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應琴+蕭洛
2012年8月21日,我走進中國最后一個確定的珞巴民族鄉(xiāng)——西藏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去領(lǐng)略藏南珞巴族的民俗風情,感知珞巴族傳統(tǒng)文化。在接受外來文明和發(fā)展人文旅游并行的當下,生活在斗玉村的珞巴族始終在珞、藏文化的交融中前行。
珞巴族阿崗來訪
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茫茫原始叢林里,珞巴獵人過去長年追逐野獸,行走如飛??晌乙姷桨彽牡谝谎郏膫€頭不高,看上去很瘦小,很難將他同珞巴族獵人對上號來。
2011年10月26日,國內(nèi)眾多媒體對外發(fā)布了一條重要消息:西藏山南地區(qū)隆子縣舉行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掛牌儀式。該鄉(xiāng)是隆子縣六個邊境鄉(xiāng)之一,共轄3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182戶,其中珞巴族46戶,占全鄉(xiāng)總?cè)丝诘?4%。新成立的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行政區(qū)域管轄范圍不變,仍隸屬隆子縣管轄,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為斗玉村。
在西藏隆子縣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以南的廣大珞渝地區(qū),居住著珞巴族崩尼、崩如、巴依、瑪雅、達足、布瑞和納等部落,早在20世紀80年代,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人類學家粗略統(tǒng)計,隆子縣南面珞巴族中,崩尼部落人口最多,已達7萬人,分為多當木、多波木和多魯3大支系,每一個支系又有眾多氏族。在這個方向,瑪雅部落人口最少,僅有30多人,分布在達魯寧和達爭兩個村莊。隆子縣的三安曲林、加玉等地生活著少數(shù)珞巴人,均來自這些部落,尤其以斗玉村最為集中。他們過去生活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到我方控制區(qū)后很多同藏族通婚,受藏區(qū)的建筑、服飾、語言等文化影響甚大。
8月10日,我同阿崗先生如約相見,地點就在拉薩市娘熱路地質(zhì)二隊他的女兒亞加家。喜馬拉雅山南麓的茫茫原始叢林里,珞巴獵人過去長年追逐野獸,行走如飛??晌乙姷桨彽牡谝谎?,他的個頭不高,看上去很瘦小,很難將他同珞巴族獵人對上號來。
阿崗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珞巴族崩如部落腳臘氏族,他已記不起自己出生于何年何月。198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文化人類學家李堅尚、劉芳賢訪問阿崗時,也只能用年齡約30歲來估計。1968年,阿崗從印軍侵占的姑龍河上游腳臘村逃來,定居在斗玉村,后來政府送他到西藏師范學院,曾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自治區(qū)文管會、西藏自治區(qū)民宗委和西藏山南地區(qū)民宗局等單位工作。他也是當年逃往斗玉村的4人中,唯一健在的珞巴族老人。
我從阿崗的介紹中得知,他的爺爺盡管給崩如部落比夏氏族南牙村多加當傭人,但在當?shù)匾菜愕蒙鲜且粋€不錯的家庭,家里有達謝林4塊,獵場1塊,漁場1段??纱礁赣H嘎朗三四歲時,爺爺已離開人世。恰在這時,鄰村發(fā)生了一起偷盜事件,這家主人一口認定是他奶奶偷的,當?shù)乇闩e行了沸水取物的“神判”。盡管判其無罪,可珞巴人視偷盜為最大恥辱,在當?shù)貨]有任何社會地位。他的奶奶覺得名聲已失,將一串串珠子套在兒子頸上后服毒而死,他的父親成了孤兒,是他爺爺?shù)牡艿苁震B(yǎng)了他。
在珞巴族社會里,阿崗爺爺?shù)闹魅硕嗉樱碛袑λ蟠震B(yǎng)為奴隸的權(quán)利,待到他父親10歲時,又將其弄去當阿比(奴隸)。20歲那年,多加用一口銅鍋和一把藏刀,從珞巴族蘇龍部落華西氏族收買一名女奴亞白,與他的父親婚配,這樣便于繁衍后代和增加新的奴隸。
阿崗出生在1951年前后,那時正值西藏和平解放,如此震驚世界的大新聞,生活在印控區(qū)的珞巴族崩如部落人卻尚不知情。阿崗的父母離開主人多加后,相繼生下了姐姐阿登、哥哥阿兵和他。在他姐姐阿登8歲時,就被崩如部落米里氏族孟發(fā)搶去,許配給蘇龍部落嘎帝兒子達登做妻子,沒想到不到一年里,又被嘎布村的阿信搶去為妻。因達登不同意,阿信不敢硬來,但將他的姐姐阿登賣給衣博為奴,他的父母僅得到兩把一尺多長的鐵刀。
就在阿崗兩歲時,他的父親跟隨主人多加到隆子加玉宗交換,當時腿腫得很大,原本向主人請假沒能得到同意,最后病死在回程路上的糾木拉山。1959年,阿崗哥哥長大成人時,主人多加又將他收養(yǎng)為奴,家里失去一個勞動力,他的母親只好嫁給當?shù)匾粋€巫師做妻子,又生下弟弟達帝。1960年,多加女兒嫁給夏波氏族格兵時,將阿崗作為隨嫁品,他成了格兵家的奴隸。
印軍當時住在德木拉、糾木拉,每年夏天都要派當?shù)冂蟀妥迦巳ビ《溶姞I當背夫,而背夫掙來的錢全歸主人。1964年夏,阿崗替主人背物資,從沙力背運到德木拉,每天行程60多公里,需走6天時間,夏天雨水特別多,渾身都是水,晚上露宿在大樹下,或者在石洞中。有次給印軍背運4張黑毛毯,在過瓦飛河的獨木橋時,因不小心腳踩空了,人和物品一起掉進河里,毛毯也被沖走了。阿崗擔心挨印軍的打,就逃到原始森林里,全身被螞蟥咬得鮮血直流。后來被主人多加抓回去,少不了挨棍棒亂打和用鐵棍燒紅烙身。
1968年2月,阿崗參加完主人家搞的集體行獵后,便同哥哥阿兵,以及村里人阿窮、阿江等4人,分頭向我方控制區(qū)逃來。他們既要防止主人的追捕,也要偷偷地越過印軍的重重封鎖線,還得翻越德木拉、糾木拉兩座大雪山,沿路尋找能吃的食物。他們4人手持毒箭,順利通過了姑龍河,為防止主人追捕,將架設在河兩岸的藤索橋砍斷。他們既有生吃野蜜糖中毒的事情,也有采集竹筍充饑的艱難,第3 天進入了我方控制區(qū)。當?shù)卣畬Υ朔浅jP(guān)心,還將他們送到西藏師范學院上學,后來都成為國家干部。
聽阿崗講珞巴族風俗
阿崗到格兵家當奴隸。格兵家的老奴隸哈確死后,主人便對他說:“哈確死了,他說讓你背他的尸體,你把他背到山洞中去。”在崩如部落人看來,背尸體是最下賤的活,俗話說:“人家尸體你去背,是‘黑更(生殖器)下面的人”。
阿崗的漢語講得不是很好,有時還得讓亞加來當翻譯。亞加作為我國培養(yǎng)的珞巴族大學生,在山南一所小學任教,愛人是藏族,在拉薩的一家印刷廠上班,看上去精明能干。亞加的漢語說得非常好,我問她是否會講自己的母語珞巴話時,亞加稱自己能講上幾句,都是小時候從父親處學來的,現(xiàn)在忘得差不多了。
珞巴族是喜馬拉雅東部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狩獵,擅長射箭。珞巴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原始的生產(chǎn)方式,決定著他們與其他許多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
阿崗是集珞巴族文化之大成者。隆子縣南面珞巴族的取名習俗,男性名字前面加一個“達”字,諸如達登、達崗、達洛,女性名字前面加一個“亞”字,如亞姆、亞如、亞加等,這與米林縣的博嘎爾部落、墨脫縣的達額木部落在取名方面相似,完全繼承了珞巴族阿巴(祖先)達尼傳下來的取名習俗。不過,生活在隆子縣南面的珞巴族諸部落,在取名上既采用珞巴族傳統(tǒng)的父子聯(lián)名制,也習慣用“阿”字開頭,這在米林、墨脫兩縣珞巴族中是不多見的。
阿崗同樣給我講起珞巴族母系氏族首領(lǐng)羅德列登從天上下到人間繁衍人類的神話故事,珞巴族生活條件差靠種植達謝林補充糧食來源,在河的兩岸架設藤索橋往返,珞巴族富裕家庭實行蓄奴制,這同早期的奴隸制社會,有著很大的不同。不過,阿崗當奴隸背死尸的凄慘經(jīng)歷,卻深深烙在我的記憶里。
阿崗到格兵家當奴隸后,什么活都干,諸如看小孩,參加勞動,集體行獵,背死人尸體,當印軍背夫,等等。有一次背羚羊時,主人格兵讓他背羚羊心,因人小常跌跤,不小心將羚羊心給弄丟了,主人硬說是他偷吃了,打得遍體鱗傷。格兵家的老奴隸哈確死后,便對他說:“哈確死了,他說讓你背他的尸體,你把他背到山洞中去。”在崩如部落人看來,背尸體是最下賤的活,俗話說:“人家尸體你去背,是‘黑更(生殖器)下面的人”。阿崗實在推不掉這差事,便對主人格兵說:“我可以背他的尸體,哈確的東西得歸我?!?/p>
在隆子縣斗玉一帶的珞巴族,流行石冢葬。人死之后,一般第二天出殯。出殯時,背尸人手拿一根削尖的木棍或長弓,背著尸體朝卜卦所指定的方向走,邊走邊用木棍往地上戳,木棍插進什么地方就在那里挖坑安葬。淺坑挖成后,將尸體放進一個筐中,頭葬于外,然后把筐置于坑中。死者頭要露出地面,面向故鄉(xiāng),生前的弓箭、衣服、碗等東西放在周圍,用石塊砌成的一個圓形墓冢,頂部置一塊稍大的石板封頂,墓冢高約半米。
石冢葬葬后的活動和禁忌很多,如安葬后隨即在墳前殺牛祭祀,肉由村人共食;葬后3天內(nèi),死者家人要在夜晚用刀和弓箭在室內(nèi)敲打以震懾死者靈魂;背尸人3天后要到小河邊洗頭洗臉,第10天還要去大河洗,一年內(nèi)還不能吃核桃、蘿卜等。而崖洞葬是斗玉珞巴族的另一種喪葬方式,安葬前后的活動與石冢葬相似,只是安葬時對尸體的處理方式不同。它是將尸體放入崖洞中,尸體呈蹲式,外用石塊砌墻,封住洞口即成。
阿崗將尸體背到山洞,然后下到河邊洗臉洗腳,再回到主人家,按照當?shù)亓曀?,只能住在走廊邊?天后還得到附近的姑龍河洗一次臉和腳,12天才允許進主人家的門。當阿崗進門提出要哈確遺留下來的物品時,沒想到被格兵的母親拿走了。格兵母親不僅不給,反而譏笑道:“你是我家養(yǎng)的奴隸,主人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還要給你什么東西?”站在一旁的登夏也幫腔:“我們不給你東西,看你還能將哈確尸體背回來不成?”
阿崗家族是如何成為奴隸的,這得從他們的氏族談起。在氏族的頻繁械斗中,壯大自身力量,是求得氏族生存的重要途徑。吸收外來人加入氏族,同樣可以壯大本氏族。阿崗生活的崩如部落夏波氏族,就是吸收自由人繁衍起來。有一年,“巴爾德菲”部落從真都遷到熱冬拉,阻斷了崩如人、達足人到藏區(qū)交換的通道。巴爾德菲人還憑借他們的力量,劫掠崩如部落。正在崩如人處于危難的時候,來了兩個夏波兄弟,他們十分機智勇敢。崩如人向他們述說了巴爾德菲人的暴行,夏波兄弟聽了,把崩如、達足兩個部落的人組織起來,攻打巴爾德菲人,結(jié)果打敗了他們。崩如人為了感謝夏波兄弟,以他們的家鄉(xiāng)地名來命名,將一大片好的地方起名為東拉熱拉,分給他們兄弟所有,借以將他們留下來。這個地方有野牛喜歡的“堿”水泉,有大片的達謝林,還有漁場和草地。在崩如的誠懇下,夏波兄弟留下來,與崩如部落的姑娘成親,經(jīng)歷數(shù)代的繁衍發(fā)展成為崩如部落的夏波氏族。
崩如部落變自己的奴隸為養(yǎng)子,也是崩如部落吸收其他部落入族的重要形式。由于阿比獲得自由后骨頭上升,養(yǎng)子可以繼承養(yǎng)父的遺產(chǎn),成為自由人,他們的社會地位與普通的氏族成員沒有什么差別,且以主人的氏族為自己的姓,與主人聯(lián)名。所以,這里的人不像博嘎爾部落那樣,因為骨頭高低不同,構(gòu)成被奴役者的氏族。如納部落哈非氏族的白馬次仁,住雅讓村,比較富有,但沒有兒子。他有個奴隸,名叫拉利達育,原是自由人,因被劫持,變?yōu)榕`賣給白馬次仁。白馬次仁為他婚配,生子達德,白馬次仁讓達德充當他的養(yǎng)子,決定讓他繼承自己的財產(chǎn)。為此,他為達德娶了一個自由人崩如部落夏波氏族的亞依為妻,亞依事先認為達德是阿比,不同意這門婚事想出走。白馬次仁對她說:“他不是阿比,是我的大兒子,他的弟弟若衣是我的二兒子?!卑遵R次仁的妻子亞基對她說:“我們以后的東西都歸達德了,他怎么會是阿比?”亞依聽了,才留下來,不再逃跑。白馬次仁快辭世時,對達德說:“你不是我的阿比,是我的古阿利,你不要再做拉利人,要做哈非人?!卑遵R次仁要他做哈非的意思,就是要達德繼承他的財產(chǎn)后,加入到他們的哈非氏族,正式成為自由人。白馬次仁去世后,由達德背尸土葬,按照珞巴族父死由子背尸的習俗,達德背尸是盡兒子的義務,這標志著他已成為哈非氏族的人。
崩尼、崩如部落的血族復仇是殘酷的。若家族或氏族之間發(fā)生仇殺,即使小孩也不能幸免。導致血族復仇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一是幫助姻親導致的仇殺,如上面談及的洛甘木達伐全家50多人被殺的慘狀,起因是他幫助妻方的氏族復仇。洛甘木達伐的妻子是札布氏族人。札布氏族有個名叫達更的男子,在外出交換時同達仁氏族的某人妻子發(fā)生性關(guān)系。這一事件暴露后,引起達仁氏族全體成員的不滿。他們組織了數(shù)十人的隊伍,襲擊了札布氏族,燒毀了他們的房子,還殺死了兩個人,虜走了七八個人做奴隸。札布人被襲擊后,一心想報復,但自身的力量有限。他們知道洛甘木氏族的達伐勇敢善戰(zhàn),人口又多,要求他們派員幫助。
達伐自恃勇武過人,子、侄、奴隸又多,就滿口答應了。達伐派出近20個人,其中蘇龍7人,與札布氏族的人一起,組成五六十人的隊伍,向達仁氏族進攻。他們走了七八天的路程,來到達仁氏族的住地模中、模布兩個村莊附近。他們見到達仁氏族的十五六個男子正在河水捕魚,便立即沖上去。達伐的兒子伐戈木一人就用長矛扎死了5個人,札布的達夏和達拉為了報殺父之仇,也各人殺死一人,札布的其他人蜂擁而上。這群捕魚的人除了三人逃脫外,其余的人全被殺死,札布人獲勝后回來。由于達伐卷入了札布氏族與達仁氏族之間的沖突,使他招致殺身之禍。
二是因經(jīng)濟引起的仇殺。在1955年前后,崩如部落比夏氏族的達格背著一袋鹽外出交換,在路上碰到一個崩尼部落威育氏族的人。這個陌生人希望得到達格的那袋鹽巴,答應以后給達格送來大米或皮張做酬謝。達格信以為真,當即把那袋鹽送給了他。但那個威育人得了鹽后,卻什么東西也不送給達格。威育人的做法,使比夏氏族人感到是對他們的凌辱,十分氣憤。為了報復,達格等糾集一些同族人,悄悄地抓走威育氏族人的一個蘇龍。威育人反過來抓走一戶屬于比夏氏族人的蘇龍,作為自己的一個蘇龍被抓走的報復。這樣一來,更激起了比夏氏族人的憤怒。他們以該氏族達結(jié)古家族的人為核心,組織了上百人的隊伍,其中有不少善于射箭,熟悉路程的蘇龍。當他們走了5天的路程,來到威育氏族的住地時,正巧對方的人舉行慶宴,人員集中,不少人飲得爛醉如泥,沒法抵抗。崩如人趁機大肆殺戮,按照過去復仇的慣例,殺人者一般都把被殺者的手砍下,自己帶回去。但這次戰(zhàn)斗激烈,戰(zhàn)斗人員來不及自己砍下,只好把殺死的人交由蘇龍人割手,讓他們背上。僅這次戰(zhàn)斗蘇龍人背回來的敵人左手就有三背簍,估計有一百多只。經(jīng)這次殺戮后,威育氏族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復仇了。
三是為搶妻導致的血族復仇。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崩尼部落兵加氏族的達登搶走了同一部落寧諾木氏族達米的妻子亞古,激起寧諾木氏族人的不滿。寧諾木氏族人組織了一幫人,在達米帶領(lǐng)下,沖到兵加的氏族住地。因為是白天,達登家里沒有人,連被搶去的婦女亞古也找不到。寧諾木氏族一行撲空后,并不甘心,把在家里玩耍的7個小孩殺掉后才撤走。寧諾木氏族人走后不久,達登他們從外面回來,發(fā)現(xiàn)眾兄弟的小孩被殺了。經(jīng)人揭發(fā),知道是寧諾木氏族達米他們干的。達登迅速糾集同族的二三十人,尾追達米一伙。由于走的路線不同,當達登一行趕到達米所在的村莊時,達米等人還沒回來。達登一行殺了在家里做活的達米兩個弟弟達馬和達京的妻子,其中一人已經(jīng)懷孕,另外還殺了一個小孩,隨后退回。兩個氏族互相殺戮后,經(jīng)雙方派人調(diào)解,達米一方殺人多些,為補償損失,賠給兵加氏族7頭牛后,此案才算了結(jié)。
走進阿崗的家鄉(xiāng)
斗玉村位于雄曲河畔,一幢幢嶄新的村舍分兩排修建,依然保留了木板墻等珞巴民居的傳統(tǒng)特色,醒目而美麗;一條筆直寬敞的大道,整潔干凈,流水潺潺,樹木蔥蘢,鳥鳴陣陣;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庭院,院內(nèi)鮮花綻放,還有各種果樹、蔬菜,一派祥和安寧的田園風光……
在阿崗的描述里,斗玉村有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河水和茂密的森林。他家附近多產(chǎn)竹木和藤條,村民們就用這些原材料編織成精美的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簍,用質(zhì)地堅硬的青松和杜鵑樹的樹根制作經(jīng)久耐用的木碗,然后拿到市場上賣,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阿崗給我描述了一幅珞巴人真實的生活場景,也勾起了我對隆子縣珞巴族文化的向往。
我沿著阿崗的描述,從山南市澤當鎮(zhèn)出發(fā)往南行,光滑平整的公路就像在大地豐滿軀體上劃出的一條凄美傷痕。一直延伸,在一個叫俗坡的小鎮(zhèn)我們的車停了下來。前面檢查站里一個年紀很輕的小戰(zhàn)士跑步過來。這里已經(jīng)屬于邊境地區(qū),所有過往游客和車輛都要出示邊管所簽發(fā)的邊境通行證。從俗坡往左有一條鄉(xiāng)村公路,是去斗玉唯一的土路。這條路下雨時泥漿四濺,天晴時黃土漫天,是一條考驗耐力和視力的道路。路不好走,顛得肚里的七葷八素一起往上涌,同行的電子科大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小楊,吐得肝腸寸斷,眼淚汪汪。
越野車往下行,沿途既有漫山的鮮花、垂落的瀑布和圣潔的雪山,又有廣闊無垠的草原、深邃寧靜的峽谷、色彩艷麗的圣湖和綿延千里的原始森林,甚至不經(jīng)意間還有氣勢恢弘,卻只剩斷壁殘垣的莊園碉樓從山澗野地里冒出。在前往斗玉的谷地穿行,我們仿佛就是穿行在一幅又一幅秀麗的山水畫里,一掃雄壯高原的霸氣蒼涼。
我對珞巴人生活的米林縣南伊溝、墨脫縣達木鄉(xiāng)等地域有過多次考察,輕盈的吊腳樓,蜿蜒的河水,蔥綠的群山,啃食野草的牛馬,那是我多次見到珞巴人生活留下的印象??僧斘液髞碓俅芜M入這里時,站在濱水景觀打造、青石鋪就的廣場,大家都十分驚訝,頓覺不是來到了鄉(xiāng)村,而是來到隱秘在大山之中的小城市:LED大屏顯示器播放著珞巴族的傳統(tǒng)歌舞,藏族石砌碉房和現(xiàn)代別墅輝映結(jié)合。
也許是為了吸引游客,墻角裝飾有仿制樹皮,屋頂鋪滿了仿真稻草。我們從珞巴廣場拾階而上,竟然看見雪山上的水匯聚到這塊不大的平地上,滋潤著花草樹木,休閑園旁的蘋果樹在風中搖曳。透過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珞巴民俗風情,我們情不自禁要一步步追尋珞巴族的昨天,追尋她50年來的發(fā)展軌跡和今天別樣的民俗風情。
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位于隆子縣東南方向,距離縣城129公里,共627人,珞巴族220人,主要集中在斗玉村。鄉(xiāng)政府駐地為斗玉村。斗玉村是政府投資數(shù)千萬元建設的生態(tài)文明小康示范村,是珞巴族聚居較為集中的一個村莊,全村223人,其中珞巴族213人。
我們在珞巴鄉(xiāng)長扎西央金的陪同下,來到了恬靜安詳?shù)亩酚襁@個小山村。斗玉村位于雄曲河畔,一幢幢嶄新的村舍分兩排修建,依然保留了木板墻等珞巴民居的傳統(tǒng)特色,醒目而美麗;一條筆直寬敞的大道,整潔干凈,流水潺潺,樹木蔥蘢,鳥鳴陣陣;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庭院,院內(nèi)鮮花綻放,還有各種果樹、蔬菜,一派祥和安寧的田園風光……
我長期在藏區(qū)生活,黑里透紅是我對高海拔姑娘的定格認識??晌襾淼蕉酚翊鍟r,看到這里日照長,雨量大,氣候宜人。因氣候濕潤,年輕姑娘穿著時髦,皮膚白皙,美得讓人尖叫,誤以為進入了江南水鄉(xiāng)。在這里,上了年紀的珞巴族婦女穿著簡單,腰系圍裙,但也用粗布制成披風。她們的披風制作簡單,工藝也相對比較粗糙,別有一番風味。
在鄉(xiāng)長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來到斗玉村黨支部書記小加油家。原來,村里有兩個人叫加油,她的年齡小些,所以大家為了區(qū)分,便稱她小加油。以前,這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珞巴人生活窮困。1973年,18歲的珞巴族姑娘小加油帶著3個弟妹搬到了這里。從23歲開始當村干部,并連續(xù)當選為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黨代表的身份和工作經(jīng)歷,為小加油打開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她把斗玉村帶出了大山,帶向了富?!,F(xiàn)在的斗玉村,建設得就像藏南山溝里的小天堂。小加油的事跡通過媒體,傳遍了神州大地。
小加油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她微笑著將我們引進自家的院子里。房前是通往隆子縣城的公路,房后是潺潺流過的雄曲河,河的對岸是大山。小加油的房子,在村里算是最舊的,但房子的環(huán)境很好,收拾得很整潔。家里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用上了消毒柜、消毒液等現(xiàn)代衛(wèi)生用品。
我們跟著小加油直接上了二樓。二樓是一個客廳和一個陳列室。在客廳里,并排掛著小加油母女和領(lǐng)袖們的大幅照片,其中最顯眼的是小加油和胡錦濤、小加油的女兒央金和習近平的合影彩照。我看著這些,內(nèi)心十分震驚,一個連漢話也不會說的珞巴婦女,在這深山峽谷里干出一番事業(yè),是何等不易。
14歲時,因為父母早逝,小加油作為家里的老大,早早地承擔起了媽媽的責任,獨自照顧著3個弟弟妹妹。為了解決4口人的溫飽,小加油奔前跑后,一個人種著幾畝地,有時候還要到別人家?guī)凸挈c口糧。小加油的女兒扎西央金說:“媽媽是一個很偉大的女人。小時候爸爸很忙,媽媽既要忙村里的事情又要忙家務,沒一項落下的,全都做得很好?!?/p>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幾乎從未離開過斗玉,過著刀耕火種、結(jié)繩記事的生活。2003年,當時的小加油還是村婦聯(lián)主任,她領(lǐng)著黨員干部先后舉辦了幾期農(nóng)牧民致富技能培訓班,組織村民開展勞務輸出,帶領(lǐng)村民采挖藥材、種植經(jīng)濟林木。幾年后,小加油帶領(lǐng)全村90多名婦女承包了一個面積30多畝的“婦女經(jīng)濟林種植基地”,發(fā)展特色經(jīng)濟。通過反復的試驗,這里引進了核桃、蘋果、茶樹等樹苗,這些之前在斗玉從未生長過的經(jīng)濟作物在這個邊境山村里落地生根。
小加油深有感觸:“以前,我們珞巴族人習慣比誰家打獵的成果多,而現(xiàn)在則比誰更愛保護野生動物。以前不是打獵就是喝酒,現(xiàn)在住上了新房,大家也都在比誰家的房子裝修得好,比誰家置辦的家具和電器多,比誰家子女的學歷高?!?/p>
“以前,在家里養(yǎng)牛養(yǎng)羊,雨天污水四溢,晴天蒼蠅、牛虻滿天飛。院子里遍地都是雞屎羊糞,簡直是臭氣熏天;做飯也是,劈柴火、燒牛糞,生火的時候熏得眼睛都睜不開。”小加油說起以前的生活,心情更加激動,“現(xiàn)在人畜分開,牛羊有專門的養(yǎng)殖戶集中飼養(yǎng);做飯也用上了沼氣,方便清潔,家里的空氣很清新,住著心里就舒服,過年過節(jié)來的客人也多了?!?/p>
在斗玉鄉(xiāng)斗玉村,村民們不僅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還在房前屋后種上了花草樹木。村里不僅建起了具有珞巴民族特色的舞蹈廣場、硬化了水泥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還對垃圾污水進行了集中收集和處理,整個村莊的人居環(huán)境煥然一新。借助于廣播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斗玉村的珞巴人的思想觀念也慢慢發(fā)生了變化。小加油感慨地說,從未出過遠門的珞巴女孩子,有了到城里找工作的膽量;娃娃們?yōu)榱恕伴L大看世界”,讀書的興趣濃了;小伙子們想到新的天地開辟自己的事業(yè)。
我們?nèi)袅私庖粋€民族,莫過于了解她的歷史和傳統(tǒng)習俗。如今,斗玉村珞巴人迎來了國內(nèi)外的一批批客人,當游客更想看到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時,小加油的女兒扎西央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將珞巴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工作作為村里的重點工作來抓。她說:“在鄉(xiāng)里,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挖掘珞巴元素,展現(xiàn)民族風情,向年輕人傳承人文歷史?!比缃瘢酚耒蟀兔袼状迕裆椖窟M展順利,周邊珞巴文化傳習所、文化展示館等景點即將落成。
以前,珞巴族歌舞受環(huán)境和習俗的影響,珞巴人常在休閑、遠足、婚娶、喪葬、祭祀時,觸景生情,即興創(chuàng)作歌曲。我們來到斗玉村時看到,面對大量游客的到來,在藍天下、山峰旁、廣場上,珞巴族年輕男女組成的珞巴民間藝術(shù)團正排練著舞蹈,路過的村民紛紛駐足欣賞、拍照、錄像。
斗玉珞巴刀聞名區(qū)內(nèi),可追溯到吐蕃時代,屬純手工打造,是山南市級文物保護手工藝品。珞巴人極具想象力,其音樂、舞蹈獨具特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動作多以模擬動物鳥獸的形態(tài)和動作以及人們捕捉、馴養(yǎng)動物的歡快場面。“珞巴刀舞”是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一支舞蹈,以珞巴男人狩獵場面為背景,男人的勇猛、果敢、雄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今,“珞巴刀舞”也被列為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珞巴族,一個酷愛自由、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扎西央金說:“他們正在排練的是一段經(jīng)典的原生態(tài)舞蹈《犀鳥之魂》。”犀鳥是珞巴族民間傳說中的神鳥,它的故事只在族人世代講述的傳說中,文字書籍中并無記載。2014年,他們以這一傳說為藍本,創(chuàng)作出融入珞巴族打獵、農(nóng)耕等文化元素的原生態(tài)舞蹈《犀鳥之魂》。
在排舞現(xiàn)場,隨著厚重的音樂聲響中,珞巴族男舞者手握大刀、女舞者背著竹簍分別從廣場兩側(cè)緩緩出來,踏步而歌。在鏗鏘有力的歌聲里,他們時而躬身祈福,時而舉刀長喝,時而圍成一團,展現(xiàn)豐收的喜悅……在2015年的藏歷新年晚會上,這支由30余位珞巴族村民參與演出的舞蹈獲得了成功,也讓更多人了解到珞巴族獨特的民族文化。
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平均海拔3200米,森林面積達到25萬畝。過去村民靠上山砍伐樹木,用木材換酒喝。如今,珞巴族手藝人看準市場,用竹木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遠銷外地。隨著西藏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他們的竹編成了游客爭相選購的工藝品?!皟H靠賣竹編,我們一年的收入就不少。”馬旦老人說。
“珞巴服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深受國內(nèi)外消費者的普遍歡迎,每年從邊境貿(mào)易成交的珞巴服飾約500件(套),斗玉珞巴民族鄉(xiāng)現(xiàn)有珞巴服飾傳承人2名?!痹餮虢鹫f,“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入,積極性更高了,這都是我們鄉(xiāng)特色產(chǎn)業(yè)搭上西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快班車的成果?!?/p>
我透過斗玉鄉(xiāng)的文化排練,看到珞巴人已意識到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融合、銜接的重要性。如今,該鄉(xiāng)成立專門的珞巴族演出隊,每年組織村民進行珞巴歌舞表演。珞巴人有即興演唱歌曲的習慣,去的那天夜里,村里燃起了一堆篝火,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珞巴人唱起了一首珞巴新民歌《珞巴展翅飛翔》:“青山笑迎滿天霞光,綠水卷起層層波浪,珞巴新村美麗如畫,邊疆山鄉(xiāng)歌聲飛揚。我們珞巴心紅志壯,迎著太陽展翅飛翔,雙手澆灌滿園春色,祖國邊疆鮮花怒放。我們向著未來,向著燦爛的明天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