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時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校長董奇,北師大資深教授顧明遠、林崇德,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以及教育各界共800多人齊聚北京,論道京師。圍繞“使命與擔當”的主題展開討論,探討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的教師培養(yǎng),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課程改革和以創(chuàng)新為基礎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顧明遠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從全人類的視角對教育和教育的未來進行了分析和審視。報告認為教育是全球的共同利益,應強調人文精神、共同參與、多樣化與多元化。
董奇(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大腦與人類的學習行為密切相關,腦科學與教育是相互促進的,相融共生才能更好地啟迪孩子的智慧,為國家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
申繼亮(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
《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規(guī)劃了未來一段時間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要求:第一,旗幟鮮明地強調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二,完善課程體系,將教育設想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第三,抓好考試評價的改革;第四,用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各個學段的教育目標和總要求。
張力(教育部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教育發(fā)展以立德樹人為統(tǒng)領、提高質量為主線、促進教育公平為重點,從而確保2020年現(xiàn)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從業(yè)者應以滿滿的正能量篤信踐行。
林崇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通過對我黨和國家的文獻研究,通過對國際組織已有成果的研究,通過對現(xiàn)行課程方案以及歷史上幾次教改課程方案的分析研究,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梳理和厘清,通過對心理學上訪談的研究而確定下來的。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和過程。
鄭國民(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核心素養(yǎng)的一般定義是個體在解決復雜、不確定性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具有整合性、潛在性和綜合性。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然會落實到課程中去,因此,未來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改革必將和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未來的教育將更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建構學習。
毛振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體育學科首席專家)
育人涉及情商和智商兩個方面,體育對這兩個方面的培養(yǎng)都有著獨特的貢獻。體育與美、與意志、與情感等等,都有著正相關的關系,做好體育教育,促進全員運動,是教育者責無旁貸的義務。
林格(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內涵改革中心主任,中國關工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者的自我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全球性的一次教育思考和教育變革方向。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發(fā)現(xiàn)?關鍵是要做到兩點:一個是狀態(tài)——做扎根的教育,一個是引領——成為一個有光的人。
劉希婭(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
謝家灣小學在教育過程中首要關注孩子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人生方向的思考,先愛生活再愛學習?!傲暧绊懸簧薄凹t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天天快樂,健康飛翔”這三句話伴隨學生、教師和學校發(fā)展的每天,成為了謝家灣小學每一名成員的信仰和追求。
王莉萍(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全人格”教育理念營造出了學校自主、教師自尊、學生自治的良好氛圍。“全人格”從個人發(fā)展的角度突出解決學生的成人問題,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學校為國家、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突出解決學生的成才問題
李玲(北京師范大學青島附屬學校,北京師范大學卓越實驗學校校長)
“和”文化課程建設,是全體教職工用了五年的時間,傾注了愛心和智慧構筑而成的,是大家用夢想和不懈的追求寫就的溫暖而有力量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大家不同,大家都好”。
責任編輯:呂丹
lda3_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