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旭 王文清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00)
力臂演示器的設計制作
張新旭 王文清①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00)
運用帶均勻小孔的ABS板,設計、制作的“力臂演示器”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認識到力對杠杠的轉動作用與“力臂”的關聯(lián),進而為學生建構“力臂”概念奠定基礎.
力臂;演示器;制作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建構“力臂”概念時存在一定困難.一線教師為了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來建構“力臂”的概念,設計、制作了相應實驗裝置,主要有以下兩類:
第一,如圖1是教學中常用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它的主要作用是探究杠杠的平衡條件.因杠桿平衡恰在水平位置,此時“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與“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恰好重合,這容易引起學生對“力臂”概念的錯誤理解.
第二,對前一裝置的改良,大概有以下三種:
(1) 如圖2所示,用彈簧測力計代替杠桿一側鉤碼;在支點處安裝一個可以旋轉、伸縮的裝置標志“力的作用線”和“力臂”.
此實驗裝置的不足是:手動控制彈簧測力計時穩(wěn)定性差,實驗原理的解釋比較復雜.
(2) 如圖3所示,在支架上裝上一個定滑輪,杠桿的右端固定一個細繩使其通過定滑輪懸掛鉤碼,由支點到細繩的距離來標志“力臂”.
此實驗裝置的不足是:實驗裝置需要讓學生理解定滑輪的作用后才能進行實驗探究,而講述滑輪的工作原理要應用到杠桿原理,在知識順序上不夠合理.同時“力臂”的標志不夠明顯.
圖3
(3) 如圖4所示,杠桿右側與水平方向呈30°夾角,兩端安裝配重夾,使杠桿平衡.畫出“力的作用線”,以標志“力臂”.
圖4
此實驗裝置的不足是:采用帶有配重夾的彎折杠桿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在標志“力的作用線時”需將杠桿移動至黑板上,使操作過程變得繁瑣.
通過對以上實驗裝置的分析、借鑒,筆者設計、制作了“力臂演示器”,如圖5所示,此實驗裝置操作過程簡單,對“力的作用線”的標志更加明顯,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和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就可以進行實驗探究,易于幫助學生認識力對杠杠的轉動作用以及力臂的概念.
鐵架臺一個,長347mm、寬60mm、帶均勻小孔(小孔直徑3mm)的ABS板材一塊,外徑5mm、內徑4mm、長32mm的玻璃管一根,鋁絲兩根等.
如圖5所示,取一塊帶均勻小孔(小孔大小相同,小孔的間距也完全相同)的ABS板作為杠桿,在板的上方正中固定一個水平儀,通過觀察水平儀中液泡,可以確定杠桿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取一個鐵架臺作為支架,將一個大小適中的螺絲固定在鐵架臺上;ABS板上橫向小孔數(shù)為奇數(shù),中間位置一豎排小孔均可套在鐵架臺的桿上作為支點,在兩側懸掛兩個完全相同的細鋁絲掛鉤用于懸掛鉤碼.
圖5
圖6
(1) 杠桿的制作
如圖6所示,所取ABS板,橫向89個小孔,豎向13個小孔,使板材中間位置豎排任一小孔套在鐵架臺的桿上時,可處于平衡狀態(tài).為了便于觀察,將板材每三橫排小孔和每七豎排小孔的相交處作為懸掛掛鉤的小孔,用記號筆將其標志出來.
(2) 水平儀的制作
如圖7所示,在玻璃管的一端涂上大力膠,待其凝固之后,向玻璃管內加水并留有適量的空氣,將玻璃管的另一端也涂上大力膠、封口.
圖7
(1) 組裝演示裝置,取適量鉤碼,用掛鉤掛在支點左右兩側同一橫排黑線所標志的小孔上,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
(2) 保持左側掛鉤懸掛位置不變,將右側掛鉤懸掛點左右移動,觀察杠桿是否平衡;
(3) 保持左側掛鉤懸掛位置不變,再將右側掛鉤懸掛點上下移動,觀察杠桿是否平衡;
(4)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右側砝碼懸掛點左右移動時杠桿不平衡,而上下移動時(力的作用點發(fā)生了變化)杠桿依然平衡?由此分析并認識“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對杠桿的轉動作用,進而建立“力臂”的概念.
本演示裝置的杠桿支點及力的作用點均可以有多種選擇,而力的作用線的標志更加明顯.在幫助學生認識力對杠杠的轉動作用與“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的關聯(lián)時,更加方便、簡明.
[1] 姜蘭,孫偉.平面鏡成像實驗和引入力臂實驗的改進[J].基礎教育研究,2013,(6).
[2] 王愛生.利用生活經驗突破“臂教”難點初探[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5,(8).
[3] 盧軍委.創(chuàng)設“沖突”情景 建構“力臂”概念[J].物理教師,2013,(6).
[4] 朱向陽.通電平行直導線相互作用演示裝置[J].物理之友,2015,(3).
①名師簡介:王文清(1962— ),男,山西保德人,博士,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物理之友》編委,主要研究物理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