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踐與思考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陸巧娣
筆者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整合的幾種模式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不斷完善新型的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真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服務。
信息技術 語文學科 整合 實踐與反思
信息技術不僅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更是學生學習、交流的工具,它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形態(tài)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變革。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容量小,不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不利于培養(yǎng)開拓型人才,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使語文課堂從相對的靜態(tài)走向更多的動態(tài),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學習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支持,隨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帶來了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推動了整個學習方式的變革。
在閱讀《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專題學習網(wǎng)站,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同學們在學習時有的聽課文朗讀,并跟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的打開超文本鏈接,來賞析某一位自己喜歡的人物;有的觀察比較各類圖文資料,變單一的文本信息為立體的多媒體信息,進行比較閱讀。如可把王熙鳳的出場、語言等和其他人進行比較,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問題的理解,通過留言板等網(wǎng)絡工具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心得。這樣既能夠完成教材學習的任務,同時又拓展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范圍,讓語文學習有了深度與廣度,并且有了專題性閱讀與研究的意味。
首先,要保證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學習平臺的效益,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和發(fā)展其個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方面要力爭與課文保持一致,避免過多的繁雜,另一方面要在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等心理特征對文本進行必要的拓展。如《胡同文化》一課專題學習網(wǎng)頁,就圍繞課文設計了課文學習、胡同知識特點介紹、胡同文化現(xiàn)狀、胡同文化的歸宿與《上海的弄堂》進行比較閱讀五個板塊,重點設計胡同文化的趨向這一板塊。打開相關的專題網(wǎng)站,搜索有用的信息,對于作者的感情,網(wǎng)上有相關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其他老北京人對胡同文化的態(tài)度,胡同文化的特點,胡同文化的歸宿等等都可以啟發(fā)學生理解課文,創(chuàng)設了一個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
其次,在資源建設時要注重學科知識的科學性、準確性、直觀性和思想性。
知識是科學的、嚴謹?shù)?、準確的,有的還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邏輯性。網(wǎng)絡信息的最大特點就是包羅萬象,所以在資源建設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對各類信息要根據(jù)學習目的進行有效的篩選,在注重直觀形像信息的同時再考試知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針對《胡同文化》這一篇課文,筆者在教材的基礎上選擇了介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視頻,選擇了一曲京韻大鼓《前門情思大碗茶》,這些內容學生是感興趣的,通過展示影音文件,調動學生聽覺、視覺感官,伴著京腔京味的音樂,學生仿佛倘佯在北京城內。形成身臨其境的效果。從歌聲中體會感情,從歌詞中體會深意,從音調中體會京味,結合課文,很容易產生圖、文、聲的并茂,把學生徹底帶入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和思想性。
最后,要注意學習資源的生成性和可管理性,要讓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都參與到網(wǎng)站的建設中。一方面能保障學習資料的及時積累和整理,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信息能力,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1.在整合過程中要重視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海量的信息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迷航,學生的學習不是找不到重點,就是被無關信息吸引,忽視語文課本的學習。因此要注意訓練學生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實踐中掌握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
2.要避免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越俎代庖,減少制約學生的思維過程和體驗過程的因素。上網(wǎng)查詢是學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習的主要實踐活動,但由于教師專題學習網(wǎng)站設計的局限性,以及整合課教學節(jié)奏的難以把握等因素,往往會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程序式”“填鴨式”教學。因此在設計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準確處理好網(wǎng)絡下學生的“收與放”的問題。
3.要重視整合過程教學中的評價問題。評價不能只關注問題的結論,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要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熱情、學習成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學會通過自我評價進行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和自我激勵,從而來提高評價“量與質”。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促了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切實的成為了學習的主體,他們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運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主動建構知識,提高能力。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北京大學出版社
【3】祝智庭,鐘志賢 .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