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一超
摘要:文章從“高雅”與“低俗”出發(fā),圍繞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標準問題展開進行論述,對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如何去接欣賞高雅低俗文化作出一定程度的討論。
關鍵詞:文化;高雅;低俗;群眾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難以討論。為什么難以討論,難就難在這些個文字上,比如“俗”字,《說文》中說“俗,習也”,也就是說低俗可能是民間的一種行為習慣。那么何為“雅”,《白虎通·禮樂》說道:“雅者,古正也”,就是說“雅”是一種合乎規(guī)范的標準。
現在問題出來了,這兩個字貌似都在說一種意思。一個是在說一種行為習慣,另一個字是在說古代的正統標準。那么這兩個字如果放在藝術之中,我們應該取哪個呢?貌似兩者都是對的?!把拧弊志筒挥谜f了,那么“俗”字作為“風俗”解釋也是說得通的,因為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長期的風俗習慣是否能變成“雅”,答案是肯定的。想想看,我們現在所謂的“雅”,哪一個不是來自很久很久以前的“俗”?
聰明的讀者此時就會想到有個成語叫“雅俗共賞”,是因為“雅”代表著一種文化,“俗”也代表著一種文化,雖然“俗”的文化可能不上臺面,但是隨著時間的積淀,終有一天會變成“雅”的文化。
因而能提出“雅俗共賞”這個詞的古人,也是樂于強調思想和文化的碰撞的。在建國以后,毛主席也強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何為“百花齊放”?“大王花”也是一種花,你不能不讓它開。雖然這種花實在不值得欣賞,但是它沒有威脅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放在那里也不完全是壞事,等到哪一天,人們能意識到它里面有它的價值的時候,這種花反而變成了寶。
有時候藝術作品其實際價值的難以鑒別之處便在于此。
所以有時候某些文化機構打著整治“低俗”文化的旗號,在這里就要慎重了。首先“低俗”二字界定上就非常地困難,如果一種很火熱的文化樣式因為某些語言上,動作上不達標被貼上“低俗”的標簽,從而被禁播、禁演的話。是否會因為這個“俗”字而侵犯了本身藝術欣賞水準不高的群眾的利益?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一些國家,也存在過大量低俗文化內容。比如某些歐美的街頭文化、鄉(xiāng)村文化。這些文化說不定哪天就變成“雅”的文化,或是確實有些已經進入了中國,對部分民眾的生活的某些方面產生了影響,而這些外來文化的入侵對本國民眾并未造成任何本質上的影響。而國內土生土長的山寨文化卻被貼上了各種“低俗”的標簽,雖然這些山寨“文化”的功能與外來文化是一樣的,但是始終不會被一部分人所接受。雖然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但同樣也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并不是完美的,世上并無完美的事物。而如果一種“低俗”文化,不影響群眾的生活,那么需要什么樣地理由完全將其拒絕呢?
筆者并不是反對整治低俗文化,但是在筆者看來,某些文化形式的整改已經是很嚴重的整改措施了,更別說禁止和呼吁抵制。對于糧食上漲、民工不發(fā)工資,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強硬的手段,而對于文化上的一些缺陷,強制干涉不一定能產生效果,甚至反而會產生民眾的反感。
文化有時候是一朵花,風一吹它就倒。因此要小心地呵護,沒準一陣風就把什么都刮沒了。
那么文化當政者應該如何去做,筆者認為應該多去學習,只有自己多學習,才不會因為某一天遇到了一個非主流創(chuàng)意而認為是在破壞秩序、挑戰(zhàn)道德底線。其實很多人說的“多一顆包容的心”的具體的辦法也是應該去多學習,因為學得多了,也就“見多識廣”、“見怪不怪”了。因為學得多了,才能有效地引導民眾去吸收積極的文化,如果學得少了,視野和鑒賞水平都跟不上普通民眾的欣賞水平,又談何積極引導呢?
其次就是應該利用市場來進行自然地調節(jié)、文化的自我調節(jié)。文化有的時候真的是很脆弱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眾對文化的欣賞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原先所謂俗的文化來不及進行更新來滿足民眾的要求,就很快會被淘汰,會被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
讀者們請思考一下,有哪一種經典的文化可以算得上是很俗的?能隨著歲月流逝積淀下來的文化,幾乎都是高雅的。這同時也說明了文化在民眾的內心發(fā)展中也是從所謂的“俗氣”走向“高雅”的一個過程,原本世上并無“俗氣”之說,也未有“高雅”之詞。所謂的“俗氣”和“高雅“也是人類本身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匯來作為對于一種文化是否能接受的態(tài)度而已。所以,筆者的第二點建議是:不論是低俗的文化,還是高雅的文化,都應該靠群眾不斷地將其完善,而不是通過強制的手段進行干預。
雖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提出快接近一個世紀了,但是在當下仍然有著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地域乃至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接受態(tài)度。所謂低俗和高雅真的很難判定。當然,官方是可以建立一個極為觸犯底線的標準一刀切的。但是底線之上呢?這就需要群眾有著自己的鑒賞與審美,自身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所謂“低俗”的文化也會隨著群眾的欣賞而不斷改變自己。這便是筆者希望能夠見到一種文化發(fā)展狀況,這種文化的發(fā)展也必將促進我們每個人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著《說文》,現行版本可參考中華書局或各古籍出版社的發(fā)行版本.
[2]東漢,班固等人著《白虎通義》,現行版本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白虎通德倫》中的《禮樂》篇.
[3]魯迅的《故鄉(xiāng)》選自《吶喊》(《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4]毛澤東 的關于“雙百方針”具體提出亦可參考“人民網”中《關于“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方針的緣起》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