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分歧與立場

      2017-03-22 11:26:28姜永志陳中永
      關鍵詞:實證主義中國化范式

      姜永志,陳中永

      (1.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內(nèi)蒙古 通遼 028000; 2.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心理學研究的文化立場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尤其是近40年來,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呼聲持續(xù)高漲。由于“本土化”這一概念相對寬泛,而本文主要探討基于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因此將心理學研究的文化立場界定為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在中國第一本心理學雜志《心理》的創(chuàng)刊號上,張耀翔就指出,中國心理學者的研究方向有3個:“一是昌明國內(nèi)舊有的材料;二是考察國外新有的材料;三是根據(jù)這兩種材料來發(fā)明自己的理論和實驗”,并要求“內(nèi)容盡量求適合國情,形式盡量求中國化”[1]。潘菽在《把應用心理學應用于中國》中也提出“中國應當提倡應用心理學,還應提倡中國的應用心理學”的主張[2]。中國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才真正開始,是以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心理學研究者發(fā)起的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為開端,隨后國內(nèi)其他心理學者逐漸加入研究行列,正式拉開了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序幕[3]。由于人們對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持有不同的學術觀點,導致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并未形成統(tǒng)一學術立場,這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學的科學觀、研究范式、研究內(nèi)容等基本問題上[4]。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盡管沒有形成一致的學術立場,但在研究目標上卻有著一致的主張,即都希望通過基于中國文化語境的心理學研究,推動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并有助于對中國人心理的理解。

      一、文化異質(zhì)與心理學中國化立場

      心理學中國化研究與西方心理學研究傳統(tǒng)相比,根本的差異在于文化根基異質(zhì)所形成的哲學基礎不同。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立足中國文化語境開展心理學研究,并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描述、解釋、干預和預測。西方心理學則是依托西方文化語境開展心理學研究,并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描述、解釋、干預和預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心理學研究除了希望能解釋美國本土民眾的心理與行為,它還希望將根植美國文化的心理學推廣到其他文化,具有較強的“文化霸權(quán)”色彩。無論是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心理學傳統(tǒng),還是根植于美國文化的心理學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共同的活水都源自各自本土文化。在后現(xiàn)代哲學的影響下,不同文化取向的心理學希望站在同一平臺上開展交流與對話,但西方心理學根深蒂固的“科學精神”仍是當下心理學研究的主流,西方心理學“文化霸權(quán)”與“文化擴張”也依然存在,這一方面來自西方心理學自認為擁有“高貴的血統(tǒng)”而對“邊陲心理學”的有意或無意忽視,另一方面也說明非西方心理學并沒有形成強大的影響力,不能與西方心理學開展平等對話交流。

      心理學中國化的歷程表明,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不是對西方心理學的學術抗爭,也不是因?qū)W術自卑而產(chǎn)生的心理叛逆,心理學研究中國化應是一種心理學研究的學術自覺和對待科學研究的基本態(tài)度。學術自覺是中國心理學研究應有之義,也應是中國心理學者致力于發(fā)展的心理學學術傳統(tǒng)[5]。在中國幾代心理學研究者的努力下,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已經(jīng)不斷深化,如王登峰等構(gòu)建了中國人的“大七人格”[6],吳瑩等開展了中國轉(zhuǎn)型期社會心態(tài)的研究,汪新建等開展了本土心理咨詢與治療本土化研究[7]。同時也有一些原創(chuàng)的新理論被提出,如葛魯嘉構(gòu)建的新心性心理學理論體系[8],彭彥琴等關于佛教心理思想的研究[9],汪鳳炎等對傳統(tǒng)智慧觀的理論建構(gòu)及實證研究[10],郭斯萍等對傳統(tǒng)幸福觀及中西方心理學體系整合的思考[11]。由于中國心理學研究者所持有的學術立場不同,雖然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需要在學術立場上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才能與西方心理學實現(xiàn)平等對話交流。

      二、科學觀的學術分歧與學術立場

      誠然當代心理學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學科交叉和融合,但無論從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傳播學等),還是從自然科學的融合(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等)來看,心理學能否看作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才是各學科最為關注的問題。同樣,心理學的科學觀是否需要轉(zhuǎn)變,也是近年心理學文化取向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當代主流心理學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實證主義科學觀來規(guī)范學科發(fā)展,但從國內(nèi)心理學專業(yè)期刊來看,目前只有《心理科學進展》是一本刊發(fā)綜述類文章的雜志,而另外的《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心理與行為研究》《心理學探新》等雜志,所刊發(fā)的文章90%以上均為基于測量和實驗的實證研究,從國內(nèi)的現(xiàn)狀便可間接看到國際同行們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實證化傾向。從哲學的視角談當代心理學科學觀的學術分歧,實證主義科學觀是遵循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物理主義、還原主義、機械主義、客觀主義、價值中立等基本假設,將心理現(xiàn)象物理化和實體化,通過客觀可觀察的方法對心理現(xiàn)象開展研究,并揭示人的心理規(guī)律的研究[12]。這種研究模式在早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學科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世紀科學心理學的建立也正是以這些學科為樣板,心理現(xiàn)象的基本假設、研究范式的選擇、研究議題的選定等都要求在實證主義科學觀的指導下來完成。實證主義科學觀對心理現(xiàn)象的物化和實體化為自然屬性的人進行“立法”,對于兼具精神屬性、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人來說,顯然實證主義科學觀并不能為之“立法”。

      也就是說,實證主義心理學所秉承的是一種小科學觀,不能完全揭示人的心理規(guī)律,心理學研究應以大科學觀統(tǒng)攝小科學觀,這種大科學觀既應包括實證主義科學觀,也包括人文主義科學觀。人文主義科學觀持有的是自然主義的研究態(tài)度、整體主義的研究策略、主位研究的獨特視角和對主體間互動的研究立場,倡導關心人的心理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13]。人文主義科學觀與實證主義科學觀一樣同屬小科學觀,也不能完全揭示人的全部心理規(guī)律。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在科學觀的規(guī)范上,可以借鑒西方的研究準則,但也應立足具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研究特點,從包容、整合的視野開展心理學的研究。此即心理學中國化應以大科學觀為基礎,以大科學觀統(tǒng)攝小科學觀,既注重對心理規(guī)律實體性研究,也注意對心理規(guī)律精神性的研究。因此,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立足大科學觀的立場,是一種折中主義取向的選擇,其主要目的是要弱化心理學研究中方法中心論的傾向,強化心理學問題中心論的立場。

      三、研究范式的學術分歧與學術立場

      客觀研究范式是西方心理學實證主義的方法論范式,它受實證主義哲學和邏輯經(jīng)驗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建立普遍性心理科學為目標??陀^研究范式要求心理學研究應利用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現(xiàn)象,但客觀研究范式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jīng)]能完全揭示心理現(xiàn)象的精神性[14]。客觀研究范式的自然還原主義導致人性的物化和人的主體性的迷失,限制了心理學研究的視野。主觀研究范式來自于現(xiàn)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主張應肯定人是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回到經(jīng)驗主體本身,確立人的主觀經(jīng)驗的真實性,提倡研究人的價值、尊嚴、自由、責任、選擇、人的意義等與人的主觀精神性相聯(lián)系的問題。主觀研究范式恢復了心理學對人性的關注,盡管主觀研究范式自稱優(yōu)于客觀研究范式,但有走向?qū)裥赃^度追求的可能性,尤其是二元對立思維作為一種內(nèi)隱的西方文化精神,也已經(jīng)深植到主觀研究范式中。

      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應采取什么研究范式存在兩種基本觀點。一是認為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應采取客觀研究范式的立場,這樣才能與西方研究者平等交流。如黃光國特別強調(diào):“如果要做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必須在西方既有的認識論基礎上進行,因為科學知識本來就是西方發(fā)展出來的。這樣,用科學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可以跟西方對話、比較,就知道中國人的心理如何不同。而不是說自己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另一套,也不比較,那怎么知道是不同呢?”[15]二是認為心理學中國化應采取主觀研究范式的立場,這樣才能充分對人的精神性進行研究并加深對心理現(xiàn)象精神性的深刻認識。如汪新建等認為:“中國本土心理學的重點是價值論的,而非知識論的;是功能論的,而非本體論的;重點不在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式認知,而在于落實到生活世界中的體驗式感知與實踐行動。這樣,從事本土心理學理論的建構(gòu),并不是要像源自西方的科學心理學那樣提供所謂的客觀性知識,而是結(jié)合當下社會生活的實際,為人們疏導自身的心理困惑,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以及重建社會的價值共識提供一種可能的路徑和實際的借鑒?!盵16]

      客觀研究范式和主觀研究范式都有其自身合理性,二者并不是對立或排他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補充關系。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固然要受到本土文化影響,但又不應受制于其人文性,人文性固然需要操守,科學性亦不可棄之不用[17]??陀^研究范式和主觀研究范式本身都有其適用性,關鍵是看研究者對其持有的態(tài)度。若將某一研究范式作為心理學研究安身立命的法寶則是偏頗的,但全盤否定亦不能茍同??陀^研究范式或主觀研究范式都只是開展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選擇,僅憑某一種研究范式要么無法獲致其對心理現(xiàn)象科學性的理解,要么無法獲致其對心理現(xiàn)象精神性理解。心理學中國化研究要保持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合理性,從多維視角開展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在對待客觀研究范式與主觀研究范式的立場上應采取“適度原則”,既應看到心理學的客觀性研究原則給心理學發(fā)展帶來的諸多益處,也應看到心理學的客觀性研究原則在當代心理學危機中所發(fā)揮的消極影響,因此需要在心理學中國化具體研究中掌握“適度原則”,堅持客觀性原則但不迷信客觀性原則。

      四、研究形式內(nèi)容的學術分歧與學術立場

      西方心理學發(fā)展有著過于注重心理學形式而忽視心理學內(nèi)容的傳統(tǒng)。實證主義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研究形式,人文主義心理學也是一種心理學研究形式。這兩種研究形式在哲學基礎、基本假設、方法論、研究對象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形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兩種文化。在心理學誕生的一百多年里,實證主義心理學與人文主義心理學從未停止過爭吵[18],為了追求實證主義科學的外在形式,實證主義心理學忽略了心理文化的存在,或僅將文化作為一個背景變量來看待,為了追求人文主義科學的外在形式,人文主義心理學則刻意批評實證主義心理學用數(shù)字量化心靈,進而導致心理學研究的人性缺失。美國心理學家布羅克曼在《第三種文化:超越科學革命》一書中提出致力于消解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文化裂痕的“第三種文化”,認為“第三種文化”并不是一種具體文化,而是一種融合實證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文化的語境[19-20]。“第三種文化”的提出意味著心理學研究正在從過于注重心理學形式向注重心理學內(nèi)容轉(zhuǎn)化,以改變實證主義心理學貶低人文主義心理學過度注重主觀性而缺乏科學性,和人文主義心理學批評實證主義心理學過度注重客觀性而缺乏人性的現(xiàn)狀。

      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不僅要注重心理學的形式,更應關注心理學如何有效服務于中國本土文化中的民眾心理訴求。對心理學形式的關注是為了以更加科學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對心理學內(nèi)容的關注是為了重拾被實證主義心理學遺落的人性。因此,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不在于它是否采用了客觀研究范式或主觀研究范式,不應固于對“科學”形式的追求,而應以現(xiàn)實解釋力和價值引導力為標準,注重心理學內(nèi)容的研究。具有現(xiàn)實解釋力的研究,可以吸引其他人愿意采用這一研究范式來解釋心理現(xiàn)象;具有價值引導力的研究,可以凝聚思想共識和價值共識,共同規(guī)范和促成某一導向的研究思路與社會行為。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應改變過于強調(diào)外在形式的觀念,注重對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心理現(xiàn)象開展具有現(xiàn)實解釋力和價值引導力的研究。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關注,要以本土文化傳統(tǒng)為根基,突破對自然科學模式或人文科學模式的依賴,開展更具現(xiàn)實性和更接地氣的心理學研究,但這種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轉(zhuǎn)向僅是對過度實證主義的矯正,而不是否定實證主義的研究范式。

      五、實證資料積累和理論反思建構(gòu)的學術立場與分歧

      心理學的理論反思能力是心理學發(fā)展和進步所必須具備的能力[21]。心理學研究的目標是通過對心理規(guī)律的揭示來更好服務人的生活。心理規(guī)律的揭示需要對心理現(xiàn)象開展大量的研究和理論建構(gòu),而實證主義心理學的量化研究恰恰為心理規(guī)律的揭示提供了實證資料的積累,對這些實證資料的歸納和演繹便可提取出具有現(xiàn)實解釋力的心理學規(guī)律[22]。但如果心理學實證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而不進行歸納和提取,不進行基于理論的反思與建構(gòu),那么很有可能錯過發(fā)現(xiàn)心理學規(guī)律的時機。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是在對西方心理學有益借鑒基礎上,發(fā)展能對中國文化語境下民眾具有心理解釋力的心理學研究,這也同樣需要加強理論反思與理論建構(gòu)的能力。

      在早期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中,研究者就十分注重心理學理論的反思與建構(gòu)。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心理學者關于面子、人情、緣分、關系等研究,并基于實證資料提出了相關理論模型[23]。潘菽提出建設中國特色心理學的口號,并提出了構(gòu)建中國特色心理學體系的指導思路[2]。進入20世紀90年代,受國內(nèi)外心理學本土化思潮影響,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研究進入全面發(fā)展時期,如關于中國社會的關系、人情、報、土政策等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gòu)[24];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社會心態(tài)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gòu);本土心理咨詢與治療現(xiàn)象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gòu)。正如汪新建等在《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導向、核心框架與主要挑戰(zhàn)》一文中指出:“心理學的中國化應以人文主義為基本理論導向,以如何用心做人、用心做事為核心思考框架,以符合中國學術傳統(tǒng)、貼近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語言建立包括本土認知心理學、本土人生心理學、本土社會心理學等在內(nèi)的中層理論體系。”[16]實證資料的積累為心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提供素材,但素材太多太雜也不利于心理規(guī)律的揭示。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應在實證資料積累的基礎上逐漸加強理論反思與建構(gòu)能力,這樣才能使基于本土文化的心理學研究用來指導實踐和服務現(xiàn)實。但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理論反思并不是要否定實證資料積累的價值,而是研究者要樹立從實證資料積累到理論反思與建構(gòu)的宏觀視野,這也應把握一個“適度原則”。

      六、結(jié)語

      一個合理的心理學理論應該是對本土文化中心理學歷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一個完善的心理學體系也應該由本土心理學歷史和與之對應的本土心理學共同組成。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從對西方科學心理學的追求向構(gòu)建獨立的心理學體系轉(zhuǎn)變,需要具有學術自覺之心,更需要有學術自信。這種學術自覺就要求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學術發(fā)展應持有一致的學術立場。那么,學術立場的轉(zhuǎn)變就需要把握一個轉(zhuǎn)向“適度原則”,所謂“適度原則”就是我們在構(gòu)建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理論體系過程中(包括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所遵循的科學觀、哲學假設、方法論等),處理好大科學觀與小科學觀的關系、客觀研究范式與主觀研究范式的關系、心理學形式與心理學內(nèi)容的關系、心理學實證資料積累與理論反思和建構(gòu)的關系等。在“適度原則”的指導下,心理學中國化研究應逐步擺脫心理學形式的束縛,構(gòu)建具有“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研究。對于心理學中國化研究來說,“適度原則”的含義包括“服務、滿足、適合、貼切、解釋、理解”,這也同樣是“適度原則”應遵循的標準,即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學術立場的轉(zhuǎn)向:應能夠有效合理地服務于普通民眾,應滿足于普通民眾的心理需求,應貼切于普通民眾的心理生活,應有效解釋普通民眾的心理問題,應促進了普通民眾對心理與行為的理解。遵循這樣“適度原則”標準的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學術立場的轉(zhuǎn)向,既能夠使心理學中國化研究在科學心理學體系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又能夠有效構(gòu)建具有“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研究體系。

      [1] 張耀翔.心理學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 潘菽.潘菽心理學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3] 呂小康.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源起、流變與展望[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51-160.

      [4] 姜永志,張海鐘.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問題反思[J].心理研究,2012,5(3):9-13.

      [5] 姜永志,阿拉坦巴根.心理學的理論覺醒與理論自覺——拷問心理學理論研究[J].理論月刊,2012(6):148-151.

      [6] 王登峰,崔紅.中國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的信度與效度[J].心理科學,2005,28(4):944-945.

      [7] 吳瑩,楊宜音.社會心態(tài)形成過程中社會與個人的“互構(gòu)性”——社會心理學中“共識”理論對社會心態(tài)研究的啟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2):159-166.

      [8] 葛魯嘉.新心性心理學的理論建構(gòu)——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種新世紀的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5):142-151.

      [9] 彭彥琴,江波,楊憲敏.無我:佛教中自我觀的心理學分析[J].心理學報,2011,43(2):213-220.

      [10] 汪鳳炎,鄭紅.品德與才智一體:智慧的本質(zhì)與范疇[J].南京社會科學,2015(3):127-133.

      [11] 郭斯萍,陳四光.試析中西方心理學體系結(jié)合的方法問題——兼論“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困境與改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94-100.

      [12] 彭運石,林崇德,佟冬英.論主客同一的心理學研究范式[J].心理科學,2006,29(1):143-145.

      [13] 張海育.中國本土心理學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探尋[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98-101.

      [14] 佟冬英.心理學的分裂與統(tǒng)一研究評述[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1(5):124-128.

      [15] 黃光國.迎接心理學發(fā)展的第三波[J].心理學探新,2014,34(1):7-10.

      [16] 汪新建,柴民權(quán).中國本土心理學:理論導向、核心框架與主要挑戰(zhàn)[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44-150.

      [17] 孟維杰,劉俊敏.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中需關注的幾個問題[J].心理學探新,2015,25(2): 3-7.

      [18] 馮永輝,彭運石.心理學客觀范式的內(nèi)涵、嬗變與未來[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3):41-48.

      [19] Brockman J.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M].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

      [20] 陳巍,郭本禹.心理學的時代精神:在學科交叉中開辟進路[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61-65.

      [21] 葛魯嘉.心理學本土化:中國本土心理學的選擇與突破[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2] 呂小康,汪新建.知識劃界、追趕焦慮與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建構(gòu)導向[J].心理科學,2015,38(1), 762-766.

      [23]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華人本土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24]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quán)力的再生產(chǎn):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4(5):48-57.

      猜你喜歡
      實證主義中國化范式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包容性法律實證主義、法律解釋和價值判斷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32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以寫促讀:構(gòu)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甘肅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分析實證主義、法律現(xiàn)實主義和法律方法的未來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4:30
      孫惠芬鄉(xiāng)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fā)展史的四次范式轉(zhuǎn)換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偃师市| 岳池县| 清远市| 黔西| 泰顺县| 远安县| 焦作市| 江城| 凤庆县| 宁化县| 三门峡市| 台州市| 新田县| 北京市| 女性| 静海县| 茶陵县| 宁远县| 石门县| 大洼县| 玛曲县| 巴南区| 阳东县| 霞浦县| 当涂县| 马边| 上高县| 苏尼特左旗| 资阳市| 天全县| 长寿区| 青川县| 新竹县| 鹿邑县| 赣榆县| 霍林郭勒市| 玉溪市| 黔江区| 调兵山市| 合山市|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