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不改那么多,就改一點點
楊杰
有個媽媽為了7歲的女兒來找我咨詢,她說孩子膽小、拘謹,沒有安全感,情緒急躁,不善于交往。
咨詢開始幾天之后,我回頭盤點了一下日志,總覺得她們的生活缺少了點什么。我發(fā)現(xiàn),這位媽媽的全部注意力就是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每天提醒孩子起床、吃飯、做作業(yè)、彈鋼琴、洗澡、睡覺……母女之間的相處,幾乎找不到溫暖歡笑的瞬間,情感交流實在太稀薄,親子之間的感情處于低溫狀態(tài),感覺她不像是媽媽,更像是保姆。
于是,我和這位媽媽探討,怎樣真正地跟孩子在一起,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溫暖和愛意。這位媽媽也訴說了她的困難: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經(jīng)很辛苦,哪里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什么情感建設?
我對這位媽媽說:照顧孩子的確非常耗費心力,我們不再增加時間和任務,而是等待合適的契機,在日?;又猩晕⒃鎏硪稽c光彩,你愿意嘗試嗎?
這位媽媽表示非常愿意,我結合以前的案例,給她舉了很多例子,讓她慢慢體會,怎么去捕捉契機,怎樣給互動增光添彩。
兩天以后,這位媽媽向我講述她嘗試的過程。
這一天,媽媽送孩子去上鋼琴課,下樓梯的時候,孩子腿抬得很高邊走邊跳,其實孩子經(jīng)常這樣做,以前媽媽從來不回應。這一次,這位媽媽忽然意識到,也許這個地方是個好玩的切入點,媽媽順勢說了一句:“這是小猴子在跳嗎?”孩子覺得媽媽的話有意思,笑得很開心。
在車上的時候,孩子把iPad音樂開得很大聲音,如果在以前,媽媽就直來直去讓她把聲音關小一些。這次她學著動畫片的人物朵拉說:“搗蛋鬼別搗蛋。”孩子也很親昵地假裝躲媽媽。當看到紅燈的時候,媽媽很好奇地對孩子說:“看什么呢,給我看一眼?!?/p>
這樣一路到了彈鋼琴的地方,當時沒有停車位,媽媽就跟孩子商量,讓她自己先去上課。要是在以前,孩子絕對不肯的,沒想到,這次孩子拎著課本就自己去學琴了。后來老師告訴媽媽,孩子還主動跟一個新來的意大利的老師打了招呼。
琴行里有個轉椅,每次上完鋼琴課,孩子都會在上面轉幾圈,這次她要求媽媽推她一下。媽媽心里想:我不如陪她玩一會兒,怎么陪呢?媽媽假裝問:“上面這個小胖妞是誰???”孩子說:“是‘劉娜’(這其實是她同學的名字)”。媽媽轉了一圈,又問:“這回是誰啊”,孩子又說了另外一個同學的名字。
媽媽又說:“昨天看的森林里的布谷鳥,你來叫,我來回聲?!边@樣玩了幾次,孩子覺得太恐怖,據(jù)說她看書的時候,就覺得這個故事恐怖。媽媽又說:“這樣,你小點聲,看我能不能聽見。”然后,又換過來,媽媽小聲說,讓孩子聽。最后,媽媽說:“該走了,沖啊,我看誰先按到電梯。”孩子也很高興地跟著媽媽出來了。
如果仔細看這個過程,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感覺,前面媽媽對孩子的呼應很有效果,孩子的狀態(tài)也有明顯的變化。對于這個小女孩來說,從前母女一整天的相處都乏善可陳,但這一天,媽媽給她的溫暖好玩的回應,至少有五六個之多。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一天的愉快指數(shù)明顯提高,她的生活是有光彩的。
不過,后面玩轉椅的過程,我看日志的時候有一種明顯的感覺,就是媽媽跟孩子玩游戲的時候,思路和節(jié)奏都是亂的。這也是當天的日志中重點討論的內(nèi)容。
比如,媽媽問小胖妞是誰,孩子故意回答同學的名字,這本來是個很有戲劇性的回應之點,但是媽媽完全沒有回應,繼續(xù)平鋪直敘地問“這回是誰”,孩子再說一個同學的名字,媽媽依然沒回應,直接轉移了話題,提議玩布谷鳥的游戲,而孩子對這個故事的感覺是“恐怖”,但媽媽并沒有終止這個玩法,只是把游戲轉換了一下。
我對媽媽說:“要是我沒猜錯的話,就算不是趕上要回家,這個游戲也玩不了幾個回合,哪怕你耐著性子跟孩子玩,她也要逃跑了?!?/p>
新媒體聲音
媽媽說:“唉,我當時跟她玩的時候,自己都覺得索然無味,實在不知道該說啥了。”
我對這位媽媽說,其實,孩子故意說同學的名字,已經(jīng)給了我們很好的暗示,這里至少有兩種回應的思路。
一種是假裝把孩子當成“劉娜”,比如:哎喲,劉娜,你啥時候來的???咦,幾天不見,你怎么變樣了呢?頭發(fā)變短了,個頭變高了,小臉還肉乎乎的,還有,這衣服我怎么看著這么眼熟呢……
另一種是否認。比如:不對啊,這明明是我女兒,咋就變成劉娜了呢,哎喲,你是不是會魔法呀?你把我寶貝女兒藏到哪里了呀,這可不行,我得馬上找到她。你真的不是我女兒嗎?來,讓我看一看,不行,還得摸一摸,不行,我還得聞一聞……
孩子轉轉椅的速度其實很快,光這個“分辨”的過程,一個回合就能玩上兩三圈,甚至四五圈。而這個游戲是可以重復的,下一個回合,繼續(xù)問她是誰,她變換一個名字,媽媽就可以用那個孩子的特征改換說辭,如果這些說辭足夠豐富,這個游戲不但能保證當天玩得愉快,還可以天天玩,成為一個經(jīng)典的玩法。
至于布谷鳥的游戲,既然孩子覺得恐怖,還是建議終止。但這個思路倒也不必否定,只是具體的玩法一定要和轉椅有契合的地方才行,比如,如果把轉椅上的孩子比喻成空中飛翔的小鳥,那么,就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情節(jié),比如,鳥媽媽呼喚小鳥回到窩里,小鳥每次都能掙脫繼續(xù)歡樂地飛翔。
當然,在咨詢中,僅僅提供思路是不夠的,我還常常要提供示范,把這個思路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有時候媽媽聽了會咯咯直笑。
開始的一段時間,她常常滿懷羨慕地對我說:“哎,我要是有你這么多玩法該多好?!边@期間,我們的重點工作就是結合日志討論怎么回應孩子,有的細節(jié)常常能挖掘出好幾種改進的方案。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平均每天都能保證給孩子五六個高質(zhì)量的回應。這個回應可能是一個小游戲,也可能就是一兩句話。
每天的咨詢,就如前面描述的一樣,有改進的反饋和欣喜,也會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尋找改變的方法。如果單獨看一天的回應,會覺得很瑣碎,也很平淡,然而,涓流匯海,這些回應積累一個月之后,效果便真正地顯現(xiàn)出來。也不知道從哪一天起,孩子的情緒變得很愉快,幾乎不再跟媽媽耍賴,說話玩游戲都底氣十足,膽小和不善于交往的問題,也隨之冰雪消融。
過了半個多月,這位媽媽對我說:“我好像找到點感覺了,原來跟孩子玩沒有我從前想象的那么難,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累?!被仡櫿麄€咨詢過程,我們幾乎沒有在“膽小”“急躁”“不善交往”這些具體的問題上著力,而是改變回應方式,想方設法提高當天的相處質(zhì)量。我們也沒有制訂過什么改變計劃,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當天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看上去有點雜亂無章,每天改變得也不多,但是累加起來,效果卻出乎意料。
我想,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溫柔地改變都是最舒服的方式。
這篇文章,我只是想呈現(xiàn)咨詢中真實的一天,我真正想說的是,不要把改變看得那么神圣,也不必把改變想象得那么困難。只要每天改變?nèi)鍌€細節(jié)的回應,日積月累,終將脫胎換骨。
(摘自“楊杰的媽媽圈”)
網(wǎng)友評論:
烏賊
我家孩子跟日志里的孩子很像,看完后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跟這位媽媽一樣對孩子高質(zhì)量的回應太少。
我想,解決孩子的問題,親子關系的質(zhì)量最應該受到關注。不僅僅是這個孩子身上反應出的問題,其實絕大多數(shù)問題的出現(xiàn)都和親子關系的質(zhì)量有直接關系。
大臉貓
終于看見楊老師更新了,好期待,看完深受啟發(fā),因為我也是個這樣的媽媽,感覺每天照顧孩子很累,沒有時間再投入感情,原來才發(fā)現(xiàn)小小的一個舉動就可以增加親子感情
累的感覺也和投入感情不足有關系的。如果互動充滿趣味,家長們也在樂在其中,就不會覺得那么累。家長們想著“苦”和“累”,心里疙疙瘩瘩,自然更容易疲憊。
石頭串
有個小朋友和我學畫畫兒,他特別膽小,有一次我老公和我一起去他家玩,他竟然嚇哭了,對人說話也總是用命令的語氣。我就把楊老師這里學到的和她講了,讓媽媽從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上找找原因,比如命令的語氣使用太頻繁,對孩子的安全問題太小心。后來有一陣子他特別迷戀龍,我就畫了一條龍,并且起名為謝謝龍。只要在生活中說了謝謝,就可以喂謝謝龍吃一顆星。小家伙每天都惦記喂飽他的謝謝龍。本來還打算再畫一條請龍的,后來因為放暑假的原因,兩個月沒見他,再見到的時候,有禮貌了,也開朗了,簡單陌生人眼睛里恐懼沒了,笑容多了,也因為這個跟她媽媽變成特別好的朋友。
(責編 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