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陳訚舊藏敦煌文獻題跋輯錄與研究

      2017-03-24 12:13:31朱鳳玉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斷代題跋

      朱鳳玉

      內(nèi)容摘要:散藏敦煌寫卷是近代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神秘而復(fù)雜的焦點區(qū)塊。散藏寫卷的收藏者,大多雅好文物,精于品鑒,擅長書法,篤于學(xué)術(shù);散藏寫卷的題跋,或歷敘寫卷收藏過程;或品評寫卷書法字體,且偶加斷代;或考論寫卷內(nèi)容,評論其價值。涉及之學(xué)術(shù)價值,不容小覷。

      民國初年任職甘肅的陳訚,搜藏敦煌寫卷頗多,特別以歷代書法精品,且每有題跋,品評書跡,頗有可觀,其后寫卷均已散亡。今就余所得見14件寫卷中存有陳訚題跋者,逐一輯錄,析論其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提供敦煌寫卷聚散研究、敦煌寫卷辨?zhèn)窝芯考岸鼗蛯懢頂啻芯恐畢⒖肌?/p>

      關(guān)鍵詞:散藏敦煌寫卷;題跋;陳訚;書法演變;斷代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74-13

      一 前 言

      敦煌寫卷的發(fā)現(xiàn)是近代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的重大事情,但因時空背景等諸多因素,以致未能及時系統(tǒng)完整地保存,而流散世界各大圖書館,乃至公私收藏。清末民初散藏敦煌寫卷收藏名家,如李盛鐸、劉廷琛、李滂、何彥升、陳訚、張廣建、許承堯、葉恭綽等,或為北京名士,或為甘肅官員,率為晚清科舉出身,雅好文物,精于品鑒,擅長書法,篤于學(xué)術(shù);對其收藏之寫卷,往往撰有題跋?;驓v敘寫卷收藏過程;或品評寫卷書法字體,且偶加斷代;或考論寫卷內(nèi)容,評論其價值。涉及敦煌學(xué)之內(nèi)容與價值,不容小覷。本人有鑒于此,特研擬專題計劃,并承科技部補助?譹?訛。計劃執(zhí)行中,曾以收藏家為個案研究,選取舊藏可觀且多精品,并頗有題跋留存的許承堯為對象,輯錄其舊藏敦煌寫卷題跋,略加考述,并據(jù)以展開題跋內(nèi)容的研究,分析歸納其中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先后撰寫《散藏敦煌遺書所見題跋輯錄與研究——以許承堯舊藏題跋為例》?譺?訛及《臺灣地區(qū)散藏敦煌遺書所見題跋輯錄與研究》?譻?訛。

      撰寫過程中,對于民國初年任職于甘肅,且曾代理甘肅省長一職的陳訚,亦多觸及。陳氏在隴期間曾大力搜藏敦煌寫卷,其中頗多精品,鈐印收藏,甚或于藏卷前后,施以署簽、題跋。或請同儕名家鑒賞評騭,書寫題跋。內(nèi)容視角多元,或論書法風(fēng)格,或敘流傳來歷;或就紙張筆墨以論時代,或抄錄詩詞用以遣懷;或只言片語,或長篇巨論,自成特色。尤以品評書跡者為多。陳氏藏卷后多散亡,然以今公私收藏所見,其卷帙尚頗可觀。今應(yīng)邀參加“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chuàng)新——紀(jì)念莫高窟創(chuàng)建1650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爰就所見分別散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及杭州靈隱寺、浙江博物館等寫卷中存有陳訚題跋者,逐一輯錄,歸納其中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略加析論,尚祈方家,不吝指教。

      二 陳訚的生平及其敦煌藏卷

      (一)陳訚的生平

      陳訚(1883—1952),字季侃,小名阿迦,浙江諸暨楓橋人。家學(xué)深厚,自幼穎悟,稟賦過人。父陳遹聲(1846—1920)?譼?訛,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松江知府、川東道臺等職,主修過《國朝三修諸暨縣志》,文風(fēng)駿邁雄健,著述頗多,與翁同龢、李慈銘等齊名[1-2]。季侃十三歲時,隨父就學(xué),“出入名門大族,侃侃而談,有辯才,善詩賦”[1-2]。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人,獲徐世昌收為弟子,出任京師大學(xué)堂教習(xí)。民國成立后,廢除清代府、州、廳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甘肅省劃設(shè)為七道,民國六年(1917)陳訚出任甘肅蘭山道道尹,民國九年(1920)十二月,新任省長蔡成勛未到任前,陳訚護理甘肅省省長?譽?訛。當(dāng)時,護理甘肅督軍陸洪濤將鴉片作為財源,因以20萬元賄賂陳訚,請其解除種植鴉片之禁令,遭到陳訚拒絕。陸氏遂派兵包圍省長公署,陳訚堅不妥協(xié),陸氏最后只好撤兵。1921年10月,陳訚辭職后返回諸暨家鄉(xiāng)。

      民國十四年(1925)10月,直系將領(lǐng)浙江督軍孫傳芳組織浙閩蘇皖贛五省聯(lián)軍并任總司令,陳訚應(yīng)其邀出任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部秘書長。1926年,浙江省省長陳儀準(zhǔn)備起義響應(yīng)北伐軍,事情敗露,遭孫傳芳拘禁,陳訚力保,方得獲免。此后幾年,陳訚致力地方事務(wù),先后創(chuàng)辦中興煤礦、勞工小學(xué)等。

      1937年對日抗戰(zhàn)爆發(fā)后,陳訚避居鄉(xiāng)里,同何燮侯等人在楓橋魏家塢創(chuàng)辦忠義初級中學(xué),并擔(dān)任董事長??箲?zhàn)勝利后,出任浙江省參議會參議員、浙江省通志館編纂。1950年獲馬一浮推薦,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2年因病逝世于杭州。

      (二)陳訚舊藏的敦煌寫卷與流向

      陳訚具有中國傳統(tǒng)士人雅好書法精品之習(xí)尚,他出任甘肅蘭山道道尹到任護理甘肅省省長期間,因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得到不少屬下的獻寶,同時又正值蘭州地區(qū)民間文物市場散藏敦煌寫卷充斥,買賣交易活動熱絡(luò),他趁地利之便,不時出入書肆,多方網(wǎng)羅,更參與競購,因而收藏的敦煌寫卷數(shù)量頗為豐富。2003年姚培鋒撰《紹興人與敦煌學(xué)》介紹葉昌熾、羅振玉以及陳季侃等三位對敦煌學(xué)初期有所貢獻的紹興籍文人、學(xué)者[3]。文中立有“陳季侃與敦煌遺書在浙江的流傳”一節(jié),曾根據(jù)浙江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徐忠良的估算,以為陳季侃通過別人贈送、自己購買等方式,其收藏敦煌遺書總數(shù)約達300余件?譹?訛。至于其流向,除“至少有17個敦煌卷子已歸北京圖書館收藏”[4]外,另有一部分贈送給了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5-7],其余一部分寫卷被當(dāng)作禮物,相互贈送,而流傳于浙江地區(qū)。浙江博物館1954年入藏的一批敦煌寫卷中便有其舊藏,另有一部分藏于浙江圖書館及杭州靈隱寺。浙藏的這些寫卷復(fù)印件,今均見載于2000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藏敦煌文獻》大型圖錄中。

      (三)今所知見陳訚舊藏的敦煌寫卷

      自1900年敦煌文獻發(fā)現(xiàn)以來,有關(guān)寫卷的流散始終是大家關(guān)切的議題。藏經(jīng)洞偶然的重見天日,當(dāng)時發(fā)現(xiàn)者王道士及其后清廷派遣的押運人員究竟造成多少寫卷的流失?散藏何方?這些確切數(shù)目與藏者,實在難以追尋。近年有學(xué)者嘗試從各家敦煌圖錄中輯錄出相關(guān)的收藏印、鑒賞印,撰寫《敦煌遺書近現(xiàn)代鑒藏印章輯述》[8],希望能提供散藏寫卷的有關(guān)信息。經(jīng)調(diào)查所得,陳訚在已公布的敦煌藏卷上所使用的印記計有17款,分別是:“陳訚”、“陳訚之印”、“訚”、“陳訚度隴所得”、“陳訚偶得”、“陳訚晚?!薄ⅰ肮旁疥愑潯?、“陳訚墨守”、“寶晉室主”、“禪晉揖善之室”、“字曰季侃”、“公亮長壽”、“藏有晉隋唐人寫經(jīng)”、“公亮”、“公亮眼?!?、“季侃”、“侃叟”等。鈐有這些印記的敦煌寫卷計有17件。分別為國家圖書館藏7件(BD14528、BD14544、BD14560、BD14953、BD14996、BD15125、

      BD15126)、上海圖書館藏4件(上圖077、上圖078、上圖079、上圖080)、上海博物館藏3件(上博02、上博04、上博23)、浙江省藏2件(靈隱寺01、浙江省博物館168)、故宮博物院藏1件(故宮新184190)。這些都鈐有陳訚所用藏書印,可確定為陳訚舊藏的敦煌寫卷。

      另外,首都博物館藏32.577號《佛說解百生怨家經(jīng)》,雖僅一紙,然尾題《佛說解百生怨家經(jīng)》后,有“陳訚”及“疑庵”(許承堯)朱印[9],也當(dāng)是陳訚舊藏。

      又國家圖書館藏BD15125(新1325)《法句經(jīng)》卷上、浙江省藏浙敦029(浙博004)《太子慕魄經(jīng)》、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西域文獻遺珍》117《妙法連華經(jīng)》等三件,雖未見有陳訚署簽、題跋與藏書印記,但在其藏卷上許承堯的題跋中,均明明白白寫著“季侃仁兄省長屬題”,可見這些寫卷當(dāng)是陳訚舊藏?zé)o疑??偞硕?,目前有明確證據(jù)確知為陳訚舊藏的敦煌寫本,已有20件。其他尚有待進一步的調(diào)查。

      三 陳訚散藏敦煌文獻題跋之輯錄

      余從以上所提及20件確證為陳訚舊藏敦煌寫卷,逐一加以檢視,發(fā)現(xiàn)其中存有陳訚的題跋總計有25則,寫于14件寫本,分別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杭州靈隱寺、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茲謹(jǐn)依寫卷復(fù)印件分別移錄其題跋如下。

      (一)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寫卷有陳訚題跋的寫卷計有五件,現(xiàn)依卷號先后為序,分別移錄如下:

      1. BD14528(新0728)《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三十二。護首題簽有“隋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陳訚永寶”并鈐有“陳訚之印”陰文朱印。

      玉池有“六朝煙云”四大字,后有二則陳訚題跋。第一則題跋4行,跋文如下:

      藏經(jīng)白紙多屬晉魏人書,彼時/尚未知以黃蘗染紙也。此卷書/法近隋,仍當(dāng)斷為北魏人書。/陳訚并識。

      下鈐有“陳訚”陽文朱印。第二則題跋37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沙磧中發(fā)現(xiàn)石室。室有/碑記,封于宋太祖太平/興國初元,距今千余歲。以/所藏歷代寫經(jīng)考之,最古/者近二千年。所藏上至西/晉,下迄朱梁,紙書、絹畫、/袈裟、彝器,粲然備具。/唐寫佛經(jīng)為獨多,晉魏/六朝稍稀有矣。紙皆成/卷,束以絹帶,完好如新。/誠天壤間瑰寶也,吾國/官民不知愛惜。丁未歲,法/國文學(xué)博士伯希和自新/畺馳詣石室,賄守藏道士,/檢去精品數(shù)巨篋,英人、日/人繼之,咸大獲而歸。余度/隴時,購求唐人精寫者,已/極難得,而著有年代及晉/魏人書,則非以巨價求之巨/室,不可得也。蘇子瞻云“紙/壽一千年”,今已突破先例。/蓋敦煌流沙堆積如阜,高/燥逾恒,茍石室永,再更/千百年,猶當(dāng)完好。一入人手,/則百十年間可淪夷以盡。證/之今日,藏經(jīng)已希如星鳳,/其后可知。猶憶在隴時,朋輩/與余競購者,所藏皆已散亡,/余亦何能永保?但求愛護/有人,千百年珍物不致?lián)p/毀吾人之手。吾愿已畢。/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得者/寶諸?譹?訛。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諸暨/陳季侃

      寫卷后拖尾有陳氏題跋20行,內(nèi)容是抄錄陶淵明《飲酒詩》,用以自遣: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意/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日暮天無云,/春風(fēng)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豈無一/時好,不久當(dāng)如何。/甲申避難尚店,僅以/佛經(jīng)小篋自隨,筆親/無存??偷隉o聊,因借禿/筆、求剩紙;寫此自遣。

      其后“陳訚”陽文朱印。

      2. BD14560(新0760)《大菩薩藏經(jīng)》卷三,存有陳訚題跋三則。

      寫卷玉池署有“貞觀新譯”四大字,后有陳訚題跋二則。

      第一則題跋7行,跋文如下:

      卷尾有貞觀廿二年八月一/日蘇士方寫造題記,上方/有慈恩寺沙門玄奘譯/名、許敬宗監(jiān)閱及弘福/各寺沙門聯(lián)署。蓋系玄奘/奉敕翻譯正本,而此從正本中/轉(zhuǎn)寫流傳。實為希見珍品。

      第二則題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沙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封于宋太祖太平興國初元,/距今千余歲。以藏經(jīng)紀(jì)年考之,/且近二千年。所藏上起西晉,下/迄后梁,紙書、帛畫,羅列備具。/唐人寫經(jīng)為最多,晉魏六朝/轉(zhuǎn)更希有矣。紙皆成卷,束以/絹帶,完好如新。誠天壤間瑰/寶也,吾國官民不甚愛惜。丁/未歲,法國文學(xué)博士伯希和聞/之,自新畺馳詣石室,賄守藏道士,/檢去精品數(shù)巨篋,英人、日人繼之,/咸大獲而歸。迨端陶齋赴歐攷/察憲政,見于倫敦博物院,诇知/其故。歸而訪求,則石室已空,僅/于處士家搜得佛經(jīng)三千卷,貯/藏北平圖書館,今不知尚存否。/余度隴之歲,購求唐寫精品,/已不易致,而著有年代及六朝/人書,則非以巨賈求之巨室,不/可得也。昔蘇子瞻云“紙壽一/千年”,今茲發(fā)見突破先例。/蓋敦煌戈壁積沙如阜,高/燥逾恒,茍石室永,雖再經(jīng)/千年,猶當(dāng)完好。一入人手,則百/十年內(nèi)可淪胥以盡。證之今/日,藏經(jīng)已如星鳳,此后可知。猶憶/在隴,朋輩與余競購者,訪聞/所得多半散亡。余亦何能永/保?但念千古珍墨,藏?zé)o恙,/后之人應(yīng)如何愛護,毋俾毀/損自我!風(fēng)雨如晦,亂靡有已,/其能免茲浩劫否耶??譹?訛/甲申天中節(jié)/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下有“陳訚”陽文朱印。

      卷尾接出拖尾,有一則題跋35行,跋文如下:

      《大菩薩藏經(jīng)》題跋/余藏有唐開成四年侍御史劉/軻所撰《玄奘師塔銘》,敘述玄奘/事跡甚詳。求經(jīng)西域,出于玄奘/自動,并遭涼州都督李大亮/禁阻。偷渡瓠蘆河,出流沙,至/伊吾,歷廿四國,備嘗艱險。最后/至印度,見戒日王。王甚威武,問/曰:“聞支那國有秦王破陣樂,/秦王何人也?”玄奘盛談太宗/功德,王傾聽肅然,因盡禮資/送。達于闐國,乞高昌胡商,附/表奏聞。大(太)宗侈其事,特敕西/京留守房玄齡,盛具儀衛(wèi),迎/至洛陽,見于儀鸞殿,備陳所/歷,太宗大悅,敕于弘福寺翻/譯梵文,御制《圣教序》,以張/其事。蓋玄奘自動出國,適為/太宗宣傳威德。太宗嘉其夸/揚盛美,故盡極禮敬,以示國/人,本意與佛無關(guān)。而適以造/成佛教西來輝煌盛典,則/玄奘法師之美也。貞觀廿二/年六月,皇太子宣請法師/為慈恩寺上座,更造翻經(jīng)/院。于是由弘福遷于慈恩,完/成功德。此經(jīng)即于是年八月一日/寫造。正如初寫《黃庭》,想當(dāng)紙/貴洛陽矣!余特據(jù)塔銘,以為/考證,則卷尾紀(jì)年及玄奘之/為慈恩寺沙門,若合符節(jié),/豈非經(jīng)典珍聞!而是經(jīng)與銘/適均入余手,為尤可異也/甲申端陽后一日。/越州陳季侃

      3. BD14953(新1153)《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八。護守有題簽“晉人寫經(jīng),石室無上品”并鈐有“陳訚偶得”陰文朱印。

      寫卷玉池有“隸楷蛻變”四大字,后有陳訚題跋二則。

      第一則題跋12行,跋文如下:

      石室寫經(jīng)不貴精而/貴古,精易求古希見/也。此卷書法奇古,許太/史承堯以其所藏署有/前涼年號者較之,如出/一手。欲以唐寫精品相/易,余未之許。前涼奄有/敦煌之地,正當(dāng)西晉五/胡亂華時,距今近二千年。/吾人得見隸楷之蛻變,/豈非一段奇事耶!/越州陳季侃

      下有“陳訚”陽文朱印。

      第二則卷尾題跋41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流沙中發(fā)見石室。室內(nèi)所藏上自西晉,下迄朱梁……(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A式多同,以下省略)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下有“陳訚”陽文朱印。

      4. BD14996(新119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二十六。護首有題簽“唐寫《波羅蜜經(jīng)》墨跡,敦煌石室秘寶”。

      寫卷玉池署有“唐人墨妙”四大字,后有“陳訚題”。下有“藏有晉隋唐人寫經(jīng)”陰文朱印、“古越陳訚”陰文朱印,及“字曰季侃”陽文朱印。后有題跋22行,跋文如下:

      有清光緒之季,敦煌發(fā)/見石室藏物至伙。上自/漢晉以迄后梁。紙書、帛/畫,整潔如新。守官不知/愛護,外人之游歷者乃聞/風(fēng)麇集,捆載而去。故其/最精古者,轉(zhuǎn)佚在英、法、日本/,羅叔蘊氏所著《流沙墮(墜)/簡》一書,備述其由。石室所/藏,寫經(jīng)獨多,年來散布/于海內(nèi)士大夫家亦浸希/浸貴矣。余度隴時,唐經(jīng)/佳者已難購致。今更十年/,不知若何?此卷系羅紋蠟/紙,書復(fù)樸茂,允推上品。吾友/徐君寄庼,見而欣賞,昔/賢謂:古物分藏得人,則其/傳廣。寄庼篤實君子也,/其后必能世守,敬以分贈/而述其來源如此。/庚午元宵節(jié)/越州陳訚記

      后有鈐“陳訚墨守”及“公亮長壽”陽文朱印二方。

      5. BD15126(新1326)《大般涅槃經(jīng)》卷十七。護首有題簽橫寫“北魏大般涅槃經(jīng)第十七卷,無上神品”。

      寫卷玉池署有“北朝正宗”四大字。后有“陳訚題”。后有第一則題跋37行,跋文云: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識者寶諸(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以下?。?。癸未秋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第二則題跋4行,跋文云:

      北魏人書,端重剛勁,深入顯出。深則/入木三分;出則鋒析毫尖。此卷筆/鋒犀利,如新出于硎。魏經(jīng)長卷,殊所/罕覯,尤宜珍重。季侃

      (二)浙藏敦煌文獻

      浙藏敦煌文獻有三件寫卷中有陳訚題跋,茲依卷號先后為序,分別移錄其題跋如下:

      1. 浙藏025(原杭州靈隱寺0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二五

      引首題簽“唐人墨妙 諸暨陳訚偶得”,并鈐有“陳訚”陽文朱印。

      后有題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內(nèi)所藏,上自西晉,下迄朱梁,(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為省篇幅,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得者珍諸。癸未春月陳季侃記

      下鈐有“陳訚”陽文朱印。卷尾有題跋30行,跋文如下:

      背郭堂成蔭白茆,/綠江路熟青/郊,榿林礙日吟風(fēng)/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鳥將嘯/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做解/嘲。東坡詩。(接:當(dāng)作杜甫詩)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杜工部詩。

      /甲申楓里寇至,家室/蕩然,避難于尚典晚/補山房。自春徂夏,客/居無聊,紙筆印硯都/已被劫,并無法自遣,/因借禿筆,就剩紙寫/所憶古詩,以消永晝。/阮生《途窮》、屈子《天問》,/同茲慨嘆。/諸暨陳訚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2. 浙藏027(原浙江省博物館002)《大智度論》卷第九十

      玉池署“石室冠冕 陳季侃”,后有題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識者寶諸。壬午秋月前護隴使者陳訚記

      后有題跋3行,跋文如下:

      卷末有田豐題款,造詞雅馴,書法/剛健婀娜,唐人無此風(fēng)味。卷亦特長,/六朝精品也。季侃

      卷末題跋22行,跋文云:

      郭璞《游仙詩》

      青谿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棟/間,風(fēng)出窗戶里。借/問此為誰?云是鬼/谷子。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閶闔/西南來,潛波渙鱗/起。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蹇脩時不/存,要之將誰使?

      /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綠蘿結(jié)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放情陵霄外,/嚼橤挹飛泉。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季侃

      3. 浙藏193(原浙江省博物館168)《妙法蓮華經(jīng)》卷第四

      引首題簽“唐寫《妙法蓮華經(jīng)》精品”,下鈐“陳訚偶得”陰文朱印。

      玉池上署有“瘦硬通神”四大字。后有題跋4行,跋文云:

      此卷書法,特為超妙。積健為雄,/勁折如發(fā)。尚有六朝沈著意味,/為褚河南嫡派。玩其使轉(zhuǎn)處,非/石刻所得見也。季侃

      下鈐“陳訚”陰文朱印。后有題跋33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A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亂靡有已。其能免茲浩劫否耶?甲申端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卷尾有題跋35行,跋文云: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西江月·黃州中秋》

      /華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前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蝶戀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是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恫匪阕印?/p>

      /甲申寇至,家室蕩/然,紙筆書物,并付/一劫,僅攜唐經(jīng)小/篋避難周君子豪/家。自春徂秋,客居/無聊,因借禿筆,就/剩紙寫東坡詞以/自遣,亦一奇也。陳季侃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三)上海圖書館藏4件

      1. 上圖077(812524)《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二

      包首有陳訚題簽:“隋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精品”,“經(jīng)”字下有雙行小字“曇詠供養(yǎng),陳訚珍藏”。下鈐“陳訚之印”陰文朱印。

      引首有陳季侃用清初舊箋橫署“六朝僧話”四大字,下有題跋10行,跋文如下:

      此卷書法淵懿靜/穆,波磔使轉(zhuǎn),純系/元魏筆意,因紙為/羅紋橫理定為隋。/寫卷末有比丘曇/詠供養(yǎng)題款,當(dāng)/時猶珍重如此,/況在千五百年以后/耶。(此紙系清初舊/箋,惜字不稱)/越州陳季侃

      2. 上圖078(812525)《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卷第二

      包首有許承堯題簽:“武周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中間有雙行小字“武周二年款”、“石室希見之品”。

      引首有許承堯橫署“鳴沙秘寶”四大字,后有題跋10行,跋文如下:

      下方為武周長壽二年沙州神/泉觀道士所造《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卷第二敦煌莫高窟所出,/書法精整,由北朝蛻化之跡尚/可尋繹??鉴Q沙寫經(jīng),佛藏為多,/道藏較少,此經(jīng)亦不見今道藏中。/羅叔言得其證實品卷第五,以/刊入《雪堂叢刻》。詫為秘籍,固/可貴也。壬戌正月為/季侃仁兄省長題 弟許承堯

      后有題跋5行,跋文如下:

      藏經(jīng)以著有年代者為希/見之品,道經(jīng)尤屬難得。尾/款月日兩字用則天皇后/創(chuàng)造文,殊可愛玩。/越州陳季侃

      卷末有陳訚題跋三則,第一則題跋8行,跋文如下:

      此卷蓋出于千佛洞。據(jù)法國伯希和考/證唐神泉觀被藏僧所毀,此類道經(jīng)為/僧徒狼籍,棄置于千佛洞,利其紙質(zhì)厚/韌,于其背面繕寫佛經(jīng),吾所得千佛洞/道經(jīng),幾無不若是。數(shù)量亦寡且皆殘/闕,據(jù)此則此卷獨未被藏僧涂寫且/有年號題款彌足珍貴。季侃識/《伯希和訪書記》錄后。

      第二則題跋37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內(nèi)所藏上自西晉,下迄朱梁,(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得者寶諸。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記

      第三則題跋16行,跋文如下:

      法國伯希和《敦煌石室訪書記》/吳江陸翔譯。/千佛洞中之道經(jīng)寫本其流傳淵源/于題志中考之,蓋皆神泉觀物也。據(jù)/寫本《敦煌地志》:神泉觀在沙州千佛/洞東北方四十里外。此類道經(jīng)寫本皆/極整潔,為西歷五百八十年至七百五十/間墨跡,其后十年,藏僧侵占敦煌,道/士絕跡,觀既被毀,此類道經(jīng)為僧徒/狼籍,棄置于千佛洞。利其紙質(zhì)厚韌,/于其背面繕寫佛經(jīng)。(唐代道佛兩/教相攻甚烈)吾所/得千佛洞道經(jīng)幾無不如是,數(shù)量亦寡,/且皆殘闕,然于學(xué)術(shù)上,卻有重要關(guān)/系。吾所得有老子《道德經(jīng)義疏》卷五/丁亥仲秋節(jié)錄于葛嶺山麓之小云/寄廬。季侃

      后有7行題跋,跋文如下:

      右記載在《國立北京圖書館館刊》第/九卷五號,為平湖錢君南揚所有。/時正與錢君同修《浙江省通志》,見/案頭有是書,因得借閱節(jié)錄,始/知石室道經(jīng)之可貴,神泉觀毀/余遺物之尤足珍也。(北平誤/作北京)/季侃再識。

      3. 上圖079(812526)《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卷第六,包首有題簽:“唐寫楞嚴(yán)經(jīng)第六全卷 極品”。下鈐“陳訚偶得”陰文朱印。引首有陳訚題跋三則,第一則題跋4行,跋文如下:

      此卷筆法體勢儼然顏柳,蓋/中唐時盛行此體,亦猶初唐/時盛行右軍書體??杀鏁r代/之先后,觀茲益信。季侃

      第二則題跋4行,跋文如下:

      此經(jīng)可證知一名《中印度大道/場經(jīng)》,由灌頂部錄出別行,佛/藏典故,殊可珍貴。且首尾俱/完,所藏唐經(jīng),此為上乘。

      第三則題跋39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亂靡有已,其能免茲浩劫否耶。/甲申天中節(jié)/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四)上海博物館藏2件

      1. 上博03(2416)《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六

      引首有陳訚署“石室寶書”四大字,后署“越州陳訚”。

      后有題跋35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A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后之好古者寶諸。癸未春月六二叟陳季侃時避難晚補山房。

      第二則題跋4行,跋文如下:

      此卷遒勁雋秀,已開唐楷之/門,卷末有比丘道舒、清信尹/嘉禮兩款,并有開皇九年、十年、/十一年校誦題識,至足珍貴。

      2. 上博23(19714)《佛說佛名經(jīng)》

      包首有題簽:“梁寫繪佛名圖經(jīng) 庚申得于蘭州”。引首有陳訚署“現(xiàn)眾妙相”四大字,后署“陳訚偶得”。后有題跋29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A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藏者寶諸。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第二則題跋5行,跋文如下:

      此卷為石室希見之品,紫光蓮座/綺采繽紛,如入旃檀林中,結(jié)千佛道/場。吾人于千百年后發(fā)見古代色彩/藻繪如新,歡喜贊嘆,得未曾有。/陳訚并識。

      卷末有許承堯題跋25行,跋文如下:

      敦煌乃瓜沙故都,昔通西域孔道。/城外鳴沙山沙膚石骨,以流沙乘/風(fēng)升降,時時有聲得名,因山為寺,/名三界寺,中多北朝刻像及畫壁,/較伊闕云岡為早。其深處石室崩/豁于光緒庚子年,發(fā)見二大輪藏,卷/籍極富。最先為英法游士捆載去。/清學(xué)部乃遣人輦其寫經(jīng)入都,號/五千卷,然佳者寥寥,又皆割裂充/數(shù),其留于武威、張掖、皋蘭者不少,且/皆精整。予以民國二年至皋蘭,適市/時遇人求售,值頗廉,因遂購訪,先后/得二百卷。分類整理,乃知其中不止唐人/書,有元魏,有周、齊、隋,有五代,至趙宋太平/興國止。最古者,有孫吳甘露年寫。知此/室乃昔之圖書館,閉于宋初也。陳君季/侃至隴后予數(shù)年,時已漸罄,求索不易/矣。彼仍得元魏及初唐精書一二卷。此/朱梁寫經(jīng),本不足貴,佳在有畫像耳。/惟今北中(平)圖書館所藏,已不可問。予所/有亦散佚,幸存無多。則此近二千年之/寶墨,安可不珍視?且此物不能偽造,較/之隋唐、宋元之贗畫,迥不同也。因/培心先生索題,憶及去塵,如溫舊夢,/不覺絮絮。甲申冬,許承堯,時年七十一。

      (五)北京故宮博物院

      新184190《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菩薩行品第卅一》

      玉池署有:“開皇紀(jì)年”四大字,后有陳訚題跋三則,第一則題跋3行,跋文如下:

      卷尾有優(yōu)婆夷袁敬姿開皇/十七年題款。書法秀健,語亦雅/馴,至為名貴。陳訚偶得。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第二則題跋38行,跋文如下:

      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

      清光緒庚子,甘肅敦煌縣莫高窟砂磧中發(fā)見石室。室有碑記,(內(nèi)容除個別文字差異外,與B式多同,以下省略)……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得者寶諸。癸未春月前護隴使者陳季侃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第三則題跋3行,跋文如下:

      寫經(jīng)時代之先后,紙墨筆法望而可辨,/初無假于款識,而題有年代者,賈豎必/居為奇貨,此恒例也。

      卷末有第四則題跋23行,跋文如下: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俛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欞軒。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媮/且閑。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拊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聲發(fā),/聆我感慨言。

      /甲申避難尚店,周君子/豪家,僅以/佛經(jīng)小篋自/隨,書物蕩然,紙筆無/存。自春徂秋,客居無/聊,因借禿筆,求剩紙,/寫曹子建詩以遣煩憂,且為異日之思。/季侃

      下鈐“陳訚”陽文朱印。

      四 陳訚散藏敦煌文獻題跋的特色與價值

      敦煌文獻中頗多書法優(yōu)美之寫卷,尤其唐代正式的佛教寫經(jīng)與道教經(jīng)典,無論紙張、裝潢、書寫文字均堪稱藝術(shù)珍品,自來深獲文物鑒賞家的青睞。早期文士對于敦煌寫卷的收藏,大多撮意于此,經(jīng)典的文本內(nèi)容并非其所重,藏者大抵視之為字畫文物,因此,雅好于藏卷上鑒賞品題,撰寫題跋。上舉存有陳訚題跋的14件寫卷,正是此一傳統(tǒng)文士風(fēng)氣的流露與呈現(xiàn)。14件寫卷內(nèi)容除《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為道教經(jīng)典外,其余皆為佛教寫經(jīng)。陳氏對此14件寫經(jīng)均有短語題簽、識語,并撰書題跋,其對珍藏的寫經(jīng)書法風(fēng)格加以品題,包首題簽不計,總共存有陳訚題跋25則。最早寫于壬戌年(1922),其他則為抗戰(zhàn)期間,避難時所題寫。分別是壬午年(1942)、癸未年(1943)及甲申年(1944),而以癸未年題跋為最多。

      其中十三件有長篇的《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記敘寫卷流散、收購情形及亂世散亡之無奈等。其他題跋則大多為簡短題識,品評書跡;卷末還有不少抄錄的曹子建、郭璞、陶淵明、杜甫、蘇東坡等古代名家的詩詞。其形式或短文,或長篇;其作用或評論,或記敘,或慨嘆,或遣懷。雖為隨意任性之抒發(fā),然于敦煌寫卷之書法風(fēng)格,或論述筆墨斷代,或考述寫卷內(nèi)容,乃至敦煌文獻散藏流布之情況,凡此種種,從敦煌學(xué)史的研究視角觀之,亦有其可參考之價值。以下謹(jǐn)據(jù)上舉各藏卷之題跋,舉其大端,析論如下:

      (一)品評寫經(jīng)可供書法史研究之參考

      陳季侃生平喜愛收藏古物,酷愛晉唐寫卷。在甘肅時,收集晉魏隋唐寫經(jīng)既精且豐,其所藏多醉心于敦煌寫卷書法精品,而題跋亦以寫卷書法之視角賞玩出之居多。且從收藏的經(jīng)卷中挑選書法精品,足為各時代書法風(fēng)格特色具標(biāo)桿者,于卷軸玉池親手以四字識語概括,以大字題簽,彰顯此件寫經(jīng)的特色。如“隸楷蛻變”、“六朝僧話”、“六朝煙云”、“北朝正宗”、“石室冠冕”、“石室寶書”、“開皇紀(jì)年”、“瘦硬通神”等,其中頗有評騭書法風(fēng)格者,題簽后更有針對此寫經(jīng)書法鑒賞品作出簡明論說。見解中肯,頗見學(xué)養(yǎng)與見識,可供敦煌書法研究及書法史研究之參考。如:BD14953《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八。寫卷玉池有“隸楷蛻變”四大字,后并有題跋云:“石室寫經(jīng)不貴精而貴古,精易求古希見也。此卷書法奇古,許太史承堯以其所藏署有前涼年號者較之,如出一手。欲以唐寫精品相易,余未之許。前涼奄有敦煌之地,正當(dāng)西晉五胡亂華時,距今近二千年。吾人得見隸楷之蛻變,豈非一段奇事耶!”

      北魏是北朝拓跋珪建立的政權(quán),重禮樂及教育,又施行漢化政策,后改姓元故又稱元魏。魏楷,又稱魏碑,是指廣泛存于南北朝時期,尤以北魏為主的各種刻石記銘(如墓志、造像記、碑刻等)中的一種楷書書體,它是楷書再一次興起的標(biāo)志。其質(zhì)樸雄強的壯美書風(fēng),與南方秀麗溫婉、典雅優(yōu)美的書風(fēng)呈雙峰對峙。陳訚收藏了不少北朝時期的寫經(jīng),且多撰有題跋,論述書法風(fēng)格。如BD15126《大般涅槃經(jīng)》陳訚題跋有云:“北魏人書,端重剛勁,深入顯出。深則入木三分;出則鋒析毫尖。此卷筆鋒犀利,如新出于硎。”又浙藏027(原浙江省博物館002)《大智度論》題跋有云:“卷末有田豐題款,造詞雅馴,書法剛健婀娜,唐人無此風(fēng)味。卷亦特長,六朝精品也?!?/p>

      楷書演變從魏晉到隋唐,經(jīng)歷了隸楷(隸意楷書)、魏楷(魏碑楷書)、隋唐成熟正楷三個發(fā)展階段。過去由于唐前寫本傳世甚少,魏晉隋唐名家真跡幾近失傳,多半仰賴碑刻、拓本。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數(shù)以萬計的敦煌經(jīng)卷公諸于世,其中大量魏晉隋唐的寫卷,成為研究這一時期書法發(fā)展的重要史料,以大量的實際書法真跡遺存提供了中國書法從隸書到楷書發(fā)展演變過程的最佳實證。

      楷書成熟的隋唐時期,盛唐、中唐為楷書的全盛時期。陳訚在上博03《大般涅槃經(jīng)》的題跋有云:“此卷遒勁雋秀,已開唐楷之門,卷末有比丘道舒、清信尹嘉禮兩款,并有開皇九年、十年、十一年校誦題識,至足珍貴?!庇止蕦m博物院新184190《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陳訚題跋有云:“卷尾有優(yōu)婆夷袁敬姿開皇十七年題款。書法秀健,語亦雅馴,至為名貴?!彼粌H關(guān)注隋代楷書遒勁雋秀之風(fēng),下開唐楷之門;同時還論述唐代楷書在盛唐、中唐流行書風(fēng)的不同。如浙藏193(原浙江省博物館168)《妙法蓮華經(jīng)》陳訚于玉池上署有“瘦硬通神”四大字。后有題跋云:“此卷書法,特為超妙。積健為雄,勁折如發(fā)。尚有六朝沈著意味,為褚河南嫡派。玩其使轉(zhuǎn)處,非石刻所得見也?!?/p>

      按:唐代楷書名家褚遂良,其書法風(fēng)格疏瘦勁煉。宋朱長文(1039—1098)《續(xù)書斷》卷上《妙品》評其書云:“其書多法,或?qū)W鐘公之體,而古雅絕俗;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間,婉美華麗,皆妙品之尤者也?!蹦纤味湣稄V川書跋》卷七“褚河南圣教序”也云:“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河南豈所謂瘦硬通神者耶!”上圖07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經(jīng)》題跋有:“此卷筆法體勢儼然顏柳,蓋中唐時盛行。此體亦猶初唐時盛行右軍書體??杀鏁r代之先后,觀茲益信?!?/p>

      (二)論述筆墨紙張具寫卷斷代參考之價值

      斷代是敦煌研究的基礎(chǔ),不論是敦煌文獻,還是石窟壁畫,斷代都是最為重要的基準(zhǔn)點。敦煌文獻的斷代面向有二:一為寫作年代,一為抄寫年代,二者互有關(guān)聯(lián)。寫作年代可作為斷定抄寫年代的上限;抄寫年代則可作為寫作年代的下限。由于敦煌寫卷書寫年代跨越度長達七八百年,加上大多為殘卷斷片,既缺標(biāo)題,又大多無題記年代可資判斷。年代不明,文獻內(nèi)容之考述與研究則不易明確。因此,斷代研究成為敦煌文獻學(xué)之核心基礎(chǔ),斷代的方法與關(guān)注點,隨著寫卷的陸續(xù)公布,學(xué)者在敘錄、考述敦煌寫卷的研究過程中,便基于各自寫本的情況,紛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開寫卷的斷代工作??偨Y(jié)前賢論述,涉及敦煌文獻斷代的方法,主要有從題記紀(jì)年、名物、歷史事件等內(nèi)容來進行斷代;或從書法、避諱字、武后新字、俗字等字形;或從紙質(zhì)和形制等外在形態(tài)來斷代?譹?訛。

      1940年代陳訚的題跋中,便偶有涉及寫卷斷代的見解與看法。如故宮博物院新184190《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陳訚的題跋中有云:“寫經(jīng)時代之先后,紙墨筆法望而可辨,初無假于款識,而題有年代者賈豎必居為奇貨,此恒例也?!睋Q言之,斷代除了題記年代外,主要有二大關(guān)注點即“書法”與“紙張”。陳訚題跋除了上文“其品評寫經(jīng)可供書法史研究之參考”一節(jié)中提及書法風(fēng)格從隸楷、魏楷到隋唐正楷的判斷外,如上圖07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經(jīng)》題跋有:“此卷筆法體勢儼然顏柳,蓋中唐時盛行此體。亦猶初唐時盛行右軍書體。可辨時代之先后,觀茲益信。”意識到寫卷書法,從筆法體勢可辨時代之先后;甚至還明確地指出初唐時盛行右軍書體,中唐時盛行顏柳體,凡此均可作為斷代之參考。

      東晉到北宋以前約六百年期間是中國寫本時期,不同時期的紙張材質(zhì)、顏色、厚薄、簾紋、紙幅長寬各有特色。東晉六朝寫卷的紙張材質(zhì)多用麻紙;隋唐時,除麻紙外,還使用楮皮紙與桑麻紙;五代時期,則以麻紙居多。就現(xiàn)存敦煌寫卷使用的紙張來考察,其質(zhì)量以8世紀(jì)以前制造的最佳,安史之亂后,紙質(zhì)較差;吐蕃占領(lǐng)至于歸義軍時期的紙張,更為粗糙,不易書寫。因此,考察紙張也就成為判斷寫本年代的參考指標(biāo)之一。

      陳訚藏卷的題跋中也偶有提及紙張顏色與染蘗的時代分野,如BD14528(新0728)《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寫卷的題跋中有云:“藏經(jīng)白紙多屬晉魏人書,彼時尚未知以黃蘗染紙也。此卷書法近隋,仍當(dāng)斷為北魏人書?!庇稚蠄D077《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二陳訚題跋有云:“此卷書法淵懿靜穆,波磔使轉(zhuǎn),純系元魏筆意,因紙為羅紋橫理定為隋。”

      (三)提供寫卷流散實況之史料

      發(fā)現(xiàn)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道士王圓箓,由于文化知識有限,不知道這些寫本珍貴的學(xué)術(shù)價值,因此,在寫卷發(fā)現(xiàn)之初,將一些精美的絹畫和完整的寫經(jīng),分送給敦煌縣衙門中的要人以及當(dāng)時地方名流,士紳們又轉(zhuǎn)相贈送。敦煌寫本就這樣開始在早期的西北地區(qū)流散,也造成敦煌文獻聚散的復(fù)雜情形。

      陳訚在1942年、1943年、1944年對日抗戰(zhàn)避難期間,對其寶愛之敦煌文物尤多感觸,因此,每每于其舊藏寫卷題跋后題寫《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說明敦煌石室藏經(jīng)發(fā)現(xiàn)流散及其競相收購之始末,兼以表達其保護珍貴文物的決心與愿望。

      以上所錄中國國家圖書館、杭州靈隱寺、浙江省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存有陳氏題跋的14件寫本,除了上圖077《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二外,其余13件題跋均有《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其中BD1499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二十六題跋較為簡單,顯然是《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的節(jié)略,其他各件的《敦煌石室藏經(jīng)記》除了少數(shù)有個別文字差異外,內(nèi)容可說幾乎多同。蓋其敦煌寫卷題跋之通則。內(nèi)容旨在記述敦煌寫卷發(fā)現(xiàn)、流散之情形,并提及在甘肅地區(qū)好古之士競相收購之情況以及散亡之無奈。

      其次,以為端方赴歐考察,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得見英藏敦煌文物,歸而訪求,時石室已空,僅于民間搜得佛經(jīng)三千卷,貯藏北平圖書館。然有關(guān)端方此段記述恐有誤,端方(1861—1911)1899年,出任陜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陜西巡撫。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慈禧和光緒帝出逃陜西。端方因接駕有功,調(diào)任河南布政使,旋升任湖北巡撫,光緒二十八年(1902),代理湖廣總督,三十年(1904),代任兩江總督。之后,他調(diào)任湖南巡撫。在歷任上述封疆大吏期間,端方鼓勵學(xué)子出洋留學(xué),被譽為開明人士,“奮發(fā)有為,于內(nèi)政外交尤有心得”。端方為早期英法等國尚未擷取敦煌寫卷前,少數(shù)幾位接觸到敦煌文物者。不過光緒三十一年(1905)12月端方奉派率團出使西方考察憲政,于次年(1906)8月回國。英國斯坦因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獲取敦煌文物,其時間在1907年5月。端方歐洲考察,英國尚未獲取敦煌文獻,不可能于英國博物院獲見敦煌寫卷。又清廷敦煌劫余實為羅振玉從伯希和處知敦煌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消息,乃于1910年提請清學(xué)電令陜甘部收集殘余,運回北京,歸藏北京圖書館。再者,寫卷也非三千卷,當(dāng)時押運回經(jīng)計數(shù)為8679號。卷數(shù)也不合。

      再者,陳訚記述“度隴之歲,購求唐寫精品,已不易致,而著有年代及六朝人書,則非以賈求之巨室,不可得也?!卑矗涸S承堯民國二年(1913)受聘前往甘肅擔(dān)任甘涼(今甘肅張掖)道尹,前后在西北任官長達十年,由于精于書法,酷愛敦煌晉魏隋唐寫經(jīng),曾斥資收貯,所得甚豐,在其舊藏敦煌寫經(jīng)的題跋中,許氏每每敘及當(dāng)時敦煌寫經(jīng)在甘肅流散的情況,頗有助于敦煌寫卷初期流散之研究。如:許承堯1940年贈唐式遵的敦煌卷子《救疾經(jīng)》題跋中有:“光緒庚子年,寺之復(fù)壁忽圯,發(fā)現(xiàn)內(nèi)窟中,藏晉魏隋唐迄北宋寫經(jīng)寫書卷軸極多,盈二鋸輪,并氍毹癤諸物。卷中紀(jì)年至太平興國止,以是推知此壁蓋扃閉于北宋初也。法人伯希和游歷過此,喜出望外,擇其精異者捆載而去。英人踵至,亦有所得。于是敦煌石室之名,流播五洲。為清學(xué)部所聞,檄取其余,儲之圖書館。然閱時既久,多所散佚,甘涼蘭州,時復(fù)見之。余游隴時,數(shù)歲頓盡,今于西陲求片楮不可得矣?!鄙虾2┪镳^藏23號《佛說佛名經(jīng)》題跋云:“其深處石室崩豁于光緒庚子年,發(fā)見二大輪藏,卷籍極富。最先為英法游士捆載去。清學(xué)部乃遣人輦其寫經(jīng)入都,號五千卷,然佳者寥寥,又皆割裂充數(shù),其留于武威、張掖、皋蘭者不少,且皆精整。予以民國二年至皋蘭,適市時遇人求售,值頗廉,因遂購訪,先后得二百卷。分類整理,乃知其中不止唐人書,有元魏,有周、齊、隋,有五代,至趙宋太平興國止。最古者,有孫吳甘露年寫。知此室乃昔之圖書館,閉于于宋初也。陳君季侃,至隴后予數(shù)年,時已漸罄,求索不易矣?!?/p>

      許氏民國二年任職甘肅,于蘭州時遇人求售,多所購訪,價格頗廉。民國六年(1917)陳訚任甘肅蘭山道道尹,民國九年(1920),護理甘肅省省長。他至甘肅的時間比許承堯晚5年,當(dāng)時甘肅流散的敦煌寫卷,坊間已漸售罄,求索已越來越不容易。

      (四)相互品題藏卷之風(fēng)尚

      陳訚所得敦煌寫卷每每請許承堯為之題跋或題簽,甚至有同卷前后相互品題之情形,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對藏品相互品題的風(fēng)尚。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BD15125(新1325)《法句經(jīng)》卷上,扉頁上有許承堯題跋:

      鳴沙奇寶 季侃仁兄省長屬。歙縣許承堯題。此敦煌石室寫經(jīng)之最古者,樸茂淵懿,直逼漢分。所見數(shù)千卷,無出其右。余藏奇古者三卷,無寫時題識。以日本人所得元康六年寫之《諸佛集要經(jīng)》證,知為晉人所作,而較此不如。此卷亦不著年代,要當(dāng)在羲、獻以前。真可謂宇內(nèi)鴻寶矣。

      浙江省藏浙敦029(浙博004)《太子慕魄經(jīng)》,首紙鈐有許承堯題跋:

      鳴沙秘寶 隋開皇九年皇后造《太子慕魄經(jīng)》,考敦煌石室所出寫經(jīng),以隋為最精。書法至隋,集南北之大成,別有一種沖和廉穆態(tài)度,迥非唐人可及。此卷出自椒房,尤為異寶。季侃仁兄省長屬題,弟許承堯。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西域文獻遺珍》117《妙法蓮華經(jīng)》,有許承堯題跋:

      下方為唐顯慶五年沙門重遷造《妙法蓮華經(jīng)》,敦煌莫高窟所出。楮質(zhì)良好,書法精密。初變隋人之沖和雅澹,而為廉悍勁折。于虞、褚外,別辟途徑。決為士大夫書,非經(jīng)生手筆。所見有蕭大嚴(yán)居士寫經(jīng)及上元官造經(jīng),差可方駕。雖非滿卷,亦可寶也。壬戌(1922)春孟,季侃仁兄省長屬題,歙縣許承堯。

      上圖078(812525)《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卷第二,包首有許承堯題簽:“武周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中間有雙行小字“武周二年款”“石室希見之品”。

      引首有許承堯橫署“鳴沙秘寶”四大字,下有題跋:

      下方為武周長壽二年沙州神/泉觀道士所造《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卷第二敦煌莫高窟所出,/書法精整,由北朝蛻化之跡尚/可尋繹。考鳴沙寫經(jīng),佛藏為多,/道藏較少,此經(jīng)亦不見今道藏中。/羅叔言得其《證實品》卷第五,以刊入《雪堂叢刻》。詫為秘籍,固/可貴也。壬戌正月為/季侃仁兄省長題,弟許承堯。

      后有題跋5行,跋文如下:

      藏經(jīng)以著有年代者為希/見之品,道經(jīng)尤屬難得。尾/款月日兩字用則天皇后/創(chuàng)造文,殊可愛玩。/越州陳季侃

      卷末有陳訚題跋三則,第一則題跋8行,跋文如下:

      此卷蓋出于千佛洞。據(jù)法國伯希和攷/證唐神泉觀被藏僧所毀,此類道經(jīng)為/僧徒狼籍,棄置于千佛洞,利其紙質(zhì)厚/韌,于其背面繕寫佛經(jīng),吾所得千佛洞/道經(jīng),幾無不若是。數(shù)量亦寡且皆殘/闕,據(jù)此則此卷獨未被藏僧涂寫且/有年號題款彌足珍貴。季侃識/《伯希和訪書記》錄后。

      第三則題跋16行,跋文如下:

      法國伯希和《敦煌石室訪書記》/吳江陸翔譯/千佛洞中之道經(jīng)寫本其流傳淵源/于題志中考之,蓋皆神泉觀物也。據(jù)/寫本《敦煌地志》:神泉觀在沙州千佛/洞東北方四十里外。此類道經(jīng)寫本皆/極整潔,為歷五百八十年至七百五十/間墨跡,其后十年,藏僧侵占敦煌,道/士絕跡,觀既被毀,此類道經(jīng)為僧徒/狼籍,棄置于千佛洞。利其紙質(zhì)厚韌,/于其背面繕寫佛經(jīng)。(唐代道佛兩/教相攻甚烈。)吾所/得千佛洞道經(jīng)幾無不如是,數(shù)量亦寡,/且皆殘闕,然于學(xué)術(shù)上,卻有重要關(guān)/系。吾所得有老子《道德經(jīng)義疏》卷五/丁亥仲秋節(jié)錄于葛嶺山麓之小云/寄廬。季侃

      后有7行題跋,跋文如下:

      右記載在《國立北京圖書館館刊》第/九卷五號,為平湖錢君南揚所有。/時正與錢君同修《浙江省通志》,見/案頭有是書,因得借閱,節(jié)錄,始/知石室道經(jīng)之可貴,神泉觀毀/余遺物之尤足珍也。(北平誤/作北京)/季侃再識。

      五 結(jié) 語

      敦煌寫卷之價值,學(xué)界咸以為主要有三大面向:一為文物,一為文獻,一為文字。散藏敦煌寫卷,為文人雅士所收藏,其主要視之為文物,如同傳統(tǒng)書畫一般,將之視為古董文物加以珍藏賞玩,或視為書法精品加以鑒賞。因此,他所撰寫之題跋也多半屬于暇日展玩,或與當(dāng)時文士唱和之品題。散藏敦煌寫卷題跋,甚至數(shù)人連跋,洋洋灑灑,蔚為可觀。分別從各個不同視角題識,或言文字內(nèi)容、或言書法風(fēng)格、或言筆墨紙張,無論長篇詞組,不乏可資研究參考之訊息。

      陳訚是敦煌寫卷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因得時間與地利之便,加以個人學(xué)養(yǎng)、書法素養(yǎng)與文化內(nèi)涵深邃。因此,他所搜羅訪購之敦煌寫卷,所撰寫之題跋,內(nèi)容除聚焦在書法史論外,其他方面也頗有涉及,有助于敦煌文獻聚散及寫卷斷代研究之參考。諸如此類之題跋,若能以收藏家為主要線索,逐一搜集,全面網(wǎng)羅,在輯錄箋釋的基礎(chǔ)上,進行微觀的析論,進而展開宏觀的統(tǒng)整與探究,期望能在傳統(tǒng)敦煌寫卷研究下,拓展新的研究領(lǐng)域,延伸至寫卷流散下所附加之題跋文獻,開闊敦煌學(xué)研究發(fā)展之新視野。

      參考文獻:

      [1]紹興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卷1:“沿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紹興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卷44:“人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姚培鋒.紹興人與敦煌學(xué)[J].敦煌學(xué)輯刊,2003(1):127-135.

      [4]黃征,程惠新.劫塵遺珠:敦煌遺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

      [5]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吳織,胡群耘.上海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J].敦煌研究,1986(2):93-107.

      [7]吳織,胡群耘.上海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目錄(續(xù))[J].敦煌研究,1986(3):89-101.

      [8]陳紅彥,林世田.敦煌遺書近現(xiàn)代鑒藏印章輯述:上[J].文獻,2007(2):34-35.

      [9]余欣,榮新江,王素.首都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經(jīng)眼錄[G]//首都博物館館刊:第18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166-174.

      猜你喜歡
      斷代題跋
      傳承與發(fā)展——首屆國際書法嘉年華系列展覽《龍門二十品》題跋作品選登
      百年來古戲臺斷代問題研究
      戲曲研究(2021年4期)2021-06-05 07:09:46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款、印、題跋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
      姜宸英《選詩類鈔》題跋續(xù)考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4
      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校補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6
      梁冠華
      優(yōu)雅(2017年8期)2017-08-08 21:57:31
      論20世紀(jì)以來中國文學(xué)史著的宋玉書寫——從斷代文學(xué)史到文學(xué)通史的考察
      納西東巴文分域與斷代研究中一些瓶頸問題的思考
      突厥語文獻的紀(jì)年形式和斷代方法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2:03
      分宜县| 措勤县| 郁南县| 余干县| 景东| 彝良县| 保定市| 甘泉县| 岳西县| 夏津县| 西乡县| 吴江市| 枣庄市| 铅山县| 池州市| 石河子市| 彭水| 太白县| 刚察县| 古蔺县| 辉县市| 五原县| 临颍县| 库车县| 绥棱县| 志丹县| 绍兴市| 南宁市| 娱乐| 珲春市| 漳平市| 平江县| 保靖县| 吴堡县| 布尔津县| 泾川县| 台山市| 衡南县| 涞水县| 龙泉市| 绥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