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當今一樣,我們的孩子如此普遍地“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我們的家長如此廣泛地重視并參與孩子的教育。
筆者從十幾年前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彼時參與一些學校組織的家長講座,座中銀發(fā)族錯落其間。講座過程中,這些祖輩家長多神情懵懂,顯然對于聽到的教育觀念不知所云。孩子父母有的是工作繁忙,有的是有空也不愿來“浪費”時間,老人們純粹是為了來完成老師的簽到任務。而如今,聽眾席上幾乎清一色的是專注傾聽的父母。社會上組織的公益家教學習機會也有更多的家長參與,甚至有些父母專門花錢去學習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課程,網絡上家庭教育的文章都有很高的轉發(fā)率。孩子開始成為整個家庭的重心,人們似乎忽然意識到,孩子的起跑線不再是從上學開始,而是從出生就已開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像一個魔咒,激發(fā)了父母們狂熱的育兒熱情,在那條隱而未現(xiàn)的人生跑道上,響徹著家長們高亢的助威吶喊聲,還有家長們生拉硬拽的助跑身影。
是什么點燃了家長們心中的教育之火?是什么讓家庭教育從教育助力向教育主力升級?目前這種家長不遺余力地參與、介入孩子生命成長的現(xiàn)象,究竟是不是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筆者希望引導家長進行一下冷思考,給過熱的家庭教育降降溫。
獨子家庭,孩子成為整個家庭的重心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三十多年,絕大多數(shù)80后、90后、00后都是家里的獨苗。而這三十多年,正是我國的經濟巨輪從緩慢啟動到平穩(wěn)運行到飛速前進的三十多年,普通家庭普遍地從溫飽跨入了小康,人們雖然不再需要靠子女轉變家庭的命運,然而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只有一根“獨苗苗”, 孩子的成長失敗,很大程度上將意味著家族蒙羞,滿盤皆輸。失敗的恐懼,使家長們不遺余力地投身于教育,千方百計地幫助孩子走向成功。
在這種形勢下,“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兩種明顯的傾向,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把目光緊緊盯在孩子學業(yè)成績上,認為好的成績才能保證上好大學,未來找個好工作,才可以“光宗耀祖”。二是一些父母甚至爺爺奶奶把自己年輕時未實現(xiàn)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往往造成家長走極端,要么視孩子為掌上明珠,過于溺愛;要么會對孩子嚴加控制,硬性“改造”。然而,這樣的家庭教育結果往往會事與愿違。
二胎政策的放開,新一代家長們這種孤注一擲的焦慮可能會少一些吧!
財富激增,成功的定義狹窄化為名利經濟大發(fā)展不僅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品質,也使一種速效的、自我膨脹的成功哲學甚囂塵上。即時的網絡傳播力,各類新媒體缺乏主流價值導向的宣傳,使人們形成了出名和有錢使人更幸福的偏狹認識。2017年夏季,QQ瀏覽器針對第一批95后畢業(yè)大軍做就業(yè)調查,這份名為《95后迷之就業(yè)觀》的調查顯示:最向往的新興職業(yè)排行榜上,54%的受訪者渴望當“網紅”。不能快速賺大錢或者甘于平淡,似乎成了道德污點,追名逐利開始取代積極向上,極少有人還能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意義。
當成功被縮略為名和利的時候,成功的家庭教育則被抽象化為孩子上了頂級名校、做了演藝名人、成了商界精英等。當家長不加辨別地認同了這一定義,莘莘學子十二年寒窗苦讀踏上的獨木橋便不是更寬了,反而是更窄了,從原來的“上”大學變成了現(xiàn)在的“擠”名校。大學畢業(yè)生求職過程中遭遇用人單位以“985”“211”、普通院校等排序標準招人的潛規(guī)則,更為家長的這一認識增加了有力佐證。于是,才藝輔導班如雨后春筍,學區(qū)房千金難求,小升初的孩子捧出了字典般厚實的證書集……種種“怪現(xiàn)狀”粉墨登場。
上了名校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掙了大錢、成了名人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嗎?種種社會現(xiàn)實告訴我們,不盡然。作為家長,能穿透當下的迷霧,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之下,傾聽孩子的心聲,相信孩子,可能反而會讓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他自己。
碎片化學習,把成功個例當普遍真理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和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使家長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積極地參加各類家庭教育培訓,或者熱情購買成功教子類書籍,但短暫的不成系統(tǒng)的培訓,帶著功利目的的學習,終歸會是邯鄲學步,免不了會摔跤的。
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讀經班”,不僅耽誤了一批孩子,也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經典成為了替罪羊。這其中,有辦學機構功利化的簡單復古,也有企圖一勞永逸的父母的推波助瀾,更有公眾對于成功家教個例的盲目推崇?!袄前只岃T英才”,一時也被不少家長追捧,為自己簡單粗暴的教育行為找到理論依據(jù)。豈不知“棍棒之下出孝子”之所以在我國長久的歷史中有效,是因為那曾經是整個社會的文化認同,以打為主要教養(yǎng)手段是普遍的家庭規(guī)矩。然而,現(xiàn)代文明社會連一年級小學生都能搬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來理論理論的今天,打罵不僅侵犯人權,還是帶著人格污辱和傷害的潛臺詞,這樣的文化認同終歸會使狼虎之行無效甚至反效。
馮友蘭先生曾經總結過,人的成功除了道德可以僅憑個人努力可達成,而其他如政界、商界、學界的成功除了個人努力還是需要時運相助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長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這是一個日復一日的家長和孩子的真實互動過程,來不得半點的粉飾太平,更不能聽風就是雨。
通過以上分析,家長們是否稍稍心安一些呢?越是颶風突起,越要穩(wěn)居颶風眼,冷靜地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下面,筆者試著從心理學研究和家校配合兩方面,為家庭教育定定位。
孩子不完全是家庭塑造的 現(xiàn)在,各種資訊顯示,孩子的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大家似乎共識地將之歸罪于其父母養(yǎng)育不當,不少心理學派別也在支持這一觀點?!昂⒆拥腻e都是家長的錯”這一認識使學校對于某些學生的問題便有了無力感,而家庭則因此成了眾惡之源,孩子的未良性發(fā)展也常常引發(fā)父母極大的愧疚感。
隨著近些年認知神經科學、行為遺傳學、進化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和研究,原有的一些關于人性的觀點逐漸被迭代,而對家庭教養(yǎng)決定論也有了新的說法。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體現(xiàn)在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的暢銷書《白板——科學和常識所提示的人性奧秘》中。
平克認為,人們之所以認同教養(yǎng)決定論,是基于盛行的“白板說”,認為人生下來是一塊白板,所有的性格和能力都是經過后天尤其是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平克利用大量的研究實證和嚴謹?shù)倪壿嬜C明,白板說是錯誤的:一方面人生來便攜有各自的基因特點,所以人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間是相互作用,而不只是父母作用于子女,所以即使同一家庭長大的兄弟姐妹也很不相同。平克還援引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的“群體社會論”,指出孩子在基因和家庭影響之外,其所處的社區(qū)文化(以“三遷”傳佳話的孟母應該是深諳此道的)、所在學校的班級文化、所認同的同伴群體價值觀對孩子的社會化產生著很大影響。所以,孩子往往在家里是一個樣,在外面又是另一個樣子,而最終,他們會成為在外面世界的那個樣子。美國電影《為人師表》的原型即是此理論成功的寫照,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條件和教養(yǎng)方式不但談不上好,甚至很多還非常惡劣,但因為強大的班級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文化共識,使這些孩子最終都展現(xiàn)了卓越的自我。相信很多老師尤其是名師,在管理班級中,都體會過群體力量的偉大。筆者就聽聞過不少親子關系惡劣、家長也已放棄的孩子,在深具教育智慧的老師引領下脫胎換骨的例子。相信我們身邊都有些這樣的實證。而這也足以讓我們思考教養(yǎng)決定論的真實性到底會有多少。
家庭教育的確重要,尤其是嬰幼童初期,來自父母的關愛、撫育是其健康成長的保證。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帶著他獨有的天賦特征,開始與這個世界進行互動,并從中學習,最終成為他們那代人的社會化一員。就像紀伯倫的《論孩子》中寫到的:“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奔议L應該真正理解自己的有限性,并真正視孩子為一個“人”,相信孩子天然的人性和道德直覺,這樣可能會更自然地做父母,而免于用力過猛。
家校配合中家長該做啥 科技正徹底地顛覆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著孩子們的童年時光。今天的孩子,知識面廣、個性張揚、不好管是老師們共同的體會。
學校組建家委會,開家長學校,意圖引領甚至教育家長,發(fā)揮家庭之力,協(xié)助學校管理教育好孩子。這樣的努力確實催生了部分家長的教育熱情,尤其在拓展學校教育資源方面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另外學校要求家長參與某些教學行為,比如監(jiān)察家庭作業(yè)完成等。這一方式看似家校配合的很好切入點,然而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都知道,輔導學習不僅需要熱情和知識,更需要的是教學技巧,而教學技巧是在專業(yè)的教育學知識和一定量的實踐經驗積累之后形成的。但因為家長的受教育程度不同、關注度不同和教育能力不同,大部分家長即使對孩子的作業(yè)知識都能解答,但仍不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yè)上勝任愉快,反而因家長急于完成“任務”而導致了很多的親子沖突,有時還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建議學校還是要牢牢地抓好教育教學的主導權,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不要把這份權力放給“外行”的家長們。
專業(yè)的教學才會有威力,不僅能激發(fā)孩子,也能惠及家長。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河南濮陽油田一小的“五段三線生活化作文”教學實驗,從學校延伸到家庭,有些班級帶動家長親子共讀共寫,利用當?shù)氐耐ㄓ嵠脚_發(fā)表,激發(fā)了家長的極大參與熱情,有些原來愛打麻將的家長被吸引到書桌前,有些瀕于破裂的婚姻也有了改善。不能不說,是集體教育改變了家庭。另外,全國經典素讀第一人陳琴老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每周末半天時間,組織經典俱樂部活動,帶著孩子和家長們,走進大自然,放聲吟誦經典,得到了班級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熱情支持和參與。這個活動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很多家庭文化都得到了優(yōu)化,家長的心境和學習力有了很大改善。這再一次顯示了教育的“化民”功能。這些例子,可謂家校合作的有益探索。
在以學校為教育主體的家校配合中,家長應該做的,是跟學校保持暢通真誠的溝通,為孩子樹立尊師重道的榜樣,鼓勵孩子愛學校善閱讀,盡量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等。同時,一定避免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和學習狀態(tài)是其在學校這個小社會群體中的一個存在方面,通常只有在孩子有了真正的學習動機后才能有較好的展現(xiàn),俗稱“開竅”。而開竅有早有晚,至于觸發(fā)的機緣,很吊詭的是極少來自于父母(盡管父母常把學習的重要性強調來強調去),反而可能是同學、老師甚至社會交往中的某個人。只要家長真正能夠相信孩子,給孩子時間,這一“開竅”遲早會來,也就是他真的愿意付出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人生的開始,那么他即使不是成為頂級精英,也會是一位認真生活、為自己負責的成人。所以,家長不妨安心地做好“麥田守望者”,看著孩子在廣闊的天地盡情奔跑,只要保證他不掉入麥田邊上的懸崖。
綜上所述,盡管各方面都對家庭教育寄予厚望,但家庭教育仍然只是學校教育的助力之一。家長應該著力于培養(yǎng)自己清醒的認識,不受限于盲目的未來設定,不被內心的恐懼局限、束縛,放下功利,相信孩子,相信學校,相信社會,相信國家,人生沒有起跑線,未來自有孩子的一片天。在跟孩子相處中,要為孩子盡量營造快樂、開放、信賴的成長環(huán)境,使家庭傳承真誠、積極、和順的美好家風,成為孩子情感的加油站、幸福的體驗場。如此的家庭教育,便有了一份從容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