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阿Q之死探求辛亥革命時期的法律狀況,反思法律異化的原因非常重要。辛亥革命前后,政權(quán)動蕩導致法律的恣意和濫用非常明顯,法律異化嚴重。一方面,阿Q之死的全過程反映了封建執(zhí)法粗暴野蠻、封建審判顛倒黑白;另一方面,阿Q希望通過革命改變現(xiàn)狀的樸素的正義訴求值得肯定。
關(guān)鍵詞:執(zhí)法;冤案;革命;法律異化
一、阿Q之死的程序法分析
(一)逮捕:封建執(zhí)法粗暴野蠻
逮捕是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最嚴厲的強制措施,要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逮捕必須滿足相應(yīng)的證據(jù)條件、刑罰條件以及采取其他措施尚不足以防止其社會危害性的情況下才得適用,而從阿Q案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封建執(zhí)法程序完全蔑視法律和人權(quán)。我們可以在下面的文字當中加以佐證:
“趙家遭搶之后……那時恰是暗夜,一隊兵,一對團丁,一對警察,五個偵探,悄悄地到了未莊,乘昏暗圍住土谷祠,正對門架好機關(guān)槍;然而阿Q不沖出。許多時沒有動靜,把總焦急起來了,懸了二十千的賞,才有兩個團丁冒了險逾垣進去……”。
這段文字生動的再現(xiàn)了我國封建社會執(zhí)法的丑態(tài)。首先夜間執(zhí)法確能乘犯罪嫌疑人不備,而將其捉拿,提高執(zhí)法效率,但卻置公民的人權(quán)于不顧,會在公民之間制造嚴重的恐慌。其次,逮捕手無寸鐵的阿Q時,當局興師動眾,把總一急之下懸賞二十千,才有兩個團丁鼓起勇氣進了土谷祠,可見執(zhí)法成本之高。最后,參與執(zhí)法的有代表封建舊勢力的兵和團丁,也有代表新勢力的警察和偵探,說明辛亥革命前后政權(quán)很不穩(wěn)定,封建舊勢力干預和操縱著司法。
(二)審判:一場滑稽劇
我們知道早在唐代就有死刑復奏制度,清末修律以后我國在訴訟審判制度上開始實行四級三審終審制,說明我國自古就有審慎用刑的法制傳統(tǒng)。而在老頭子和長衫人物對阿Q的審判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場顛倒黑白、充滿罪惡的滑稽?。骸澳銖膶嵳衼戆?,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遍L衫人物按照事先擬定的“莫須有”的罪名厲聲申斥,然后又把早已擬好的案卷擺在目不識丁的阿Q面前,強迫他畫押認罪。死刑狀上那個瓜子形圓圈的描寫,既是對阿Q精神麻木的有力刻畫,也表達了對暗無天日的法庭使勞動人民投訴無門、求生無路的憤怒控訴。而從阿Q案的審判過程來看,顯然不合情理,也不合當時的法律。所以,在混亂的時代里,代表正義的法律實際上被懸置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命令和權(quán)威。
(三)合議庭評議:利益驅(qū)動下的判決
把總和舉人老爺都把個人名利看得比國家法律重的多,但由于既得利益不同,因此他們在給阿Q下判決時產(chǎn)生了激烈的利害沖突。舉人老爺主張首先要追贓,因為他寄放在趙府的幾箱衣物被劫,倘若追贓還有可能保住自己的財產(chǎn)。而把總主張首先要示眾,他還直言不諱的把內(nèi)心算計講了出來:“ 懲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黨還不上二十天,搶案就是十幾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他要將阿Q示眾,懲一儆百不過是幌子,實質(zhì)是想擴大聲勢,挽回丟了的面子。天平的兩端嚴重失衡,正義充當了政治的遮羞布,這不僅是阿Q的悲劇,同時也是法律的悲哀。
通觀阿Q案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窺探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法律狀況,法律實際已經(jīng)異化為掌權(quán)者欺壓弱小的工具。呂世倫認為:“一個社會處于沒落時,法律便會發(fā)生異化,衍生出荒誕,使人趨向于非理性?!币虼耍 冤案實質(zhì)上是法律異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
二、阿Q之死的實體法分析
以上我們主要從程序法層面分析了阿Q之死的全過程,那么對于阿Q之死,我們又該怎樣評價呢?筆者認為,阿Q并非罪有應(yīng)得而是英勇就義。
首先,從前面的分析可知,阿Q之死從頭到尾就是一起冤案。阿Q被指控為搶劫趙府的真兇,但文中有這樣的描述:
“阿Q的心砰砰的跳了。小D說了便走;阿Q卻逃而又停的兩三回。但他究竟是做過‘這路生意的人,格外膽大,于是走出路角,仔細的聽,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細的看,似乎許多白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還想上前,兩只腳卻沒有動。”
從中可以看出,搶劫趙家的是一伙白盔白甲的人,阿Q并沒有實施搶劫行為。此外,阿Q也不是白盔白甲人的同黨。在小說第八章中寫到,阿Q意識到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是“要革命,單說投降是不行的;盤上辮子也是不行的;第一仍然要和革命黨去結(jié)識?!钡S后他卻被拒之門外:“先生叫你滾出去,你還不聽么?”所以,阿Q根本不是搶劫團伙的同黨。阿Q在整個趙家遭搶的案件中只具有犯意,而并沒有參與其中實施搶劫行為。我們知道,法律作為調(diào)整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作用于人的行為而非思想。如果對人的犯意也要給予刑法的嚴懲甚至剝奪生命,則必將導致法律對人們生存權(quán)的嚴重破壞和對生命的蔑視,從而激發(fā)民眾的不滿,進而使得社會更加動蕩紊亂。
其次,我們說阿Q英勇就義至少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不管阿Q出于何種原因想造反想?yún)⒓痈锩@種想革命的主觀愿望是值得肯定的。阿Q已經(jīng)走在了覺醒的路上,而當時的很大一部分人還沒有醒,沒有反抗的勇氣,所以只能充當了示眾的“看客”。阿Q的反抗至少說明了阿Q或者阿Q所代表的一類人對當時生活現(xiàn)狀的不滿,革命體現(xiàn)了最基本最樸素的正義訴求,革命使人獲得自由和尊嚴。因此,阿Q想革命并沒有錯。第二,阿Q愿意為革命而犧牲。文中寫到,阿Q爽利的答道:“因為我想造反?!卑何以爽利?他在土谷祠里曾想到“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可當他被送進牢房回答難友的問話時,聲稱自己“因為我想造反”而被捕,這等于承認槍斃他完全合乎法律的規(guī)定,并無執(zhí)法過錯。所以,阿Q并非愚昧到一無所知。他對封建禮法既已知曉,卻依然想造反,只能說明他愿意為了革命而作出犧牲。一旦革命成功,就能使他的處境有所改觀。而就算革命失敗,作為流氓無產(chǎn)階級的他也就不過爛命一條,為革命犧牲,為了樸素的正義訴求而獻身也算死得其所。
三、結(jié)語
阿Q死了,一如作者在文末所說“一個可笑的死囚”,亂世里面走出來的可能是英雄,也可能是流氓。作為藝術(shù)的小說是現(xiàn)實的一重幻影,這重幻影有多么荒誕,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世界就有多么諷刺。阿Q死了,《阿Q正傳》卻不僅活了,而且還火了。它活了,所以能叫醒一個世紀前麻痹的靈魂;它火了,所以能在世界上經(jīng)久不衰,乃至一個世紀后,仍然是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之作。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經(jīng)典作品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呂世倫:《法的真善美(法美學初探)》,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
王慧(1991~),女,漢族,陜西延安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研究方向:西方法理學、法律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