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關鍵詞】 生物教學;效率;提高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118—01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要想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首先就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至尊無上的權威感,要走進學生中間,主動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交流,達到教與學的共鳴。為此,教師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吸引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并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少一些批評的語言,多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來給學生打氣,增強學生的信心,使學生敢于面對學習中的困難,積極探索一些未知的生物知識,敢于對教師的提問提出質疑,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開拓和提升,才能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在積極參與中使生物課堂的教學目標有效完成。
二、密切聯系生活中的生物現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聯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準備資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聯系生活中的生物現象,促使學生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真正了解各種生物問題和現象,從而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體會到生物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對生物學的興趣。比如,在學了“光合作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講蔬菜大棚頂為什么要用透明的無色塑料;在學習“呼吸作用”后,學生就能明白人為什么在劇烈運動后,會感到肌肉酸痛;學習了“果醋和果酒的制作方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嘗試動手實驗釀制果醋和果酒。
2.多做實驗。學習生物是離不開實驗的,因為實驗能讓一些抽象、復雜的生物現象和原理變得簡單、直觀。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引導學生做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生物知識,體會生物學的無窮魅力。這樣做,會充分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如,學習“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yǎng)”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建立大腸桿菌的平面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親自培養(yǎng)出微生物,然后再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結果,可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增強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現如今多媒體這種輔助教學工具已成了各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由于多媒體的特殊性、先進性、直觀性以及有聲有色有圖像的綜合性,可以把復雜、抽象的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輕松學習、了解到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了解到的知識,這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所以,在生物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合理、科學地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使其為生物教學服務。
比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時,教師就可以在備課時先在網絡中搜集一些與本課相關的影視、圖片等,在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展示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在真實的圖像畫面中體驗各類生態(tài)系統(tǒng),了解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作用,使學生更加輕松、容易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四、組織“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要切實實現這種學習方式,作為生物教師就要在平時的生物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原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合作精神。
比如,學習“基因突變的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掌握和了解基因突變的特征,筆者備課時先搜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發(fā)給學生,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基因突變有哪些特征。有了這些資料,再加上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就會無形中形成一定的學習情境,學生在這種學習情境下就會很自然地合作交流、討論、自主學習,作為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把握基因突變的關鍵特征,并結合學生的討論、觀察的結果以及教材內容,總結出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便可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