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峰
中華文明的第一塊基石——
玉雕動物
從新石器時代歷經各個朝代到現在,動物玉佩一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玉雕最基本的題材。古代的動物玉雕件十分豐富,從內容上說,有神話中的動物,有自然界的動物。從造型上分,有寫實的,有抽象的。從工藝上說,有圓雕的,有片雕的。從用途上分,有佩飾件,有擺設件。從裝飾上說,有獨立作為佩飾的,也有作為紋飾刻在玉器上的。
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風雨雷電、山川河流之神掌管大自然,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皆能通靈,它們具備人們所不具備的本領,也能夠左右人們的生老病死。新石器時代,各個文化都出現了動物或動物紋的玉雕。紅山文化玉器最具代表性。其動物玉雕種類眾多,包括現實中的魚、鳥、豬、羊、蠶、蟬等。這些動物多為圓雕,基本以寫實為主,加以概括和抽象,使動物某一部分如身形、面部、眼睛更加突出強烈。它們高度概括地創(chuàng)造了神話動物玉龍、玉豬龍,玉鸮等。玉豬龍、玉龍都是紅山先民的吉祥神,它們多系于巫師的衣上,寄托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期望,或對逝者升天永生的祝福。
到了商周時期,動物玉佩種類大量增加,重要者有玉虎、玉熊、玉象、玉猴、玉鹿、玉馬、玉牛、玉羊、玉兔、玉雞、玉鸚鵡等等,形式上圓雕動物多一些,片狀動物少一些,有孔的動物作為佩件者多,無孔的多作為擺件。婦好墓中我們可見大量的動物雕件。這些動物造型別致,工藝精美,神態(tài)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其功用,一些特殊的動物,如玉象、玉牛、玉虎可能用于祭祀中擺放,其他則作為貴族們欣賞的藝術品了。商周的動物雕件多為臣字眼,用雙陰擠陽的方法(兩條陰線擠出一條陽線),或一面坡大斜刀工藝刻出生動流暢、蜿轉飛揚的紋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動物圓雕件大量減少,片狀器增多,這是因為片狀器方便佩帶的緣故。動物的種類也大大減少,抽象的龍、虎與鳳鳥成為玉雕的主題。這些玉件造型奇詭,充滿想象力。龍、虎、鳳形象經過概括提煉逐步圖案化,尤其是頭部,眼睛、嘴、須的刻劃變化多端,威猛而神秘。這些神化動物身上多用蟠虺紋、云紋,裝飾華貴而雍容,反映了當時貴族們的審美取向。
漢代動物佩飾種類基本沿襲了戰(zhàn)國時期的種類,增加的有螭虎、玉熊、避邪等神獸。圓雕動物數量亦不多,但有大量的精品和典型器,如著名的羽人奔馬、玉熊、玉鷹、玉避邪,都是漢代治玉工藝的代表作。這些動物雕件的設計重返寫實,著重描寫動物矯健的身體,威嚴的神姿,盡顯大漢氣度。在技法上出現短陰線強化肘部,更顯動物力感。游絲毛雕用細陰線刻畫動物神態(tài)使之更加傳神。漢八刀大刀闊斧的刀法也運用于動物雕刻。八刀蟬、八刀豬作為殮葬玉裝點貴族的往生;亦有漢八刀技法雕琢的玉席鎮(zhèn),用于貴族的起居生活。
唐宋以后,歷代動物玉雕都注重寫實,追求生活情趣,往往用料考究,精雕細琢,動物神態(tài)維妙維肖,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鳥類、牛、羊、雞、鴨、鵝、鷹、仙鶴、獅虎、龍、蟒、鹿、馬、兔、猴皆是題材。社會上喜歡用這些動物的諧音與比喻,設計吉祥佩,“玉佩皆有意,有意皆吉祥”,如馬背上一猴叫馬上封侯,三只羊叫三羊開泰等等,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生命力不絕。
下期開始,將重點介紹幾種主要的動物形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