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波
摘要: 在云南地域內,滇南民族傳統(tǒng)村寨有著獨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散布于廣袤土地的習俗禮儀、村社結構、建筑聚落等作為民俗生活載體,表現出的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念不但迥異于都市生活場景,而且與其他地域也截然不同。本文以滇南民族地區(qū)為研究視域,對其傳統(tǒng)民居在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念及在自我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指導下的人居環(huán)境營建的布局方法、建構經驗、材料運用、構造措施等進行論述,探索其教育過程中的環(huán)境倫理表征及其研究途徑。
Abstract: In Yunnan, Sou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a unique typical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whose customs and etiquette, village community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ettlement and othters spreading in the vast land as the folk life carrier have showed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bu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scenes of urban life and that of other areas. In this paper, Southern Yunnan has been take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layout metho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use of materials, construction measures are discus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and self-environmental friendly ethics concepts, so 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education and its research approach.
關鍵詞: 滇南傳統(tǒng)民居;高等教育;環(huán)境倫理表征;研究途徑
Key words: Sorthern Yun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higher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thics characterization;research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6-0248-02
0 問題的提出
滇南民族傳統(tǒng)村寨及民居隱性的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及顯性的在其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指導下的傳統(tǒng)村寨及民居營建實態(tài)是對應的,總結其建造模式并從中尋找基本的法則和建構的相關基本理論,從而能夠為建造及設計實踐提供工具性知識。同時,通過理論研究將其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達到理論化和知識化的目的,以批判和改造建筑學主流理論的方式進入人居環(huán)境學科基礎理論范疇,并達到補充和修正人居環(huán)境學科在環(huán)境友好方面的理論不足和實踐偏差。
1 區(qū)域的典型性
滇南地域選擇的典型性特點使研究整體推進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意味。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置一方景?!暗崮系赜颉钡囊曈虿⒎鞘切姓^(qū)的范圍,而是文化地域的概念。該地域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以及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所綜合決定的。
這一地域的典型性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隨著海拔漸漸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滇南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qū),也有在該地域形成中國最集中、最發(fā)達的梯田稻作區(qū)的地理構成環(huán)境。其次是與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直接相關。地貌特征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區(qū)域內眾山在億萬年間的發(fā)育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呈中部突起、兩側低下的分布形式,從上空鳥瞰,層巒疊嶂,地形綿延起伏,高低錯落,呈“V”形發(fā)育,屬典型的切割山地類型。最后是與其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密切關聯。云南少數民族占中國56個民族中的52個,其中超5000人的26個,而滇南地域又有15個之多,而且該地域多民族共居一山的情況比較常見,整體是根據海拔高低分層棲居,海拔144m到600m的河壩區(qū)主要是傣族的分布區(qū);600m到1000m的峽谷地帶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qū);1000m到1400m的下半山地帶是彝族居住區(qū);1400m到2000m的上半山為哈尼族主要居住區(qū);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帶是苗族、瑤族的棲居帶;城鎮(zhèn)和公路沿線是漢族分布區(qū)。
2 方法與途徑
滇南傳統(tǒng)民居的環(huán)境倫理表征,最主要的研究路徑就是案例研究方法,以個案研究為切入點,層層深入,并在不同的個案當中尋求對比,從而推出一定的模式。
案例選取為了達到可進入性、可獲得性及可操作性,研究將集中于滇南這一文化地域范圍。該地域的選取是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的因素、綿延其間的哀牢山脈和紅河流域、民族類型多樣及其分布特點所綜合決定的。同時,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切片式個案并整體對比的研究進入方式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實證即田野調查。田野考查與分類比較研究相結合,系統(tǒng)了解滇南各地各民族環(huán)境友好營建的歷史和現狀,進而透析其地區(qū)性形態(tài)特征、未來發(fā)展趨勢與借鑒利用對策,并根據其重要性進行不同程度的測繪記錄。為避免落入空泛,我們的田野考查著重關注一些關鍵性的典型實例,通過這些范例來認識各地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的具體情況和生動真象,以及其潛在發(fā)展的可能。因此研究田野調查的基本范圍有:
①測繪和攝影方面,選擇典型的保留完整的環(huán)境友好實例進行測繪和攝影,個體建筑的測繪圖力求真實完整。測繪過程必須進行的入戶調查深入而細致,選擇典型或特殊的建造細節(jié)攝影、拓印、繪制等。
②民間征集方面,對象主要是當地文化文獻資料,包括地方志、文化志、圖集、銘記、地方文人的著作(拓本或抄本)及風水典籍、民謠、俗語、舊聞傳說等。
③訪問與座談方面,對各種人的個別訪問是調查的重要部分,范圍不等的座談會能使參與座談者互相啟發(fā)、鉤沉。訪問縣鎮(zhèn)村文化、史志檔案部門、久居當地的居民、建筑工匠、文人等,可深入了解當地的生活倫理以及風俗禁忌。
④深度觀察方面,觀察的范圍力求廣泛,包括周邊的地形地貌、建筑群體的布局結構,個體建筑型制及其相互關系,包括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觀察體驗。
⑤典型個案方面,挑選若干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具體的剖析,在營建模式的驗證及修正階段,也采用到實證個案進行模式驗證,即試做實驗性規(guī)劃設計個案來驗證和修正模式。
文獻研究也是重要途徑。廣泛收集滇南地區(qū)有關的文史志、縣志、統(tǒng)計年鑒等地方性資料,以及民族民間史詩、傳說、故事、觀念、儀式、禁忌、碑刻、歌謠、舞蹈(民間舞蹈往往模擬實際的生產、生活)歸納總結和分析,為研究提供基礎資料及分析依據,包括那些甚至還不能算是文獻的記錄材料,也可發(fā)現線索和零星思想火花。
綜合分析的方法包括:
①歷時性與共時性分析法。把“觀念及模式”演變的過程放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的變遷中來考察,還要與歷史背景和技術進步聯系起來考察,同時也要考慮其它地區(qū)和工匠流派對其可能的影響。
②整體系統(tǒng)分析法。研究“觀念及模式”與歷史、經濟、文化、信仰、儀式等的全面聯系,并建立相應的對應關系。
③比較分析法。用于研究環(huán)境友好村寨的類型特點及其中建造、營建的特性,以及與周邊傳統(tǒng)村寨的區(qū)別與聯系。
量化研究的途徑采用統(tǒng)計、數學或計算技術等方法來對搜集到的倫理觀念及范例進行系統(tǒng)性的經驗考察。這種研究的目標是發(fā)展及運用與社會現象有關的數學模型、理論或假設。定量研究中最重要的過程是測量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根本上連結了現象的“經驗觀察”與“數學表示”。研究中量化數據包括以統(tǒng)計或百分比等數字形式呈現的各種資料。
3 表現與特征
滇南傳統(tǒng)民居的環(huán)境倫理表征,以理論整理為基礎,系統(tǒng)揭示滇南民族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的倫理觀及其形成機制和運行規(guī)律在云南南部哀牢山脈、紅河流域的廣大傳統(tǒng)民族村寨中,閃爍著樸素而朦朧的智慧之光的民族民間環(huán)境友好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觀,普遍存在,這是滇南各民族在長期與自然的關系調整中提煉并升華而來的,也是適宜于自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
比如,滇南少數民族中的傣、基諾、哈尼、壯、侗等民族都有神林、神樹崇拜,并遵循神山、神林和防火林帶不砍、大頭樹不砍、野果樹不砍、山箐水源林不砍、橡樹不砍、雷打樹不砍的習慣;并有每年特定時期封山禁獵禁伐的習俗;且不得在水源之地殺牲宰獸、不得隨意丟棄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挖土采石、不得在生活用水區(qū)洗滌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毀林開荒、立夏之后禁止砍樹和狩獵等。這些習俗使樹木植被得到保護,維護了當地的生態(tài)平衡。
以推演模式為遞進,推導總結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營建模式并發(fā)展應用其中的民間科學技術。在系統(tǒng)揭示滇南民族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的倫理觀及其形成機制和運行規(guī)律的基礎上,普查、鑒別、精選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營建實例,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通過大量的范例分析與對比,推導總結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營建模式。事實上滇南民族傳統(tǒng)村寨的營建實例已經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例如,哈尼族的居住模式是山脈下半段的梯田、上半段的森林及山腰的村落整體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山下炎熱潮濕,適宜種莊稼;山腰氣候適中,適宜人居住;高山區(qū)陰冷,草木野花、野獸較多,可以適當從事放牧及狩獵活動。這種營建模式與哈尼古歌唱到的一樣:“瞧哦,﹨先祖又把古規(guī)在民阿多傳揚;﹨上頭的山包做枕頭,﹨下頭的山包做歇腳,﹨兩邊的山包做護手,﹨寨子就睡在正中央;﹨神山神樹樣樣不缺,﹨…瞧,那寨腳開出臺臺梯田,﹨層層的稻秧比羅比草興旺?!?/p>
以上這些已經呈現初步規(guī)律性的現象是值得總結的,而且搶救、測繪那些行將湮滅的環(huán)境友好營建范例形態(tài),也需廣泛大量的田野調查及測繪做支撐,非此不足以建立觀念與實例的對應關系,據此推導出的環(huán)境友好營建模式亦不足信。當然,重要的研究內容就是努力使傳統(tǒng)村寨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與環(huán)境友好營建實例建立起可信的對應關系,推演出環(huán)境友好營建模式,使顯性的營建模式與隱性的環(huán)境友好倫理觀結合起來,并把其中的環(huán)境友好民族民間科學技術結合進去,也即是使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研究相得益彰。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研究理論的補正方面,傳統(tǒng)民族村寨環(huán)境友好的營建模式中大量的優(yōu)秀品質和民間智慧,其中有許多具有轉化為“常理和準則”的潛在可能,研究導向在探索對現當代環(huán)境友好人居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實踐具有意義的“工具性知識”,并希望這種基礎性研究對社會發(fā)展“致用”,又能對人居環(huán)境學科主流理論產生補充和修正。用這樣補正過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勢必有新的結果產生。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鎮(zhèn)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戰(zhàn)與機遇——城市規(guī)劃變革的新動向[J].城市規(guī)劃,2010(1).
[2]鮑家聲.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學報,2010(7).
[3][挪威]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黃士鈞譯.居住的概念——走向圖形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
[4]張增船.倫理視域下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J].理論界,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