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芳
摘要:小學時期是兒童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快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也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yǎng);閱讀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97-01小學語文的核心是閱讀教學,搞好閱讀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閱讀教學中要向學生傳授有關字、詞、句、段、篇的基礎知識和閱讀、寫作的基礎知識。而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有計劃的規(guī)范化引導。
1.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邊動手的習慣,在讀書時會進行圈、點、勾、畫,能運用工具書解決讀書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階段,題目首先映入眼簾。教師要教如何理解題意,如教授《亡羊補牢》一文時,可教結合課文談體會,從而理解課文的方法。開始讀文章時,應教學生讀的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點放在讀準字音和讀得連貫上。教學生熟練運用字(詞)典,自己去學習生字詞。遇到難理解的詞語,可以用分解詞素、組詞、換詞、聯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決[1]。在學生初讀的過程中,教會學生讀書方法,會提高初讀能力。在精讀課文階段,要教會學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學習讀書要領會其中的線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傊喿x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教育中逐步形成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它不只表現在對語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能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夠獨立的閱讀并理解適合他們閱讀的讀物。
2.優(yōu)化課堂教學,加強誦讀訓練
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誦讀的訓練,加強對誦讀的指導與訓練。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學的內容增加了課時減少了,但要求卻提高了。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過于細碎的分析文章的內容和思想不僅不能按課時完成課標要求,課堂上讀的背的時間少了,課堂上語言積累的效果就相對差了。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和背誦的訓練[2]。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通過朗讀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于文章的妙處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到,對于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只有靠反復的朗讀,在不斷的語言感受中領悟。
3.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注意循序漸進
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小學生以識字、詞到理解文章內容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心理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的生活閱歷知識儲備的特點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他們的學習過程是有聲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一至三年級的學生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他們對朗讀是學習階段,教學過程中要在"正確"上下功夫,不能對八、九歲的孩子強人所難,拔高要求,否則欲速則不達,結果會事與愿違。
4.滲透閱讀方法,給小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
教師要有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意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指導閱讀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寫進教案,并且設計出實施的步驟和方法。在上課的時候,要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做法是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指導,讀后引導學生回憶剛剛經歷的學習過程,小結閱讀方法[3]。從感性到理性、到運用逐步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必須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反復運用,逐步熟練,最終形成能力。
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小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掌握了許多的精妙詞句,他們就非??释约旱呐Φ玫絼e人的肯定。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讓他們展示"才華"。
5.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注意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是閱讀創(chuàng)新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如在教授《曹沖稱象》這一課時,首先設計一個融洽的課堂交流氣氛,讓小學生感到無拘無束。緊接著問:同學們,如果不用石頭,你們還有更好的辦法稱出大象的體重嗎?這一問題頓時使小學生產生極大興趣,思維也變得更為流暢了。有的說:用泥土,因為泥土比石頭方便;有的說:用水,這樣既省時又不費力氣;還有的說: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這樣,既激活了小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更新和創(chuàng)造,有利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6.總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誦讀,這能夠讓小學生更有效地積累語言材料。教師應該把這樣的教學方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到各種教學情境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這對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遏制講風太盛的現象,還語文課一片朗朗書聲是大有裨益的。參考文獻:
[1]王現標.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思考[J]. 文學教育(下). 2016(08)
[2]馬保全.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J]. 亞太教育. 2016(21)
[3]姜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