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堃
“找到‘第二個地球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的問題”
浩瀚宇宙間,“地球村”里的我們是否孤單存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副局長托馬斯·楚比興日前表示,“找到‘第二個地球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的問題。”
甚至有更為樂觀的科研人員把“什么時候”圈定在了一個更明確的時間范圍里:未來10年內(nèi),我們沒準兒就可得知。
令他們擁有十足底氣的是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距地球約40光年的寶瓶星座,圍繞著紅色超冷矮星TRAPPIST-1,運行著7顆與地球大小、溫度相似的行星。
它們的運行軌道與母星接近,接收到的光照與太陽系的金星、火星或地球相似。這些巖態(tài)行星均可能有液態(tài)水存在,其中已有3顆行星被確定位于宜居帶,是潛在的生命家園。
西方科研人員在形容這7顆行星時,使用了英語中的常見詞組 Seven Wonders(七大奇跡)。
一根藤上七個瓜
中國天文學家這邊則有一番更接地氣的描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可真是應了那句歌詞“一根藤上七個瓜”,也許可以戲稱它們?yōu)椤昂J娃”行星系統(tǒng)。
他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此前發(fā)現(xiàn)的系外行星大多是在一顆恒星周圍發(fā)現(xiàn)一顆行星,特別是體積較大的類木行星,這次在一顆恒星周圍發(fā)現(xiàn)了多顆類似地球大小的行星,觀測技術難度較高?!?/p>
幫助比利時列日大學天文學家米夏埃爾·吉隆領導的國際團隊“捕捉”到“葫蘆娃”們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設備。
這7顆行星大小和地球相差不多,質(zhì)量最小的約為0.4個地球,最大的約為1.4個地球。相比之下,太陽系中八大行星差別甚大,水星質(zhì)量約為地球的二十分之一,木星質(zhì)量則超過地球300倍。
分析還顯示,這7顆行星可能都是巖態(tài)行星,它們離母恒星TRAPPIST-1距離很近,公轉周期從1.5天到十幾天不等。研究人員說,它們彼此靠得太近,以至于在最初觀察時以為它們在一個軌道上。
吉隆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首次在紅矮星周圍發(fā)現(xiàn)與地球類似的行星。NASA說,這是迄今在太陽系外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繞單一恒星運行、宜居帶行星數(shù)量最多的一個系統(tǒng)。
宜居行星可能更多
鄭永春認為,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7顆行星中有3顆居于宜居帶。
“太陽系里位于宜居帶的行星只有地球和火星,此次發(fā)現(xiàn)的這個行星系中則有3顆行星位于宜居帶,說明太陽系外的宜居行星可能會比之前預計的多,這也增加了尋找外星生命的機會?!彼嬖V本刊記者。
這個行星系中的恒星TRAPPIST-1是一顆紅矮星,與太陽這樣的恒星相比,它表面的溫度更低。因此,雖然“葫蘆娃”行星離它很近,但接受的光和熱比較適中。研究人員估計,這7顆行星上都可能有水,而其中3顆行星因處于位置更合適的宜居帶,有水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更有可能存在生命。
此前,科學界尋找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陽系外行星時,通常把目光投向與太陽相似的恒星及其周圍行星。但實際上,紅矮星數(shù)量更多,它們占據(jù)銀河系中恒星數(shù)量的約75%。此次在一顆紅矮星周圍找到這么多宜居行星,說明星空中還有很多地方在過去可能被忽略了。
營造熱點,推動科學普及
按照NASA的說法,這一最新發(fā)現(xiàn)是人類尋找宜居環(huán)境、生命家園“拼圖中的重要一塊”。
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們也為之沸騰,有人甚至號召捐助制造飛船。不過,即使現(xiàn)在擁有能夠以光速行進的飛船,也要花上40年才可到達那片未知世界。
其實,這不是類地行星第一次幫NASA“上頭條”。
比如,在2015年7月,NASA宣布發(fā)現(xiàn)“開普勒-452b”并以地球“大表哥”(地球相似指數(shù)為0.83)相稱;2016年5月,該機構還搞起“星海戰(zhàn)術”——一次宣布了1284顆行星的存在,其中近550顆或是類似地球的巖態(tài)行星,而9顆位于宜居帶。
在鄭永春看來,NASA頻發(fā)類地行星的“套路”在于,公眾關心類地行星和外星生命的話題,這類成果的公眾傳播價值高。
“像這次的發(fā)現(xiàn),我覺得科學意義并非特別重大。因為根據(jù)目前的觀測,只能證明這3顆行星位于宜居帶,不能證明有液態(tài)水存在,更不能推斷出有生命?!彼嬖V本刊記者。
“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種營造熱點事件以推動科學普及的做法,值得國內(nèi)科學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