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中,傾向用“書聲瑯瑯”。
朗,是形聲字,從月,良聲,本指明亮,如“明朗”“晴朗”“天朗氣清”“豁然開朗”等。引申指聲音清晰、洪亮。如“朗讀”“朗誦”“朗聲”“朗笑”等。
疊字連用,“朗朗”為形容詞,也有相關(guān)兩義:一指明亮、光線充足。如“朗朗乾坤”“秋月朗朗”等。一指聲音清晰、洪亮。《漢語大詞典》釋義:“朗朗,形容聲音清晰響亮。”可用于鼓聲。如唐代韓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詩:“朗朗聞街鼓,晨起似朝時?!笨捎糜谧x書聲。如《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無懼色,朗朗讀書?!钡鹊?。
瑯,也是個形聲字,從王(即玉),良聲,本指瑯玕,即形狀像珠的美玉或美石。
疊字連用,“瑯瑯”是象聲詞,本指石玉相擊的聲音。如漢代司馬相如《子虛賦》:“礌石相擊,瑯瑯礚礚。”也引申形容珠玉以外其他聲音的清晰、響亮。那么,在此義上“瑯瑯”跟“朗朗”的區(qū)別在哪里呢?
古代佩玉之風盛行。玉是貴重之物,“瑯瑯”作為象聲詞,多含有“喜愛”的意思。如宋代蘇舜欽《秀州通越門外》詩:“密樹重蘿覆水光,珍禽無數(shù)語瑯瑯。”詩句用“瑯瑯”描摹珍禽的鳴叫,“珍愛”之情溢于言表。古代重玉,玉被視作高潔的象征,因此,“瑯瑯”也用于“尊崇”的對象。如唐代韓愈《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瑯瑯?!蔽闹小艾槵槨庇糜诹谠白鸪纭敝馐置黠@。古人重視教育,甚至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所以也用“瑯瑯”形容讀書的清朗、響亮之聲,一表示對讀書的“尊崇”。如明代高啟《送高二文學游錢塘》詩:“讀書閉閣人罕識,明月夜照聲瑯瑯?!币苍S隨著玉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的降低,“瑯瑯”的這種用法逐漸在漢語中消失。
可見,在古代漢語中,“朗朗”和“瑯瑯”都可以用來形容或描摹聲音的洪亮、清晰,用于“喜愛”“推崇”的對象時,多用“瑯瑯”。用于讀書聲時,“朗朗”和“瑯瑯”都可使用。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用“朗朗”形容聲音清晰、洪亮,如“歌聲朗朗”“笑語朗朗”“朗朗上口”等等?!艾槵槨北硎窘鹗橛裣鄵糁暎纭坝褚衄槵槨薄爸橛瘳槵槨薄敖鹩瘳槵槨钡鹊?。除此之外,“瑯瑯”通常用于描摹響亮、清晰的讀書聲,如“書聲瑯瑯”“瑯瑯書聲”等。也許,這是人們潛意識里表達對讀書聲的喜愛、對教育的重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