。
四是現(xiàn)代體育名星。如高紅、周培順、徐天紅、謝靖、侯逸凡等。
對于上述現(xiàn)代與當代的名人,應該做好文化的保護工作。這幾年泰州對于一些老名人的文化保護還是重視的。如朱東潤將用自己畢生積蓄所建24間房屋和4000余冊藏書無償捐獻給家鄉(xiāng)作為圖書館(現(xiàn)為朱東潤故居)。泰興對朱東潤兩處舊址進行了修繕。還有如溱潼的院士舊居是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古代民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道光庚子年間的文科狀元李承霖,到當今的李德仁、李德毅弟兄二人四院士,都是從這老屋的大門走出,走進了世紀風云,開創(chuàng)了輝煌事業(yè)。這既是歷史名人故居,又是現(xiàn)代名人的舊居,目前保護得很好。當然,泰州對現(xiàn)代名人文化的保護不只是這兩處,事實上,上述所提到的以及未提到的在全國有影響的名人名賢文化,泰州都應當加以保護。作為泰州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對這些人的舊居、書信、作品等進行調查,該保護的要保護,該收藏的要收藏,該研究的要研究,不要等到他們回鄉(xiāng)時找不到過去的記憶。
[1]羅建榮.城鎮(zhèn)化推進與古村落保存——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與對接[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9-84.
[2]于璐.從古籍整理看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6):10-10.
[3]嚴鵬輝.淺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企業(yè)現(xiàn)代管理[J].活力,2015,(17):88-88.
[4]王濤.文化獨特性與教育現(xiàn)代化的使命[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4):56-58.
[5]夏永全.論近現(xiàn)代名人故居保護中的政府責任[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15-119.
Storage Theory of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Protection by Taking Taizhou City for an Example
ZHANG Shu-jun
(CPC Taizhou Municipal Party School,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the new culture is also in constantly emerging,so cultur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tinuing without end.To this end,both from the continuation of context,an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the cultural protection requires attention to both in the past,also focus on present and future.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activity,pay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ulture,focus on modern celebrity old traces,and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culture;culture and storage;modern culture protection
G127
A
1671-1084(2017)01-0104-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1.024
2016-08-04
張樹俊,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