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毅
敦煌“唐佚名詩集”中的河西映像與邊塞情懷
朱君毅
敦煌遺書S.6234等詩集是唐末河西地區(qū)的文士或官員所作。其中,多數(shù)詩歌以河西地名為題,涉及對當?shù)貧v史文化、地理風物以及邊塞政治、軍事和生活狀況的描寫。這些詩歌產(chǎn)生于唐末歸義軍特殊時期以及邊塞的特殊地域,詩中寄托了作者對當時局勢的冷靜思考,表達了希望和平穩(wěn)定和歸化朝廷的強烈渴望。這些詩歌對研究歸義軍時期的河西歷史和敦煌文學都具有獨特的價值。
敦煌;“唐佚名詩集”;河西映像;邊塞情懷
在敦煌遺書中有不少唐五代時期佚名詩人的詩歌,其中一部分是本土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當?shù)厝搜壑械臍v史變遷、地理風貌以及民俗風情,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特色。由于不屬于唐代詩歌的主流,因此可能會被文學研究者所忽視。但是,無論從其歷史文化價值,還是從其在敦煌文學中的地位來看,都值得研究者關(guān)注。近20年來,開始有學者整理和研究這些詩歌。例如,徐俊在《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共收集了500多首零散詩歌,其中敦煌本土詩人的詩作占絕大多數(shù)[1]。項楚在《敦煌詩歌導(dǎo)論》中對敦煌本土詩歌設(shè)有專章,并將其分成“殘詩集兩種”“陷蕃人詩”“金山國詩”“敦煌風貌”等類別進行詳細考證[2]。邵文實在《敦煌邊塞文學研究》中也設(shè)了專章對敦煌的歷史、地理和風物題材的作品進行研究[3]。研究者普遍認為,這些作品是研究唐五代至宋初期間敦煌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原貌的珍貴資料。從研究軌跡來看,學者們關(guān)注的重點從最早的文獻整理,逐步轉(zhuǎn)到了對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上。
在這些詩歌作品中,直接書寫河西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并寄托邊塞情懷的詩歌主要是敦煌遺書S.6234、P.5007、P.2672詩集中的詩歌。其中,S.6234詩集存詩9首,陳祚龍為其擬題為《雜詠》?!峨s詠》中的《酒泉太守》《玩月》《西州》等體現(xiàn)了明顯的邊塞風格和地域風貌。P.5007詩集存詩3首,其中的《敦煌》《壽昌》直接以河西地名為題。P.2672詩集存詩17首,其中《胡桐樹》等詩以河西地名或塞外風物為題。另外,在S.6167等6個抄本中均有《敦煌廿詠》,其中大多數(shù)詩歌都是對敦煌山川等的歌詠。例如,《水精堂詠》中的“可則棄胡塞,終歸還帝鄉(xiāng)”詩句,使用了唐淮南裨將譚可則被吐蕃羈縻,后逃歸的典故,可看作是與前述詩歌同一主題的作品。關(guān)于這些詩歌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有王重民、項楚等人進行了考證,但其多數(shù)說法并不十分準確。徐俊在《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對上述詩歌(除《敦煌廿詠》之外)進行了輯考,命名為“唐佚名詩集”,筆者以此為研究依據(jù)。
在“唐佚名詩集”中,有許多詩歌涉及對河西地區(qū)的歷史變遷、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及軍事狀況的描寫。
河西地區(qū)自漢代起就逐漸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至唐代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繁榮地區(qū)和軍事要地,其歷史變遷的規(guī)模很大、時間跨度也很長。這既是邊塞詩人懷古詠史的誘因,也是敦煌“唐佚名詩集”的顯著特征。例如,《甘州》一詩雖然缺字較多,但是其中的“□□蘇武北海暮”“空吟漢月胡兒曲”等詩句卻點明了主題,即作者處于邊塞之地,從心中發(fā)出的對中原政權(quán)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長期斗爭歷史的感慨,具有明顯的滄桑之感?!镀?jīng)霰ぁ芬辉娡ㄟ^懷古,對昔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橫掃五涼、統(tǒng)一中國北方之事進行了追述,“殘云瓦解西陲陣,偃月戈鋋入帝鄉(xiāng)”,寄托了作者對國家的興亡之感。同時,作者在詩中也記述了所寫地方的現(xiàn)狀,可見,這些懷古詠史詩中也寄托了作者對所處時代局勢的感慨。例如,《敦煌》一詩描寫了當時被占領(lǐng)的現(xiàn)實:“漢朝城壘屬蕃家”?!都西肟h》一詩追述了當?shù)乇弧拔鳑龊笪撼肌彼鶜?,曾?jīng)繁榮又復(fù)衰敗的歷史:“昔日百城曾臥治,如今五柳不沾春?!弊髡邔Υ藦U城,以“泣麟”典故為喻,哀嘆衰世:“道消堪泣遇嘉麟”!
邊塞詩中描寫最多的景觀就是邊塞地區(qū)的獨特風貌。敦煌“唐佚名詩集”中的詩歌也有很多是對當?shù)刈匀痪坝^和人文風貌的描寫:一是對河西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的描寫。例如,《壽昌》一詩云:“沙漠霧深鳴孤雁,草枯猶未及重陽。狐裘尚冷搜紅髓,絺葛那堪臥□霜。”描寫了邊塞的氣候寒冷,不堪久留的特點。《甘州》一詩中的“雪山東面磧西□”“醴泉□水繞城流”兩句詩,描繪了甘州的獨特自然風貌?!斗炭h》一詩中的“城當河口憑石壁,地接沙場種水田”一句,是對其地理位置的直接寫照?!督鸷印芬辉娭械摹翱h名標振武,波浪出西涼。直入居延海,分流襲戰(zhàn)場”詩句,描寫了金河(呼蠶水)的起源和流向,指出了金河與振武、居延海的相對位置。二是對當?shù)厣瞽h(huán)境的描寫。例如,《敦煌》一詩表現(xiàn)了“萬頃平田四畔沙”“道舞春風楊柳花”的景象?!段髦荨芬辉娒鑼懥恕熬G樹參云秀,烏桑戴□花”的風光,都是歌頌當?shù)丨h(huán)境之美的。《酒泉》一詩描寫了酒泉地區(qū)的美好風光、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狀態(tài):“花柳移風含葉□”“遷渠畝上金河水,五牸分行玉畔耕?!薄堆申取芬辉娰澝懒水?shù)氐膲邀惥吧骸按兩钹岛?,山遠象蛾眉。水陸分三郡,風流效四夷?!比菍吶褡屣L情的描寫。在詩中頻頻出現(xiàn)了“胡笳”“蘆酒”“虜騎”“胡兒曲”等詞,表現(xiàn)了當?shù)亍帮L俗易中華”的特點。還有兩首以植物名稱為題的詩,其中《胡桐樹》以胡桐樹為引,運用相關(guān)歷史典故,描寫了胡桐樹與烏桑樹和杏樹的不同特點:“條異烏?!薄爸ι尤~”。
在敦煌“唐佚名詩集”中,很少有直接書寫戰(zhàn)事以及軍中生活的詩,較多的是對當?shù)氐能娛聭?zhàn)略意義和因戰(zhàn)爭而遭破壞情形的描寫。例如,《敦煌》一詩既描寫了邊城的獨特風貌,又表現(xiàn)了被占領(lǐng)的現(xiàn)實:“漢朝城壘屬蕃家”。《焉耆》一詩描寫了當?shù)刈鳛檐娛乱那闆r:“故城依絕域,無日不旋師?!薄督鸷印芬辉娭赋隽私鸷訉Ξ?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軍事作戰(zhàn)的重要意義:“塞城滋黍稷,地利賴金湯。”而《平?jīng)霰ぁ贰都西肟h》和《鐵門關(guān)》3首詩,通過追述當?shù)乇粦?zhàn)爭反復(fù)破壞的情況,既體現(xiàn)了當?shù)刈鳛檐娛乱囊饬x,也表現(xiàn)了詩人心中深刻的興亡之感。
敦煌“唐佚名詩集”中寄寓著詩人的種種情感,但是,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地域不同,因此,其中更多的是對現(xiàn)狀的真實書寫與冷靜思考。
從詩歌內(nèi)容來看,作者當時應(yīng)該是在軍中,很清楚當?shù)氐臍v史變遷和當時軍事力量的對比,因此詩中主要表達了兩種感情:一種是在邊塞詩中普遍存在的愁緒,即表現(xiàn)身處邊關(guān),遠離親友的悲愁。如第二首詩《闕題》就是如此,作者在深秋季節(jié)思念故鄉(xiāng):“羨池賓雁過,悵望杵秋聲?!比欢?,他只有通過詩歌抒發(fā)其愁緒:“漢葉飄寒野,吟風客思愁?!痹凇秵栍讶思病芬辉娭校髡咭蛏碓谲娭?,道路遙遠,無法親自探望友人,只能寄詩表達情意:“有闕馳書問,親臨詛路長。塞垣唯委命,無處召醫(yī)王。”詩中也表達了作者身不由己的無奈。又如《胡桐樹》一詩,并非僅僅寫胡桐樹的特點,而是引用《史記》所載張騫于大夏見蜀布和邛竹之典故,以此比喻作者身處邊地的境況:“徒勞大夏看邛竹,謾向樓蘭種一藂”,進而直書自己思念故鄉(xiāng),希望路途暢通的心情:“為恨玉門關(guān)□路,淚痕長滴怨秋風?!绷硪环N是對戰(zhàn)爭頻發(fā)、邊關(guān)不寧的隱憂。如《平?jīng)霰ぁ贰都西肟h》和《鐵門關(guān)》等詩,追述了當?shù)乇划愖迦肭值臍v史,以及“戶口怨隨羌虜族”的現(xiàn)實,其中隱隱透露出作者對唐末河西地區(qū)局勢的擔憂。
在表達邊塞愁緒的同時,少數(shù)詩歌中也有對朝廷武功的歌頌。例如,《酒泉太守》一詩歌頌將軍(即酒泉太守)的威儀與謀略,將之比作范蠡與張騫,表達了對其“控御西陲靜,封侯賀圣年”的愿望?!毒迫芬辉娒鑼懺诙虝旱暮推街校皯?zhàn)鼓休擂絕攙槍”,酒泉美好的風光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狀態(tài):“花柳移風含葉□”“遷渠畝上金河水,五牸分行玉畔耕”,并以“直為唐朝明主圣,感恩多處賀□□”詩句,表達了對邊塞安寧的渴望。《西州》一詩既描寫當?shù)亍帮L俗易中華”的特點,又指出當時“大道歸唐國,三年路不賒”的現(xiàn)實,在歌頌朝廷武功的同時,也表達了希望邊塞安寧的愿望。
作者在詩中還突出了“夷夏之辨”的觀念,表達了歸化的強烈愿望。詩中多見“胡越”“獫狁”“烏孫”“蕃丑”等稱謂,并在多處凸顯了對天下歸一的期盼。例如,《玩月》一詩先是描寫大漠皓月的壯美,后又寫下了“重輪豈是烏孫圣,皎潔分明為漢家”的詩句,表達了作者面對習俗認為是祥瑞的月暈,自己則希望這種祥瑞的月暈是上天專門對漢唐而非對其他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明示,也就是說希望明確漢唐是天下的中心。此外,還有多處表達了邊疆少數(shù)民族歸化的愿望。例如,《敦煌》一詩既描寫邊城“萬頃平田四畔沙”“道舞春風楊柳花”的獨特風貌,又表現(xiàn)了被占領(lǐng)的現(xiàn)實:“漢朝城壘屬蕃家”,還表達了復(fù)歸故國的渴望:“歌謠再復(fù)歸唐國”“仕女尚採天寶髻”“雄軍往往施鼙鼓,戰(zhàn)將徒勞獫狁誇?!薄斗炭h》一詩描寫了番禾雖地處偏僻,但卻適合耕種:“城依口當沖要,地接沙場種水田?!碑?shù)氐摹耙娜恕毙燎诟N,雖然在戰(zhàn)亂時不用繳納賦稅,但是仍然心向中原:“愿拜乘鳧貢上天。”當然,這實際上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一統(tǒng)愿望。在《甘州》一詩中,“蘇武北?!薄翱找鳚h月胡兒曲”體現(xiàn)了對異族文化之感,因此作者又表達了希望使其歸化的愿望:“懸□□感化從風?!薄秹鄄芬辉娂缺憩F(xiàn)了邊塞的氣候寒冷而不堪久留的特點,又以“鄒魯不行文墨少,移風徒突託西王”說明此地是化外之地。以“拓西大王曹議金”表明了對歸化的信心。《嘉麟縣》一詩則以當?shù)卦?jīng)興盛而又衰廢的現(xiàn)實,傳達了百姓思歸的心聲:“戶口怨隨羌虜族,思鄉(xiāng)終擬效唐人?!?/p>
根據(jù)相關(guān)考證,“唐佚名詩集”產(chǎn)生于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時期。從吐蕃占領(lǐng)時期到歸義軍時期,頻繁的戰(zhàn)亂使河西地區(qū)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在詩集中亦有明確的反映。例如,P.5007詩集中的《詩》殘題中寫道:“仆固天王乾符三年四月廿四日打破伊州(中殘)錄打劫酒泉后卻和斷(后殘)”,即是對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西州回鶻奪取歸義軍伊州領(lǐng)地之事的精確記載[4]?!秹鄄芬辉娭幸嘤小班u魯不行文墨少,移風徒突託西王”的詩句,意指此地是化外之地,幸有“託西王”移風。根據(jù)饒宗頤的說法,“託西王”就是指拓西大王曹議金。這也直接說明了此詩產(chǎn)生的大致時間。在當時的戰(zhàn)亂背景下,詩歌中的寫實風格以及對和平的向往與歸化的渴望就完全可以理解了。這些詩歌集中書寫了特定的地域即河西地區(qū),一方面是受到唐代邊塞詩潮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唐王朝的衰落以及邊塞的特殊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雖然詩集中的多數(shù)詩歌都是以河西地名為題,并且多數(shù)詩歌的內(nèi)容也都是對河西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地理風物等內(nèi)容的描寫,但是,這些詩歌的主題都很明確:或是表達憂患意識,或是歌頌朝廷武功,或是表達歸化渴望。其中,表達歸化渴望的詩句在多處出現(xiàn)。這表明,“華夷之辨”的意識和中原政權(quán)向心力的影響之大,也表明這種意識和向心力對當時、當?shù)卦姼鑴?chuàng)作的影響。此外,其中也隱隱透露出作者希望建功立業(yè)的意識:“方將竭力陳明主,不憚沙場立戰(zhàn)功。”這也是當時身處邊塞的文士或官員共同的心聲和追求。
[1]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30.
[2]項楚.敦煌詩歌導(dǎo)論[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268-280.
[3]邵文實.敦煌邊塞文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234-255.
[4]榮新江.歸義軍及其與周邊民族的關(guān)系初探[J].敦煌學輯刊,1986(2).
I207.22
A
1673-1999(2017)12-0071-03
朱君毅(1978—),男,蘭州財經(jīng)大學商務(wù)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與文化。
2017-09-05
2016年度甘肅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唐代甘肅籍詩人的邊塞詩與絲綢之路的文化關(guān)聯(lián)研究”(YB064)。
(編輯:文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