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塢主人
有個朋友跟我說過:每個習慣把水果切塊吃的人,都值得珍惜。她總結了四個理由:一、這是一個健康的人。習慣把水果切成小塊再吃的人,吃東西一定慢條斯理。二、這是一個耐心的人。一個會把水果洗凈、削皮、切成小塊的人,做事一定心平氣和、不厭其煩。三、這是一個懂得分享的人。再小的蘋果切成塊,也有與朋友一起品嘗的可能。四、這是一個自律的人,懂得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精致。
你看,一個吃水果的習慣,被上升到了看人品的高度。中國人歷來喜歡鉆研“識人術”,而餐桌則歷來是識人的重要考場。
看過一個故事,作者說和父親一起跟朋友吃飯,父親是初見朋友,可回家,卻對作者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他夾菜總用筷子劃拉幾下,只夾自己愛吃的。對一盤菜,他都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面對利益,他一定會不擇手段。”后來發(fā)生的事,印證了父親的話。
有個公司招聘創(chuàng)意人才,最后有兩個人選,老板很難抉擇,于是決定跟他們吃一次牛排。牛排端上來了,其中一位撒了一些鹽才開始吃。另一位則先吃一口,撒了些鹽。老板決定要后者。老板說,如果你沒吃,怎么能武斷地認為一定不夠咸?我要的是有創(chuàng)意的人,不是自以為是的人。
玻璃大王曹德旺早年有次招人,四個人都很優(yōu)秀,讓他難以定奪,于是他便請四個人去吃餃子。大家在飯桌上談笑風生,最后他突然問“你們吃了幾個餃子”,三個人都說不知道,只有一個人說吃了32個,于是他被錄用了。因為這是一個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的人。
所謂識人術,難免主觀武斷。但餐桌上確實能看出許多端倪,因為“食色,性也”,美食當前,你會暴露出本性。而且,吃飯作為你每天要做的事,凝聚了你太多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甚至是你的教育經歷、家庭階層……所以法國人說“告訴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
摘自《周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