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哲倫
釣魚島風(fēng)波、南海仲裁、薩德危機(jī)……近幾年國際形勢暗流涌動,于是乎,明星轉(zhuǎn)發(fā),大V號召,民眾游行,張三不滿,李四示威,多難興邦,化憤怒為力量。各種愛國的激進(jìn)文字仿佛一夜間霸占了所有版塊頭條。愛國仿佛成為了一時間的時尚潮流,沖擊著人們的視野。于是我聽到有人義正言辭地大喊:“你為什么不愛國?你憑什么不愛國?外國人有我們這樣的民族凝聚力嗎?外國人憑什么來侵犯我們的權(quán)利?他們是在犯罪!不加入我們的都是包藏禍心的!”于是時間日益發(fā)酵,后續(xù)便有了“肯德基事件”,愛國,封殺某國明星;愛國,打砸日本車,愛國?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眾生喧嘩下,形形色色的言論,亦正亦邪的倡導(dǎo)。當(dāng)一股潮流足夠強大時,就會扭轉(zhuǎn)道德的界限。每個人都在發(fā)聲,每個人都在努力扮演著愛國的角色。殊不知,在災(zāi)難中迸發(fā)出的美麗愛國光輝固然令人目眩神迷,而那些人云亦云盲目沖動的浮躁也令人唏噓不已。
試問,到底什么是愛國主義?詞典給出的解釋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的思想”。顯然,這是一種極為理性的自我觀念。由感而發(fā),歷久彌新。而當(dāng)今社會上這股近乎瘋狂的愛國熱潮卻完全脫離了初衷。起哄式的傳揚愛國文化,兩種起哄都源于生怕被視作異類的自卑與狡黠,帶著些作秀的夸張與做作,席卷大街小巷,卻欲蓋彌彰,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撤。
說話只要一個人發(fā)聲就可以了,但沉默卻要所有人配音,身為同是血氣方剛的有志青年,愛國心切的激動可以理解,但在表達(dá)自己觀點之前,不妨先全面的了解一下新聞,學(xué)會傾聽客觀的評價,冷靜思考,最終再作出理性的判斷。不止一次見到過前一秒還不知道南海仲裁為何物,下一秒就被輿論沖昏頭腦嚷著要開仗的人們,他們肆無忌憚地噴著口水,發(fā)表著過激的言論,褻瀆著愛國的情懷,刷新著道德的底線,自以為是地標(biāo)榜著自己。這樣毫無思想價值的所謂的愛國,豈不諷刺?正是這樣不負(fù)責(zé)任的言語,動了大眾的愛國之心,拉低了國民的素質(zhì)!大腦是好的,真希望人人都有。
李白用文字歡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备郀柣梦淖指吆簟白尡╋L(fēng)雨來得更猛烈一些吧!”魯迅用文字怒“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用于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而絕不是用來扭曲三觀,亂人心志的!
別讓過激的言論動了我們的愛國心。
【推薦理由】
(薦評: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