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財 閆娟娟
摘 要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在習作教學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寫作教學的整合,彌補了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不足,實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補齊了學生在積累習作素材方面的短板,激發(fā)了學生的習作興趣,最大限度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習作技巧的傳授更簡捷,習作講評更高效,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習作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習作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 習作教學 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5-0038-02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的現(xiàn)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傳統(tǒng)作文教學形式單一,方法僵化,過程枯燥;學生則缺乏必要的語言和生活積累,往往造成習作言之無物或照搬抄襲。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深入推進和智慧課堂的普及,多媒體平臺以信息量大,教學過程特有的直觀性、交互性、可控性、協(xié)作性,以及學習資源獨特的共享功能等優(yōu)勢,為小學習作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一、巧用多媒體提供寫作材料,激發(fā)寫作興趣
學生寫作難,首先就難在“無米可炊”,致使不少學生對寫作產(chǎn)生厭煩、畏難的情緒。此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學生在語言和生活積累方面的短板。當教師把事先收集、整理的與本節(jié)習作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資料通過多媒體一一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學生便會興趣倍增,文思泉涌,達到“情動而辭發(fā)”的效果。
我曾結合“故鄉(xiāng)情”的單元教學主題,設計了《家鄉(xiāng)的變化》口頭作文。開始鮮有學生大膽登臺,所敘述的內(nèi)容也僅僅是泛泛而談,不能展開作具體描述。第二課時,我有意識地選擇了三組圖片通過一體機顯示:第一組圖畫是以前崎嶇蜿蜒的鄉(xiāng)村公路變直,變平,變寬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泥路通往各村;第二組圖畫是以前零亂、破舊的土坯房變成了整齊、漂亮的、紅瓦白墻的新居;第三組圖畫是村民以前的麻將室變成了“鄉(xiāng)村閱覽室”,原先玩麻將的村民們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這些活生生的畫面,立刻喚醒了他們的感知,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子激發(fā)了他們的表達欲望,學生們紛紛舉手,要求重新描繪自己的家鄉(xiāng)。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把生活搬進了課堂,優(yōu)化了習作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寫作興趣。
二、巧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yǎng)寫作技能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觀察越有目的性、越細致,體驗越深刻,表達就會越具體。由于小學生無意注意占主導,他們雖然置身豐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卻很少對身邊的人、事和景進行自覺地觀察,以至于習作條理混亂,重點不突出,枯燥乏味。而多媒體課件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我在指導學生寫《記一拔河比賽 》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只注意了比賽結果,忽視了比賽過程,何以習作?因此,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將學生拔河比賽全過程按照賽前準備、比賽、比賽結束展示出來,并將各階段場面、觀眾、選手、裁判、領隊老師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以特寫鏡頭呈現(xiàn)給學生,把學生再次帶入愉快的體驗中。學生看到自己拔河的情景,非常興奮,一個個舉起小手,紛紛要求發(fā)言。接著,我要求他們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等一連串的序詞說出活動的全過程。同學們大都能將過程說清楚。然后,我指導學生仔細地觀察圖片、視頻中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聆聽他們的聲音,揣摩他們的心理活動。這時學生的表達就比以前要具體形象得多了,有的還能用上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繪聲繪色地描述。
教師利用多媒體能反復回放、定格特寫的特點,把圖中的事物作由先到后、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加以呈現(xiàn),讓學生在感知素材的同時掌握觀察的方法,提高觀察效果。
三、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的實施建議。小學生正處在想象和聯(lián)想的黃金時期。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一有利契機,借助多媒體所創(chuàng)設的音響、圖像和視頻等情境,激起學生情感共鳴,習作思路會變得越來越開闊,聯(lián)想和想象就變得越來越豐富,為學生寫出別出心裁的作文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四、巧用多媒體提高習作講評的實效性
葉圣陶說:“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花費了很大氣力對作文精批細改,然而,學生只注意成績,不關心、不分析得失,習作批改收效甚微。由于多媒體在寫作教學中具有及時性、示范性、快捷性和互動性,更能激發(fā)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迅速及時,具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師可以就巡視中發(fā)現(xiàn)的典型問題,及時通過一體機顯示,師生一起討論分析,學生對習作的不足一目了然。
二是修改便利。教師充分利用Word文檔中的剪接、復制、刪除、插入等工具對習作進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刪、段落的重組變得自然明了。
三是互動性強、效果顯著。在修改典型例文時,師生一起分析討論,修改點評,有利于學生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提高講評效果,也為學生學會“互批互改”奠定了基礎。
四是引導學生初步利用PaperRight等軟件的查重功能嘗試查重,培養(yǎng)學生誠實的文風。
五、巧用多媒體積累寫作素材,解決了寫作資源短缺的瓶頸
首先,我指導學生下載“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遠程教育終端,完善個人空間,運用超文本的方式把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信息鏈接在一起,建立寫作資源平臺。其次,指導學生將自己平時的練筆、作文等轉(zhuǎn)貼到班級寫作專題網(wǎng)站上。并指導他們按照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想象、隨筆、應用等歸類整理。習作時,學生可以根據(jù)寫作要求,在班級寫作網(wǎng)站中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素材進行構思和表達。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杰梅.作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 2012,(6).
[3]王菊花.漫談作文的“寫”與“改”[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5,(8).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注重聽、讀、說、寫綜合訓練,提高小學生習作能力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399。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