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談品牌策略的文案都是耍流氓
文/天價棒棒糖
“對于文案,文案人才分好壞,品牌主只看結果?!?/p>
看多了文案分享,你會發(fā)現無論是X型文案,還是Y型文案,很多時候只是來自文案圈的自high。當你將這些方法用于實踐,絕大多數時候結果會慘不忍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文案的成功是需要環(huán)境來承載的。文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買買買,在這個大原則下,可以從以下這幾個點來對文案進行分解。
1.明確目標受眾,抓住核心需求點
我們都知道,寫文案一定要弄清楚的你的讀者是誰。文案大師史蒂夫·海登曾說過:“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偉大的廣告文案,就取悅讀者?!边@就涉及品牌策略中定位、對位、卡位的概念。首先,我們得先明確服務對象定位于什么樣的品類和市場;其次,再分析這個品類和市場所對應的人群的消費習慣;最后再分析產品卡住了什么樣的市場機會點。
2.強行關聯的背后,需要的是不斷刺激受眾
將核心功能點與品牌關聯確實是個不錯的文案策略。之前“怕上火喝王老吉”幾乎火遍了整個中國,就文案本身來說,完全是不折不扣的好文案。但是這個背后沒有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預算很難達到這個效果。如果你的服務對象是一個沒有預算的小公司,你也跟著寫了一個類似的文案,那么效果可想而知。
3.文案最終要傳遞的是什么形象
身為一名文案,得弄清楚你的文案最終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形象。這就涉及品牌策略中的公關的概念了。所謂公關,說簡單點就是讓受眾形成我們希望的認知和感知。有些X型文案也是好文案,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你認同這個品牌,而非產品。
我想說的是,過于關注文案本身反而讓我們會迷失。如果你為了寫好文案而寫文案,那么你永遠寫不了好文案。但是如果你掌握了背后的邏輯,你就會發(fā)現其實文案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不合適之分。
02
做廣告越久,越發(fā)現廣告沒用
文/姜茶茶
算下來,我入行也三年了。當初堅信廣告能改變世界,創(chuàng)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在工作中我才漸漸明白:廣告和公關,對于甲方,往往是排在產品、渠道、運營等各個因素之后的。
1.產品力
產品有無強有力的賣點,才是決定能否在市場上站得住腳的關鍵。這個用現在挺火的椰樹椰汁做例子很合適。外行一看,椰樹如此成功是因為廣告做得像山寨產品,設計師給董事長擋了子彈,讓消費者印象深刻才買的。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人家是因為好喝!如果你理解成因為這個山寨設計椰樹才火的,那跟把比爾·蓋茨的成功歸結于輟學一樣。
2.渠道
每種不同的產品,對于渠道的依賴程度不一樣,像快消品,線下渠道就非常重要。如何進駐沃爾瑪、大潤發(fā),讓大超市把你的商品放在貨架中間,與視線平齊注意力最高的位置,也許比如何做廣告創(chuàng)意重要多了。
3.運營
運營做不好的,甩鍋給廣告公關也沒用啊。舉個例子,我曾經服務過一個客戶,他們App內有一個bug,付款頁面跳轉經常出錯,用戶以為自己下單成功了其實并沒有,就經常有用戶在BBS罵。
一出這種問題,客戶就讓我們處理公關危機,找水軍把好評刷上去,還罵我們反應不及時。
我問為什么不把bug修復,他說要跨部門很難解決,我內心仿佛被暴擊了一萬次,那你去改產品啊,折磨agency算什么!
4.品牌力
什么叫品牌力?品牌力意味著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意味著有人知道,有人喜歡,有人會買。最近海爾官微,因為在微博評論區(qū)天天搶頭條火了。但是說實話,在微博評論區(qū)打小廣告,原來各種化妝品、減肥藥,我們見的還少嗎?為什么海爾這么做我們就喜歡?
有時候,誰去做,比做什么事要更重要。
03
你需要知道的幾個營銷新認知
文/小馬宋
1.品牌年輕化不是靠喊
如今,品牌忠誠度越來越輕了,而產品忠誠度的分量越來越重。有一次討論品牌年輕化的問題,某老板講過一個參考路徑:“我最近在想,很多老品牌想年輕化,正確的路線應該是:產品年輕化→營銷年輕化→渠道年輕化→品牌年輕化?!?/p>
但是很多品牌做反了,他們品牌年輕化的方式是,先拍一部自以為90后很喜歡的廣告片,但是產品卻一成不變。
2.廣告預算不足,也能干大事
由于電商的發(fā)展,廣告投放可以看作是一個超短期投資,因為回款特別快。比如你拿10萬元投放了一個淘寶直通車或者公號廣告,投放有效的話,可以快速收回本金以及利潤。假設你的投放周期是3天,而你只有10萬元廣告費,其實你一年可以投放120次,這樣你全年的廣告預算已經是1200萬元。
這就是廣告投放因為周期縮短和效果立即可見(互聯網廣告尤為明顯)而帶來的紅利。即使是小品牌、小預算也能干大事情。
3.互聯網廣告,不要隨意投放
傳統(tǒng)廣告的投放,即使內容表現不同,效果差異也不會特別明顯。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各種因素,比如:直接的優(yōu)惠刺激、精準的渠道投放、精心設計的廣告海報等,會使得廣告投放的效果差異巨大。在互聯網廣告時代,投放前期通過快速的AB測試,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你浪費的可能就是數百萬元。
4.不要浪費你的消費者
消費者作為傳播渠道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一來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讓每個人發(fā)送信息如此便捷;二來是因為社交媒體的發(fā)展。
只要是你的消費者,你就應該考慮,如何讓他在收到商品、使用商品時傳播出你的商品信息,這是一個重要的卻常常被忽略的渠道。
有的餐廳每道菜都會被顧客拍照,有的餐廳的顧客卻從來不會分享,免費的傳播渠道就這么被白白浪費了。
04
銷售實戰(zhàn)居然也需要用戶畫像?!
文/陳 文
用戶畫像,就是對用戶特征、行為做描述性統(tǒng)計。以照片為例,用戶畫像有三種用途:
證件照——難看但真實。類似證件照的用戶畫像,可以快速識別用戶,找到目標群體。較多用在銷售領域。
生活照——比如你曬在朋友圈的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照片。類似生活照的用戶畫像,結合了具體產品使用場景,容易發(fā)現市場機會。適用于市場、運營的策劃們構思戰(zhàn)術。
藝術照——就是照騙,P圖P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但是反映了你內心最期待的畫面。當需要做品牌推廣或者產品植入的時候,最需要這種能夠透過現象觸及用戶情感的用戶畫像。
用戶畫像應用于銷售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容易觀察。一線銷售不是心理學家,不是數學家,甚至大部分都不是大學生。太隱晦的描述,比如價值觀、消費觀這些,他們無從觀察,也沒有心思去觀察。因此,后臺的分析邏輯可以很復雜,但給到前線的指標需要盡量簡化,找差異化最大、最容易識別的指標,比如男女,年齡。
2.指標簡單。輸出的指標不能太多,因為在統(tǒng)計上,你發(fā)現25—30歲之間、家庭月收入2萬元以上、男性、未婚、使用蘋果手機的人是你的目標用戶,但是到了賣場你會發(fā)現,同時滿足這幾個條件的人幾乎沒有!限制太多的指標,會讓銷售們感到無所適從,錯失很多機會,或者干脆視指標為無物,該咋干還是咋干。
3.利弊清晰。一線銷售在乎的就是錢。只是單純地描述一類用戶讓銷售去跟進,肯定會引發(fā)疑問:“為什么非要做這類用戶?為什么別的不能做?”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引發(fā)指責。銷售的人力是有限的,每天只能促成有限的交易。所以,用戶畫像一定要把顧客價值清晰地計算出來。每筆交易,目標客戶可以比非目標客戶多掙多少,每月做下來,做目標的比不做目標多掙多少,清清楚楚。拿事實說話,降低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