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琴+++圖/本刊記者++劉++櫻
2016年12月19日下午,北山之下,黃河之濱,寒風凜冽,樹葉凋零,西北師范大學辦公樓1609會議室卻溫暖和煦,其樂融融。中亞文化交流座談會正在進行。
座談會由《絲綢之路》雜志社舉辦,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副校長喬古杜洛夫、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教授尤索博夫,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田澍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武和平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曹進教授等應邀參加了此次座談。尤索博夫教授、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李朝霞老師共同擔任此次座談會的翻譯工作。
中亞地區(qū)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區(qū),獨具特色,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經(jīng)過的重要區(qū)域。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自“一帶一路”戰(zhàn)略提出以來,雙方交往更加密切,延及周邊中亞地區(qū)。此次,喬古杜洛夫副校長、尤索博夫教授專程前來參加2016年12月21日舉行的西北師范大學中亞研究院成立儀式。尤索博夫教授自2015年開始擔任《絲綢之路》雜志編委。雜志社借此機會組織這樣一次座談會,意在使《絲綢之路》雜志在中國與中亞地區(qū)文化交流中進一步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
座談中,《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馮玉雷首先簡要介紹了《絲綢之路》自1992年創(chuàng)刊以來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
田澍教授在發(fā)言中表示很高興再次與尤索博夫教授見面,兩年前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阿克貝希姆遺址)考察之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并至今回味。他說,吉爾吉斯斯坦有一條以“絲綢之路”命名的大道,甘肅有一本以“絲綢之路”命名的雜志,這就是雙方文化的共同話題。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的密切關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提出已快三年,成果喜人,但中國與中亞人民滿腔熱忱,都希望加快這個進度。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渴望深入了解中亞,中亞也需要了解中國。西北師范大學成立中亞研究院,也是基于這種考慮,這對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合作有重要意義。田澍教授說,高校文化交流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希望2017年兩校合作能更進一步。如今,伴隨著“一帶一路”經(jīng)濟帶的發(fā)展,《絲綢之路》雜志的國際化定位理應提上日程。需要注意的是,《絲綢之路》雜志的國際化不是指全面開花,而是要突出絲綢之路上有特色的文化(如中亞文化),從而強化自身辦刊風格。隨著兩校合作進一步深化,《絲綢之路》雜志社與中亞研究院將在比什凱克人文大學設置聯(lián)合辦事處,作為雙方交流的窗口。此外,還有諸多活動可以同時開展,例如兩校教師培養(yǎng)、學生互派學習、輪流舉辦國際學術專題會議等,并使交流常態(tài)化,形成兩校合作的創(chuàng)新型模式,走在高校聯(lián)合辦學的最前面。
喬古杜洛夫副校長曾經(jīng)在吉爾吉斯斯坦旅游部工作過,是絲綢之路旅游活動方面的專家,具有文化交流的豐富經(jīng)驗。他在發(fā)言中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對吉爾吉斯斯坦有非常積極的影響。2014年,吉爾吉斯斯坦就舉行了有關絲綢之路文化、經(jīng)濟等各領域的一系列活動,還召開了國際學術會議。同年,比什凱克人文大學與西北師范大學簽訂人文交流合作協(xié)議。在了解《絲綢之路》雜志后,喬古杜洛夫副校長驚嘆于雜志社每月出版兩期的高效率,而且文章的質量與雜志的發(fā)行都處在比較高的水準上,這非常難得。他提出,在高校合作基礎上,如何繼續(xù)推進雜志發(fā)展,使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尤索博夫教授操一口流利的甘肅方言,讓人倍感親切。他說,《絲綢之路》雜志于20世紀90年代初創(chuàng)刊,經(jīng)過20多年發(fā)展,達到如今的成就難能可貴。如今《絲綢之路》雜志的定位與文化作用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下顯得格外有意義。他強調,“絲綢之路”的概念涵蓋范圍非常寬泛,而《絲綢之路》雜志在中亞的影響力還比較小。絲綢之路離不開中亞,《絲綢之路》雜志更離不開中亞。因此,他就雜志在中亞的推廣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吉爾吉斯斯坦在中亞地區(qū)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且如今飛速向國際化發(fā)展,《絲綢之路》雜志內容寬泛,涵蓋歷史、經(jīng)濟、旅游等方面,應利用自身優(yōu)勢,抓住這種飛速的變化,進而能夠代表這種變化,成為中國了解中亞的一個重要窗口。第二,比什凱克作為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在文化、交通、法律等方面具備較大優(yōu)勢,《絲綢之路》雜志社可以在比什凱克設立辦事處,與各個大學、研究院進行接觸,多刊登有關中亞的文章,擴大雜志在中亞的影響力,在以比什凱克作為橋梁抬升地位的同時,拉近蘭州與中亞的距離,為諸多企業(yè)家和學者鋪路。第三,西北師范大學成立中亞研究院,要在兩校合作的基礎上辦好、辦活,避免空中建樓閣,更注重于實事工作?!督z綢之路》雜志應該發(fā)揮好橋梁作用,讓雙方各展所長,相互借鑒幫助。尤索博夫教授還建議,《絲綢之路》雜志可開辟專欄,邀請國內及中亞地區(qū)有關絲綢之路各研究領域的專家撰寫文章,全方位介紹中亞民俗風情、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例如,可以為中亞歷史專門開辟欄目,或編輯制作外文版,讓“中國故事”走出去。
隨后,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曹進教授在發(fā)言中著重指出,在中國與中亞的文化交流中,語言障礙導致了信息的不暢通,中亞五國小語種人才急需培養(yǎng)。因此,教育交流活動因首先著眼于此,在兩校合作模式中,可以建立相關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尋求解決途徑。制作多語種版《絲綢之路》可以迅速擴大雜志的推廣面,更好把發(fā)揮雜志的媒介作用,應予以重視。與此同時,傳統(tǒng)紙質媒體與現(xiàn)代化電子媒體的聯(lián)合也不可忽視。
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武和平教授以及雜志社全體采編人員在發(fā)言中表示,中亞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一直是西北師范大學和《絲綢之路》雜志關注的重點,如今兩校合作為未來的交流、合作、發(fā)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馮玉雷社長特別表示,雜志社也會努力抓住這個機遇,建立有關中亞的信息庫,籌備、整合、充分利用國內外的翻譯力量,為雜志逐漸邁向國際化做好準備。
最后,諸位專家學者與雜志社采編人員進行互動,大家一致認為此次詳細務實的座談會對今后的合作、發(fā)展、交流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