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方選舉制度的經濟哲學解讀

      2017-03-24 09:06:26段周燕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2期
      關鍵詞:資產階級資本主義財富

      張 斌,段周燕

      西方選舉制度的經濟哲學解讀

      張 斌,段周燕

      商品化時代的來臨為新興資產階級尋求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的通約提供了可能,社會契約和自由平等思想的本質基礎在于私有財產權,對私有財產權法律保護的確立為西方選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新財富觀的資本至上及其邏輯是西方選舉制度形成的重要支配力量,也是西方選舉制度演進的內在邏輯。全面認知西方選舉制度離不開對其誕生的經濟哲學基礎的解讀,這也是對整個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困境揭示與批判的重要思路。

      選舉制度;資本主義;商品化;經濟哲學;私有財產權;財富;資本

      隨著鬧劇式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帷幕的降落,人們在反思美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裂變的同時,也對以西方選舉制度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衰敗進行了不斷深入思考,無論是以福山等為代表的學者,還是諸如《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等知名媒體無不對西方民主出現(xiàn)的“新”問題感到憂心忡忡。事實上,西方選舉制度暴露的問題并非是“新”問題。恰如鄭永年所指出的那樣:“在西方,近代以來一直就是資本主導政治的,而政治則是對資本邏輯的反應?!绷袑幵缇瓦@樣判定,即“資本既然存在,也就統(tǒng)治著整個社會,所以任何民主共和制、任何選舉制度都不會改變事情的實質”[1]。立足經濟哲學的方法論視野可以助推我們對西方選舉制度的深入分析和有力揭示,從而為全面把握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及其運行提供新的認知資源。

      一、商品化:西方選舉制度形成的時代背景

      縱觀資本主義發(fā)展史,正是商品經濟的迅猛發(fā)展為西方民主制度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前提,商品化時代的來臨為建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提供了一切可能的資源,作為其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選舉制度、議會制度、政黨制度等由此孕育而生。

      (一)商品的普遍化與新興資本家的形成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得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以萌發(fā)與成長。封建制度的逐步解體,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商人階層和新興資本家的初現(xiàn)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必要元素。在西歐封建社會末期,隨著貿易量的增加,城鎮(zhèn)再次興起,封建性質的手工小磨坊出現(xiàn)。市場的擴大、需求量的增加、特許權和特惠權興起等因素讓許多小作坊漸漸沖破行會的限制,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在競爭原則的控制下,部分作坊的行東獲得了較多的財富,成為了最早的資本家,而他所雇用的學徒、幫工則逐漸演變?yōu)楣陀脛趧诱?。經營不善破產的行東連同自己的幫工學徒一并成為另外較富裕行東的雇傭者,由此手工工廠和較大的資本家出現(xiàn)。城鎮(zhèn)商業(yè)的繁榮,造就了一批深諳市場且擁有一定貨幣的商人,這些商人通過對商場銷售渠道的了解,通過低價購買小生產者產品的方式成為了包買商。隨后,包買商經營形式進一步變化,他們通過雇用小生產商,進行原料的加工,并且通過對市場營銷渠道的控制,控制著小生產商,然后將分散的小生產商集合起來,形成了手工工廠。至此,包買商成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資本家,同時,他們的出現(xiàn)使得原先分散、簡單協(xié)作的手工工廠轉化為集中的工場手工業(yè)。除了這些,個別城鄉(xiāng)的個體手工業(yè)者通過在獨立的競爭領域獲得了經營利潤并成為資本家,而破產的手工業(yè)者則成了雇傭工人。封建主本身也向市場經濟制度中的資本家身份轉化。市場經濟的興盛帶來了分工水平與規(guī)模經濟水平的提高,產生了與農村封建強制經濟相比起來越來越高的經濟效率,這也誘發(fā)了封建主對市場經濟的參與,部分封建主可能變賣土地后直接參與城市工商業(yè),其身份也直接轉化為城市中的資本家,而另一部分封建主則可能將土地出租給農業(yè)資本家或自己成為農業(yè)資本家進行資本主義式(同時也是市場經濟性質)的農業(yè)生產。這種景象為斯密后來所描繪和總結:“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相當限度內,一切人都成了商人,同時,社會本身亦就成了所謂商業(yè)社會。”[2]可見,商品普遍化助推了新興資本家的普遍形成,在一切人成為商人的意義上說,商品普遍化與新興資本家的形成是一體化的過程。

      同時,新階層的出現(xiàn)使封建原有的生產關系發(fā)生變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壯大與定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形成的初期就展現(xiàn)了它與眾不同的一面,即成為力推商品化浪潮的強大動力。在15—17世紀,新生資本主義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地點,直接導致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而這反過來又促進西歐國家進一步開拓原料市場和商品交易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與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自由貿易及在此基礎上催生的殖民主義幫助新興資本家獲取了巨大的財富,積累了原始資本。商品的普遍化促進了市場及市場機制的發(fā)展與日漸完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競爭機制,市場化體系預示著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最終完成,也標志著工場手工業(yè)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商品普遍化塑造了經濟自由的信條,而新興資本家的出現(xiàn)則不斷對這個信條進行強化,直至使其成為新型政治制度建構中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tài)。

      (二)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的深度勾連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型的歷史進程有著與前時代生產關系形成的共性,更有著與前時代生產關系形成期本質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就在于政治與經濟關系的顛倒。“政治統(tǒng)管經濟的順序是前資本主義時期的歷史標志,現(xiàn)在它要求顛倒順序,讓政治服從經濟。”[3]這種變化在理論上的回應猶以斯密“富國裕民”的新國家觀構建為標志。“分辨前工業(yè)國家和現(xiàn)代工業(yè)國家最有效的辦法是以汲取(財政努力)作為國家能力的最有用的指標。”[4]商品化時代的來臨,使得新興資本家的財富呈幾何式增長,漸強的經濟實力勢必會要求政治上的權力。事實上,政治權力一開始便是新型資產者所覬覦的“寶貴財富”,從一個貴族稱號的標簽獲得開始,新興資產者憑借手中積累起來的資產特別是通過貨幣的通約功能愈加靈活地操縱權力,進而獲得對政治領域的全面滲透攫取更大的政治權力,以更好地進行資本積累,最終獲得全面統(tǒng)治。

      新興資產階級追求政治權力的斗爭旗幟是自由、民主、人權,內容指向則是打破貴族血統(tǒng)限制,爭取選舉權和參與享有國家治理的權力。資產階級追求政治權力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則是多元的。對封建王權,資產階級運用疏通、購買及武裝斗爭等形式實現(xiàn)經濟對政治的滲透,而對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又充分運用財富的杠桿來約束、限制、控制無產階級對經濟、政治權力的獲得。歷史證明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是克服雙向的、雙重困難而立足的。一部資產階級的“斗爭史”,也是封建王權的“衰敗史”,又是無產階級的“突圍史”。

      二、財產權:自然權利與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的本質

      商品化時代背景下,新興資產階級對于擺脫封建(神學)統(tǒng)治,掌握政治權力的渴望在資產階級革命前后達到高潮。新興的資產階級及其理論家從自然權利出發(fā),把個人私有財產權利與政治權力相聯(lián)系,將財產權利嵌入到政治制度設計的框架中。作為一切政治制度建構的前提與基礎,作為一切權利背后的權利,私有財產權利的確定對于資產階級權力觀的形成與資產階級選舉制度的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權利與個人私有財產權利的鏈接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確立,使得支配著物質資料生產的資產階級必將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資產階級理論家利用在私有財產權利基礎上形成的近代“自然權利”和“自由平等”思想實現(xiàn)了政治自由在口號旗幟上與經濟自由在利益本質上的互通?!百Y本主義所特有的思想體系始終具有經濟屬性,那些最后演變?yōu)榻洕碚摰馁Y產階級言論構成了資本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盵3]

      源自自然法的自然權利是近代歐洲啟蒙思想的理論起點,在界定社會、國家與政府的關系中,自然權利更是其主要理論基礎。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國家學說中,自然權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舨妓拐J為國家政府甚至道德與法都是通過契約的方式建立的,他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護人們的自然權利,“在自然狀態(tài)下,權利的尺度就是利益”[5],所以國家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證人們的私有財產權不被侵犯。霍布斯強調,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就是無休止地追求個人利益,而自然權利正是人們獲取自己的一切的一種權利。洛克與霍布斯的契約思路與設計不同,但所秉持的立場卻是一致的。洛克認為自然權利就是保護人們私有財產權的權利,國家或政府以訂立契約的方式成立是人們將這一種自然權利同意交付的結果。我們不難從他們的自然權利與契約理論中看出,一切的出發(fā)點都是個人,而不是神權或者王權,這一切理論的轉換與演變,均來自于當時社會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基礎。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契約行為在商品交換中出現(xiàn),商品經濟若想得到發(fā)展和繁榮,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各要素若想要得到持續(xù)、完善的發(fā)展,就必須要創(chuàng)造適宜其生存的條件,建立一套與之適應的制度體系。源于商品經濟活動中的契約行為原則被資產階級理論家所提煉和升華,創(chuàng)立“社會契約論”,用于指導人們推翻封建專制統(tǒng)治,確立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新制度??傮w上,這種以自然權利為論證起點的社會契約理論為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王權,確立資本主義政治統(tǒng)治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一般的政治研究邏輯中,社會契約只與政治權力相關,事實上,資產階級社會關系中有一個主要的前提預設即抽象的人性論和財產權保護。而后者更是其核心和本質所在。因為在資本主義制度構造中,人性論最終被財產權所置換,只不過,這種置換是以更隱蔽的、合法的方式實現(xiàn)而已。

      (二)自由平等思想傳播的經濟權力訴求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將人從狹窄、孤立的地點中解放出來,它迫使人們之間物的聯(lián)系被貨幣關系所取代,它打破一切血緣關系,將人從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還以人的獨立自主的現(xiàn)實性存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確立了資本主義商業(yè)機制,它在鼓勵競爭的同時又保護個人正當利益,為個人追求經濟利益提供了條件的同時也使人的個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作為一種平等的交換關系,商品交換要求人們必須承認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平等地位,任何一方都不能有超越經濟的特權,當這種等價交換的原則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準則,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等級、出身、身份、特權等不再發(fā)揮主要作用,權利平等和人格獨立觀念占據(jù)主導地位,政治平等意識由此產生。正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競爭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打破了封建的、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沖破了封建社會狹隘生產方式對人類發(fā)展的嚴重束縛,使人們擺脫了依附于人的關系,也正是在商品經濟這種經濟形式中,人們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政治要求才有了經濟基礎。這種自由平等的觀念被資產階級思想家充分吸收,形成了指導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王權的有力理論武器。伏爾泰就將自由平等的思想融入到自然法與自然權利之中,他認為自由是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然法的起點,按照自然法,就應該“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而霍布斯則認為,除了法律限制之外,個人享有一切行為的自由。同時,根據(jù)人民自由的原則,他主張貿易自由,反對封建專賣制度。洛克認為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完備無缺的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中,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用自己合適的方法決定自己的行動。同時,人人又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享有多于他人的權力,一切權力與管轄都是相互的”[6]。但是,不管是洛克還是霍布斯,都認為私有財產是一個理性社會所必須的,人人平等并不包括私有財產的平等。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英國的還是法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家政權的確立,人民權利獲得的前提都要以財產私有制為基礎。他們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了自由平等的學說,立足于人的政治平等與政治解放,但是并沒有丟棄經濟不平等這個基點,它摘掉了“君權神授”的面紗,用公民選舉制度選出國家機構的領導人,使國家機構的領導人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法律、規(guī)章、制度的嚴格約束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制約,他們再也不可能像封建帝王那樣以“朕即法令”的王威為所欲為。民主政治的建立使西方國家步入了法治社會,封建主義的“人治”社會被送入了歷史的陳列館。然而,若是站在“人民民主”的立場上看,這種自由與平等卻并不是真正完全的自由與平等,只是資產階級的自由與平等,這種“平等的權利”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同任何權利一樣,是以不平等為前提的”[7]。當然,這也是資產階級不可避免的缺陷。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資本家追求利潤和占有財富最大化的動機與“人民民主”是相矛盾的。這種在資本主義經濟控制下的民主政治與人們所追求的人民民主相距甚遠。正如羅伯特·達爾所認為的那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使得社會的政治資源不能被平均地分配,經濟上的不平等損害了政治上的平等原則,只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真正的政治平等就不可能會實現(xiàn)。

      不管是“社會契約論”的形成還是“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它們的唯一來源都是資產階級的商品經濟,這些思想理論全部隸屬于資產階級,他們只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資產階級物質觀念在觀念上的表現(xiàn)。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試圖掩蓋他們的階級本質,他們將這些理論同資產階級本身分割開來,使這些理論獨立化,撇開這些思想產生的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將他們描繪成超階級、完全獨立的、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而這些思想理論實質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表達著資產階級的意志與愿望?!耙粋€重大的悖論寓于人權的中心:權利都是在西方的法律傳統(tǒng)中發(fā)展起來的,而西方國家卻聲稱它們都是普遍的?!盵8]

      (三)私有財產權法律地位的確定

      在早期的資產階級政治哲學家看來,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建立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個人私有財產權利如何得到保護而免受侵犯。不管是霍布斯所堅持的絕對的君主專制理論,還是洛克的分權制思想,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實施公正、保護私人財產的正義行為。沿著這樣的思路,在資產階級國家確立的過程中,私有財產權利法律地位的確定就至為關鍵。我們看到,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稅收的控制權問題逐漸演變?yōu)橐磺姓味窢幍慕裹c,所以考察私有財產權利的確定進程可以從關于稅收權力的斗爭中探析線索。不僅如此,稅收爭斗還涉及到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的主張問題。

      稅收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的《自由大憲章》。其第12條和14條規(guī)定,除傳統(tǒng)封建捐稅外,任何賦稅必須經過“全國公意許可”,(國王)將不能征收任何免役稅與賦金,當然這個全國公意落實到制度與法律層面就是得到議會的同意[9]?!蹲杂纱髴椪隆返谝淮未_立了被征稅人不同意就不允許征稅的原則,從憲法原則和政治制度設計上構成了近代私有財產權利的原則起源。到17世紀,英國議會主權的徹底確立,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在憲法和制度中最終確立。1789年,法國頒布《人權宣言》,同樣也規(guī)定了這個原則?!度藱嘈浴返?7條規(guī)定:“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所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shù)臈l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盵10]同樣,這個原則也在美國憲法中得到體現(xiàn)。在《獨立宣言》中,美國譴責了英王不得到美國允許就向他們強迫征稅,確認了不經納稅人同意不征稅的原則。私有財產法律原則的確立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中頻繁出現(xiàn),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原則,私有財產權利保護的確立是與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同步進行的,在它形成之初,主要是針對封建專制王權,但是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它的針對對象就轉向了資本主義政府。在資產階級理論家理想設計藍圖中,限制政府、使政府無為而治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他們認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的發(fā)展和確立,使資產者對財產的安全尤其是長遠的安全充滿了信心。問題的實質在于這種藍圖是否能夠實現(xiàn)。我們認為這種政治建構的基本原則部分程度地成就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但是深層解讀私有財產法律地位的確立過程及其后果,可以這樣判定,即西方早期政治學家的設計最終滑向了烏托邦的尷尬處境。對資本主義而言,私有財產權法律地位確定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提升了私有財產權在整個社會和國家中的原則地位,更在于通過它的確定而完成了對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的全面確認。由此,資本主義社會實現(xiàn)了對政治與經濟、私人與公共、政治社會與市民社會等概念的重新定義與調整,也同時意味著對現(xiàn)代而言是一種框定與設計。這種框定與設計已經遠遠超出了資本主義早期政治學家以及國民經濟學家們對這個新生社會的預期,而這恰恰是考察當下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困境不可缺失的重要歷史和思想通道。

      三、新財富觀:西方選舉制度形塑的意識形態(tài)

      商品化社會的產生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漸成型并主宰整個社會。伴隨而至的是在整個西方社會形成的新財富觀,即資本至上。這個新財富觀導引并支配著西方選舉制度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演繹,是西方選舉制度的至高意識形態(tài)。新財富觀的現(xiàn)實演進邏輯也成為考察西方選舉制度形塑的內在邏輯。

      (一)資產階級新財富觀在嬗變中形成

      從15世紀后期開始,歐洲的社會經濟出現(xiàn)了從農本到重商的轉變,封建制向資本主義過渡。中世紀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對封建制度的強勢改造,使得商業(yè)資本獲得良好的發(fā)展,商業(yè)資本與貨幣資本成為經濟社會的主宰,人們的財富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是1500—1750年期間的重商主義階段,金銀貨幣被認為是財富的唯一形態(tài),并且整個社會極力鼓吹商業(yè)的生產性。在隨后的商品經濟快速發(fā)展和資本主義擴張的時代,重商主義者將財富與貨幣等同,積極鼓吹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銀貨幣。伴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發(fā)展,晚期重商主義者在認同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tài)的基礎上,開始用資本家的眼光去看待貨幣,他們認為貨幣并不只是單純的貨幣財富,同時也是增加財富的手段,這就為貨幣轉化為資本奠定了基礎。不同于重商主義學派,重農主義學派將對財富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認為農業(yè)生產的剩余即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產生具有使用價值的“純產品”是財富的來源。他們將財富轉移到生產勞動中去,認為勞動是財富的主體。而在其后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資本主義經濟上升的階段所構成的重要時期,為適應資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在資產階級理論家看來,勞動是創(chuàng)造一切財富的來源,而這種財富表現(xiàn)為商品的堆積,這也衍生出人們后來對商品的瘋狂崇拜。

      馬克思在考察資本主義財富觀變化基礎上,發(fā)展出自己的財富觀理論。在馬克思看來,作為“經濟的細胞形式”的商品表征了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社會的本質不同,它內含了人的逐利欲望,是市場邏輯的抽象表達。貨幣作為一種通約功能強大的利器造就了一個貨幣化的生存世界,“每個人行使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社會財富的權力,就在于他是交換價值的或貨幣的所有者”[11]51。但是這還不夠,“只有資本才創(chuàng)造出資產階級社會”[11]90。在馬克思看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展的必然,其中商品、貨幣、資本恰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觀演進的不同階段。資本作為全部財富的聚集是資本主義社會本質所在,展現(xiàn)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全部想象。資本的核心內涵不僅僅只是貨幣數(shù)量的多寡,它逐漸變成馬克思所認為的社會關系和權力的代名詞。資本家對資本的瘋狂追求從一開始就包括著生產領域及其以外的諸多領域,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早在通過對商品二重性的剖析,馬克思就指出近代社會轉向的深層次根源即政治與經濟的關聯(lián),所有政治立場都可以從經濟生活中尋求答案與依托。當資本邏輯充盈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時,財富的最終形態(tài)能且只能是資本。至于財富的現(xiàn)實形態(tài)反而愈加眼花繚亂了,它是商品,是貨幣,是政治權力……凡是能夠最終轉化為資本并有利于資本進一步攫取超額利益的都是合乎財富的形態(tài)定義。資本主義選舉制度的設計正是資本獲取更大財富的一個重要動因,它的存在使得資產階級通過手中的資本成功換取政治權力,然后再運用手中的政治權力獲取更加豐厚的財富,這是資本主義財富觀支配選舉制度的本質?!皣业慕y(tǒng)治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在有這種形式的地方,資本就用這種方式表現(xiàn)它的力量,在有另一種形式的地方,資本又用另一種方式表現(xiàn)它的力量,但實質上政權總是操在資本手里,不管權力有沒有資格限制或其他限制,不管是不是民主共和國,反正都是一樣,而且共和國愈民主,資本主義的這種統(tǒng)治就愈厲害,愈無恥?!盵1]可以說,資本作為新財富觀是包括資本主義選舉制度在內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至高意識形態(tài)。

      (二)代議制度的形成與選舉制度的確立

      近代以來,當資產者階層的財富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迅速積累之后,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機構去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即財產權利益,以選舉方式形成的代議制制度就被提出來。代議制的形成經歷了不同歷史階段。以英國為典型,財產上的共同利益驅使權貴們結合起來,借助議會的權力限制國王的權利尤其是隨意征稅的權利??梢哉f“無代表不納稅”是近代代議制度形成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動力。每當陷入財政危機的封建君主要求權貴們納稅時,來自于權貴們基于財產權的抵抗便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抗議國王未經同意直接征稅的做法,貴族們聯(lián)合起來擬定《自由大憲章》,迫使國王簽訂。同時,《自由大憲章》的頒布判定擁有財產的階級應該享有參與政治的權利,確定了貴族及新興資產階級的基本政治權利,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實質內容即有產者因財產而執(zhí)掌權力正式開始。

      我們看到,雖然代議制形成之初并不是新興資產者所主導,但是源自商品經濟發(fā)展而帶來的財產保護意識與歷史的分權傳統(tǒng)一結合則產生了持久的斗爭動力。在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資產階級逐漸選派自己的代表參加表征著民主、平等的等級會議,以選舉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憲政、君主立憲的代議制會議開始確立。在這之后,美國和法國也通過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形成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代議制度的初步奠定為現(xiàn)代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證。其本質是:作為支配社會資源的“財富”在民主制度上的表達方式。因此,作為選舉制度核心的代議制度的形成同時也標志著西方選舉制度的形成。

      代議制民主制度構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框架,作為其實現(xiàn)方式的西方選舉制度的形塑也同樣在于保護私有財產權利。西方選舉制度在現(xiàn)實操作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在于以下方面。在制度上體現(xiàn)為一攬子制度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為候選人資格限制、選區(qū)的劃分、選票的計算等。而候選人的資格限制主要體現(xiàn)在財產資格的限制,這就為資產階級充分占有國家政治權力提供了保障。在物質形態(tài)上體現(xiàn)為私有財產權保護的系列法令制度。對私有財產的的法律保護是資產階級選舉制度確立的物質基礎,只有在確認選舉制度所具備的功能是確保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運行時,選舉制度才可以被長期的接受。西方選舉制度在意識形態(tài)上標榜為對自由、平等、人權的呼應。我們知道這種自由的本質是經濟和政治的自由,平等是形式和程序上的平等,人權是以財產權為核心的包含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系統(tǒng)的結合。由此,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西方選舉制度正式形塑,并成為西方民主社會的重要制度支柱,為資產階級追逐更大的利益提供了合法、文明的佐證。

      四、結語

      經過對西方選舉制度的經濟哲學分析不難看出,由于它所產生的歷史條件與階級基礎,西方選舉制度從其成立之初就擺脫不了它的階級本質,即為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服務。超階級的、合乎理性的制度設計只是為了掩蓋其階級統(tǒng)治的假象,由于對經濟基礎的絕對依賴性,必將使得西方選舉制度不能代表著所有人的利益,它只是表達資產階級意志與愿望的工具而已。“凡是存在著土地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不管怎樣民主,都是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本家用來控制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的機器。至于普選權、立憲會議和議會,那不過是形式,不過是一種空頭支票,絲毫也不能改變事情的實質?!盵1]可見,資本主義社會民主政治制度一直以來的承諾存在著價值本質的失陷,也即在資本主義體系中,自由、平等、人權的抽象政治口號和承諾被商品交換的自由平等所兌換。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實現(xiàn)必然停留在一定程度上。

      [1]列寧.列寧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

      [2]亞當·斯密.國富論:上[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17.

      [3]薩米爾·阿明.資本主義的危機[M].彭姝祎,賈瑞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0.

      [4]琳達·維斯,約翰·M·霍布森.國家與經濟發(fā)展:一個比較及歷史性的分析[M].黃兆輝,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5.

      [5]霍布斯.論公民[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9.

      [6]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77.

      [7]列寧.列寧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8]科斯塔斯·杜茲那.人權與帝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2.

      [9]齊延平.自由大憲章研究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327.

      [10]耶里內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M].李錦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67.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A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stern Electoral System

      Zhang Bin,Duan Zhouyan

      The coming of commercialized era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the commensura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s sought by the newly rising bourgeoisie. The essences of social contract and freedom and equality are based on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electoral system. The capital supremacy of the new wealth concept and its logic are dominant power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elector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logic of its evolution. The comprehensive recognition of the western electoral system requir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which also provides significant ideas for revealing and criticizing the dilemma of the whole western democratic and political system.

      electoral system; capitalism; commercialization; economic philosophy; private property right; wealth; capital

      張斌,哲學博士,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段周燕,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本—福利—信息時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困境與歷史局限研究”(13&ZD035);安徽財經大學重大科研項目“從《資本論》經濟哲學思想透視當代西方政治制度困境”(ACKY1502ZDA)。

      D08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2.003

      2016-12-12;責任編輯:沈秀)

      猜你喜歡
      資產階級資本主義財富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好奇心是一生的財富
      中華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3:06
      如何應對第三輪財富洗牌?
      海峽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29
      1920—1927年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認知及影響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火紅財富”的擁有人
      中國火炬(2011年10期)2011-07-24 14:27:45
      吃苦也是一種財富
      中國火炬(2009年11期)2009-10-14 00:40:38
      毛澤東對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軍事歷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8
      第一支資產階級軍隊的創(chuàng)建者——克倫威爾
      軍事歷史(1987年1期)1987-08-20 06:01:24
      格尔木市| 岐山县| 桐城市| 崇文区| 凤庆县| 封丘县| 时尚| 枣阳市| 辰溪县| 洞头县| 交口县| 汉阴县| 丰城市| 湄潭县| 松阳县| 莫力| 兰溪市| 大余县| 军事| 山西省| 灵丘县| 津市市| 崇文区| 上林县| 手游| 平阴县| 江门市| 呼图壁县| 固镇县| 井研县| 顺义区| 德惠市| 天门市| 孝义市| 福泉市| 汉阴县| 阜南县| 娄底市| 应城市| 江永县| 琼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