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地
春節(jié)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在古代也叫過年關。每當春節(jié)到來之際,上至皇宮貴族,下至民間百姓,都要隆重歡慶。在民間的眾多歡慶方式中,除了放炮竹、點煙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那就是張貼新年畫,用以祈求新的一年莊稼豐收、生活幸福美滿。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在蘇州一些商鋪和人家里,你或許能看到一幅名為《一團和氣》的傳統(tǒng)年畫,這幅蘇州桃花塢年畫的代表作相傳為明成化元年(1465)憲宗朱見深即位后所繪制。因為象征吉祥和諧,至今許多蘇州人家中張貼此畫。圖中的喜神頭梳銀錠雙髻寓意著財富,肩披桂花寶蓋寓意著吉祥,頸戴元寶銀鎖寓意著長壽,上穿八仙紅襖寓意著力量,下著鵝黃裹褲寓意著高貴。喜神彎眉笑眼滿臉喜紋,嘴似金元寶,鼻若銀懸膽,身呈團形,豐碩圓滿,盡顯大富大貴之相,其手持卷軸上書“一團和氣”四字。此圖觀之十分有趣,畫面整體看起來有如一團坐的老人。其內容與蘇州人講話文氣、“金(敬)相鄰,銀(迎) 親眷”“和氣生財”的民俗民風密切相關。
最具代表性的桃花塢年畫——美人圖
輾轉流轉數(shù)百載
年畫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是隨著中國農(nóng)歷新年風俗的形成而形成的,主要是在農(nóng)歷新年時張貼在住宅大門和居室內;但這不代表年畫就簡單地局限于新年用品,它還包括民俗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福祿壽財?shù)燃轱L俗、嬉戲游藝用品等。
中國最早形式的年畫是“門神”。真正意義上的門神畫,源自于英雄守護門戶驅除邪惡的民俗。在漢代文獻中,已有了關于門神畫的記載。蔡邕在《獨斷》中說到:“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驅除之也,乃畫荼、壘并懸葦索于門戶,以御兇也。”“荼”即“神荼”,“壘”即“郁壘”。傳說神荼、郁壘是兩兄弟,能夠捉鬼。這個神話也許就是門神畫產(chǎn)生的緣由。
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的手繪門神像是年畫的最初形式。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到唐宋,門神畫已經(jīng)相當普遍。由于雕版印刷技術的推廣,到明代,年畫也由以手繪為主逐步轉向版印為主,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流行開來。人們紛紛將財神、福祿壽三星、關公、八仙等宗教神像請進家里,進而教化、戲文等新題材也在書肆或年畫作坊中應運而生,并廣為傳播。正如我國著名學者阿英先生在《中國年畫發(fā)展史略》中所說的:“自明代起,隨著木刻版畫的發(fā)展,年畫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廣大人民群眾審美愛好影響下,歷代民間匠師不斷創(chuàng)造,使得年畫這種藝術形式日臻完善,成為“適應慶賀春節(jié)的俗尚,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群眾美好希望”的一種獨特畫種。它用色艷麗,造型夸張,極具裝飾感。
在年畫的發(fā)展過程中,曾有過各種不同的名稱:宋代時,被稱為“紙畫兒”;元代時,稱“消寒圖”;明代時,稱“畫帖”;清初,有“衛(wèi)畫”“花紙”和“畫張”等名稱。清道光年間,始有“年畫”一詞;到民國時期,該詞被廣泛使用。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不同地區(qū)民俗習慣的不同,各地年畫的發(fā)展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特色。其中,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祈禱風調雨順、蠶絲豐收的蠶花茂盛年畫
蘇州的桃花塢曾是江南民間年畫生產(chǎn)的薈萃之地,發(fā)展最早,延續(xù)時間較長。明末蘇州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有一首歌詠桃花塢的詩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換酒錢?!边@首詩使得桃花塢聲名鵲起,人們因而習慣將蘇州年畫稱為“桃花塢年畫”。由于蘇州又名“姑蘇”,故蘇州木版年畫又被稱為“姑蘇版”或“蘇州版”。它是由宋代雕版印刷工藝的繡像圖演變而來,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桃花塢年畫在明代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民間藝術形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明末清初,蘇州當時的畫鋪約有四五十家,主要集中在楓橋、山塘街、虎丘和閶門內桃花塢至報恩寺塔一帶,年畫出產(chǎn)量達百萬張以上,不但滿足了江蘇本地的需求,還銷往全國各地,同時也隨著商船遠銷到南洋等地。
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斷,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起始年代應不晚于明代。國內現(xiàn)存清初精印年畫《姑蘇閶門圖》是桃花塢木版年畫中的精品,刻印技法已相當完善。
江南市井畫卷
作為聞名中外的江南水鄉(xiāng),蘇州文風昌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郁的吳地民風民俗孕育了獨具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桃花塢年畫。無論是從題材、刻繪,還是色彩上,它都與當?shù)氐娘L土人情結合緊密,反映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桃花塢年畫具有圖文并解、題材多樣、故事連續(xù)的特質。由于年畫銷售集中在農(nóng)歷臘月,因此一般都是以表現(xiàn)喜慶祥和的熱鬧景象和祈福避邪等為題材。桃花塢年畫也不例外,其主要形式有門畫、中堂和屏條等,多以祈福迎祥、驅兇避邪為主,富含深刻的寓意。
在題材上,桃花塢年畫除了和其他地方年畫共有的神像之外,還常常以描述城市生活和市民風俗為主,尤以風景、仕女和文學、戲曲、歷史故事最為典型。如戲文故事題材,表達了民眾對于英雄的敬仰,對善惡的辨別和對自由的贊美。娃娃美人類年畫多以娃娃、美人為內容,反映的是人們向往家庭美滿、多子多福的心理。
桃花塢年畫中的精品之作《姑蘇閶門圖》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當時蘇州著名年畫鋪——寶繪軒刊印的一幅年畫。它以大對屏的形式,左右雙幅合成全景,場面宏大。年畫采用鳥瞰式構圖向人們展示了當年姑蘇城的繁盛。整幅作品主要描繪近處護城河兩岸和吊橋上下繁華熱鬧的街市,河面上穿梭忙碌的各類船只和遠處綿延的城墻街道、林立的帆檣,成蔭綠樹中隱約的樓閣以及高聳入云的報恩寺塔。無論是街區(qū)、船只,還是畫中300多個人物,每一處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置身于當年姑蘇閶門一帶的繁華市井與滾滾紅塵之中。
類似題材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還有《姑蘇萬年橋圖》,僅從清乾隆五年(1740)到乾隆九年(1744)流傳下來的就有三幅,皆為鳥瞰式構圖,儼然一幅幅生動立體、千姿百態(tài)的江南城市日常生活的歷史畫卷。
此外,江南市民所喜愛的戲文故事類年畫題材,大多以多張連續(xù)性畫幅來表現(xiàn),如《楊家將》《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定軍山》等。這些圖文并解的作品更接近于當?shù)厥忻竦娜粘I?,因此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
桃花塢年畫身處吳地,注定離不開吳文化的暈染。在桃花塢年畫中,有不少以蘇州一帶的小橋流水、白墻黛瓦、枕河人家、蘇州園林等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充滿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俗人情和神韻,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純樸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
俗文化中的一介雅士
與北方年畫粗獷豪放、鮮明熱烈的風格不同,桃花塢由于受到明朝金陵、徽州書籍木刻版畫的影響,色彩清秀,風格較為雅致,年畫的畫面構圖開闊深遠,帶有濃郁的書卷氣和詩情畫意。據(jù)說,當年名列明末蘇州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不僅在桃花塢年畫的興盛地——桃花塢一帶居住生活,他還親手繪制過年畫畫稿。這雖然只是傳說,無據(jù)可考;但多少能夠說明,桃花塢年畫在藝術形式上受到江南士人文化的影響與熏陶。
日本浮世繪作品深受桃花塢年畫的影響
與其他地方的年畫相比,桃花塢年畫更為精細雅致、溫婉細膩,它與蘇州的古典園林、昆曲以及蘇繡、蘇雕、蘇扇、蘇箋等一樣,處處體現(xiàn)出江南水鄉(xiāng)細致、精到、雅趣的風格。
在傳統(tǒng)民間年畫中,蘇州桃花塢年畫的色彩是最淡的,其風格冷峻內秀??梢哉f,蘇州桃花塢年畫是俗文化中雅的代表。桃花塢年畫的色彩以桃紅、大紅、黃、綠、紫、淡墨為基本色,熱鬧喜氣中透著樸實清雅之美。特別是清末民初開始,桃花塢年畫在戲文故事題材上使用紫色,并逐漸將紫色擴展到其他題材,為自身打上了更為鮮明的藝術印記。
桃花塢年畫主要是用色版來套印,一版一色,最細膩的年畫甚至需要使用幾十塊不同顏色的色版來印制,它更強調用版來作畫,更突出的是版味,而不是像楊柳青年畫那樣,在用版印制之后還需要有繪和裱的環(huán)節(jié)。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樣也會孕育一方文化。蘇州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士人文化的顯著特征,歷來以精細雅致的風格而獨樹一幟,這種文化影響注定了桃花塢年畫在構圖上追求豐滿而均衡的藝術風格。從前述的《姑蘇閶門圖》中,我們不難看出,整個畫面的構圖豐滿但并沒有讓人感覺擁堵。作者在遠近虛實的變化中尋求均衡的效果,但依然能生動地表現(xiàn)閶門一帶的繁盛,令人絲毫不覺得刻板。縱觀整個畫面,我們會覺得它與國畫似乎有著相似之處,又有著明顯的差異。
桃花塢年畫非常注重的“美”,不單單表現(xiàn)在畫功的精美上,還表現(xiàn)在線條的流暢處理上,以及構圖的細膩程度上。以桃花塢年畫中知名度頗高的《美人插花圖》為例,美人的一顧一盼,一嬌一嗔,都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來,令人動容。
桃花塢年畫以木板雕刻,在板材的選用上甚為講究。為了防備板材變形、開裂,一般會選擇質地堅硬、木紋細密、光潔無節(jié)疤且不易裂開的板材,梨木常會被用作刻版材料。
一幅上乘的桃花塢年畫在線版刻制上,不但講求線條流暢,經(jīng)久耐用;而且特別強調能富有版味,再現(xiàn)原稿的風貌。
總體來說,桃花塢年畫有極富裝飾性的美感和浪漫主義色彩,它以鮮明突出的主題、明快簡潔的線條、生動質樸的形象以及細膩的構圖和細節(jié)表現(xiàn),完美地展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把觀者帶進令人陶醉的煙雨江南。
火種播撒與香火延續(xù)
當年,桃花塢年畫的銷售地區(qū)除江、浙、皖外,還遠及贛、鄂、魯、豫和東北廣大地區(qū)。清代,每到農(nóng)歷九月,蘇州的桃花塢及山塘一帶便熱鬧起來,人們挑擔推車,遠道而來,多以米、花生、瓜子和油等換取年畫。
當?shù)啬戤嫷匿N售一般分為畫鋪兼營、攤販推銷和肩販兜售三種。值得一提的是肩販,他們把年畫背在身上,走村串鎮(zhèn),每到一地,油紙一鋪,年畫一攤,邊賣邊唱,吸引買主。這些唱詞來源各有不同,或祖?zhèn)?,或?chuàng)新;唱腔也不盡相同,有的類似山歌小調,有的介于山歌與順口溜之間,唱詞通俗詼諧,趣味盎然。
明末清初以來,桃花塢年畫一直影響著上海、揚州、南通、南京等地的年畫藝術和市場。上述地區(qū)紛紛效法蘇州生產(chǎn)年畫,其中許多畫商將其畫稿委托桃花塢畫鋪代為刻印;有的則在桃花塢年畫圖樣的基礎上翻刻和印刷,其風格與桃花塢年畫大同小異;還有的則學了桃花塢年畫的刻印技術、工具、色料后,在當?shù)刈粤㈤T戶……這些地方的年畫藝術雖融匯有當?shù)靥攸c,開創(chuàng)了新的風格,但畢竟源出桃花塢。
清咸豐、同治以后,桃花塢年畫一度向上海小校場遷徙。上海小校場位于上海老城區(qū)城隍廟附近,原為上??h駐兵演武之處。自清嘉慶以來,廟會興起,逐步形成商業(yè)區(qū),年畫商也沿城隍廟設店經(jīng)營。1860年太平天國東征期間,蘇州桃花塢一些年畫店為躲避戰(zhàn)亂遷聚于此。清末,上海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市場繁榮,大批蘇州畫家、工匠先后受聘于此。因此,上海小校場年畫應該是屬于桃花塢系統(tǒng),其發(fā)展主要是清同治至光緒的近50年間。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它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桃花塢年畫的香火,最終還是在家鄉(xiāng)蘇州一直延續(xù)到新中國成立。
桃花塢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房志達展示年畫制作過程
西畫東漸與東藝西傳
晚明以來,在利瑪竇、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和畫家的影響下,基于實證主義的幾何透視學開始影響我國的繪畫作品,對中國繪畫了解和掌握空間原理起到很大作用。桃花塢年畫也受到這種繪畫技巧的影響。
清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中的一些作品出現(xiàn)“仿泰西筆意”(《山塘普濟橋圖》)、“法泰西筆意”(《全本西廂記》)、“仿大西洋筆意”(《靈臺行樂圖》)等題識,桃花塢年畫的創(chuàng)作者開始以西洋繪畫技法生產(chǎn)、表現(xiàn)一些社會風俗類的畫作,呈現(xiàn)出別開生面的西洋趣味。所謂泰西,通俗來講,指的就是西方。
桃花塢年畫對泰西筆意的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桃花塢年畫的寫實手法吸收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則。像是《姑蘇萬年橋》《姑蘇閶門圖》等都運用了這一原理。這些作品的畫面布局由近及遠,由大及小,比例也比較協(xié)調,空間層次的深度和廣度得以展現(xiàn)。其次,桃花塢年畫首次以科學的方法運用明暗光影的知識,打破中國年畫固有的表現(xiàn)形式。很多描繪大型場景的桃花塢年畫,畫面光線統(tǒng)一,準確描繪物象因光線照射而形成的光與影。第三,桃花塢年畫在制版等方面同樣也受到西方版畫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年畫墨色僅有一次印刷,并沒有深淺墨色的二次印刷。而桃花塢年畫有部分作品分墨色深淺兩版印刷,然后再以手工敷暈色彩。這種西式版畫處理手法使畫面層次更為豐富,空間更加廣闊。
桃花塢年畫不僅吸收著西方文明的精華,它還隨商船漂洋過海到日本,影響了日本浮世繪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通過浮世繪間接影響了歐洲的繪畫藝術,桃花塢年畫因此被海外媒體譽為“東方古藝之花”。
在日本古典美術中,浮世繪的知名度最高。“浮世”乃瞬息即逝的塵世之意。浮世繪是江戶時代以江戶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風俗畫,其發(fā)展和印刷業(yè)有密切的聯(lián)系。浮世繪樣式的發(fā)展主要是在木版畫形式上進行的,因此人們提到浮世繪,往往就是專指木版畫形式,其中以刻繪美人畫和風景畫等居多。
明末清初,桃花塢年畫就已經(jīng)流傳到日本。有研究稱,日本的浮世繪在桃花塢木版年畫的影響和啟發(fā)下進入新的藝術境界:“中國年畫感動了日本浮世繪版畫家,浮世繪的新構思無不以此參考?!?/p>
桃花塢年畫對浮世繪版畫的主要影響,首先是透視和明暗畫法的運用,并成為“西畫東漸”大背景下,向日本輸入西畫技法重要的“二傳手”。
浮世繪的色彩起初與桃花塢年畫的色彩有著相似之處,僅有單一的墨色,后來才出現(xiàn)赤版,以紅為主,再加印黃和綠。這種印制版畫的技術,在色彩、人物造型、構圖等形式上都受到桃花塢年畫的影響。在浮世繪中,還出現(xiàn)模仿桃花塢年畫的作品。二者的相同之處還包括組圖系列的形式、續(xù)繪的構成(數(shù)幅畫面擁有相同的背景)等。
桃花塢年畫傳入日本后,又通過浮世繪輾轉傳入歐洲,對歐洲19世紀興起的后期印象派油畫的技法和風格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浮世繪中的前縮透視法、散點透視法及重疊透視法,被馬奈、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畫家運用到他們之后的繪畫之中,對西方繪畫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莫奈的《睡蓮》系列作品和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浮世繪的影子。追根溯源,這其中也有桃花塢年畫的功績。和日本浮世繪一樣,桃花塢年畫為世界繪畫藝術的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重現(xiàn)桃花灼灼
清康熙年間,桃花塢年畫得到發(fā)展;至雍正、乾隆時期,更為興盛,與天津楊柳青年畫齊名,史稱“南桃北楊”。
近代社會劇變之下,蘇州繁華不在,桃花塢年畫逐漸失去當年的榮耀。太平天國時期,蘇州年畫遭戰(zhàn)火破壞,元氣大傷。加上西方現(xiàn)代印刷技術的傳入,大量石刻年畫傾銷,桃花塢年畫逐漸喪失原有的城市市場,走向衰落。
新中國誕生,桃花塢年畫獲得新生。1956~1959年,桃花塢年畫藝人試印水印木刻《屈原》《蘆葦小鳥》及詩箋、《1957年春牛圖》和陳老蓮的《水滸葉子》等作品,刻印俱佳,紙墨精良,受到郭沫若、傅抱石等文化大家的贊賞。
改革開放之后,出現(xiàn)桃花塢年畫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潮,一大批題材新穎、形式生動的年畫作品相繼問世,受到社會好評。
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手工藝,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已不單單是一種用來美化居住環(huán)境、烘托節(jié)日喜慶氣氛的裝飾繪畫藝術,它代表了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對于避邪驅鬼、驅災御兇、祈福迎祥等美好意愿的追求,更是一種傳統(tǒng)文明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文化,我國在2006年將桃花塢年畫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桃花塢年畫重新迎來桃花灼灼的日子。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