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孩子是父母“設計”出來的
不少“過來人”說,自己在成人的過程中似乎沒怎么感到來自父母的壓力,而現(xiàn)在的孩子則正好相反,很少有人能逃脫父母的安排。
正因如此,不少孩子小小年紀就在吐槽自己“壓力大”——學校安排已經(jīng)很緊湊了,周末和課余也被父母報的班填滿。
為什么今天的家長更愛“設計”孩子?
這一代的家長,他們中的不少人,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生活上的匱乏,很多愿望和想法都因為這種匱乏而沒能實現(xiàn)。所以,不少人“設計”孩子其實是對自己匱乏的一種滿足,“我的人生走到了70分,剩下的30分讓兒子完成”。
再加上,整個社會都在向往成功,很多成功者的故事被人們傳頌。家長們打造自己的孩子不僅成為可能,而且家長“培養(yǎng)一個成功的孩子”的愿望也愈發(fā)強烈。
當家長“安排”孩子的意識過于強大,同時又缺少反思的話,那么,家長會天然地認為自己的標準是正確的,而且會認為它是孩子所需要的,結果把孩子引上了與自己初衷相反的道路。
其實,不僅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要進行調整,夫妻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要進行一次調整。
這兩年我們在媒體上經(jīng)常能看到虎媽、貓爸、狼爸等各類型家長,每種家長都代表著一種家庭教育的理論。不過,無論這些類型的家長如何“各顯神通”,具體到每個家庭中,通常還是延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如果父母雙方一個‘紅臉’一個‘白臉’,很容易讓孩子鉆漏洞。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提要求的時候,會去找相對比較‘軟’的那位。
尋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像在一幅地圖上設計路徑,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尋找到最適合的那一條路徑。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讓游覽者融入美景中,而對教育來說,所有的攻略最終都是要讓父母設計的痕跡越來越小,孩子最終成為攻略的主人,激發(fā)內(nèi)心的力量,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