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要:明代,山西東南部沁河流域出現了許多堡寨式建筑,文章結合傳統(tǒng)文獻資料、實地考察碑刻資料及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沁河流域堡寨群出現的原因進行探析。這些堡寨群形成與明末農民起義有直接的關系;沁河流域群山環(huán)繞,河流眾多,為堡寨修建提供了基礎,既能有效阻擋敵人的進攻,還能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富商大賈在修建城堡時建立的碉堡等頗具防御性功能,保證了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明代;沁河流域;堡寨;成因
堡寨是聚落的一種,堡寨聚落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場所,還兼有防御功能。堡寨聚落一般建在地勢險要或地形平坦的地方,很多堡寨歷經風霜,已然損毀,甚至消失不見。但在今山西省的沁河流域,卻保留了眾多的堡寨建筑,這些建筑大都建于明代,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儼然成了晉東南地區(qū)的一大景觀,那么如此集中分布的堡寨群,是如何形成的呢,筆者在此對明代沁河流域堡寨群形成原因進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沁河流域堡寨群概況
1、沁河流域地理環(huán)境概述
沁河,古稱沁水。沁水一詞早在先秦文獻中就已出現?!渡胶=洝け鄙浇洝吩唬骸坝直倍倮铮恢]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 沁水即沁河。
沁河是黃河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途徑山西、河南兩省,支流眾多,山西省境內流域面積僅次于汾河,河流水量大,土地肥沃,適合農業(yè)生產。沁河發(fā)源于太岳山區(qū),三面環(huán)山,北有太岳山,南有中條山和王屋山,太行山在其東面屹立,為其提供屏蔽。從現存的許多堡寨建筑可以看出,這里是戰(zhàn)爭多發(fā)區(qū),許多戰(zhàn)爭便發(fā)生或波及至此,如戰(zhàn)國時期秦趙長平之戰(zhàn),明末農民起義等。因此,很多官員和仕紳合作修筑堡寨,保護家園財產和居民人身安全。
2、沁河流域堡寨群概況
“堡”一詞早在先秦文獻中就已出現,主要體現在古代兩部著名的兵書中,分別為《六韜·虎韜》和《尉繚子·攻權》。書中提到的堡指的是具有防御性質的聚落,其出現在兵書中,可見在戰(zhàn)國時期,以防御為目的建筑的堡寨已經很普遍了?!罢币辉~在《前漢紀·前漢孝宣皇帝紀卷》中出現,提到:“以邊寨無寇。減戍卒十二”②。寨的出現也與邊塞有關。關于堡、寨,《辭?!方忉尀椋罕な峭林男〕?,寨是防衛(wèi)所用的木柵。可見,堡寨往往伴隨內憂外患而出現。
堡寨聚落除堡、寨外,還有很多形態(tài),如壁、塢、城、圍等。沁河流域兩岸坐落著眾多堡寨群,人們親切地稱之為“沁河古堡”。清雍正十三年《澤州府志》中《關隘·陽城縣》中記錄著這樣一段文字:“王村堡、下孔堡、北留堡、屯城堡、沁渡堡、上佛堡、潤城堡、劉善堡、王曲堡、美泉堡、北安陽堡”。③由地圖可知,這些堡寨多半出現沁河流域周邊。除此之外,沁河流域還坐落著其他古堡,在陽城境內還有:皇城堡、黃城堡、郭峪堡等;沁水境內有:湘峪堡、竇莊堡、半峪堡、郭壁堡、柳家堡等等。這些堡寨大都建于明天啟、崇禎年間。
那么沁河流域堡寨是如何分布的呢,筆者利用CorelDRAW制圖軟件將沁河流域一部分堡寨以地圖的形式表示出來,見圖一。看圖可知,沁河流域堡寨大都沿河分布,集中在沁水、陽城兩縣,圖中呈現的只是沁河流域一部分堡寨的分布,但大都具有代表性。
這些古堡的位置都集中于沁河流域,而它們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其出現的必然性。那么它的成因是什么呢?
二、明代沁河流域堡寨群的成因
1、明末農民起義軍在沁河流域的侵擾
沁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連接西北與中原兩大地區(qū)。不過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北方少數民族便由此進入中原,這里極有可能被戰(zhàn)爭波及甚至成為戰(zhàn)場。明清兩代,流寇眾多,沁河流域作為一條主要交通要道,為陜西流寇進犯京都提供了便利。明末流寇尤其嚴重,多次侵擾京師,再者,朝廷官員貪污腐敗,買官賣官現象頻生,百姓流離失所,紛紛起義反抗朝廷。起義軍雖自稱義軍,但在與朝廷作戰(zhàn)過程中,軍紀不夠嚴明,為了提升實力,對百姓燒殺搶掠,百姓深受其苦。面對這樣的情形,當地士紳和官員不得不修建防御工事以保護自己的家園,沁河流域堡寨便在這大背景下陸續(xù)出現。
從當地士紳保留至今的著作、碑記和兩縣縣志記載中可以發(fā)現,沁河流域堡寨群的出現大都與明朝末年農民起義有關。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陜西人王嘉胤率先揭竿而起,曾多次率領隊伍攻入山西,進出沁水、陽城,穿梭于沁河兩岸。在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了這一史實:“崇禎元年,延安饑,十一月,府谷民王嘉胤倡亂,饑民附之”。④崇禎四年,“六月癸卯,曹文詔擊斬王嘉胤于陽城,其黨復推王自用為首,號曰紫金梁”。⑤從這兩段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明朝末年確實發(fā)生過農民起義,而且王嘉胤在山西陽城被殺,可見王嘉胤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曾轉戰(zhàn)山西陽城等地,王自用被推為首領,勢必還會在陽城、沁水等地進行劫掠,文獻資料中也記載了明末農民起義軍對郭峪堡和竇莊堡的入侵。
據郭峪豫樓的石碑記載:“金銀珠玉,騾馬服飾,盡搶一空。豬牛羊只,蠶食已盡。家家戶戶無一物所存,無一物不毀”⑥,據史料記載,郭峪村憑借地理位置優(yōu)勢和豐富的煤炭資源致富,正因如此,明末農民起義軍紛紛搶掠此處,百姓苦不堪言。
農民起義爆發(fā)時,朝廷派曹文詔和張道浚負責剿匪,許多村莊遭受戰(zhàn)火蹂躪,但是張道浚的家鄉(xiāng)竇莊是一個例外。在清雍正十三年《澤州府志》中這樣記載道:竇莊堡,“縣(沁水縣)東一百里、榼山下,堡東濱沁河,明天啟時邑人大司馬張五典筑寨?!雹摺陡尽酚涊d農民起義軍入侵沁河流域的同時,還記載了明崇禎五年,竇莊堡張銓夫人霍氏堅決抵抗農民起義軍進攻大獲全勝,將竇莊堡封為“夫人城”的故事。
竇莊城堡是張五典歷時七年修筑完成的,在防御明末農民起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于是,沁河流域各村鎮(zhèn)便紛紛效仿,也筑起了城墻,在堡寨內部囤積了很多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沁河流域相繼建成許多堡寨建筑,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沁河古堡”。
2、沁河流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
沁河流域堡寨的建立除軍事防御外,自然環(huán)境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堡寨屬于軍事性聚落,軍事性聚落的選址一般都要符合擇水而居、面山背水、擇險而建的防御性整體空間格局。
(1)群山環(huán)繞的地形
堡寨的修筑需要依賴地形優(yōu)勢,山西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沁河流域處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中,地形上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條山環(huán)繞,南面倚靠王屋山,地形進可攻,退可守,為堡寨的修筑提供了前提。丘陵地帶的地形高低起伏,起義軍進攻時難度增加,為村民贏得了寶貴的撤退時間。村落位于群山之中,便于士兵隱藏,出其不意,打退起義軍,即使處于劣勢地位,也能及時撤退,保存實力。郭峪堡和湘峪古堡便是如此。
(2)河流的雙重作用
沁河流域中,以沁河為主干,有很多支流,這些支流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很多便利。
首先,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生產生活用水。堡寨的修筑是為了在戰(zhàn)亂時保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即使未發(fā)生戰(zhàn)亂,居民也應能夠保障正常的生活需求,而水是居民生活生產所必需的,在戰(zhàn)爭中,也必須有足夠的水源儲備,才能為士兵守城提供保障,沁河流域支流眾多,很多堡寨都依水而建,大都能提供長期的水源支持。當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地方上并不太平,當地居民時刻都處在備戰(zhàn)狀態(tài),不宜出去拋頭露面,否則,很容易暴露目標,不利于整個堡寨,并對大家的生命財產造成傷害。因為有河流流經,所以,在這些堡寨內,一般都有用于居民生產生活所需要的水井。因此,能夠解決村莊內部的日常用水為居民應對戰(zhàn)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河流自古以來便是天然屏障。一旦農民起義軍發(fā)現了藏于深山中的堡寨群落,渡河絕對是他們的一個選擇,而渡過沁河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可以延緩了敵人的軍事行動;占據絕對地理優(yōu)勢的村民可以作充分的迎戰(zhàn)準備,即使不敵,也可利用寶貴的時間制定有效戰(zhàn)略,降低傷亡。
3、優(yōu)越的社會環(huán)境
沁河流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為堡寨的建立提供了可能,但是以防御為目的的堡寨的建立仍然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那么資金的來源在哪里呢?
沁河堡寨大多在明末清初所建,而且這些古堡的所有者大都是官宦世家,有能力對民居進行改建。陽城縣皇城堡的內城“斗筑居”建于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是康熙的老師陳廷敬的父輩所建;沁水縣的湘峪堡,由明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沁水境內的竇莊堡由明天啟時大司馬張五典所建。
沁河流域的古堡有它的特色,它有高墻厚壁,里頭有碉樓、望樓、防御樓。晉城古堡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跟居住防御都結合起來了。這也是這些堡寨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平戰(zhàn)結合,在發(fā)生戰(zhàn)爭時,大家可以隱藏到碉樓中,這樣就可以自保;在沒有戰(zhàn)爭時,堡內有儲存的糧食,可以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這也是它不同于晉西北純軍事城堡的地方。
結語:明末農民起義軍轉戰(zhàn)山西,在沁河流域劫掠,促使富商大賈主持修建了多處堡寨來抵御侵害,從而保護村莊的生命財產安全,在修建的過程中,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社會環(huán)境都為堡寨修建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沁河流域堡寨群的修建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也為后代子孫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山西的軍事防御聚落還有很多,仍然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探究。
注釋
①方韜譯注:《山海經》,卷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②荀悅:《前漢紀》,卷二十,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
③雍正十三年《澤州府志》,卷七。
④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第七十五卷 。
⑤明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第七十五卷。
⑥郭峪豫樓石牌。
⑦清雍正十三年《澤州府志》,卷七。
參考文獻
[1]《澤州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清雍正十三年。
[2]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3]荀悅:《前漢紀》,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年。
[4]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6]王絢,黃為雋,侯鑫:《山西傳統(tǒng)堡寨聚落研究》,2003年第8期。
[7]李蕾:《晉陜、閩贛地域傳統(tǒng)堡寨聚落比較研究》,2004年。
[8]張廣善:《沁河流域的堡寨建筑》,《文物世界》,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