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妙鈺+程昕穎+李菁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流動人口問題將成為未來中國發(fā)展道路上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該文針對海寧市常住流動人口在交通、工作待遇、子女教育以及社會保障四個方面的問題,通過文獻調查,嘗試研究海寧市常住流動人口的經濟狀況。由于現行的戶籍制度等原因,作為城市常住人口的常住流動人口幾乎難以平等地享受到城市提供給戶籍居民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各種權益,并沒有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人。如何逐步落實常住城市流動人口各項權益,并最終實現市民化,這不僅關系到我省經濟的持續(xù)增長,而且還關系到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
關鍵詞:海寧地區(qū);常住流動人口;經濟狀況
第一章 調查概述
1.1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1],大量人口流入東部沿海城市,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務工經商,解決就業(yè)問題。常住流動人口既對海寧市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如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為城市建筑、商業(yè)、飲食、環(huán)衛(wèi)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給當地政府的管理服務帶來了挑戰(zhàn),如流動人口的流入增加了社會壓力,導致社會治安問題的增長,給環(huán)境資源承載能力和公共財政供給能力帶來了壓力。
城市流動人口,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后出現的一種新型人口群體,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根據2009年6月3日經發(fā)布的《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顯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流動人口居住登記和服務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3]。海寧市地處東部沿海地區(qū),與杭州市接壤,隨著其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流入該地區(qū)以尋求就業(yè)機會。尤其是在海寧市的“兩鎮(zhèn)五村” [4](長安鎮(zhèn)紅色村、塘橋村,許村鎮(zhèn)勝利村、前進村、翁埠村)與杭州市余杭區(qū)、下沙經濟開發(fā)區(qū)交界地帶,形成了一批“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的特殊群體——常住流動人口。
1.2調查目的及意義
1.調查目的
了解海寧市常住流動人口的基本經濟狀況;探究“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此種模式對他們經濟生活的影響;了解海寧市常住流動人口對目前居住地的滿意度。
2.調查意義
通過此次調研,一方面探究常住流動人口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難題,幫助此群體解決在交通、子女教育、工作待遇和社會保障四方面上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提升在海寧市生活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政府加強對常住流動人口這一特殊群體的管理,積極探索常住流動人口的發(fā)展出路,激發(fā)這一群體對創(chuàng)造社會活力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以此來推動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第二章 調查內容、原因及結果
2.1 調查對象及其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連杭地區(qū)(海寧市)“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的常住流動人口。
基本情況:在年齡分布上,30- 39歲的人群達到了總量的 39.1%,表明青壯年是常住流動人口的主要組成人群;在對行業(yè)的選擇上,51.8%的受調查者所從事的行業(yè)是對勞力要求較強的工種, 且以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為主。常住流動人口為該地區(qū)的這些企業(yè)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在學歷水平上,該群體學歷主要集中于初高中水平,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較少;在對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選擇上,基本可以認為:從外省農村前來選擇在杭州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海寧是他們選擇的主要居住地之一?!熬幼≡诤幨?,工作在杭州市”是他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2.2調查原因
影響海寧常住流動人口定居工作意愿的原因:選擇在海寧居住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到單位上班方便、租金相對較低和在海寧有自購房對他們選擇在海寧居住有顯著影響。其次,親屬在海寧、家庭在海寧、企業(yè)有租房補貼、子女在海寧等因素也有很大影響。同時,與本地人相處較和諧、生活成本較低等因素也對此有較大影響。而選擇在杭州居住考慮到的是:方便工作就業(yè)、居住環(huán)境適宜、更有利于子女教育、交通環(huán)境良好、治安環(huán)境好、政府管理服務周等因素。
選擇在海寧工作有以下幾個原因:方便照顧家庭、便于人際交流、工作環(huán)境較為熟悉、生活成本較低等因素對他們選擇在海寧居住有顯著影響。而選擇在杭州工作考慮到的是:工作待遇相對較高、工作環(huán)境相對較好、交通環(huán)境較為便利、方便照顧家庭等因素。
選擇雙城生活的原因: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的常住流動人口多數來自外省農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收入不高,從事工業(yè)為主的行業(yè),選擇雙城生活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租金因素。常住流動人口收入不高,無力承擔較高的房屋租金費用。同比相同居住條件下,海寧市的房租費用相對較低,因此租金費用成為了他們選擇“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這一生活模式的原因之一。2.居住環(huán)境。根據常住流動人口反映,海寧市的住房周邊環(huán)境比較良好,生活配套設施齊全,適宜居住,其子女也能在海寧市的民工學校獲得教育,在選擇住房的同時也幫子女解決了就讀問題,從而吸引他們在海寧居住。3.交通因素。這批常住流動人口居住地點在海寧市與杭州市的交界地帶,上班所需時間比較短,且到單位上班比較方便。因此交通因素影響了常住流動人口選擇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的生活模式。4.工作待遇。杭州市的工作單位提供給常住流動人口相對較好的工資條件,并且大多數單位給予此群體住房補貼,海寧市政府給常住流動人口提供了相對較好的交通條件。因此,良好的工作待遇成為了常住流動人口愿意繼續(xù)“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這一生活模式的因素之一。
第三章 存在的問題及與建議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根據常住流動人口的反映以及問卷上的數據,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1 經濟狀況對交通的不利影響。
常住流動人口經濟狀況較差,然而杭州地區(qū)的房價過高,超出了其經濟的可承受范圍,因此常住流動人口選擇兩地奔波就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這種情況無疑給這一人群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疲勞。常住流動人口的居住地多群聚在快車道、省道附近,自駕車的安全問題困擾較大。
3.1.2 工作待遇問題。
由于自身的經濟問題突出,常住流動人口對于工作待遇十分注重,他們選擇“居住在海寧市,工作在杭州市”的最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獲取更好的工作待遇。經過本次調查的統(tǒng)計,幾乎所有常住流動人口對目前所擁有的工作待遇問題都存在著不甚滿意之處,且表露出對于提高工作待遇的強烈愿望。
3.1.3 經濟狀況對社會保障的不利影響。
常住流動人口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差,無法負擔社會保障所預先付出的費用(如五險一金)。據調查,常住流動人口對于社會保障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夠保持現狀。然而事實上,社會對于這一特殊群體的保障是存在很大欠缺的,絕大多數的常住流動人口海寧市的社會保障了解很少甚至或沒有了解,也沒有感受到社會保障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因此,對于他們的社會保障就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
3.1.4經濟狀況對子女教育的不利影響。
常住流動人口的經濟狀況始終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由于經濟條件較差,這一群體很難負擔而杭州地區(qū)高昂的教育費用,相比杭州居民子女,該群體的子女并不能受到較為良好的教育待遇。因此子女教育問題比較突出。是選擇教育水平較高的杭州地區(qū)還是教育所需費用較為低廉的海寧地區(qū),這又讓常住流動人口在子女教育問題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3.2建議與對策
通過抽樣調查發(fā)現,由于經濟狀況不佳,導致這批常住流動人口在交通方面、子女教育、社會保障方面有所不適應,因此我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為突破口,穩(wěn)妥地推進常住流動人口定居工作:
3.2.1加強經濟建設,完善常住流動人口的交通設施。
首先,海寧地區(qū)和下沙經濟開發(fā)區(qū)的有關部門應該相互協調,致力于解決兩地的交通問題,改善路面情況,給常住流動人口這一群體帶來交通的便利和安全,由此才能推進兩地的經濟發(fā)展。其次,政府應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快建設交通,完善各種交通設施,如增設公共交通線路;對于已有的公交車班次進行進一步管理并出臺相關政策來保障實施;運用政府財政稅收和社會各界的資金及人力來鼓勵企業(yè)增購上下班車,為常住流動人口提供便利。
3.2.2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穩(wěn)步推進常住流動人口子女教育。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教育文化需要。進入21世紀,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問題隨著人口流動的日趨頻繁,顯得日益重要[5]。對此,兩地的教育部門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海寧地區(qū)的教育質量,降低杭州地區(qū)的教育費用是其中的兩個重要舉措。應在保證常住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情況下逐漸推出擴建民工學校,合理安排班級人數以及發(fā)放助學金等措施來改善這一群體的子女教育問題。
3.2.3 促進經濟發(fā)展,健全完善常住流動人口社保體系。
發(fā)展是第一要義,只有集中力量把發(fā)展經濟擺在首要地位,才能推動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流動人口在城市合法權益的保障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為城市流動人口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務、管理好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是政府密切關注的民生問題。服務好、管理好城市流動人口不但體現著社會主義公平性更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經濟發(fā)展秩序[6]。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與企業(yè)和個人都息息相關。對于政府來說,首先,必須規(guī)范用工合同制,按照分類分層保障原則為常住流動人口提供社會保障。第二,要加強宣傳教育,讓常住流動人口更多地了解參保的重要性和保險的內容,同時要提高社會保險統(tǒng)籌層次,盡快解決目前保險賠償低、賬戶轉移難的問題,提高社會保障對常住流動人口的吸引力。第三,重視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險之外的社會保障項目對常住流動人口的保障作用。對于企業(yè)來說,必須逐步地提高承擔常住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方面的責任,尊重他們的權利。最終使常住流動人口和本地居民一樣,能夠享受到全面的社會保障。
3.2.4 更新經濟發(fā)展理念,加強雙城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流動問題日益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7]。雙方政府要轉變觀念,改變只管理本地區(qū)外來務工人員這一工作方法,努力擔當事關常住流動人口利益方面的職責,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加強杭州市與海寧市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共同保障常住流動人口的各項權益,共同促進兩地的經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新江北》,(今日關注2007.9.14).
[2]《浙江日報》,(2016.3.18).
[3]《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第一章第三條)
[4]魏自勤,張英. “城市流動人口亟待研究”. 決策探索,(1990年04期).
[5]朱求應. 我國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摘要,2012)
[6]鄭蓉.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社會教育的調查與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4(2):163-166)
[7]湯雪梅. 常住流動人口的特征及影響分析(《中國人口分析》,199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