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xué)高三(2)班 張求淇
新作文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浙江省嘉興市第一中學(xué)高三(2)班 張求淇
偶然在書上看到“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句,有意尋其出處??删W(wǎng)上答案層出不窮,似有《莊子》《水滸》《惠子》等多處。但我更愿相信它出自唐代白居易《李夫人》中的一句“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想來這一句必是道盡了漢武帝的思念、惋惜。
可草木是否真的無情?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道出了人與草木石獸的最根本的區(qū)別,即是會思考,有獨立的情感。但對于草木是否真的無情,古今文人也有不同的見解。唐朝張九齡寫“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本就是有自己的赤誠之心,孤芳也能賞自我之美。無需人將其折下,置于瓶中,使人欣賞,最終卻凋零衰敗??梢?,草木也能夠思考。清末龔自珍有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花亦有它回報土地之心,凋零后,落葉歸根,為新綻放在枝頭的花苞給予養(yǎng)分,以保它一朝在枝頭的美艷。也許,即使草木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更愿意自己選擇默默凋零而死,死后回報母土。
草木尚且有情,而人又豈能無情,以冰冷之心待人?
人有七情六欲,且其與生俱來,不可避免。出家人講四大皆空,拋卻七情六欲??蛇@與生俱來的東西如何能拋得掉?故此,人皆有情,且人心當本向善。皆因外界環(huán)境與自我內(nèi)心的情感波動,使一片潔凈的赤子之心變得面目全非。皆是因此,人更應(yīng)當修身養(yǎng)德,怡情怡性,還本心一片善情,以求“出淤泥而不染”。
以善情所對待的生活無論如何,應(yīng)當是積極向上。夕陽西下,卻也曾有霞光高照、分外妖嬈的美好。漫天飛雪,卻也有雪后高原、寂靜深邃的天外之美。滂沱大雨,卻也將有雨后晴天的一道七色彩虹。
既然希望無時不在,何不以善情相待,珍惜當下,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