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英
教師研究兒童,不但要甄別兒童的發(fā)展需要,還要觀察兒童的興趣。興趣是個體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是兒童探究未知世界的動力?!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教師如何了解兒童的興趣?幼兒的哪些興趣可以被選擇進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幼兒興趣是否還會變化?教師應該如何在教育活動中推動幼兒興趣的改變?
觀察和談話是教師了解幼兒興趣的常見方法。幼兒經常在哪些場地玩耍?常常擺弄的是什么材料?在什么活動中神情激動?……這些外顯的行為都為老師發(fā)現兒童的興趣提供了線索。在觀察幼兒行為之外,詢問和傾聽也是察覺幼兒興趣的重要途徑。幼兒談話的內容是什么?哪些話題經常被提及?他們對什么問題關心?……幼兒談論的話語也為教師捕捉幼兒的興趣提供了可能。
發(fā)現幼兒的興趣只是研究幼兒興趣的第一步,之后教師還需要以專業(yè)的眼光來審視幼兒的興趣。對幼兒興趣的甄別的基礎是分析幼兒的興趣是否具有正向的價值。一個幼兒可能對喝可樂有興趣,也可能對看電視有興趣,如果教師無法找到這些有興趣的行為所能夠帶給幼兒的正向的發(fā)展價值,兒童的這些興趣就會被擱置。當幼兒表現出對車的關注、對恐龍的議論、對螞蟻的觀察等行為時,一旦教師認定幼兒的這些興趣在促進他們觀察探究、人際交流、收集信息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就可以被轉化為幼兒園教育活動。
幼兒的興趣是否與努力有關也是教師是否選擇幼兒興趣轉化為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克伯屈在《教學方法原理》一書中說明了“錯誤的興趣”和“全力以赴的興趣”兩類興趣。所謂 “錯誤的興趣”是指兒童那些一時興起的、僅僅是貪圖好玩而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樂趣。而 “全力以赴的興趣”是指那些可以讓幼兒一心撲在某一件事情上、又愿意為克服困難而付出努力的興趣?!板e誤的興趣”和“全力以赴的興趣”兩類興趣的根本差別就是兒童的興趣是否與其努力依存。
“錯誤的興趣”和“全力以赴的興趣”在教育效果上有明顯的區(qū)別。如果教師只是滿足于到處尋找容易而有趣的事情讓兒童做,沒完沒了地試圖取悅兒童,而不調動幼兒伴隨興趣而需要付出的努力,這可能會慣壞兒童。這樣的興趣不但不會促進兒童的發(fā)展,反而會阻礙兒童的發(fā)展。而教師如果甄別出幼兒“全力以赴的興趣”,喚醒幼兒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的興趣,激勵幼兒全心全意的努力,這樣才能夠讓兒童獲得面對困難努力向前的體驗,增強兒童的行為的持久性。
納入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幼兒興趣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兒童的興趣需要在行動中進一步地得以發(fā)展。幼兒可以在興趣、實踐、新的興趣、更深入的實踐、更深入的興趣的循環(huán)中,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經驗范圍,深化自己的興趣。
在意大利的項目活動“人群”中,教師與幼兒交流假期旅游的經歷,原本以為幼兒會跟大家分享大海、貝殼、夕陽,結果發(fā)現幼兒在談話中提到了“人群”的概念。教師在確認了幼兒對“人群”有一定經驗和興趣的基礎上,帶領幼兒談論人群、畫人群。隨后,幼兒因為在第一次表現人群時不會畫人的背面和側面而產生學習畫人的背面和側面的興趣,教師就組織幼兒從不同角度觀察和表現人的狀態(tài)。之后,老師還帶著幼兒從近處和遠處、高處和低處觀察人群,讓幼兒學習用不同方式來表現各種形態(tài)的人群。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的興趣不斷得以深化,他們對人群的感受和表現也越來越豐富和準確。
“尊重幼兒的興趣”“保障幼兒快樂成長”這樣的觀點在今天對幼兒園老師并不陌生。但需要反思的是:幼兒感受到的快樂是什么樣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否具有成長性?捕捉幼兒那些與努力相依相存的興趣、深化和拓寬的幼兒的興趣是教師研究兒童興趣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