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 要】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好詞麗句的積累與運用,這是一個大而繁瑣的工作。筆者從自身教學實際出發(fā),立足學生,結合課題組三年多的實踐探索,摸索總結出“以課本為依托的主題式積累法”。
【關鍵詞】成語;詩句;積累;運用
從我們科組開始“中學生好詞麗句的積累與運用探究”這個課題以來,我們就一直在討論研究,試圖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為其他的同行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參考。
剛確立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很頭痛,因為這個選題太大,實際操作的過程太繁瑣,尤其是檢驗成果這一關,用什么形式?什么樣的結果才能說明我們?nèi)〉昧顺尚В糠N種難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課題組的成員一有空就坐在一起討論,大家分頭查閱資料,請教老教師,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終初步確立了“以課本為依托的主題式積累法”。
一、激發(fā)興趣 寓教于樂
傳統(tǒng)的積累,人們總是把它同死記硬背連在一起,把積累變成了孤立的、機械的記憶活動。成語、詩句的積累更容易走入這一誤區(qū)。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自覺地進行成語的積累。
如何使學生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成語詩句的收集積累中來呢?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積累前先激發(fā)學生興趣。先在班上進行宣傳,讓學生知道成語和古詩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我國語言中的精華。讓學生多接觸這些語言精品,對于增加其文化底蘊,提高其語言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每次布置收集積累之前,我還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確定簡單易行?便于操作的范圍,以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如第一次收集時,我們從最簡單的含有數(shù)字的成語開始;中秋臨近又讓學生收集有關 “月”的成語和詩句;學了課文《鴻門宴》,又讓學生收集與項羽有關詩句等等,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寓教于樂,在活動中積累?我定期在班上開展成語接龍的比賽,以組為單位,檢查同學們的積累情況。引入競爭以后,大家積累的勁頭更足了。另外,我們還專門開展了“講故事?學成語”的活動。讓每位學生收集兩個成語故事,在班上以“故事會”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生的興致很高。除了說成語故事以外,我們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成語填空、成語擂臺賽等活動,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收集成語的興趣?
3.鼓勵學生大膽運用。學以致用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我們鼓勵學生恰當?shù)剡\用自己的積累,特別是在習作中,學生如果能靈活恰當?shù)剡M行運用,我一般都要用波浪線將其劃出,并寫上表揚的批語,以示鼓勵,讓他們嘗到收集成語詩句的甜頭,加深他們對成語、詩句重要性的認識。更為可喜的是,不少學生通過收集成語、詩句知曉了歷史典故,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解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人文精神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二、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成語積累的主體是學生,主體要發(fā)揮作用,就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對積累的內(nèi)容和過程,才會有自覺的意識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讀書積累對一個人的學習、生活乃至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平時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我們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自主積累,讓學生在說中積累、讀中積累、寫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積累等等。總之,要調(diào)動起學生的一切認知因素,于無形中積累到豐富的內(nèi)容。
如在開展“成語游戲”活動時,讓學生擔任主持人。同學們根據(jù)所學的成語,向其他同學提出問題,同學們互相之間質(zhì)疑問難,大家開展活動的興趣高漲,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鍛煉和提高。
三、適時指導,逐漸深化
“積累”是一個科學的漸進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我們已經(jīng)走向課堂教學的開放,尊重學生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讓學生自覺去積累。但是,教師必須給予適時的指導,使他們的成語積累逐漸提高層次,逐漸深化內(nèi)容。
首先,我要求學生對成語詩句的積累必須是以課本為依托,每學完一個單元,我都要求學生將本單元課本上出現(xiàn)過的成語、詩句摘抄在收集本上,并要求對每個成語都要去查詞典,對其注音,釋義,一些常用的成語還要求學生造句,以檢查學生的理解掌握情況。
第二步,在課本收集的基礎之上,我們課題組成員還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主題,以擴充學生的詞匯量。例如,在學習了《項鏈》一課后,我就給學生布置了收集與“虛榮”有關的成語;學了《致橡樹》一課后,又要求學生收集以“愛情”為主題的詩句、成語。每一課都有一個相關的主題,這樣一來,學生既能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又能有一個適度的知識擴充,詞匯量就大大地增加了。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指導學生運用。教師要在學生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指導他們應用,抓準機會,適時激活學生頭腦中的這些存儲材料,使它們產(chǎn)生應有的效應。運用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句”到“段”再到“篇”。我的具體做法是:在成語積累的同時要求學生掌握詞義并能夠正確運用成語造句;然后指導學生運用所積累成語、詩句進行片斷作文練習;最后才是運用所積累的成語詩句進行整篇作文的練習。目前,在實驗班中,學生在習作、平時的口語交際中,已有90%以上的學生能夠較好地主動運用自己積累的成語和詩句。初步形成了“積累”和“運用”兼有的完整的語文能力。
四、教學評價也是有效途徑之一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對“成語詩句積累”的掌握情況,我們也可以通過評價來檢驗。不管是課堂上進行的當堂檢測,還是一單元后進行的單元測試,還是期中、期末測試,我們都可以把“成語詩句積累”作為其中內(nèi)容之一。形式要多樣、新穎,如:寫出幾個描寫人物心情的成語,用成語接龍的形式來進行填空,填出含有動物名的成語等等。這樣既檢查了學生對“成語積累”的掌握情況,還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機械化答題,又培養(yǎng)了學生對“成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