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維娜,孫法軍,王 艷,蔣向君
(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干部學校,江蘇連云港222100)
·品種簡介·
中熟中粳稻品種連粳12號及其配套高產(chǎn)栽培技術
譚維娜,孫法軍,王 艷,蔣向君
(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干部學校,江蘇連云港222100)
譚維娜,孫法軍,王艷,蔣向君.中熟中粳稻品種連粳12號及其配套高產(chǎn)栽培技術 [J/OL].大麥與谷類科學,2017,34(2):58-60 [2017-03-28].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70328.1658.007.html
通過歸納總結連粳12號的特征特性,從育秧、移栽、分蘗控制、施肥、水漿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方面闡述連粳12號的高產(chǎn)栽培措施,以期為連粳12號的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指導。
連粳12號;特征特性;高產(chǎn)栽培技術
連粳12號(審定編號:蘇審稻 201405),原名“淮粳09-6”,由江蘇省金地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和連云港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以鎮(zhèn)稻88/淮稻7號早熟系配置組合進行系統(tǒng)選育而來,于2009年育成,2011—2012年參加江蘇省區(qū)試,2013年進入生產(chǎn)試驗,屬中熟中粳稻品種,具有米質優(yōu)、抗性好、適應性強、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等優(yōu)點。
1.1 生育期
連粳12號全生育期155.4 d,與對照鎮(zhèn)稻88生育期相當,屬于中熟中粳稻品種。
1.2 主要農(nóng)藝性狀
植株株型緊湊,長勢較旺,葉色淡綠,分蘗力較強,穗型較大,后期灌漿快,熟期轉色好。江蘇省區(qū)試平均結果為株高100.67 cm,有效穗數(shù)20.0萬/667m2,每穗實粒數(shù)133.9粒,結實率90.23%,千粒質量24.7 g。
1.3 米質
根據(jù)農(nóng)業(yè)部食品質量檢測中心2013年檢測結果,米質理化指標:整精米率66.9%,出糙率84.2%,堊白度1.6%,堊白率20.0%,膠稠度70 mm,直鏈淀粉含量16.0%,達國家標準二級優(yōu)質稻谷標準。
1.4 抗病性
由江蘇省農(nóng)科院植保所綜合鑒定:抗條紋葉枯病,感穗頸瘟。接種鑒定:感紋枯病,中感白葉枯病。2015—2016年田間調查結果顯示,連粳12號對黑條矮縮病、條紋葉枯病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性。
1.5 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12—2013年參加江蘇省區(qū)試,2年平均產(chǎn)量為625.9 kg/667 m2,較對照鎮(zhèn)稻88增產(chǎn)2.8%;2013年生產(chǎn)試驗,平均產(chǎn)量665.3 kg/667 m2。
2.1 育秧
5月10—15日落谷,培育壯秧,葉蘗同伸。
2.1.1 種子處理。浸種前1~2 d曬種,用吡蟲啉+使百克+浸種靈浸種,浸種3 d,后清水繼續(xù)浸種,直到種子發(fā)亮,能透過種皮看到種胚為宜。
2.1.2 落谷。旱育秧需在秧田施入土雜肥4 t/667 m2,三元復合肥 60 kg/667 m2,在肥床的基礎上,做好秧板,秧板寬1.2 m,溝寬15~20 cm,溝深10 cm,秧田落谷35~40 kg/667 m2,落谷前注意澆透水。水育秧需施足基肥(秧田土雜肥3 m3/667 m2,多元硅肥10~15 kg/667 m2,三元復合肥40 kg/667 m2),做好秧板,秧板寬1.2 m,溝寬15~20 cm,溝深10~15 cm,達到板面平整、疏松、透氣,秧田落谷20~25kg/667 m2。
2.1.3 秧田管理。旱育秧在3葉1心前注意水分管理。齊苗后,及時揭布,一般晴天下午揭,陰天上午揭,揭布后要及時澆足一次水防止死苗,2葉1心至3葉1心,看苗澆水,如秧苗白天卷葉到傍晚葉片能自己展開則不需要澆水,保持床土濕潤,防止秧苗形成“瘦秧”。移栽前3 d施“送嫁肥”,秧田尿素15 kg/667 m2,后澆透水,防止造成肥害。水育秧秧齡1葉1心前需保持秧板濕潤,灌平溝水,以利扎根立苗,1葉1心后逐步建立淺水層,以利秧苗生長、分蘗。秧齡1葉1心早施“斷奶肥”,施尿素10kg/667m2。
1葉1心至3葉期,噴施多效唑300 mg/L藥液70~100 kg/667 m2(即 15%可濕性多效唑粉劑150~200 g/667 m2對水150~200 kg噴霧),控制秧苗徒長旺長,噴藥時秧田放干水,均勻噴施,避免重噴漏噴。噴施多效唑可以降低秧苗高度1/3,增加分蘗率50%~100%,移栽后大田分蘗提前3~5 d。
2.2 移栽
小麥收獲后應及早移栽,一般6月10-20日栽插,力爭6月25日前完成大田栽插,栽后及時田間管理。
2.2.1 整地。要求田塊平整,寸水棵棵到。基肥采用全層施肥法,施用15%復合肥40~50 kg/667 m2,再施入46%尿素15~20 kg/667 m2,耕前撒施。保證水稻栽秧時,土壤銨態(tài)氮濃度達到100~120mg/L左右。
2.2.2 基本苗。以目標產(chǎn)量650~700 kg/667 m2為例,5葉1心移栽,則基本苗栽1.8萬穴/667 m2,每穴3~5苗,基本苗7萬~8萬苗/667 m2,高峰苗30萬~35萬苗/667 m2。
2.2.3 分蘗肥。分蘗肥宜早施,栽后5~7 d施尿素10~15 kg/667 m2。最遲在9葉期(即7月15日前)施入。切忌肥效在無效分蘗期發(fā)揮作用。分蘗肥的用量控制在總施氮量的30%左右為宜。
2.3 控制分蘗成穗
主莖12葉期即是連粳12號的有效分蘗臨界期,此時需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水稻成穗率。
2.3.1 擱田。總莖蘗數(shù)達到預期穗數(shù)80%時應放水擱田。擱田標準為:保持土壤含水量相當于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80%,如果過干則需灌一次跑馬水,如遇陰雨天,則需開挖排水。通過多次輕擱田控制水稻無效分蘗的發(fā)生。
2.3.2 化控。赤霉素(920)在水稻分蘗盛期噴施具有控制分蘗的作用,且水稻分蘗芽有環(huán)境敏感期,所以在主莖n葉生長時,噴施10 mg/L赤霉素液50kg/667 m2,對n和(n-1)節(jié)分蘗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分蘗控制率可達50%~70%。因此,在總莖蘗數(shù)達到預期穗數(shù)80%~90%時或者在主莖第11葉生長時噴施,有一定的控蘗效果,可提高成穗率16%~20%,特別在連陰雨天難以提早擱田的情況下,噴施赤霉素可較好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在實際田間管理中,可以采用擱田后再噴施赤霉素,2項技術相結合使用可使控蘗效果更好。總之,要確保水稻在7月10日—8月10日期間穩(wěn)長。
2.4 施好穗粒肥
2.4.1 ?;ǚ省1;ǚ适┯靡话阍诘?葉露尖期(即抽穗前20 d),施用尿素10~15 kg/667 m2,氯化鉀15~20 kg/667 m2。施保花肥,一是保蘗增穗,確保有效穗22萬~23萬/667 m2;二是可以防止穎花退化,促進形成大穗;三是可以有效提高上3張功能葉葉綠素含量,延緩葉片衰老,提高光合速率,延長灌漿,增加后期干物質積累。如遇倒3葉露尖時,葉片發(fā)黃,可提前施用復混肥30~50 kg/667 m2,攻大穗、保穗數(shù)。
2.4.2 粒肥。抽穗揚花期可施入尿素4~5 kg/667m2,以延長后期葉片壽命。粒肥施用要根據(jù)苗情和天氣情況而定。如倒1葉中氨的含量達4.0%~4.5%,葉色深綠就少施或不施;如抽穗前后天氣晴好,可選擇施肥;如遇連續(xù)陰雨,則不需施肥,同時還要注意防治穗頸瘟。
2.5 水漿管理
水漿管理堅持原則是“濕潤活棵,薄水促蘗,淺水勤灌,干濕交替”。栽插時減少植傷,寸水活棵,促其早發(fā)棵;分蘗期淺水勤灌,建立淺水層。分蘗數(shù)達預期穗數(shù)80%時(即主莖葉齡11葉期)放水擱田,保持多次輕擱,若遇陰雨天則需挖溝排水,確保穩(wěn)產(chǎn)。水稻倒3葉露尖時幼穗進入分化期,建立淺水層,并保持灌水次次清。抽穗灌漿期,濕潤灌溉,保持干濕交替,在水稻收獲前7~10 d停止灌溉。對于大面積小麥的全量秸稈還田田塊,在栽培上建議除稻田打藥、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外,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為主。
2.6 草害防治
2.6.1 栽前除草。整地后封閉除草,選擇在土壤沉實期至插秧前進行封閉化除,保證除草效果,減少秧苗損傷?;x用對秧苗傷害相對較輕的除草劑,嚴格農(nóng)藥安全使用準則,合理科學使用;采用60%丁草胺乳油100~120 mL/667 m2或高效殺草丹乳油100~150 mL/667 m2,配素土20 kg,上淺水撒施,保持淺水層3~5 d左右待插。莖葉處理的除草劑選用、噴施時間和方法應根據(jù)田間草相而定。
2.6.2 栽后除草。水稻栽插后3~5 d或稗草1葉1心前噴施除草劑,可用丁·芐150 g/667 m2拌潮細土或者與10~15 kg/667 m2尿素拌勻后撒施除草,施藥后需保持田間3~4 cm淺水層。
2.6.3 返青后化除。返青后化除以闊葉和莎草為主的田塊,在移栽后7~12 d,用10%芐磺隆可濕性粉劑20 g/667 m2與20 kg潮細土拌勻后撒施。以闊葉雜草和稗草等禾本科雜草混生田塊,移栽后5~7 d,用18.5%異丙草胺·芐(稻田一次凈)45 g/667 m2或稻草畏50~60 g/667 m2拌潮細土20 kg均勻撒施。
2.7 病蟲害綜合防治
苗期以防治灰飛虱、一代二化螟、稻薊馬為主,生育中期以防治白葉枯病、紋枯病、縱卷葉螟、二代二化螟等為主,抽穗期則注意防治稻瘟病,抽穗后期需警惕褐飛虱的侵害。水稻抽穗結實期需要做好紋枯病、穗頸瘟、飛虱、葉蟬等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紋枯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667 m2或2.5%井岡霉素100 mL/667 m2對水50 kg/667 m2噴霧;穗頸瘟一般在破口期、齊穗期各噴藥1次,每次用75%的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 30~40 g/667 m2或75%的豐登20~30 g/667 m2,或40%的富士一號100 mL對水40~50 kg/667 m2噴霧;飛虱、葉蟬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30~50 g/667 m2或1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2 g/667 m2,或10%葉蟬散可濕性粉劑250 g對水 50~60 kg/667 m2噴霧,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50 mL/667 m2拌細沙土20 kg撒施。
為了使診斷準確,在秧苗期要標記葉齡,移栽到大田后再標記2~3次,以便隨時掌握葉齡生育進程,秧苗(6葉1心移栽)要帶3~4個分蘗,移栽后3~5 d要查苗,看是否返青,心葉是否恢復生長,7~10 d看是否恢復分蘗,最高分蘗控制不超過30萬/667 m2。抽穗期封行,葉面積指數(shù)7~8,抽穗后30 d,每株仍保持3片綠葉。
[1]盧百關,方兆偉,秦德榮,等.中粳水稻新品種連粳7號選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措施 [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1(12): 144-145.
[2]方兆偉,盧百關,樊繼偉,等.抗條紋葉枯病粳稻新品種連粳4號的選育[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7(5):60-61.
[3]袁生堂,袁彩勇,王 健,等.中粳稻新品種準稻9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6(2):37-38.
[4]周銘成,吳金書,陳正龍,等.粳稻武運粳7號超高產(chǎn)群體質量栽培技術研究[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8(1):23-26.
[5]盧百關,樊寧生,樊繼偉,等.中粳稻新品種連粳6號的選育及特征特性[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0(2):99-100.
S511
:B
:1673-6486-20160271
2016-10-24
江蘇省三新工程[SXGC(2014)116]。
譚維娜(1984—),女,碩士,農(nóng)藝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研究。E-mail:tanweina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