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青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09-02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的詩境之美。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么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案例背景:
本課學習目標:
1、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教師指導朗讀,體味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指導繪畫詩歌的內容,把握意象;欣賞詩歌的繪畫美,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中職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既不喜歡也不重視,缺乏相應的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據此,本案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起點,通過配樂朗誦的藝術形式和將詩歌的內容繪制成圖畫,激發(fā)學生的感知能力,最終實現提高鑒賞能力。
【案例實錄】
教學片段一: 品讀詩歌
導入新課后,集體朗誦,課件提示朗讀節(jié)奏和韻腳;學生標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腳并試讀詩歌,感受朗讀節(jié)奏和感情,感受其語言之美。
師:這首詩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1﹚:這首詩講究押韻 ,韻腳是:來、 彩、 娘、 漾、 搖、 草、 虹、 夢、 溯、 歌、 橋、 來、 彩。
生﹙2﹚: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生﹙3﹚: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結構形式。
生﹙4﹚: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有音樂之美。
播放畫面:教師范讀詩歌;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形象美,進而感悟詩歌形式的建筑美。師:這首詩的詩節(jié)和詩行在排列上有什么特點?
生﹙1﹚:這首詩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
生﹙2﹚: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師:這首詩在形式上體現建筑美
播放視頻:現在讓我們一起聽下這首詩的配樂朗誦,同學們聽得時候注意用筆劃出它的停頓、重音、喜歡的地方可以輕輕跟讀,并感受下自己讀的和配樂哪里有差距。
配樂《春江花月夜》視頻朗讀;學生看視頻并美讀詩歌,讀的時候體會詩人流露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讀課文,老師巡回指導)
師:課文讀好了,同學們心中有怎樣的情感油然而生呢?
生(1):流露了詩人要離開康橋時一股淡淡的哀愁。
生(2):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戀戀不舍。
師:同學們對全詩的感情基調把握的很準確?,F在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詩作者的情緒表達過程: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jié)達到高潮,在第六節(jié)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詩人的感情是變化的,給我們的是一種起伏跳躍的旋律美和音樂美。
教學片斷二:分析意象
誦讀中同學們感悟到: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每一節(jié)詩都能繪出一副優(yōu)美的圖畫,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
師:詩中那些詞語充滿色彩感,表達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生:詩人講究色彩運用和搭配的詞語有:云彩、 金柳、夕陽、波光、 艷影 、青荇、 彩虹、青草、 斑斕。
師:將全班分為七個小組,小組討論,用一句話概括每節(jié)詩的畫面內容。
生(1):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揮手作別。
生(2):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生(3):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
生(4):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清潭。
生(5):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在星輝斑斕里高歌。
生(6):寂靜的夜晚注視寧靜的康橋。
生(7):揮一揮衣袖悄悄別離康橋。
師:繪圖。小組合作將每節(jié)詩的內容繪成圖畫,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七人在黑板上通力合作,描繪出詩歌中所體現的景色,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課堂氣氛非?;钴S,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chuàng)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悅中。
師:通過圖畫同學們了解了詩歌的意象,體會了詩歌的意境之美,這首詩的意境美在哪里?
生:康橋的景色太美了,詩人對母校戀戀不舍。
這節(jié)課結束了,學生們還沉浸在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 。
【案例后記】
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本課是如何運用教學策略?
這首詩語言優(yōu)美,詩的語言及感情的賞析是教學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朗讀教學貫穿始終,師生視頻范讀、 配樂朗讀、齊讀 等方式,讓學生經歷了學讀、 練讀 、美讀的提高過程,學生在品讀中感悟了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
對于詩歌的意象的賞析,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組討論找出詩中描寫的意象,后由學生畫出作者的感情變化圖,通過分析意象了解詩歌的繪畫美、意境美,進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導小組討論交流,學會了賞析詩歌的方法,師生互動好。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將教學分三塊:朗讀、 繪圖、 賞析。體現"重在誦讀,重在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朗讀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以讀促悟。
其次,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成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分七個小組,用圖畫繪制詩歌的內容,以畫領意。
再次,教學中的鑒賞活動,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感悟,"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