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躍民
[關鍵詞]為官不為;表現(xiàn);治理方法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先后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對于解決黨員干部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起到了重要作用,改善了政治生態(tài),凈化了黨風政風,提升了黨應對新的挑戰(zhàn)、駕馭復雜局面的執(zhí)政能力?!皟蓪W一做”學習教育是教育管理黨員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有力抓手。改革越到緊要關頭,就越需要領導干部在位有責、挺身發(fā)力。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目前,在基層實際工作中,一些黨員干部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結合在全體黨員中進行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強化黨員責任擔當意識,多策并舉,治理“為官不為”。
一、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敢于擔當
“擔當”二字,對每一名黨員來說都是沉甸甸的。共產黨人的擔當,需要決心、智慧、膽識,還要承擔風險,需要吃虧奉獻,甚至犧牲的精神。
早在2010年,習近平同志作為當時的中央黨校校長,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時就說過:“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匆粋€領導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央黨??h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強調,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
(一)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把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擔負起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各種復雜矛盾和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旗幟、繼往開來,夙夜在公、勵精圖治,以作風建設開局起步,以實現(xiàn)中國夢凝聚力量,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拓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
(二)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更需要領導干部的擔當
當前,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面臨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風險更大、難題更為集中的挑戰(zhàn),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前所未有,需要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更要有強烈的擔當精神,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領導干部的擔當精神,多次強調責任重于泰山,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能夠擔當,領導干部是否具有擔當精神,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yè)的興衰成敗。
(三)強化責任擔當,需要黨員領導干部做到“五個面對、五個敢于”
二、“為官不為”是缺乏責任擔當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
當前。領導干部“為官不為”具體表現(xiàn)為:推卸責任,善于打太極、欺上瞞下,遇事和稀泥、求穩(wěn)怕亂,忙于做樣子?!盀楣俨粸椤钡膶嵸|是“庸政”、“懶政”、“誤政”行為。
(一)“為官不為”的主要表現(xiàn)
一是面對現(xiàn)實“不會為”。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處于深化過程中,舊體制向新體制轉換時期,舊體制沒有完全廢除,新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在體制、政策、機制上許多領域還處于“真空”“斷檔”狀態(tài)。個別領導干部領會能力不強。造成思想迷茫,行動沒有遵循,存在“沒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經驗、有了經驗等等看”等慣性思維,回避矛盾,不敢擔當,不思作為。
二是明哲保身“不敢為”。中央“八項規(guī)定”實施后,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相繼出臺了規(guī)范領導干部行為的一系列規(guī)定。一些領導干部卻把規(guī)定當成“為官不易”的理由,認為“干事就難免出事”、“定規(guī)矩就是不讓去干事”、“只有不干事才會不出事”,為避免“事多錯多”,追求“少辦事少擔責”,想盡法子不辦事、少辦事。職責范圍內之事,變著法子繞道走,換個說法推出去:遇矛盾、問題,能躲就躲、能推就推。
(二)“為官不為”內在成因
一是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這些干部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明哲保身,宗旨意識淡化,不擔責、不擔難、不擔險,還有部分干部受西方腐朽思想影響,奉行利己主義、現(xiàn)實主義哲學,對個人榮辱得失看得重,對事業(yè)興衰成敗看得淡。他們把工作僅僅當作謀生過日子的手段。
二是求穩(wěn)怕亂的畏政心理作怪。他們“怕”字當頭,怕矛盾,怕困難,怕得罪人:他們有“僵”的痼疾,僵化不變,墨守成規(guī),因循守舊,不敢突破條條框框,好機遇不敢抓,好政策不敢用,唯恐自己的烏紗帽丟了。有的干部把黨的反腐倡廉建設與干事創(chuàng)業(yè)相對立。工作中提心吊膽、觀望等待,不敢闖、不敢干,瞻前顧后、畏首畏尾。
三是本領恐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xiàn),基層干部不能及時更新觀念、抓住機遇。一方面,對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方式、改善民生等新任務不學習、不鉆研、不熟悉,開展工作不得要領、無所適從: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知識缺陷和能力不足,本領恐慌、辦法不多、思路不寬,部分干部不能自覺轉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工作沒有抓手和招數,改革思路不寬,促發(fā)展辦法不多,有的甚至抱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一張報紙一杯茶,優(yōu)哉游哉過日子”、“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心態(tài),在干部隊伍中安于現(xiàn)狀、庸碌無為。
四是消極懈怠的“懶政”現(xiàn)象。部分干部慣性思維嚴重,習慣于聽匯報、看材料,日常工作按部就班。干事創(chuàng)業(yè)激情退化,改革創(chuàng)新熱情淡化。一是懶于學習,不重基本理論、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習慣于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應付交差:二是懶于深入,解決矛盾問題浮于表面多。深入基層實際少,檢查工作潦草收場多,徹底細致研究少,導致一些工作沒有實質性突破:三是懶于攻堅克難。部分干部對工作“挑肥揀瘦”、“討價還價”、互相推諉,遇到矛盾、問題能躲就躲、能繞就繞,對上級安排的工作只完成規(guī)定動作,缺乏攻堅克難、主動創(chuàng)新精神。
五是制度規(guī)定缺陷?;鶎痈刹壳谡諏?、干事創(chuàng)業(yè),需要給予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只有通過嚴格的制度管理,公平公正地看待干部,才能對勤政務實、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公務員和干部起到激勵、保護、監(jiān)督的作用。由于現(xiàn)有的制度規(guī)定,還不能徹底解決公務員和干部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問題,這就使得基層干部干部在勤政務實、干事創(chuàng)業(yè)面前,顯得躊躇猶豫,心灰意懶。
三、制度建設是整治為官不為的核心和抓手
為了規(guī)范黨員干部的行政行為,我們現(xiàn)在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這些規(guī)章制度不能停留在文件中.懸掛在辦公室,要使黨員干部守規(guī)矩、講規(guī)矩,依法行政、勤政廉政,必須使規(guī)章制度入腦人心。
(一)通過“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廣大黨員要敬畏法律、嚴守黨章黨規(guī)
我黨歷來都非常重視學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共產黨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就是要正本、糾偏,就是要教育全體黨員加強學習、不能任性。憲法和法律、黨紀和規(guī)矩是剛性約束,是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恪守的底線,是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任何人,不管官多大、資格多老,都要講紀律守規(guī)矩,嚴格遵守黨紀黨規(guī),明確“紅線”、守住“底線”。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中關于黨的建設篇幅最多、內容最豐富。但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講話不是籠統(tǒng)地就黨建談黨建。而是始終貫穿一個很明確的主題,就是從完善制度人手,用制度作保障,從小到大、從外到內,標本兼治、固本培元。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fā)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6年7月正式實施《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完善修訂黨內監(jiān)督條例、巡視工作條例,2017年將基本形成黨內法規(guī)制度體系框架,把全面從嚴治黨真正落到實處。
全面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同向發(fā)力、同時發(fā)力。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起來。從嚴治黨需要有制度的籠子,需要有黨內法規(guī)健全的體系。把從嚴治黨、從嚴執(zhí)紀的籠子打得更牢,制度的網結得更密、更細、更小,對于黨員干部的監(jiān)督管理才能更加有力。
中央對“為官不為”已做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要盡快建立起“不作為清單”,清晰列出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明確干部“行為紅線”,明確告知哪些可以做和哪些必須做,明確壓縮相互推諉的模糊空間。讓“為官不為”失去生存和蔓延的社會土壤。
(二)整治“為官不為”,為干部責任擔當構筑制度體系
解決“為官不為”問題。根本在于法治。全面從嚴治黨既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管黨治黨,也要運用黨內法規(guī)管黨治黨。
第一,以法律、黨紀形式規(guī)范“為官不為”。建立和公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以及負面清單,合理劃分各級機關黨與政、正與副、集體與個人、不同層級之間的職責,厘清責任邊界,明確責任內容,形成科學有序、清晰無縫的可監(jiān)察、可考核、可追責的干部責任鏈條,構建覆蓋決策、執(zhí)行與監(jiān)督的責任規(guī)程。
第二,實現(xiàn)“為官不為”與干部績效考核選拔任用體系的有機結合。把“敢于擔當”標準貫穿于動議、民主推薦、考察、討論決定、任職全流程。在干部選用實踐中引入“為官不為”的一票否決權,暢通“為官不為者下”的渠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干部績效考核選拔任用體系是“指揮棒”。真正治理“為官不為”問題,有待于我們用實、用好這一“指揮棒”。唯有如此,才能讓“不為者”混不起、失掉位,讓“有為者”有好位、有高位。
第三,建立干部試錯的免責機制。及時出臺規(guī)定鼓勵干部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對創(chuàng)新工作中的失誤建立特殊的免責機制,著力消除怕觸紅線的思想負擔,明確只要是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改革方向、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就大膽去做,營造“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第四,建立基層干部的激勵機制。如果不能提高基層干部的收入待遇和精神獎勵,使其長期處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tài)中,很難使其提高績效。所以解決“為官不為”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必須通過法治的路徑來實現(xiàn)。
要使干部為官有為,重點還是要讓“敢擔當”的作風回歸本位,這就需要治標與治本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要注意抓早抓小抓苗頭。對“為官不為”的“小毛病”,要防微杜漸,督促干部多干事、干成事。同時加大問責力度,倒逼干部廉潔從政、奮發(fā)有為。
(三)治理“為官不為”,需要注意三個“區(qū)分開”
習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提出了注意三個“區(qū)分開”,為治理“為官不為”指明了原則和方向。
一是要把嚴格管理干部和熱情關心干部結合起來,既要求干部自覺履行職責,不濫用權力、違紀違法,又對干部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讓廣大干部心情舒暢、充滿信心,積極作為、敢于擔當。
二是要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xiàn)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qū)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qū)分開來;把為推動發(fā)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qū)分開來。
三是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為者上,不為者下。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