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紅
(1.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2.四川外國語大學 社會學系,重慶 400031)
美學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研究
薛 紅1,2
(1.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2.四川外國語大學 社會學系,重慶 400031)
當代大學生群體具有接收信息量巨大、目的性明確、敢于嘗試和挑戰(zhàn)等特點,與之相應大學生又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矛盾和問題,諸如知識的不夠體系化、學習目的的相對功利性以及對未來比較迷茫等。針對這些特點與問題,美學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理論性和審美性等特點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能夠發(fā)揮重要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大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品行養(yǎng)成和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研究認為,美學教育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是在高校普遍開設美學課程作為通識教育必修課,并以藝術人文類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實踐感性補充。
美學教育;大學生;成長
美學教育是指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系列美學相關教育,具有情感性、理論性、藝術性和審美性等特征。美學教育與通常所說的美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都涵蓋審美教育,但是美學教育更偏重于理論學習和對審美現(xiàn)象的抽象總結(jié)。比之于審美教育,美學教育的內(nèi)涵更為深刻,但是其外延則互相包容。因此,美學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之為美育?!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開發(fā)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笨梢哉J為,美學教育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中,對于美育并沒有明確的概念和邊界劃分。雖然美育在中國歷代的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比如儒家一直倡導的樂教以及孔子提到的“興觀群怨”,但是美育的學科概念和界定來自于西方。新中國成立以來,張正江博士曾這樣形容中國的美育發(fā)展之路,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是美育的探索時期,當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對單一,直至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和教育界開始大力倡導美育的作用[1]。當然這主要指中小學美育,而這段時間的大學美學教育則基本是乏善足陳。
從1984年至今,發(fā)表在公開刊物上以“大學生美育”或“大學生美學教育”或“大學生審美教育”題名的文章多達6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大致基于五類研究角度:(1)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如:朱海峰從美學視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進行研究,提出借助美學理論,增強德育教育的愉悅性[2];彭美貴通過對蘇中地區(qū)三所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現(xiàn)狀調(diào)查,對大學生思政美育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3];劉玲靈、徐成芳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張譯元主張以“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 為導向,將美育貫穿其間,開創(chuàng)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新局面[5];劉藝超則重點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美育融入到德育中[6]??梢哉J為,在對大學生美育的認識和實際操作中,大多與德育掛鉤,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2)藝術教育角度。如:萬婷通過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特征,對加強高校大學生藝術教育提出建議[7];張團燕、李宜芳認為藝術審美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素質(zhì)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8];文媛提出川劇藝術走進校園不僅是地方文化資源的轉(zhuǎn)化,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范疇[9];彭聰提出藝術欣賞教育是大學生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0]。事實上,藝術教育包含文學、藝術等各種審美手段的應用,這也是在美育中作為實踐感受類教育最常用的方式。(3)大學生素質(zhì)和人格塑造以及全面發(fā)展角度。如:朱磊提出美育對大學生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具有深遠影響[11];朱曉輝在分析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關系基礎上闡釋了審美教育在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12];呂東春針對大學生審美教育,以具體事例闡釋了高校審美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3];李修超提出審美教育在完善大學生人格方面的重大意義,高校應該加強審美教育,增強實效,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14]。顯然,這是結(jié)合大學生全面素質(zhì)教育而提出的,也是美育受到普遍重視的功能之一。(4)心理學及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角度。如:丁錚、高秦嫣提到審美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心理問題以及大學生所具有的豐富審美情感和個性化審美追求[15];謝美玉從審美意識與生命意識、審美能力與認知能力、審美體驗與積極情感的關系談美育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16]。(5)對不同專業(yè)類學生進行美學教育角度,以及具體課程與美學教育關系角度。如:楊春燕對醫(yī)學專業(yè)學生提出通過美學教育塑造醫(yī)學生的良好人格、世界觀、價值觀等[17];張洋、李貴森從體育教育對審美教育的促進進行闡釋[18];楊楠楠基于美學的視角,闡釋籃球運動具有的美感,剖析大學生籃球運動審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19];魯藝提出中醫(yī)藥專業(yè)大學生的美學教育問題[20]。不管是從學科專業(yè)還是從具體課程入手,實際上都是強調(diào)美育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從校園文化、傳統(tǒng)美育思想、美育家理論研究、實施美學教育的策略等維度進行論述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期發(fā)表在公開刊物以“高校美育”或“高校美學教育”或“高校審美教育”題名的文章約1 200余篇,其類別與冠大學生題名的文章相近。顯然,從數(shù)量上看,著力于大學美學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尤其對比于討論中小學美育近萬篇論文數(shù)量的實際情況更是如此。從論文類別看,對大學生美育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德育、素質(zhì)教育的范疇之中,對美育涉及的領域進行了比較廣泛的延伸,但是對美學教育本身的學科特點研究并不深入,美學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的關系也缺少進一步系統(tǒng)化的梳理,而這種系統(tǒng)性理應建立在大學生成長特點基礎上。鑒于此,筆者擬就美學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的關系進行研究。
美育一直是中國教育界熱議的話題,從西風東漸到新時期教育方針,都能看到重視美育的呼吁。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受教育者,當代大學生有著不同于其他時期受教育者的一些共同特點,在美學教育中應該受到格外關注并得到相應的引導。
(一)信息量巨大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量巨大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特征。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對外界信息的接受度和接收量遠勝于之前任何時代。事實上,大學教育已逐漸成為大眾教育,大學生已經(jīng)成為青年人的主體和中堅力量,時代的特征在大學生身上烙下的印記格外醒目。
作為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之一,大量自主接受信息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集成,使大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廣度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身在網(wǎng)絡時代和影像時代,知識更新?lián)Q代迅猛,傳播方式快速高效。新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地域,各種各類知識以圖像、精簡的文字、網(wǎng)絡流行語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四處傳播,并成為青年人成長的背景,使大學生們顯得更為見多識廣。除了網(wǎng)絡的無所不在,還有交通的便利快捷,使大學生隨時都有更多的機會去面對和體驗不同的世界。然而,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處于發(fā)展之中,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是微小的一句話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都可能對大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莫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大學生接受知識的廣度不斷延伸的同時,尤其在自主認知過程中,大學生接受知識的深度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過程中,知識的譜系和來源非常分明,師傳授于弟子、弟子受教于師,在書本中探求知識的來源,追根究底,逐漸追尋。但網(wǎng)絡時代衍生的快餐文化,使得很多知識不再局限于學院派的探求,而成為鋪天蓋地的灌輸。接受的知識信息變得零碎,不成體系,知識的碎片化現(xiàn)象十分突出,知識系統(tǒng)經(jīng)不起嚴密推敲和自身思維的邏輯細究。筆者以為,長期在碎片文化的浸潤中成長,不做腦力的努力和嘗試,必然影響大學生對真正知識體系的接受和思考,也會使部分大學生滿足于碎片式的知識結(jié)構(gòu)而不做調(diào)整,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育人的根本宗旨。
大學時期的美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小學實施浸潤型美學教育的總結(jié),在這個階段對學生實行美學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對美的體驗式感受,而應上升到更高的理論思維的層面,使大學生能夠整體性把握美的表現(xiàn)和特點。事實上,對世界的美需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這雙眼睛既有感性的認知,亦有理論的總結(jié)與歸類,體現(xiàn)出的是深入把握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可以引導大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進行理論的把握與總結(jié),而不是僅僅滿足于碎片式認知。
(二)目的性明確
目的性明確有時是作為貶義詞存在的,往往和一些功利性的行為相聯(lián)系。但是就大學生群體而言,目的性明確卻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性的進步,視為對自己將來發(fā)展的一種冷靜判斷,這對于年輕大學生來說殊為不易。青年時期應該為未來的事業(yè)和家庭打下基礎,而大學階段對個人生活的這兩方面發(fā)展都有莫大的影響。
大學四年是初步成年階段,大學生將獨立面對世界和他人,并獨立作出選擇和判斷。從這個層面來說,大學生目的性明確必然是相對的,對未來事業(yè)、家庭生活的迷茫與對未來生涯規(guī)劃的明確性共存。明確的方向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學生熱衷于做一些他們認為有用的事情,比如,大學流行的考證熱、考級熱、考研熱,實際上就是增加學習的有用性,增加就業(yè)的砝碼。然而,迷茫始終伴隨著成長,大學生常常迷茫于究竟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所以在大學階段很容易追隨其他人的步伐,在考研、出國等問題上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同學的影響,在大學中形成一股熱潮,而在擇業(yè)中也比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大學生的迷茫其實也帶有某種明確性。和大學生群體的第一個特點相對應,由于大學生的信息接收渠道非常廣闊,所以他們的選擇也更為多樣化,也是由于信息的廣闊和透明,他們的選擇一般不會太盲目,選擇中的理性成分日益增多。同時大學生群體還要面對就業(yè)的壓力,在壓力面前大學生應對壓力的對策也相對明確,這種明確化在進入高考階段其實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對高校專業(yè)的選擇,以及選擇輔修專業(yè)、考級考證等都是大學生面對現(xiàn)實和正視自身的表現(xiàn),所以大學生對于未來或有迷茫,但在行動中卻能夠比較明確地知道應對之策。
當然,在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大學生的目的性明確特征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受教育主體目的性過于明確或者目光過于短視就會忽視需要長期性培養(yǎng)的一些課程,這些課程設立的受歡迎程度和被自主接受程度就會降低。而教育者如果也急功近利,必然會影響教育的長遠發(fā)展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長??梢?,大學生目的性明確特征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展現(xiàn)了大學生對于自身更為理性的思考和選擇,另一方面卻又容易使教育者犯急功近利的毛病,這在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克服和平衡。
美育理論認為,美學教育的感受力和情感性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理性的務實中尋求精神的平衡。大學之所以被視為象牙塔和被定義為高等學府,原因便在于大學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精神家園,它對個體的精神世界負有引導和充實的職責。現(xiàn)實的就業(yè)壓力和成長壓力使得大學教育不得不具有務實的一面,而美學教育的理論深度與精神探求特征則可以引導學生尋求務實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平衡。
(三)敢于嘗試和挑戰(zhàn)
當代大學生有一個相對一致的成長背景;改革開放和獨生子女政策。在這種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普遍具有眼界較開闊,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特點,渴望實現(xiàn)自我價值,面對挑戰(zhàn)敢于嘗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與世界接軌,中國學生的視野和眼光也正在與國際接軌,他們有著與父輩和祖輩迥異的人生追求和向往。同時作為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意識相對更加強烈,對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之心,對理想和未來的憧憬與向往使他們愿意接受挑戰(zhàn),并愿意為了目標而奮斗。與此對應,因為相似的成長背景,大學生固然有著相似的為了目標不斷挑戰(zhàn)和嘗試的特點。但同時,由于多元的世界和青年人自有的自我性,這種自我性會因為獨生子女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強化,所以在大學生中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趨向多元,一方面有自我奮斗的意識,對未來充滿自信,另一方面又因為多元的世界和不同的價值取向而導致對未來的一定程度的迷茫和不安。
相對而言,美學教育具有視野廣闊等特點,美學教育的視域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樹立大學生在面對社會生活層面時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學習中對社會生活產(chǎn)生一定的理論認知和感性思考。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直接由人才決定,尤其是青年人的素質(zhì)和才能對國家民族的前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青年知識階層主力軍的大學生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按髮W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所在……在這里,大學以其天然、莊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負責,教人以莊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負責”[21]??梢?,美學教育在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方面完全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1917 年, 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所做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專題演講中,把美育提到一個異常重要的地位。那一代學人多有救國救民的啟蒙理想,蔡元培亦不例外,他對美育對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作用寄予了無限的厚望。事實上,美學教育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毋庸置疑。
(一)美學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該文件對學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對學校美育課程的要求主要放在藝術類課程上,要求學校大力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藝術類課程。藝術類課程是浸潤式的教育手段,在全日制教育階段應該貫穿始終,以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和熏染。中小學階段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覺和審美欣賞能力,大學階段的美育應該在長期熏染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理論認知層面。美學屬于哲學門類,在某些時候又被稱之為藝術哲學,對藝術門類及社會生活所引起的美感進行理論性抽象,美學教育在大學的實施,對于大學生形成理性思維能力以及思考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中國出現(xiàn)了兩次美學大討論,這兩次討論的重點雖不一樣,但是共同特點是參與度非常高,除了文學界和美學界的學者參與其中,有一定知識水平的普通人也紛紛發(fā)言,對學者的觀點進行或反對或支持的評判。這兩次美學大討論除了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以外,也充分說明美學的門檻并不高。美學所研究的對象離生活很近,甚至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美學范疇的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工藝美等就在人們身邊,稍微對生活有一些感知能力的人都會對身邊的這些常見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叭祟悓γ赖母兄窃凇驹癄顟B(tài)被打破以后,在無數(shù)個手段與目標的沖突中產(chǎn)生的。對美的追求就是對‘生命本原’的回歸,在這個回歸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在‘美’的關照下審視和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22]??梢?,大學進行美學教育很容易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和接受,由于美學學科的理論性和哲學性,大學生在進行美學學習時會引發(fā)更多的思考和體悟式感受,而創(chuàng)新與思考正是大學應該賦予學生的能力。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生接受的教育和身邊發(fā)生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可以與作為研究對象的美學產(chǎn)生關系,學生從小學習的藝術技能、看的書畫、欣賞的戲劇電影、學習的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甚至包括數(shù)學的對稱平衡,都可以從美學層面進行分析與研究,時代的變遷在生活中如何呈現(xiàn),亦會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天地萬物的層層打開模式會為美學研究者和參與者提供無限思索和邏輯推導的空間,把知識的碎片聯(lián)通成為體系化的知識,對大學生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大有裨益。
(二)美學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的品性養(yǎng)成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贊揚希臘人性格的完整性,認為他們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而近代國家的強制性使人只能發(fā)展他身上的某一種力,破壞了近代人身上天性的和諧狀態(tài),成為與整體沒有多大關系的、殘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因此近代人要通過更高的藝術即審美教育來恢復他們天性中的完整性[23]。 “審美教育就是引導人們?nèi)プ非笕诵缘耐隄M……人的全面發(fā)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質(zhì)”[24]。美學教育能夠給予個體相對完整的品性養(yǎng)成皆來自于美學本身的特性。
美學是訴諸于人類精神活動的學科,與人的情感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用什么樣的方式審美,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美與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相一致的。美學中的藝術美涵蓋了人類精神文化的精華,悲劇與崇高具有凈化心靈的作用。自然美陶冶我們的性靈,人格美昭示精神的偉大,美與真與善也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真可以轉(zhuǎn)化為美,美可以進達到善。美學教育把無所不在的碎片式的具象的美展示、梳理、抽象、總結(jié)出來,并對受教育者進行展示?!懊烙康?,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25]。
可以認為,美學教育對于大學生品性養(yǎng)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養(yǎng)成大學生冷靜觀察世界的眼光和在紛繁世界中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判斷真善美,面對假丑惡;(2)有助于完善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和情感感悟能力,美學的名稱本身就含有情感學的意味,美學研究本身就針對人類情感;(3)有助于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氣質(zhì),面對現(xiàn)實,不忘初心,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止步;(4)在追尋美的道路上受到啟發(fā)與熏染,在道德層面和精神層面得到升華和洗禮?!懊烙谋举|(zhì)是通過培養(yǎng)協(xié)調(diào)和諧的情感, 進而塑造協(xié)調(diào)和諧的人格, 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協(xié)調(diào)和諧”[26]。
(三)美學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素質(zhì)的完善
大學生完善和全面的素質(zhì)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道德品質(zhì)、文化知識、健全心靈。美學教育對于大學生素質(zhì)的完善是潛移默化的。美學教育本身也孕含審美教育,希望傳達給學生對美的追求,引導學生明確何為高雅的審美觀,讓學生學會選擇美的、詩意的生活。“美育信息傳遞的立體通道, 保證人生價值信息以形象感情和說理兼并的方式順利傳遞, 可使之產(chǎn)生傳統(tǒng)思想教育單通道傳導后的信息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影響力”[27]。美學教育也是一種理論教育和思維方式的引導,從這方面入手既可以完善學生的美學知識,又能夠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探求。
美與善有天生的相關性,通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最終達到一種美的人生境界。“美育具有特殊的‘審美感受力’的培養(yǎng)作用,這種‘審美感受力’是人的健全素養(yǎng)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缺少了這種‘審美感受力’的人不僅缺少了生活的樂趣,而且在素養(yǎng)上也是不健全的”[28]。美學教育通過發(fā)掘社會生活中的美來啟迪心靈,并用理論闡明何以為美、何以為丑以及怎樣才是美的人生,從而培養(yǎng)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同時又以其特定的審美陶冶方式和審美教育思維培養(yǎng)大學生,通過健康的藝術欣賞,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他們自覺追求美的人生境界。并自覺凈化心靈,培育高尚的情操。
健全的心靈也是大學生的重要素質(zhì)之一,健全的心靈是面對社會、擁有幸福生活的保障。健全的心靈意味著健全的心理調(diào)適能力和面對他人與社會的能力。美學教育特別關注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其中貫穿感性的感悟與理性的思考,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與人,能夠使大學生學會用美的情操接觸社會生活,增強心理調(diào)適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寬廣的胸懷。
綜上所論,美學教育可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并對其進行積極的心理和行為引導,在大學大力推進美學教育是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以美學的熏染性特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和素質(zhì)培養(yǎng),可以在中小學階段實現(xiàn)美學教育的初期目標。對于大學生而言,畢業(yè)后效力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教育目標客觀存在,因此,大學美學教育應側(cè)重于理論思維能力和抽象總結(jié)能力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能夠具備思考能力和從表像進入本質(zhì)的能力。美育的基本屬性,即屬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學校正規(guī)教育,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有明確的目標體系、明確的課程計劃、特定的教學組織形式。事實上,實現(xiàn)美學教育的最直接途徑就是開設美學課程,讓美學課程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必修課。
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在大學生中進行美育的途徑很多。美學教育“從美育途徑來看, 主要有以下七種:一是在高校大學生思想工作中滲透美育;二是開設音樂、體育、美術等藝術類專業(yè)課程;三是開設人文素質(zhì)類選修課;四是舉辦專家學者的學術講演講座;五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六是創(chuàng)建優(yōu)美向上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七是通過專業(yè)課的教學, 滲透美育, 充分發(fā)揮各門課程課堂教學在美育中的作用, 鼓勵教師積極挖掘蘊涵在教材中的美的因素, 使學生既掌握專業(yè)知識, 又受到美的教育”[29]。其中,理論方面可以通過藝術人文類課程予以實現(xiàn),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通識課程,最大程度地進行素質(zhì)人文類拓展。實踐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予以實現(xiàn),如各類競賽、文藝表演及各種文藝體育活動都可以實現(xiàn)學生的審美教育和引導,并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梢?,最適合大學生特點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美學教育方案就是在各類高校開設美學課程作為通識必修課。
目前,美學在很多高校并沒有作為通識性課程開設,更沒有成為大學生必修課程。美學要么作為專業(yè)課為哲學或美學專業(yè)的學生開設,要么在中文藝術類專業(yè)開設,對于很多專業(yè)的大學生而言,美學課程尚處于缺失狀態(tài)。所以,美學作為大學通識課程必修課的開設非常必要。
筆者認為,開設大學美學課程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美學課程重在理論的介紹和梳理,對于審美現(xiàn)象要有所闡釋和推導。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都具有理論興趣和熱情,但是由于中學課程與大學教育的對接問題,部分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并不高,所以理論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對非專業(yè)類學生盡可能不深化難度,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2)在美學教育課程中要加入藝術類內(nèi)容,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可以由藝術類老師配合美學教師進行藝術類課程講授,或者在美學課的整體教學中抽出若干課時由藝術類老師講授,如美術鑒賞或音樂鑒賞等,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3)針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美學課程開設的側(cè)重點應該有所區(qū)別。哲學和美學專業(yè)類學生以專業(yè)要求為準;藝術類學生在美學教學過程中著重于美學的藝術哲學展現(xiàn),用作品說話;中文類及其他人文專業(yè)學生在理論闡釋上應有所強化;理工科類專業(yè)學生在課程設置中可以把理論講授點和知識展示點相結(jié)合,把感性和理性認知相結(jié)合。(4)美學課程師資的選擇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在專業(yè)教師的設置上非常用心,也著力提升教師的學歷和職稱,但是在面對通識課程時,對教師的配置往往降低要求,甚至讓一些在讀碩士研究生授課。這些教師在授課經(jīng)驗、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上達不到美學課程需要達成的目標,在客觀上打擊了學生對于通識課程的興趣,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在美學課程教師的配備上一定要選擇專業(yè)教師和具有一定經(jīng)驗的教師。
當然,大學美學教育除了開設美學課程之外,還可以與其他更多的教育形式相結(jié)合,甚至與美學相關的很多課程都可以放在人文類通識學科中進行,比如美術、電影、文學、歷史、音樂等,人文類課程與美學課程可以形成互相補充的關系。藝術或藝術鑒賞類通識課可嘗試納入學分。正如日本著名學者湯淺泰雄所說:“真知僅僅通過單純的理論思考是無法獲得的,還要通過身體認知或身體覺悟才能達到?!盵30]藝術類課程的設置與美學教育的理論化強化可以形成感性實踐互補的關系。當然,大學生團隊活動也是對美學教育的必要補充。從大學精神角度而言,學生團隊活動可以成為學生實踐課堂的組成部分。
[1]張正江.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育的命運(第二章)[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孫海峰.美學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S1):78-79.
[3]彭美貴.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教育對策[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9):31-35.
[4]劉玲靈,徐成芳.美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23-125.
[5]張譯元.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新探索[J].大學教育,2017(5):117-119.
[6]劉藝超.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應重視美育的融入[J].求知導刊,2015(24):14.
[7]萬婷.大學生藝術審美特征與高校藝術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117-118.
[8]張團燕,李宜芳.淺談藝術審美教育與當代大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6-97.
[9]文媛.試論川劇藝術教育與文化資源轉(zhuǎn)化、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關系[J].四川戲劇,2013(1):118-120.
[10]彭聰.論藝術欣賞教學對高校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意義[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56-157.
[11]朱磊.淺析大學美育對大學生人格修養(yǎng)的完善[J].美術教育研究,2016(1):141.
[12]朱曉輝.審美教育與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J].中國成人教育,2010(23):56-58.
[13]呂東春.大學生審美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440-442.
[14]李修超.審美教育在大學生人格重構(gòu)中的作用及實施策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4):86-87.
[15]丁錚,高秦嫣.大學生審美心理探究與審美教育的對策思考[J].中國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7-139.
[16]謝美玉.美育與大學生積極心理培養(yǎng)[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4):172-173.
[17]楊春燕,鄭燦磊,趙雄.醫(yī)學院校大學生美育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5):371-374.
[18]張洋,李貴森.論體育對大學生審美教育的作用[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5):65-67.
[19]楊楠楠.美學視域下大學生籃球?qū)徝澜逃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2):98-100.
[20]魯藝,于紅,李暉.淺談大學生美學教育在中醫(yī)藥專業(yè)教育中的應用[J].中醫(yī)教育,2012(6):81-82.
[21]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0.
[22]陳華,張莉玲.審美文化史視角中的大學生美育[J].教育評論, 2014(9):81-83.
[23]弗里德里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6.
[25]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26]曾繁仁.走到社會與學科前沿的中國美育[J].文藝研究,2001(2):11-18.
[27]趙伶俐.人生價值的弘揚— 當代美育新論[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3.
[28]曾繁仁.關于美育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81-83.
[29]金昕.以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為旨歸的美育策略探析[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9-52.
[30]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 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31-32.
(責任編輯 彭建國)
Studies on 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XUE Hong1,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R.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P.R.Chin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ar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receiving a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setting up clear goals, having the courage to try and challenge and so on.Along with the advantages, they also have certain problems to overcome: the nonsystematic knowledge, certain desires to succeed immediately, confusion about the future, etc.Aesthetics education, possessing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emotion, theory and aesthe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in development of logics, morals and abilitie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introduce aesthetics education is to set it as a compulsory general course in colleges as well as to add art and humanity course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practical and perceptual supplements.
aesthetic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tudy on growth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5.017
Format: XUE Hong.Studies on 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7(5):144-150.
2017-03-16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改項目“高校非美學專業(yè)美學課程內(nèi)容設定研究”(JY164628)
薛紅(1973-),女,安徽宿州人,西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社會學系講師,主要從事美學史及美學教育研究,Email: 401198718@qq.com。
G40-014
A
1008-5831(2017)05-0144-07
歡迎按以下格式引用:薛紅.美學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