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雪
筆者每次批改學生的作業(yè),總能發(fā)現(xiàn)課堂上反復講解甚至是單獨“開小灶”輔導的題目,還是有很多學生出錯,有的學生甚至在單獨輔導幾次后依然錯誤百出。如何才能杜絕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
典型問題微課解決
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學習《運算律》。學生在單學一種運算律時掌握得都很好,當各種算法綜合起來,錯誤簡直是五花八門。靜下心來,發(fā)現(xiàn)錯誤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有共同之處。比如:125×32、25×(40-8)這類題目經(jīng)常出現(xiàn)乘法結合律與分配律的“特征”問題;270÷(9×5)、435-(135+189)就出現(xiàn)同一級別運算符號在去括號時的“變號”問題;98×25、17×19這類題目就是運用乘法分配律時的“拆數(shù)”問題。既然筆者勞心勞力的反復講解不起作用,干脆把這些典型問題的解決方法錄制成微課——《“抓特征”——區(qū)分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巧變號”——減法、除法的性質(zhì)》《“拆數(shù)法”——運用乘法分配律》。筆者把微課發(fā)到班級QQ群和學校的微課平臺上,家長和學生下載觀看。剛開始,筆者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沒想到,通過檢測發(fā)現(xiàn),觀看微課后,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也由此愛上了微課,有的學生反映自己看一遍就能掌握,有的學生則說自己在多次觀看后也能理解。在這些小小微課的幫助下,學生的計算能力有了全面提高,在計算時也能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
至今還記得一個叫健軒的孩子,是班上出錯最多的孩子,也是最內(nèi)向的孩子。筆者為她單獨輔導,她都能一聲不出,多次輔導也不見起色。但是,微課卻幫了她的大忙。她媽媽說,每天晚上,她都自己觀看小視頻,一遍不會就看兩遍,兩遍不會就看三遍,直到學會為止。在這樣的堅持觀看中,她的錯題率明顯下降,課堂上也開始大膽舉手回答問題,有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學數(shù)學的自信心明顯增強。
課后微課“3+2+1”模式
嘗到了甜頭以后,筆者又繼續(xù)探索、實踐,以易錯題為載體形成了課后微課程的“3+2+1”模式:“3”,指教師“三關注”。首先關注易錯題,選擇突破口。對于反復講解仍然出錯的題目成為筆者下手的對象,課后微課程把目光聚焦到學生,聚焦到問題,有效改變了教育思維,提高學習質(zhì)量。其次,關注微課腳本,確保針對性。微課腳本的設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腳本的設計上筆者要精心準備。最后,關注任務單,保證實效性。微課任務單是評價學生學習微課效果的有效工具。學生寫下觀看微課后的收獲、困惑點及類似的題目后再練習,讓微課的學習更有實效性(如圖1)。
“2”,指學生“二自主”。一是自主選擇學習時間、空間。學習的時間長短由學生做主,一遍看不明白可以看多遍。學習的地點不受限制,只要有電腦,有手機,能上網(wǎng),隨時隨地都是學堂。二是自主選擇學習方式。當學生觀看完微課之后,自己來當小老師,家長來當學生,聽一聽自己的孩子分析得對不對。第二天課上利用“思維泡泡”時間,讓學生完全自己來當小老師,講給同學們聽,生生互動、生生評價,有效實現(xiàn)了課堂小翻轉。
“1”,指家長“一支持”。微課觀看效果與家長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將微課發(fā)到班級QQ群和校園網(wǎng)微課平臺,由家長下載視頻督促學生觀看。家長可以在任務單或者是QQ群里反饋學習情況(如圖2)。
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易錯題系列微課主要是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于優(yōu)秀生,筆者又開發(fā)了“思維泡泡”系列微課,開拓學生的思維,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全體學生,筆者以單元知識為模塊,開發(fā)了基礎知識微課。因課后微課程“一對一教授”的特點,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化的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結束語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自己以往的課堂,多半是自己在唱獨角戲,一節(jié)課下來,早已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討“觀眾”的好彩頭。自從有了課后微課程,筆者逐漸退居幕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時而為解決困惑,靜靜傾聽;時而為追求真理,爭得不可開交;時而又為同學的精彩發(fā)言,拍手叫好……課后微課程,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有效助力個性化學習,讓數(shù)學這門思維的體操成為每個學生最喜歡的學科!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北竹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